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2.1927—l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其斗争形式是“围剿”与“反围剿”。
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手抗日,结果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1945—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也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有合作,也有分裂。
一、从合作到对峙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了统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即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为阻止国民党重新组阁,1913 年春,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
1914年初又解散了国民党,废除了《临时约法》,这些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
袁世凯死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急于寻找一条既能实现其政治主张又能救万民于水火的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但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
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
[1]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且两党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旨具有相似性,面对共同且强大的敌对势力,国共都有着合作愿望和现实需要。
国共两党关系C、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一、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国共关系的认识: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以史为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相信两岸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做材料题,巩固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来侵略、政权更替以及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拥护民主、科学、进步与自由等西方精神,呼吁民主改革、批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
1921年7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同年12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认为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真正的共产党。
至此,国共两党的历史练习就开始了。
从1923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到192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在中国革命和共和国建设中分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始于1923年5月5日在广州发表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口号,这个联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实现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为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
然而在1927年,由于国共两党对革命道路的不同看法,这次合作破裂了。
蒋介石发动了“清党运动”,大规模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和其他进步人士,国共两党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内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又达成了第二次合作。
双方在土地改革、军队整编、政府改革等许多方面展开合作,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陈济棠部,建设了新中国的社会基础。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是一个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过程。
二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还能够延续多久,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国家团结、民族统一、和平稳定,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国共关系是中国国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起伏和波折。
在不同时期,国共关系发展的方向和态势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差异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国共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差异开始在1920年代初形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思想解放的阶段。
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通过阶级斗争来达到社会主义目标。
而国民党则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强调民族统一、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建设。
这种意识形态差异让两个党派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加剧了冲突和对抗。
2. 外部因素在国共关系的变化中,外部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的掠夺和侵略使国共两党都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派都希望扩大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争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由于两派的理念和方法不同,这种扩大力量的竞争很快就会转变为对立和冲突。
3. 外交压力在抗日战争中,国共联盟得以建立,两党间长期持续的敌对关系得到了缓和。
但是,随着二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再次紧张。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强硬的干预,试图将国共党视为共产主义威胁,支持国民党继续掌权。
外交压力加剧了国共关系的紧张,事件在国共问题中屡屡出现。
4. 领导人的变化在国共关系的演变过程中,领导人的个性和态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领导风格以及对国家和政治的态度不同,对两党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念,推动了农村革命,强调党的绝对领导。
而蒋介石则注重中央集权,强调建设现代化国家。
这种不同的领导观念和风格,使得国共关系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和转折。
5. 社会和经济变迁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也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导致了革命风潮的高涨,共产党因此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变化:合作(1924-1927)——分裂(1927-1937)——再合作(1937-1946)——再分裂(1946-1949)原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维护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代表。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从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作用与反作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原因:(1)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4)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经过:(1)中共三大确定“党内合作方式”的方针。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两党合作正式实现。
成果: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合作破裂:(1)标志事件:1927.4.1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根本原因: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原因:(1)阶级利益的差异(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表现:(1)政权的对峙: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共产党——江西瑞金政府(2)屠杀与反屠杀: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9,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3)“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1934.10-1936.10)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日本侵华以可趁之机。
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原因:(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人民坚决要求抗日(3)国民党和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4)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不懈努力经过:(1)1933.1,中共发表宣言,提出红军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摘要:研究国共关系史,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的政治意义。
从这一特殊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感悟到很多涉及人类文明的启迪和智慧。
对于我们总结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都有裨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中国正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粉碎台独不仅考验国共两党的智慧,也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因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国共关系两次合作和平统一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这里我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界,谈谈国共两党80余年来的恩恩怨怨,及对此的一点肤浅感想!1949年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对双生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国共两党之间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
两党间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创造过两次历史性的辉煌;也有过两次“大的分裂”,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峡两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与隔绝。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国共与苏俄互利情况下达成的。
而第二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国难当前,再加上人民的意愿,于是两党抛开私恣,共同合作以抗日。
抗日胜利后,两党再起冲突。
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
而于国民党被逼退守台湾前,国共关系大致可分为四期。
1923 - 1927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这时国民党容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力量。
1927 - 1937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这期将中共逐出国民党,进而清剿及消灭。
国共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国共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因素:
1. 政治因素:国共两的政治立场和目标的变化对国共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国共两在国共内战期间的斗争,以及国共建立联合政府和进行对话的决定,都是政治因素的结果。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对国共关系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国共两对土地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不同理念和策略可能导致合作或冲突。
3.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和社会矛盾也会影响国共关系的发展。
例如,国共两在社会问题上的不同理念和政策可能导致紧张局势或合作机会。
4. 外部因素:国际和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对国共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例如,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和国共两对外政策的变化会对国共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5. 领导人因素:国共两领导人的背景、性格和决策也会对国共关系产生影响。
领导人的意愿和能力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共两的合作和对话。
总之,国共关系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主要因素,实际情况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国共关系的演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20世纪初国共两党的成立起,到现代中国的建立,两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合作与冲突的过程。
本文将对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合作与共同斗争(1921-1927)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主要以抗击北洋政府为目标,如1922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发起抵御反动势力的运动。
此外,两党还积极发展工人和农民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罢工和土地革命。
然而,该阶段合作中也出现了摩擦和分歧。
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两党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第二阶段:武装斗争与分裂(1927-1937)四一二事变后,国共两党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进行了长征等重要战役,而中国国民党继续执政,并展开了对共产党的镇压。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并出现了军事冲突和分裂。
尽管两党有时进行了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但整体上国共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第三阶段:抗日合作与国共内战(1937-194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日战争。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结构相对稳定,两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再次陷入对立。
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国民党被迫撤退到台湾。
这一阶段的国共关系可以说是最为激烈和决定性的。
第四阶段:长期对立与和解(1949-现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的权力重新分配。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民党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党之间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中共发起了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而国民党则通过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来恢复实力。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演变。
通过党与国之间持续变化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中国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始两党竞争二十世纪初,中国86年晚明统一后,中国早期的政治环境十分稳定,民族团结是政治发展的基础。
但是,随着在战争、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
革命思想在当时不断传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始发展和壮大,两党相互竞争,争夺政权,赢得了国内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国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1924年以前,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展比较良好,甚至可以说是合作关系。
两党同意“改朝换代”,联合抗击“革命”和“反革命”,共同参加反帝运动。
尽管后来共产党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行动,但总体上,两党是协调一致的关系,它们有着紧密的关系。
2、1924年以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演变为两党之间的激烈竞争、互相对立的局面。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五•一”政变,屠杀了共产党党员,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国民党在此后更进一步强化战略,加强抗日,抑制共产党在此期间的发展。
三、中国近现代史对国共关系的影响1、近代以来,国共关系的发展不断深化,它们在许多地方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2、战争:在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力量之间同盟战争层出不穷,如二战以及国共共同抗日维权的解放战争。
3、政治:国共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国共共中和谐,取消农民女性葬礼嫁妆等,这些政治变革显著改善了中国社会的状况与制度。
4、经济:国共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如国共共同执行反补贴等改革,促进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
5、文化:国共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如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党军人形象的演变国共两党的关系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点,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所以在这一方面的文献资料数量有限,几乎成为学界的空白点。
这就造成大家不了解这段历史,仅仅满足于从历史课本上得到的固有的认识,不了解历史就无法正视历史,就没有办法正确看待国共的关系,这会阻碍两岸关系向明朗化方向发展和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而要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了解国民党军人形象的演变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从思想上扭转对国民党的认知,尊重国民党在抗战期间所做出的贡献。
一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阶段纵观国共接近百年的关系史,可以从中发现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形式,时联合时分裂,又联合又斗争的特殊的相互关系,那么,“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是两党关系的发展效果,而引起学界诸多争议的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规律,最恰当的是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规律,他们的斗争规律决定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规律。
因此,可以根据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斗争把国共关系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国共关系的表现,国共双方采取的政策,以及外界的反应都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1 国共关系发展的第一时期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是国共关系的第一个时期。
促成国共合作的因素应当从中国共产党方面,国民党方面,还有外在的因素等方面分析,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理论上处在对立层面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能够放弃对抗,联手进行国民大革命。
先从国民党方面分析。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反帝反封建,到处奔走呼号,组织力量,在1894年成立了兴中会,在1905年孙中山为了更好的进行革命,极力促成一系列革命组织和团体合并,从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这是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提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口号,旧三民主义。
孙中山领导同盟会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