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赋的虚构性(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54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的艺术特色如下:
1.汉赋的主题是宏大的,通常涉及到天地山川、神仙鬼怪、海外奇珍等,展现出汉朝时期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探索。
2.汉赋的语言华丽细腻,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
汉赋家们往往采用铺陈、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事物的特征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3.汉赋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汉赋家们往往采用序曲、引子、正文、结尾等结构,将主题贯穿始终,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论汉赋的虚构性论汉赋的虚构性[摘要]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在“体物写志”时有着明显的虚构性。
汉赋的虚构性主要表现在以神话传说意象入赋、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虚设主客问答来组织篇章等方面。
先秦文化的影响、汉代神学思想和方术仙道风行的文化语境以及汉代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则是汉赋虚构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汉赋;虚构性;艺术世界[作者简介]李泽需,梧州学院中文系讲师,广西梧州543002 [中圈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07―04 虚构是与实录相对的一种创作手法。
“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
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在“体物写志”时有着明显的虚构性。
汉赋的虚构性使创作主体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加自由地创造艺术世界,使作品焕发出扑朔迷离、美轮美奂的魅力。
一、汉赋虚构性的表现如果把汉赋作品中的那些非现实、非历史、非理性或无法证验的成分都视为一种虚构的话,那么,汉赋的虚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神话传说意象入赋不少汉赋都充满了神话传说的意象,这是汉赋虚构性的一种突出表现。
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桓谭的《仙赋》,刘歆的《甘泉宫赋》,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傅毅的《洛都赋》,班彪的《北征赋》,班固的《两都赋》《终南山赋》,张衡的《二京赋》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塑造了一个具有帝王之度、能凌驾众仙遨游天外的“大人”形象。
“大人”虽拥有天下,但仍感到人世间的迫隘,于是“?轻举而远游”。
他乘云驾龙,驱使各路神仙,人帝宫,过阴山。
见西王母,吸沆瀣,餐朝霞,咀琼华,最后进入无闻无见无友的虚无道境。
文中所用的神话传说意象有“应龙”、“赤螭”、“青虬”、“五帝”、“大壹”、“陵阳”、“玄冥”、“黔雷”、“长离”、“?皇”、“伯侨”、“羡门”、“岐伯”、“祝融”、“句芒”、“灵娲”、“冯夷”、“屏翳”、“风伯”、“雨师”、“西王母”、“丰隆”、“雷室”、“鬼谷”、“昆仑”、“五河”、“炎火”、“帝宫”、“阆风”、“阴山”、“不周”、“玄阙”、“寒门”等,其数量之多,令人叹服。
海外文摘 15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总第847期 2021年第8期Total of 847No.8,2021语言文学 LANGUAGE&LITERATURE浅论汉大赋《子虚赋》《上林赋》虚构品质李佳羲(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虚构品质是汉大赋显要的特征。
在楚辞中,已依稀可见虚构踪迹,汉赋递承于屈骚,成体于宋赋,崇重于相如。
司马相如所作《子虚赋》《上林赋》,虚构品质全然显现,后世作者争相规仿。
汉代大赋虚构品质含人物虚构、情节虚构、场景虚构,形成了大赋文体虚廓夸饰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汉大赋;虚构品质;《子虚赋》;《上林赋》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8-0015-02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1]。
”汉代大赋作为一代之文学,世人给予颇多标签,或“敷陈”、或“博丽”,“虚构”也为之一则。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从人物设定,到情节设计,再到场景构建,始终不脱虚构艺术性。
正如《赋概》所云:“相如一切文,皆善于驾虚行危[2]。
”《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不受现实的框架所羁限,以虚构内容、虚设对话、虚拟场景来体现辞赋想象虚夸的艺术价值,在汉代的大一统专制下,既能达到赋家劝谏目的,又能保全其身。
《子虚赋》通过虚拟主客问答起始,铺排了齐、楚的广博宏丽,《上林赋》作为《子虚赋》的姊妹篇,铺陈了天子上林苑的巨丽华美,虚构脉络贯串其中。
1人物虚构汉代大赋中虚构人物,一部分来源于先秦典籍,另一部分来源于赋家虚造。
《子虚赋》《上林赋》中虚设问对的主要人物来源于司马相如的创造。
《子虚赋》开篇交代了子虚先生的身份,“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田[3],”子虚先生作为楚国的使臣出使齐国,在与齐王畋猎时,同乌有先生展开对话。
赋中人物名字,“子虚”字面意思为虚构,“乌有”字面意思为没有,“亡是”字面意思为不是。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展开全文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二、汉代骚体赋及其流变三、枚乘与司马相如四、东汉辞赋与张衡凡一代有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一)汉赋的涵义汉赋是兴盛于汉代的,以体物为内容偏重,以铺排夸饰为其艺术特点的便于吟诵的散文文体。
1、关于“体物为主”体物,即描摹景观和器物。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洞箫赋》《屏风赋》《柳赋》《笙赋》《扇赋》《灯赋》2、关于吟诵吟诵也就是带着特别声调的朗诵。
这恰恰显示了汉代文学过渡性的特点。
汉赋已经是较为纯粹的书面文学样式,但仍追求声韵的和谐、语句的整齐,以求诵读时的朗朗上口。
3、关于汉赋这种文体的名称由来一种认为取于诗六义中的第二义,风赋比兴雅颂,赋,即“铺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另一种认为赋之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取义于诵读。
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
还有第三种综合意见,认为赋作为文体之名,兼取铺陈与诵读二义。
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一)汉赋的涵义(二)汉赋的来源“诗源说”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辞源说” 《离骚序》又说《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战国诸子说”刘师培“诗赋之学,亦出于行人之官”(二)汉赋的来源汉赋即是在《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文学样式。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 刘勰赋的产生与楚地创作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就现有资料来看,赋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楚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到“屈原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就都是以赋名篇的作品。
论汉赋的审美特质
1、铺陈华丽:汉赋通常是一种长篇宏大的文学形式,作家在写作
时会采用大量华丽的词汇和比喻,极力铺陈事物的美好和壮丽,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2、气势磅礴:汉赋在描写大自然、人类社会、国家大事等方面表
现出磅礴的气势,尤其是一些描写山川、江河、都市等方面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宏大的氛围和气魄。
3、富有想象力:汉赋在描写事物时常常采用夸张、想象的手法,
通过文学虚构来展现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深刻的思想内涵:汉赋虽然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其中蕴含的思
想内涵也非常深刻,作家在作品中往往表达出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5、韵律优美:汉赋在语言上具有韵律优美的特点,通常采用押韵、
对仗等修辞手法,让作品在朗读时具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汉赋汉赋第⼀节汉初韵⽂⼀、骚体赋带有楚辞特点的赋体作品。
有少数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世感慨的优秀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的《招隐⼠》。
⼆、楚声短歌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化影响⽽创作的短⼩的诗歌。
如项⽻的《垓下歌》,刘邦的《⼤风歌》、《鸿鹄歌》等。
“ ⼒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垓下歌》刘邦短歌⼆⾸统治阶级对楚⽂化的爱好与提倡,对汉代⽂学产⽣了深刻的影响,⼀时楚歌、楚舞、楚声遍及全国。
“尚楚”风尚直接影响到⽂⼈的创作。
汉⼈抒情写意,往往采⽤楚歌;汉⼈抒写贤⼈失志,往往借助屈原的形象,故创作出⼀批代屈⼦咏怀的骚体赋。
骚体赋上承楚辞余绪⽽兴起,并成为当时赋体⽂学的主要样式。
第⼆节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形成和发展阶段1 、汉初:⾼祖初年(前206 )—武帝初年(前140 )骚体赋阶段形式短⼩,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 ⼤汉初定,⽇不暇给” ,思想禁锢不严,⽂化⽐较活跃。
作家多抒发⾃⼰的政治见解和⾝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转化不⼤。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的《招隐⼠》,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个阶段。
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2、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约⼆百年时间散体⼤赋阶段。
赋的⿍盛期,作家作品最多。
国势强⼤,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鸿业。
”(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的国势、繁华的都⾢、丰饶的物产等。
司马相如的《⼦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散体⼤赋的产⽣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理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势。
汉⼤赋体现出的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强盛、民族⽣命⼒的美学表达⽅式。
汉⼤赋的主要内容1、歌颂汉帝国强⼤声威,反映汉帝国的富庶,维护中央政权,维护汉帝国统⼀。
2、⼤量描写祖国⼭河的壮丽,描写宫殿台阁。
汉赋的特点是什么?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在后期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偶尔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扩展资料:
汉赋注重的是其“述客主以首引”这种“本于庄、列寓言”的虚拟,以及于铺陈叙事中对神祗鬼物的暗喻。
汉赋的虚构集中表现为:散体大赋习惯于铺陈叙事中暗喻神祗鬼物;骚体赋习惯于体物抒怀中追慕人神同游的超脱;某些汉赋直接以祭神和颂神为主题内容;
个别汉赋甚至直接涉及人鬼交通的文化题材。
汉赋表现出一种体物写实与神话想象相结合的审美取向。
这种神话与现实交错并举的手法,确实产生了“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艺术效果。
汉赋的名词解释汉赋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汉赋用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汉赋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汉赋的意思汉赋是汉朝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由《楚辞》发展而来,吸收了荀子《赋篇》的体制,外加纵横家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
有大赋与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生活,小赋富于抒情描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辞藻华丽,笔势夸张,好堆砌冷僻之字,表面富丽而艰深难读,是汉赋的特色。
左思《三都赋序》中就说汉赋“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
汉赋造句欣赏一、唐诗的简洁搞不懂。
宋词的细腻难弄清。
汉赋的华丽学不会。
元曲的精粹练不成。
文采太低您别嫌弃。
真心送福您就收听。
二、汉赋常常虚构人物,假设问对,并在此背景下虚构情节,亦多言及鬼神怪异,从而使其具有了小说意味。
三、本文重点分析论述了道家思想对汉赋的影响,认为道家哲学思想及文学特质不仅影响了汉赋以大为美、以奇谲恣肆为美。
四、忆秦风周雅、唐诗汉赋,便遗忘、从头始。
李暮寒五、汉赋“劝百讽一”现象,反映了文艺理论建设落后于创作实践的窘困。
六、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并称为我国文化之瑰宝。
七、汉赋,之所以长期受冷落,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专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
八、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
九、汉赋无论从其内容还是文体特征来看,都表现迥然有异于其他文学的独特风貌。
十、班婕妤、班昭是同出一门的两位汉赋女作家,她们以各自的作品确立了自己在赋史乃至文学史上的地位。
十一、汉赋话语具有虚指性特征。
它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虚指性、内容的虚幻性和抒情方式的隐蔽性等三个方面。
十二、汉赋从它产生之初起就与骈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赋是最便于产生并容纳骈俪的土壤,因此,汉赋是骈文之一体。
汉赋思维特征探析赵玲【摘要】汉代的赋体文学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汉赋以象喻志,这是隐喻思维的标准流程.汉赋在内容上着力"体物",而"体物"的目的则是为了"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这其实正是隐喻的方式.汉赋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在对隐喻方式的运用上可以说已经很成熟.汉赋大多采用假托的方式,实际上主要是艺术隐喻方式之一的借喻,也就是假借一个事物来表现某种情志.汉代的赋体作品,尤其是大赋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如此受到文人的厚爱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其关键因素就是隐喻思维方式的被看重和广泛应用.同时,汉赋也采用讽喻的方式实现其隐喻价值.汉赋在艺术意象的创造上具有很高的隐喻价值.%The Fu literature in Han Dynasty had its unique way of artistic thinking.It is the standard procedure of metaphor thinking.Han Fu in the content focused on the "objects" and "wills", namely by copying things to express emotion.The most of the spurious, actually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artistic metaphor metonymy, which is under the guise of a thing to show some emotion.Fu works in the H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great one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the key factor is that the metaphor thinking mode was highly valued and widely used.At the same time, Han Fu also used the allegorical method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metaphor.The metaphor has a high value in art image creation.【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汉赋;艺术隐喻;借喻;讽喻【作者】赵玲【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赋作为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体式,不仅因其铺排的语势,特有的艺术风格,而且因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历来被学界所称颂,但研究者却寥寥,今撰此小文,求教于方家。
子虚赋一、导入在平常理解中“子虚乌有”常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而就是这种假设的隐喻却能带来更多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
二、作者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子虚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它的续篇是《上林赋》。
本篇主要写了楚国的子虚先生与齐国的乌有先生各自夸说本国国君田猎时的盛况和疆土的辽阔。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
司马相如还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赋的不少见解。
他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
从现代美学的领域,对其辞赋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司马相如的辞赋呈现出了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从而获得了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两汉赋作家中,以司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赋甚至成为汉大赋创作的范式,故研究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特点,对研究汉赋乃至整个汉代文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
《凤求凰》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
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
汉赋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对每个朝代的主流文学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就汉代文学而言,这段话包含着这么几层意思:赋体文学是汉代的主流文学;汉赋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以后的赋离开汉代那段特定的历史,很难再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
然而,汉赋自初创之日起就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
总体上,汉赋是标志着汉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汉赋时代”论的提倡者则认为,自觉文学的标志是一种新的自觉创作的文学体式已达到成熟阶段,它能充分体现文学内在的各种要求并且这种文学可以代表一个时代,就应标志着文学的创作已进入自觉时代,与这种文学体式的繁荣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汉赋作为典范的纯文学作品形式,不仅形式成熟,而且能够代表一个时代,反映一个时代,因此个人认为,汉赋已经是自觉的文学,作为一代文学之代表,它曾影响到同期其他文体的创作,也符合上述学者的一般衡量原则,汉赋的出现应该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标志。
一,创作动机和构思汉赋创作是有意识的文学创作,为文学自觉时代到来作了实践上准备,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纯文学面貌出现。
赋是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赋家们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在进行艺术创作,他们运用华丽的字句、铿锵的声调采用铺陈的方式细腻地描绘繁多的自然景物和物质对象。
汉赋家以极大兴趣和热情描写了社会生活本质,表达了汉人对生活、政治、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他们鲜明的创作目的将文学引向了面对现实生活,表现生活本身,表现时代精神的广阔道路。
为文学发展到自觉时代开辟了道路,是对文学本质特征的可贵探索,这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
著名的赋作家司马相如构思赋作竟至“忽然而睡、焕然而兴、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在近百天的漫长时间里,心无旁骛,最大限度地认真投入;扬雄也是“思虑精苦”方可作文;张衡更是达到了“精思附会”的境地。
论汉赋的虚构性(一)
摘要]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在“体物写志”时有着明显的虚构性。
汉赋的虚构性主要表现在以神话传说意象入赋、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虚设主客问答来组织篇章等方面。
先秦文化的影响、汉代神学思想和方术仙道风行的文化语境以及汉代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则是汉赋虚构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汉赋;虚构性;艺术世界
虚构是与实录相对的一种创作手法。
“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
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在“体物写志”时有着明显的虚构性。
汉赋的虚构性使创作主体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加自由地创造艺术世界,使作品焕发出扑朔迷离、美轮美奂的魅力。
一、汉赋虚构性的表现
如果把汉赋作品中的那些非现实、非历史、非理性或无法证验的成分都视为一种虚构的话,那么,汉赋的虚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神话传说意象入赋
不少汉赋都充满了神话传说的意象,这是汉赋虚构性的一种突出表现。
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桓谭的《仙赋》,刘歆的《甘泉宫赋》,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傅毅的《洛都赋》,班彪的《北征赋》,班固的《两都赋》《终南山赋》,张衡的《二京赋》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塑造了一个具有帝王之度、能凌驾众仙遨游天外的“大人”形象。
“大人”虽拥有天下,但仍感到人世间的迫隘,于是“朅轻举而远游”。
他乘云驾龙,驱使各路神仙,人帝宫,过阴山。
见西王母,吸沆瀣,餐朝霞,咀琼华,最后进入无闻无见无友的虚无道境。
文中所用的神话传说意象有“应龙”、“赤螭”、“青虬”、“五帝”、“大壹”、“陵阳”、“玄冥”、“黔雷”、“长离”、“矞皇”、“伯侨”、“羡门”、“岐伯”、“祝融”、“句芒”、“灵娲”、“冯夷”、“屏翳”、“风伯”、“雨师”、“西王母”、“丰隆”、“雷室”、“鬼谷”、“昆仑”、“五河”、“炎火”、“帝宫”、“阆风”、“阴山”、“不周”、“玄阙”、“寒门”等,其数量之多,令人叹服。
大量的神话传说意象的运用,使游仙过程显得更加浪漫瑰丽。
桓谭在创作《仙赋》时亦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对神仙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夫王乔赤松,呼则出故,翕则纳新。
天矫经引,积气关元。
精神周洽,鬲塞流通。
乘凌虚无,洞达幽明。
诸物皆见,玉女在旁。
仙道既成,神灵攸迎。
乃骖驾青龙……”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的意象,如“王乔”、“赤松”、“玉女”、“青龙”、“鸾凤”、“麒麟”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神仙世界,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大人赋》《仙赋》这类作品主要是描述纯属想象的虚幻世界。
另外,我们发现,赋作家即使在面对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时也喜欢融入神话传说的意象。
如不少汉赋经常将皇家的宫殿建筑写得充满仙界的气息。
刘歆的《甘泉宫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这篇作品中有这样一些描写:“回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
冠高山而为居,乘昆仑而为宫。
按轩辕之旧处,居北辰之闳中。
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天门”、“明庭”、“昆仑”、“黄帝”、“共工”、“祝融”等神话传说的意象,使甘泉宫俨然成了人间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汉赋中诸如此类的描写是很多的。
如班固的《西都赋》对皇家园林的描述:“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
”张衡的《西京赋》用“清渊洋洋,神山峨峨。
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等句子描写建章宫,亦充满了神话传说意象。
(二)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
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也是汉赋虚构性的重要表现。
所谓夸饰性描写,是指作者通过夸张、
排比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描写,使事物超越其现实世界的本来面貌,获得一种审美性的表达。
这种夸饰性描写是汉赋在描绘事物时最普遍的描写手法。
如汉赋写宫殿楼阁的高危,总是高耸入云,与日月星辰相接;写帝王苑囿的广大,往往大到无边无际,日月出入其中;写异花奇卉、珍禽怪兽等等,也总是包罗万象,不可胜数。
在诸如此类的夸饰性描写之中,汉赋的虚构性得以充分显现。
前面提到的刘歆的《甘泉宫赋》、班固的《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等作品都在描述客观事物时融入了夸饰性描写。
除此之外,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对云梦泽的描写更是这方面的典范。
在这篇赋中,司马相如先描绘云梦泽的山势、土色、玉石,接着对云梦泽的东西南北上下各个方位进行描写,把云梦泽的花草果木、飞禽走兽等尽收笔下。
很明显,司马相如把云梦泽方圆九百里的景物描绘得如此琳琅满目,是运用了夸饰的手法。
如写到云梦泽的山,不仅从正面实写山的迂回曲折,山峰高峻而错落不齐,同时又从侧面虚写,用“上千青云”、“日月蔽亏”来衬托山峰之高,而且详写山上的各种土地、矿物和玉石;写到蕙圃,就把各种香草一一列出;写到阴林,就把各种树木和鸟兽囊括其中。
读了这一段文字。
读者仿佛走进一座树木参天、香草遍地、飞鸟翱翔、走兽咆哮的大苑圃。
而实际上,这个令人神往的大苑囿是作者融合各种事物的产物。
“融合,使各种不同因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融合也是一种虚构化行为,它的基本行为方式同样是跨越疆界。
”
司马相如笔下的“上林苑”实际上也是一个无限放大、延展的虚构世界。
正如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上林赋>中所说的:“亡是公赋上林,盖该四海言之。
其叙分界,则‘左苍梧,右西极’;其举四方,则曰:‘日出东沼,人乎西陂’,‘南则隆冬生长,涌水跃波’。
‘北则盛夏含冻裂地,涉冰揭河’。
至论猎之所要,则日‘江河为阹,泰山为橹’,此言环四海皆天子园圃,使齐楚所夸,俱在包笼中。
彼于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土毛川珍,孰非园囿中物?叙而置之,何一非实?”
《西京杂记》记载了司马相如说的一段话:“合纂组以成文,列绵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可见,夸饰性的描写与“赋之迹”和“赋家之心”的创作要求是相一致的。
在对客观事物的夸饰性描写中,“文学文本是虚构与现实的混合物,它是既定事物与想象事物之间相互纠缠、彼此渗透的结果”。
(三)假设问对,采用主客问答方式组织篇章
虚设主客问答来构篇,是汉赋比较普遍的构篇方式。
汉赋有所谓“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之说。
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都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
以虚设主客问答来构篇,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汉赋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是汉赋虚构性的典型表现。
汉赋的这种虚构性已有不少人谈到。
如司马迁在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时就说:“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称楚;‘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
空籍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这段话指出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所写的对话、事件和人物全都是虚构的。
当今也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关于这篇赋的结构特征,首先应予指出的是它是由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三人的对话组成的。
并且这三个人的名字均为‘没有’之意。
而在这三位非实在人物各自以明确的功能推动情节进展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基于细致考虑的虚构。
由这三人讲述的齐王、楚王、天子的狩猎情况,规模依次增大,奢华度也随之增加,从而把作品整体不断推向高潮;而最后又准备了一个‘讽谏’天子的归结点,实为出色安排。
”古今学者对司马相如赋的相同看法,为我们指出了汉赋在整体上具有虚构性这一特征。
另外,有些以主客问答方式构篇的汉赋,其赋中人物因作者自我的介入而很像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
如东方朔的《答客难》,一般都认为是东方朔“设客难己”,把作品中的“客”看
作是作者虚设出来的人物,而其中的“东方先生”就是作者本人。
这其实是不对的。
这里的“东方先生”确有现实生活中作者的影子,但因其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份。
已不能再完全等同于真实的作者了。
这从后来扬雄、班固、崔驷等人的模拟之作中可以看到,“客难东方朔日”与“客难扬子日”(扬雄《解难》)、“宾戏主人日”(班固《答宾戏》)、“或说己日”(崔驷《达旨》)等是一样的,其中的“东方朔”也可以是“扬子”或“主人”或“己”,他只是作者出于构篇行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
接受美学批评家伊塞尔指出,“文本世界只能被看作一个仿佛如此的世界,它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而不是现实世界本身。
说到底,文本终将要在读者的经验世界面前再一次越界:它激发了读者面对一个非真实世界的热情,并使读者的自我真实性在想象中暂且得以展开”。
可见,汉赋的虚构性充分显示了赋作家的艺术创造能力,使读者在作家创造的“文本世界”中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