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 参观铁人纪念馆2000字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铁人纪念馆参观心得走进铁人纪念馆,就仿佛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一踏入那扇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
看着那一幅幅铁人王进喜的照片,那一个个充满故事的场景还原,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的豪情壮志。
你看那王进喜在井架上拼搏的身影,像不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向着困难勇敢地冲刺?纪念馆里展示的那些老物件,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啊!那把破旧的铁锹,是不是见证了铁人们无数个挥汗如雨的日夜?还有那顶安全帽,上面仿佛还残留着他们奋斗的气息。
这些东西虽然已经陈旧,但它们背后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
我不禁在想,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他们难道就不知道累,不知道苦吗?可再看看我们现在,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这怎么能行呢?铁人们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
在一个展区里,我看到了铁人王进喜跳入泥浆池的场景再现。
那一瞬间,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怎么能有那么大的勇气,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这就是铁人精神啊,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
这就好像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大火,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冲进去救人,这是一种怎样的高尚品质啊!在纪念馆里慢慢走着,我感觉自己的血液都在沸腾。
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让我对铁人们充满了敬佩之情。
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
我们难道不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吗?走出铁人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头望去,那座纪念馆依然庄严肃穆。
它就像是一座丰碑,永远铭记着铁人们的功绩。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过的人们。
我们要像铁人们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我们要让铁人精神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下去,让它永远熠熠生辉。
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这不是我们必须做的吗?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阳光还算不错的日子里,我走进了铁人纪念馆。
说实话,去之前,我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期待,想着不过就是看看展览,听听故事呗。
可当我真正踏入那扇门,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一进门,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把我给镇住了。
但我很快调整了心态,告诉自己,放轻松,好好感受。
展览从王进喜的出生开始讲起。
我站在那些老照片和旧物件前,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他小时候生活的艰苦环境。
你能想象吗?那是一个贫穷到让人揪心的地方,吃了上顿没下顿,冬天冷得能把人骨头冻裂。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进喜长大了,长成了一个有骨气、有决心的汉子。
我看到了他当石油工人时用过的那些工具,破破烂烂的,却被他视若珍宝。
讲解员说,那时候条件艰苦啊,没有先进的设备,全靠人力。
王进喜带着工友们,就那么用双手,用肩膀,一点点地挖,一点点地扛。
我看着那些工具,心里头一阵发酸。
这得付出多少汗水和力气,才能挖出石油啊!有一个场景的展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井架上的零件出了问题。
王进喜二话不说,甩掉棉袄,跳进泥浆池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搅拌泥浆。
我的天呐,那泥浆多冷啊,多脏啊,可他就那么跳进去了,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是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换做是我,估计早就吓得腿软了。
还有一张照片,是王进喜和工友们一起吃饭的场景。
他们端着大碗,蹲在地上,脸上满是油污和汗水,可眼睛里却透着光。
那光,是对未来的希望,是对石油事业的坚定信念。
我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好久,心里头五味杂陈。
他们吃的那么差,干的却是最累最苦的活儿,可他们却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满足。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模拟的钻井平台前。
那上面的机器轰鸣着,仿佛把我带到了当年的油田现场。
我能感觉到那股热气,那股冲劲儿,就好像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就在我身边,正喊着号子,拼命干活儿。
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脚步越来越沉重。
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心里头装的东西太多了。
王进喜的事迹,一桩桩,一件件,都像重锤一样砸在我的心上。
参观铁人纪念馆心得汇总5篇参观铁人纪念馆心得汇总5篇自古英雄多孤单,命运难济随人好,花照开,人不见。
自古英雄出吾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黄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铁人纪念馆心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参观铁人纪念馆心得篇13月20日下午我们红岗总园领导带领职工参观了铁人纪念馆,参观后大家都觉得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震撼。
整个参观过程大家都被铁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爱国、无畏的精神、英雄的事迹所感动。
我们无不由衷地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以铁人为榜样,勤奋、刻苦、敬业、创新、求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是的,铁人精神曾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处于一个与铁人生前完全不一样的时代环境,产生于特殊年代的铁人精神到底离我们这一代有多远?对于我们8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它又蕴育着怎样的内涵?大庆在创业之初曾提出,人就是要有一股气,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对一个群众来讲,就要有士气;对一个人来讲,就要有志气。
细细品位这段话的含义,对我触动很大。
是呀,人总得有一种精神,为什么说一些人死了可他们还活着,而另一些人虽然活着可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死了,这其中的原委就是有的人有一种精神,他虽死犹生,而有的人确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
能够说,铁人精神就是这种令人虽死犹生的精神,它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群众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势不可挡的意志。
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有了它就会前进;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我们就应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多动脑筋:一是要加强学习,要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刻和机遇去和书本学,和老职工学,和实践学。
当然学习是件苦差事,这对于从小一步一步走过独木桥的我们来说,是太有体会了,用往事不堪回首来形容我觉得并不是言过其辞,但是为什么我们最后能以胜利者的身份从那个艰难时期走过来呢?一句话,就是有一种压力在敦促我们,它犹如悬在梁上的绳索,刺在身上的尖刀。
铁人纪念馆观后感范文5篇大全铁人纪念馆观后感1我很小就明白大庆有个“铁人”,但那时不太明白,是一个铁做的人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了“铁人”是谁,怎样回事了。
今日,我要好好去看看铁人的那个时代。
铁人纪念馆的门口有一座雕像,那就是铁人王进喜。
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了铁人。
1959年,一列破旧的火车把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从甘肃玉门油田拉到了大庆。
作为石油大会战的主力军,王进喜和他的队伍肩负着让新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期望。
这只除却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几乎一无所有的队伍在队长王进喜的带领下,苦干5天5夜,大庆第一口油井最终开钻。
在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了井喷。
为了制服井喷,王进喜顾不上腿伤,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井喷制服了,可他的伤腿已血肉模糊,泥浆把他的手脚烧起了大泡。
王进喜和1205队工人们的英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附近的乡亲们。
房东赵大娘看到王队长累不垮、压不倒,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就对住在他家的工人说:“大娘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
在纪念馆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很多照片和实物,当年的艰苦环境: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烟稀少;干打垒的房子,房子中的生活用品及其简陋;带大竖道的棉袄;狗皮帽子;沾满泥浆的衣服和裤子;那个时代铁人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老式的摩托车。
照片中有人拉肩扛的工作场景,真是震撼啊,那么大、那么重的钻井工具竟然是使用人力装上去的。
天寒地冻的情景下王进喜和工人在暴风雪中辛勤工作的场景;王进喜和工人们在施工现场研究问题的场景;开生产会议的场景;国家领导人接见铁人王进喜的场景。
导游还说,在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铁人精神一向是鼓舞石油职工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铁人精神是大庆油田的传家宝。
“爱国创业我最认真,求实奉献我最根本!”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
主要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
写铁人纪念馆的观后感写铁人纪念馆的观后感【一】这天早晨,我迫不急待地吃完早餐,立刻和妈妈、姥姥就去了铁人纪念馆参观,天空灿烂的阳光抚摸着我们的脸。
进入铁人纪念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正中间是铁人纪念馆,旁边是绿油油草地和前头一面一个的雕像,铁人纪念馆旁边各有二座雕像。
说了半天,还没说铁人是谁呢!告诉你吧,就是王进喜爷爷。
铁人纪念馆的外面台阶也很有学问的,一共是47个灰颜色的台阶,王爷爷也活到了47岁,怎样样,有意思吧!在铁人纪念馆里进去一眼就看见了,王爷爷领着一帮战士们向前去。
向左转,就进入了一个展区。
我看见了这样一个牌子,上方写道:王进喜6岁拉着盲人父亲去讨饭,9岁同父亲出劳役,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在油矿当童工。
王进喜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下生存的。
当我看完这张牌子后,我不禁联想到了此刻这完美的生活环境,就在这种环境下,却没有一个能像王爷爷这样的人。
我想:我长大了争取也做王爷爷那样的人才,为祖国做贡献。
他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1923年10月8日出生的。
他经常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
1970年11月15日病逝,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正堂一室,那一年他才47岁。
铁人精神享誉中外,历史弥新,影响同愈深远。
铁人的形象不仅仅铭刻在人们的脑海里,还有留在文学、摄影、美术、邮票、展览和影视作品的记忆中,持续深入形式各异的宣传。
铁人精神绽放着光芒,她已成为建设企业文化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
写铁人纪念馆的观后感【二】进入暑期以来,各地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事业单位青工等,或有组织,或自发地来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他们深受铁人等老一代石油工人热爱祖国、艰苦创业精神所鼓舞,纷纷表示发扬铁人精神,争做铁人的好后代。
7月26日,大庆石化公司组织180多名新入厂青工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他们对大庆石油会战的历史并不熟悉,问了许多关于石油会战方面的问题。
他们渴望学习石油知识、了解会战历史的情绪在讲解员的耐心解答下得到了满足。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宛如一座精神的丰碑,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示着铁人王进喜的伟大事迹和不朽精神。
一踏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进喜那坚毅的雕像。
他目光坚定,仿佛在凝视着远方,又似乎在思索着如何为祖国的石油事业拼搏奋斗。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着工友们为了开采石油而日夜奋战的场景。
沿着展览的路线前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陈旧的工具、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冲天的干劲,硬是在荒原上竖起了井架,打出了石油。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人拉肩扛运钻机”的场景。
在没有吊车和拖拉机的情况下,王进喜带领工人们硬是靠着人拉肩扛,把几十吨重的钻机运到了井场。
他们的肩膀被压得红肿,脚底磨出了血泡,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早日为祖国甩掉“贫油”的帽子。
这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让我深受震撼。
还有“破冰取水保开钻”的故事,也让我动容。
在寒冬腊月,为了保证钻井能够正常进行,王进喜带领工人跳进冰冷刺骨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他们的身体在寒冷中颤抖,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无畏。
这种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王进喜生前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物品,这些简单而朴实的东西,见证了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却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王进喜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艰苦奋斗,什么是无私奉献。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科技水平也有了飞速的发展。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观后感一直都知道铁人王进喜的大名,也对他的事迹有所耳闻,但当我真正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那种震撼和触动,是从书本和听闻中无法完全感受到的。
一踏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进喜那高大而坚毅的雕像,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豪情壮志。
随着脚步的深入,那些陈旧的照片、珍贵的文物,还有详实的文字介绍,一点点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在一幅照片前驻足了很久,那是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场景。
照片中的他,满脸的泥浆,却眼神坚定,毫无退缩之意。
讲解员在旁边详细地讲述着当时的情况,原来在打井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如果不及时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可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机立断,不顾自身安危,跳进了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泥浆中奋力搅动的身影,听到他那一声声坚定的呼喊。
还有一个展柜里陈列着王进喜用过的破旧棉袄,上面补丁挨着补丁。
听讲解员说,王进喜在工作时总是冲在最前面,根本不顾及自己的穿着和吃住。
他心里想的只有如何尽快打出油井,为国家做贡献。
这件棉袄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也让我看到了他艰苦朴素的一面。
纪念馆里的一段影像资料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王进喜带着工友们在寒风中拼命工作的画面。
天寒地冻,他们的手都被冻得通红,可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
王进喜一边干活,一边给大家加油鼓劲,他的声音沙哑却充满激情:“同志们,咱们加把劲,早日把油打出来!”看着他们那股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我不禁眼眶湿润。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面墙上挂满了王进喜说过的话。
其中一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让我深受触动。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面临着设备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难题,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硬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参观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
在一个展示当年工作场景的微缩模型里,有几个工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尽管他们身上满是油污,工作环境恶劣,但那笑容是那么真诚、那么充满希望。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铁人王进喜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踏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进喜那高大而坚毅的塑像。
他目光坚定,仿佛在诉说着对石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
在塑像前,我不禁驻足良久,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
沿着参观路线,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陈旧的工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将我带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
王进喜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但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反而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20 世纪 50 年代末,王进喜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到了大庆石油会战之中。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没有充足的物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十分匮乏。
然而,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并没有退缩。
他们凭借着人拉肩扛的方式,硬是将几吨重的设备运到了工地;他们在冰天雪地中,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这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王进喜写下的豪迈誓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用生命去践行的承诺。
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他日夜奋战在井场,废寝忘食,积劳成疾。
但他从未抱怨,从未放弃,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王进喜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无私奉献。
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奋勇前行。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铁人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压力而感到疲惫,会因为挫折而想要放弃。
参观铁人纪念馆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范文(一)假期我和妈妈参观了铁人纪念馆,参观后大家都觉得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震撼。
整个参观过程大家都被铁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爱国、无畏的精神、英雄的事迹所感动。
我们无不由衷地说: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铁人为榜样,勤奋、刻苦、敬业、创新、求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是的,铁人精神曾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处于一个与铁人生前完全不一样的时代环境,产生于特殊年代的铁人精神到底离我们这一代有多远大庆在创业之初曾提出,“人就是要有一股气,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对一个群众来讲,就要有士气;对一个人来讲,就要有志气。
”细细品位这段话的含义,对我触动很大。
是呀,人总得有一种精神,为什么说一些人死了可他们还活着,而另一些人虽然活着可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死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有的人有一种精神,他虽死犹生,而有的人确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
能够说,铁人精神就是这种令人虽死犹生的精神,它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群众实现自我崇高梦想和奋斗目标的势不可挡的意志。
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有了它就会前进;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提高的动力。
纪念馆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组合,鸟瞰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
主体建筑高度47米,正门台阶47级,寓意铁人王进喜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建筑顶部为钻头造型,象征大庆油田奋发向上,进取进取。
纪念馆的整体设计表现出一种力量,凸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勇气;在建筑和布展上,纪念馆展现了“厚重、大气、质朴、昂扬、粗犷、豪放”的风格,既体现出以铁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卓越的精神品质,又反映出新中国创业者崇高的历史地位,不失为一个建筑艺术精品。
走进纪念馆序厅,迎面是一组国内最大的铸铜雕像《石油魂》,它气势磅礴,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形象。
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1追忆峥嵘岁月,感受铁人精神在伟大祖国亲诞辰xx周年、大庆油田发现xx周年之际,我们一家人再一次来到铁人纪念馆参观。
感受祖国xx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追忆老一辈革命先烈们在艰苦卓绝的年代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的艰辛。
10月3日,微微细雨,瑟瑟秋风,我们一家人怀着崇敬之情走进了纪念馆。
纪念馆里陈列了很多那个年代的实物和照片。
在真实还原的先烈们生活过的干打垒的民房前,在钻井工人人拉肩扛的工作场景前,我们驻足观看,感受先烈们生活和工作的艰苦与艰辛。
那凛冽的`寒风、漫天的大雪、那挂满房檐的冰溜子……先烈们在生活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爬冰卧雪,人拉肩扛,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和实际行动,用血肉之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为国家的需要,为油田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切。
在铁人的手记前,看着铁人工整的字迹,让我想到在那种物质极其匮乏的条件下,铁人还能时刻不忘记学习,这种精神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通过这次参观,我体会到了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工作生活在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中,是这些前辈为我们创造了这一切,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以身作则,教育、带领我们的孩子以铁人为楷模,弘扬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2进入暑期以来,各地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事业单位青工等,或有组织,或自发地来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他们深受铁人等老一代石油工人热爱祖国、艰辛创业精神所鼓舞,纷纷表示发扬铁人精神,争做铁人的好后代。
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7月26日,大庆石化公司组织180多名新入厂青工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他们对大庆石油会战的历史并不熟悉,问了许多关于石油会战方面的问题。
他们渴望学习石油知识、了解会战历史的心情在讲解员的耐心解答下得到了满足。
【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参观铁人纪念馆
2000字
追忆峥嵘岁月感受铁人精神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在伟大祖国母亲诞辰7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我们一家人再一次来到铁人纪念馆参观。
感受祖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追忆老一辈革命先烈们在艰苦卓绝的年代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的艰辛。
10月3日,微微细雨,瑟瑟秋风,我们一家人怀着崇敬之情走进了纪念馆。
纪念馆里陈列了很多那个年代的实物和照片。
在真实还原的先烈们生活过的干打垒的民房前,在钻井工人人拉肩扛的工作场景前,我们驻足观看,感受先烈们生活和工作的艰苦与艰辛。
那凛冽的寒风、漫天的大雪、那挂满房檐的冰溜子……先烈们在生活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爬冰卧雪,人拉肩扛,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和实际行动,用血肉之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为国家的需要,为油田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切。
在铁人的手记前,看着铁人工整的字迹,让我想到在那种物质极其匮乏的条件下,铁人还能时刻不忘记学习,这种精神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通过这次参观,我体会到了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工作生活
在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中,是这些前辈为我们创造了这一切,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以身作则,教育、带领我们的孩子以铁人为楷模,弘扬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