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23
太极拳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太极拳的心得体会篇1太极拳心得体会太极拳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运动,其起源于中国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我对太极拳的感受和体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身体方面: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
我在刚开始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感觉很困难,有时候几个简单的动作都做不到位。
但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老师的指导,我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我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精神方面: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项身体运动,更是一项精神运动。
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才能做到姿势正确、呼吸均匀。
我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有时候会感到很放松,有时候又会感到很紧张。
但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体验,我逐渐明白了如何将精神与身体结合起来,让自己的练习更加有效。
3.社交方面:太极拳不仅是一项个人运动,更是一项团体运动。
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需要和他人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一些复杂的动作。
我和其他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一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让我感到温暖,还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真诚。
4.意义和价值:太极拳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运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调节我们的精神状态,让我们更加平静、自信和集中注意力。
此外,太极拳还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彼此,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太极拳对于我的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大的。
它不仅让我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还让我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同时,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彼此,共同发展。
我相信,太极拳将会对我的未来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受益终身。
太极拳的心得体会篇2太极拳,这个古老的拳术,以其独特的哲学理念和身体锻炼方法,深深吸引了我。
自从我开始练习太极拳,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识太极拳,我被其流畅的动作和深邃的哲学理念所吸引。
太极运动倡议书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更是一种健身、养生的方式。
太极拳运动具有简单易学、无年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为了进一步推广太极拳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我们提出了太极运动倡议书。
一、倡导全民太极拳运动,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组织太极拳培训班,以提高社区居民和市民的太极拳技能和运动水平。
三、建立太极拳团体,组织太极拳比赛和展示活动,以推动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四、加强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们深信,通过全民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强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让我们一起加入太极拳运动,共同建设健康中国,共创美好未来!
- 1 -。
太极拳的四大作用和五大优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帜奇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四大作用。
欢迎阅读!简述太极拳的四大作用1、改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
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心脏病是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西医对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这是因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
它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太极拳通过缓慢、细长、均匀的腹式呼吸。
使人体肺部的氧气充足,肠胃得到蠕动锻炼,增强消化和排泄机能,所以经常锻炼太极拳,对心脏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疮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骨质疏松而致。
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了平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
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
4、具有健美作用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太极有助于睡眠中医研究表明,练太极拳,能加强肾的藏精、保精功能,并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因此,通过练太级拳,不仅能改善阳痿、遗精、腰腿酸软,也能改善体虚肾亏引起的失眠、梦等症状,可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太极拳的练习,即“腹式呼吸”,通过腹腔压力的改变,使胸廓容积增,胸腔负压增高,上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血液回流加速。
太极拳八个基本动作太极拳起源于中国的武术文化,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动作缓慢而流畅,内外相合,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进行练习。
太极拳具有调节身心健康的独特功效,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健身运动之一。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以下八个:一、起势:起势是太极拳动作的开端,也是整个太极拳动作编排的重点。
通过“魁首”,“涵胸”,“敛腹”等动作来打开周身经络,为后续太极拳动作做好准备。
同时,起势也是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二、如封似闭:如封似闭是一个静态的立式动作,通过“分阴阳”,“分虚实”,“分进退”等动作,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和灵敏度,以便后续动作的完成。
三、单鞭:单鞭是第一个动态的动作,其特点是步伐稳定,动作优美。
通过单手向前伸展,单手向后收敛,以及步伐的微调等动作,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四、提手上势:提手上势是太极拳中比较难练习的动作之一,其动作精度和技巧性很高。
通过“沉肩坠肘”,“提胫腾膝”,“抬手”等动作,训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
五、白鹤亮翅:白鹤亮翅是一个颇具技巧性的动作,需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其动作类似于翻转过程,通过“弓步趋势”,“转身放拳”,“移足提穴”等动作,全面锻炼身体各部分的柔软度和灵敏度。
六、摆莲:摆莲是一个集中体力的动作,需要在空中旋转双臂,具有颇高的难度。
通过“左右交叉转身”,“抬膝拍手”,“挥刀削出”等动作,训练身体的平衡性和肌肉的弹性等能力。
七、倒卷肱:倒卷肱是太极拳中较为复杂的动作之一,其特点是胳膊的伸展和绕圈。
通过“提肱合掌”,“下势左右穿林”,“进步搂膝”等动作,训练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八、进步搬拦捶:进步搬拦捶是太极拳中的收尾动作,需要完成肩臂的旋转和收放。
通过“顺步右搬拦”,“迎步左搬拦”,“转身退步劈肘”等动作,全身肌肉会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身心健康的效果。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原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它以柔和的动作和慢速的节奏著称。
太极拳练习的运动特点和原理有很多,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柔和缓慢:太极拳强调柔和、柔韧的动作。
动作缓慢,由于动作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尖锐或爆炸性,所以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不易受伤。
2. 螺旋连贯:太极拳注重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形成一种螺旋的连贯动态。
整个拳路螺旋延续,以腰部为轴心,上下臂、左右手相互配合,形成连贯的动态力链。
3. 松紧合一:太极拳要求身体整体放松,但同时也要求肌肉有一定的紧张力,即所谓的松紧合一。
通过调节身体的松紧度,练习者可以有效地运用力量,并且保持身体的平衡。
4. 内外相合:太极拳讲究内外相合,即内在的力和外在的形式相互配合。
内在的力量通过精神意念和呼吸的调控,通过松紧合一的身体状态得以表现出来。
外在的形式则表现为动作的柔和流畅和整体的协调性。
5. 动静结合:太极拳既有平和缓慢的慢功夫,又有快速连续的快功夫。
太极拳强调动与静的结合,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太极拳的运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变化: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阴阳观念,即事物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变化而存在。
太极拳通过阴阳变化的原理来调节身体的平衡,使身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
2. 以意领气:太极拳讲究以意领气,即通过精神意识的调控来引导呼吸和气的运行。
意识的集中和呼吸的调控可以使身体的内气得到积聚和发散,进而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力量。
3. 松散放松: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松散放松,即在练习过程中保持身体的松弛和放松状态。
松弛的身体可以减少外界对身体的阻力,使身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 腰为主宰: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动,认为腰是全身力量的发源地和统一点。
腰部的运动可以带动上下肢的协调运动,形成连贯的力量链。
5. 动静相间:太极拳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互转化。
通过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太极拳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刘振忠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谈到:“太极拳皆是圆圈组成,全体无招架,无招式之拳术。
只是立圆、平圆、斜圆,无数手足腰之圆圈,在旋转,至登峰造极时,会令敌人无法进入,形容稍夸张是泼水不入,感觉练至敏锐处,敌人心意一动,即被抛出,是为神明。
”著名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宗师告诉我们说:“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又说:“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划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他们的话道出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呢?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就是离不开圆圈。
因此进行太极拳锻炼我们的身体与手足皆需要划圆和走圈,所划的这些圆圈前后还要连贯起来,太极拳即是由这些无数圆圈连贯而成。
由无数圆圈连贯起来就会形成螺旋,因此螺旋即太极,太极即螺旋,这就是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所以,进行太极拳锻炼我们必须要学会划圆和走圈进行螺旋与旋转运动。
传统理论将太极拳的这种划圆和走圈进行螺旋与旋转运动叫做螺旋缠丝运动,所划的圈叫做缠丝圈。
因此,进行太极拳锻炼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于缠丝圈的锻炼。
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奎说:“太极本浑圆,太极拳的手足运动,虽然从每一个肢体来看,仅是螺旋形的圆圈,但从整体来讲,则是一个浑圆体。
”我们对他的话解释一下。
他告诉我们太极本是一个浑圆体,太极拳运动从表面上来看是我们的身体与手足在划一些螺旋形的圆圈(包括平圆圈、立圆圈、斜圆圈等),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螺旋形圆圈是我们身体在进行螺旋与旋转时留下来的运动轨迹,实际上太极拳是将我们的身体当做一个浑圆的球体在进行螺旋旋转翻转与滚动。
因此,他要求我们平时在进行太极拳锻炼时要有球体感,也就是在思想上要把我们的身体当做一个浑圆的球体(太极球)这种整体观念。
关于太极拳运动这个浑圆球体的思想在由杨澄甫宗师口授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术》一书中,有杨澄甫宗师一段异常精辟的论述。
他说:“太极推手则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字,此八字所以练其身之圆活。
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
那么太极拳的动作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和店铺一起看看吧。
太极拳的动作特点1、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太极拳轻松柔和,不拘不僵,合乎生理自然。
柔和的活动有利于身体放松和呼吸自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不会发生体育性意外。
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所以柔和是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
太极拳运动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这是太极拳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慢才便于掌握要领,慢而不停的动作,运动量才大。
太极拳的动作(上肢),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和顺,避免直来直去。
动作圆活,不滞不僵,就要以腰为轴,太极拳论中强调腰的动作,谓之“主宰手腰”。
所以圆活性在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
整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看起来好像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太极拳运动要求“一动无不动”,而动时又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四肢、躯干)相合,故每打一势都要有完整性,而从始至终更需要有完整一气的特点。
2、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种是,在抗日战争之前,全国各地的太极拳家无不尊张三丰为祖师。
其原因是,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
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
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说是留给后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3、太极拳的好处3.1、提高平衡力。
练习太极拳要讲究左右、前后、开合等,能有效使我们全身得到锻炼,且需要呼吸控制、手眼配合等。
中老年简单的太极拳
中老年是太极拳爱好者的重要群体之一。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
中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需要一种柔和而又有益健康的运动方式,太极拳就成了他们的很好的选择。
以下是中老年简单的太极拳:
一、起势
1.双脚并拢,脚跟稍稍在地上,两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2.左手往外拳,右手往上架,缓缓高举至胸口前。
3.缓缓伸出左脚,同时左手缓缓向前伸直,右手向后慢慢放松。
二、云手
1.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向外分开提起至肩平。
2.左足向左迈出一步,同时双手左右分别向左和右移动,左手变成掌心向上,右手变成掌心向下。
3.右足环转向右,同样左右手势也翻转过来。
三、單鞭
1.右脚向右弯曲,脚跟抬起,同时右手向上举至头顶,左手向下沿着身体向下放松。
2.缓缓将右脚恢复原位,同时右手向前推开,左手跟着向后摆开。
四、白鹤亮翅
1.将左腿抬起,向前踢出一步,左手腕向上翻转,右手跟着向后推托。
2.左脚先落地,同时两手一起往前推。
五、五步拳
1.右脚向前弯曲,脚尖着地,左脚跟着向前滑出一定距离。
2.将身体向左转,将左手向前推出,右手跟着向后推。
以上就是中老年简单的太极拳,这些动作都不需要太大的动作幅度和繁琐的动作设计,适合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及运动特性,还能起到很好的锻炼和保健作用。
太极拳的四个基本运动规律学习太极拳教学我们能找到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太极拳的四个基本运动规律是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四个基本运动规律。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四个基本运动规律第一,逢转必沉:向左转沉左胯,向右转沉右胯,边沉边转边外撑,要贯穿始终。
第二,逢沉必领:只要是沉,必有上下的对拉拔长,上下有了,前后开,前后有了左右找,自己的身体始终是个圆球,走的也是由内而外的撑劲。
所以有沉,就有领,领起来再找前后和左右。
没有领,找到左右也没用。
第三,逢起必落:两腿在虚实转换中,一条腿起,另一条腿必落,不是脚的起落,而是胯的感觉。
怎么找,就是要端平两胯。
比如云手,一条腿起的时候,领一条腿的胯根要下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身高没有起伏,身高不起伏,胯才能守住,不然起落之间容易漂浮。
逢起必落就是在起落之间找平衡和稳定。
第四,逢定必松沉:是指在所有的定势快到位的时候,要向下松沉,最明显的就是肩胯。
肩一松,尾闾一收,就感觉有东西把丹田充实满了。
身体重量松沉下去要到两脚脚跟,不要到脚掌,任何动作都是如此。
四个规律,贯穿在每个动作里面,这就是起、承、转、合的练法。
练太极拳的虚实转化方法一、身体两侧对称部位的虚实相互转变太极拳的各个拳式,从起势到定势,身体两侧对称部位(如左右手、左右足、左右腰眼等)的虚实,都要相互转变一次或数次。
对于这一点,大家要牢牢谨记。
一般说,两足承担体重的多少要相互转变,两手着力的大小要相互转变,外形的开合、意念的倾注也要相互转变。
简单的拳式(如“初收”),两侧对称部位的虚实转变一次,复杂的拳式(如“闪通背”),转变两次或三次。
二、身体同侧手足的虚实上下相随陈鑫在“人身缠丝精图”的注释中说:“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陈氏太极拳图说》。
就是说,身体同侧的手足,如左手和左脚(或右手和右脚),要么都是虚,要么都是实。
这是由于在拳势运行中,身体同侧手足的屈伸和内气的收放常常一致的缘故;是以同侧的手足而论,不是与异侧的手足相比。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太极拳的运动特点1.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2. 什么人最适合练太极拳3. 练太极拳的好处有哪些二、太极拳的练习姿势三、练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1、太极拳的运动特点1.1、柔和型
柔和的活动有利于身体放松和呼吸自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不会发生体育性意外。
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所以柔和是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
1.2、缓慢性
太极拳运动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这是太极拳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慢才便于掌握要领,慢而不停的动作,运动量才大,一套简化太极拳或健身小套路,可用4-6分钟,88式太极拳或健身套路,可用15-25分钟,如功夫较深可练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1.3、圆活性
太极拳的动作(上肢),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和顺,避免直来直去。
动作圆活,不滞不僵,就要以腰为轴,太极拳论中强调腰的动作,谓之“主宰手腰”。
所以圆活性在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
2、什么人最适合练太极拳2.1、心肺功能薄弱者
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肺功能也会随着减弱,心肺功能薄弱容易造成呼吸不顺畅。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可以有效的锻炼到肺部的功能,长时间的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肺活量。
从而起到了防止心肺功能衰弱的作用。
2.2、神经系统衰弱者。
简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也是一种养生保健的运动方式。
它以柔和、流畅的动作和呼吸配合为特点,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将从运动特点的角度来详细描述太极拳。
1. 呼吸与动作配合:太极拳注重运动与呼吸的配合,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通过深呼吸来调节身体的气息和气血循环。
在练习过程中,呼吸与动作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使身体得到有效的放松和调整。
2. 软化力量: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通过放松身体,使力量变得柔和而有弹性,而不是用肌肉的力量进行抵抗或攻击。
这种软化力量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关节和肌肉的受伤风险。
3. 循环运动:太极拳的动作多为循环运动,通过连续的、流畅的动作来练习,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的运动和锻炼。
这种循环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气血的流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4. 身心统一:太极拳注重身心的统一,即通过动作的练习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思维的集中。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身体和思维要保持平静和稳定,不受外界的干扰,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5. 弹性与爆发力:太极拳的动作虽然以柔和为主,但也包含了一定的爆发力和弹性。
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放松和收缩肌肉,灵活运用身体的力量,可以使动作具有一定的爆发力,同时保持身体的柔软和协调。
6. 心身放松:太极拳的练习注重身体的放松。
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动作,可以促使身体的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放松,舒缓紧张的情绪和压力,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7. 姿势和呼吸的调整: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的姿势和呼吸要保持正确和稳定。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保持合适的姿势,同时配合深呼吸来调整身体的气息和能量,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
8. 以意导动:太极拳强调以意导动,即通过意念来引导身体的运动和力量。
在练习中,要求身体的动作要有意义,不是机械地模仿动作,而是通过意念来感受和引导身体的运动和力量,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和统一。
太极拳运动顺序推荐文章太极拳养生运动的新认识热度:陈氏太极拳养生功效热度:太极拳与其他运动的区别是什么?热度:练习太极对身体部位有什么好处热度:怎样快速学太极拳的方法技巧热度:太极拳运动是一项阶级性的运动,练习太极拳要循序渐进。
那么练习太极拳有什么顺序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运动顺序。
欢迎阅读!太极拳运动顺序一、打基础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
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
所以说,这时候学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出招要符合太极拳的规矩。
这个阶段学习的重点是动作要领,领会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的融进行拳走架中,有助于提高太极境界。
太极拳运动顺序二、内外相合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
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
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
”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
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
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有哪些太极拳是一种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户外互动,同时太极拳也有很多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
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一、太极拳的技击特点王宗岳《太极拳论》被奉为太极拳理论圭臬(guī niè),其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论述之初,王宗岳以太极、无极、阴阳三个哲学概念完成了对太极拳运动规律的高度概括。
人被视为一个太极体,无极为虚极静笃状态,太极为欲动未动状态,阴阳为运动分化状态。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合太极,太极归无极——一动一静,一分一合。
太极拳运动亦即人这个太极体在无极、太极、阴阳三种状态之间循环转化的过程。
完成了对太极拳运动规律的概括,王宗岳即对太极拳的技击原则进行描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zhān)。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此处的一贯之理,也就是太极拳的技击原则:面对对方的攻击,太极拳先以柔化转移对方进攻的劲力,同时依势引导使対方形成背势,进而控制、打击对方。
这就是武术运动中所谓的“以柔克刚”。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哲学的精髓。
柔与刚是一对阴阳矛盾,太极拳在认识到阳刚的功用的同时,也认识并突出了阴柔在技击中的作用,刚与柔的相互转化是太极拳技击的根本所在。
太极拳柔的技术内涵包括三个:走化、粘依、蓄劲。
走化就是避其锐气,当对方用“刚”劲进攻时,自己用肢体的松柔、弧形、旋转来随接随转将其进攻的着力点引离自己的重心,消解对方来势,可以说这是以柔化刚。
光有走化只是被动的应付,只有在走化的过程中能够粘依,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粘依就是随屈就伸和沾连粘随,要在接触不脱中把握和控制对方的劲力与重心,达成我顺人背的目的。
走化和粘依的“柔”虽然可以达到我顺人背,把双方对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这并没有给对方以打击,所以这还没有完成技击的全过程。
而只有将这种柔转化为刚,形成刚柔相济,达到以柔济刚才能表现出柔在技击中的功力。
所以太极拳的柔同时又是一种蓄,当蓄到一定程度,随着蓄劲的增加,最终由量变到质变——积柔成刚,最后才能一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