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 格式:ppt
- 大小:20.04 MB
- 文档页数:62
第一章复习题二、填空1、地貌的属性可以从物质构成、几何形态、及时空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2、地貌变化发展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时间、营力三个因素的影响。
3、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4、砾石的磨圆程度一般野外定性分五级,即:棱角、次棱、次圆、圆和极圆。
5、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气候变化和地壳新运动,而人类活动加剧对现在和未来环境有重要影响。
三、论述1、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特点有哪些?(从气候、生物、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1)地质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2)气候变化显著,有反复的温度降低和升高的过程。
(3)第四纪生物群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和组合方面,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种属灭绝,出现了新的种属。
在第四纪开放海和大洋中,海生生物群的变化很小。
在内陆海或封闭海盆中,例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等,变化较为显著。
第四纪陆地生物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多数都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发生迁移、重新组合、灭绝、新生、变异。
(4)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基本特点大陆沉积环境:冰川环境、冰缘环境、非冰川环境(冷湿地区、干旱地区和湿热地区)海岸沉积环境:海滨及浅海堆积物和陆地堆积物互相交替海洋沉积环境:沉积记录往往是连续的且保存完整。
(5)第四纪构造活动剧烈,还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与以前各纪比较,第四纪的地球表面的山岳是相对高大的。
(6)人类的出现和发展2、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1)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的关系。
在海洋和一些湖泊的底部,与下伏地层是连续的。
(2)由于第四纪时间短暂,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和构造变形比较轻微,一般都保留了与地形密切相关的原始产状。
(3)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密切联系,在地势凹凸不平的山区,在水平方向上,第四纪堆积物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或呈斑块状的。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第四纪地质现象的科学,包括沉积物、地层、构造运动、气候、生物演化等方面。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形态、成因、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1.2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历史、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资源调查与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其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对现代地表形态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可以揭示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过程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3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地貌形态:地貌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和地表形态。
根据成因和形态特点,地貌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类型。
地貌成因与发展:地貌成因是指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地貌发展是指地貌形态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地貌成因与发展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的控制。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地貌发育的地带性是指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海拔、气候等条件下,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的分布规律。
地带性地貌主要包括极地地貌、温带地貌、热带地貌等。
1.4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第四纪年代及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第四纪的年代划分、地层对比、构造运动、气候变迁、生物演化等问题。
第四纪沉积物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是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过程,为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概述2.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分为两个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一个世,时间约为260万年前至1.15万年前。
全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二个世,时间约为1.15万年前至今。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沉积物是指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包括松散性、可移动性、岩相变化快、成因多样、不同程度地风化和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削高和补低。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地貌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的形态包括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谷中谷是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地貌的基本形态是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地貌的形态组合是指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是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
如果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1.洪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相对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同时,洪积物的分选性较差,常常砾石、砂、粘土混杂在一起。
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通常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
在剖面上,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而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区别: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成分相对单纯,砾石含量较少,通常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2.第四纪地质学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2.地貌的形态3.地形线4.地形面5.地形点6.谷中谷7.地貌的基本形态8.地貌的形态组合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3.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5.进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6.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7.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8.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9.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0.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11.什么是进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依据?12.划分地貌形态组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13.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14.何谓地貌的分带性?15.地貌有几种分带?16.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17.什么是地貌的年代?18.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19.地貌发育中有哪些重要特点?20.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21.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22.什么叫坡地?23.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三.填充、判断与选择:1.形成古地貌的气候条件是。
2.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是、、。
3.地貌的相对等级、、、、、。
4.地貌形态测量的标志是、、、。
5.造成地貌的主要营力是、。
6.确定地貌相对顺利通常根据、、。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一.名词解释:1.风化壳2.古土壤3.残积物4.滚落5.崩塌6.错(座)落7.撒落8.倒石堆9.滑坡10.土层蠕动11.片流12.坡积物13.泥流14.面状洗刷作用二.问答题与论述题: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第四纪复习重点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二、第四纪气候分期(重点)1、冰期与间冰期(1)冰期:是指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的降温,冰川扩大。
A、冰川扩展:地球表面发育大量的冰川B、全球性降温C、气候带移动D、全球性海平面下降E、生物群的迁移F、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地球表层的环境反映与冰期恰好相反。
2、干旱期与湿润期(1)干旱期: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减少的时期。
在中、高纬度地区与冰期伴随。
(2)湿润期:是指两个干旱期之间降雨相对增多的时期。
在中、高纬度地区与间冰期伴随。
3、雨期与间雨期(1)雨期:是指在北纬15oN~30oN的地区,降雨量增加,气候转湿的时期。
(2)间雨期:是指在北纬15oN~30oN的地区,降雨量减少,气候转干燥的时期。
三、第四纪环境变迁的时空尺度(了解)1、时间尺度地球表层的环境变化时间尺度:109~100a。
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的时间尺度:105~100a。
最常见:0.40、0.10、0.04、0.02、0.001Ma。
(1)太阳活动黑子、光斑,发生在光球表面。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变化周期:101~102年。
(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a)偏心率:0.005~0.06之间,现在0.0167。
周期10万年和40万年。
地球处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日照量的差别为7%。
(b)岁差:影响地球近日点的时间变化。
周期2.1万年。
现今的近日点为一月,10500多年后的近日点为七月。
这样两半球的气候发生变化。
(c)黄赤交角:变化在21°39’~24°36’。
周期4万年。
现今为23°27’。
影响季节的气候变化。
角度变小,极地变暖;反之,极地更寒冷。
2、空间尺度①地球表层:104~100km。
②第四纪的冰期与间冰期具有全球性。
③第四纪的雨期与间雨期分布在西风带。
④我国的黄土、红土分布,我国的冰川分布。
【岩土师●基础辅导】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1)岩溶地貌考试大论坛可溶性岩层在岩溶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独特地貌。
根据它们的出露情况,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及地下岩溶地貌两大类。
前者在形成过程中,地表水起着较重要的作用,而后者主要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
1)溶沟、石芽溶沟是可溶性岩层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是由地表水流(主要是片流和暂时性沟状水流)顺坡地沿节理裂隙,长期进行溶蚀作用的结果。
在溶沟间突起状的石脊称石芽。
石芽与溶沟的高度、深度一般不超过几米。
被松散盖层覆盖的称为埋藏石芽。
2)岩溶漏斗在岩溶强烈发育区,地表经常出现的一种漏斗状凹地称为岩溶漏斗。
它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径数米至数十米。
深度数米至十余米。
岩溶漏斗的形成过程,是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隐伏的孔洞,并随着孔洞的扩大上部岩土层逐步崩塌,最后陷落成漏斗。
3)落水洞来源:考试大落水洞是地表岩溶与地下岩溶的过渡形式。
其表面很少有碎屑物堆积。
常是地表通向地下河、地下溶洞或地下水面的孔道。
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
4)干谷、半干谷及盲谷岩溶地区当地壳上升时,地表河流不是随之下切,而是沿着后期在谷底上发育的岩溶孔道(漏斗、落水洞等),将水吸干,谷底干涸遂形成干谷。
有些干谷在暴雨季节尚排泄部分洪水,则称半干谷。
干谷的形成也可以由于河流发生地下截弯取直现象,使原来的地表弯曲河段变为干谷。
因此在干谷地段常保留昔日河流冲积物的残余。
5)峰丛、峰林、孤峰及溶丘来源:考试大在高温多雨的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性纯、厚度大、产状平缓、分布广的碳酸盐岩地区地表流水的侵蚀、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以及沿节理裂隙所进行的机械崩塌等综合作用,使得地表可溶性岩土层表面形成峰丛、峰林、孤峰和溶丘等岩溶现象。
峰丛、峰林、孤峰及溶丘又可总称为峰林地形,它们是岩溶地区的主要正地形。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例如冲沟、沙丘等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如盆地、沙漠等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5.地貌: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答: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1.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2地貌相对年代的确定原理: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地层切割率(接触和切割关系,主要用于岩浆岩);3地貌绝对年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b.年间法 c.其他方法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一,对比题1,峰丛与峰林: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山峰及其间的低地集合体。
从峰丛或峰林的单个山峰外形看,有呈锥状、塔状、圆柱状等不同状态,山峰的表面发育石芽和溶沟,山峰之间洼地或平原两个地貌组合单元。
2,侵蚀阶地与基座基地:a侵蚀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与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形成。
B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
也叫基岩阶地。
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
3,洪积扇与冰水扇: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因山洪等因素导致的洪积物质在山口地区的扇形堆积体。
冰水扇,冰川融水从冰川的两侧(冰上河)和冰川底部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堤后,地势展宽、变缓,形成冰前的辫状水流,冰水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就沉积下来,形成了顶端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体,叫做冰水扇。
4,风蚀谷与冰川谷:a风蚀谷,干燥区的短暂暴雨,可将已经强烈风化的地面在短时期内冲刷和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力继续对这些谷地进行吹蚀,使之加深扩大,逐渐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的谷地。
b冰川谷,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
又称冰川槽谷或U 形谷。
冰川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之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
两侧是陡坡壁,上方是谷肩,常见冰蚀三角面。
谷底部纵剖面上常见冰阶或称岩槛和岩盆。
岩盆积水为湖,与岩槛交替出现,呈串珠状湖。
5,黄土陷穴与岩溶漏斗:a黄土陷穴,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而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洼地。
b岩溶漏斗,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隐伏的孔洞,随孔洞的扩大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开始在地面出现环形的裂开面,最后陷落成漏斗。
岩溶及岩溶地貌的形成
岩溶又名喀斯特(karst),它来源于欧洲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尔斯高原。
喀尔斯高原是一个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形态千奇百怪。
十九世纪末,喀斯特的第一个理论概念是在这一地区建立的,从此这一也名变成了地学中的专用科学术语,并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在我国,岩溶等同于喀斯特。
顾名思义,岩溶就是对岩石的溶解。
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做岩溶作用。
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形态叫做岩溶地貌。
岩溶景观有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两类:地表水溶蚀和侵蚀石灰岩,形成许多凹槽,其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在热带多雨的厚层纯石灰岩地区,石芽发育得特别高大,称为石林;
云南石林
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成的山峰结合体称为峰丛和峰林。
地下的岩溶地貌是各种溶洞,地下水中含有的碳酸钙在过饱和条件下沉积而成各种化学堆积物:从洞顶往下悬挂的叫石钟乳;从洞底往上生长的叫石笋;石钟乳和石笋相接叫石柱;洞壁上的片状沉积叫石幕。
北京房山石花洞景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