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7.01 KB
- 文档页数:8
从日本古典园林艺术形式演变分析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古典园林艺术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从古代至今,日本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经历了演变和发展,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日本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演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来看日本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演变。
古代的日本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致力于营造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意境。
平安时代的枫叶庭园就是一种典型的代表,其以枫叶为主题,通过栽植不同品种的枫树和精心设计的石桥、水池等元素,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而江户时代的日本庭园则更加注重规划与布局,追求对称、层次与节奏的完美表达,常常在小小的空间中营造出千变万化的风景。
到了明治时代,日本园林艺术开始受到西方景观设计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风格,注重规划、技术与材料的应用,展现出更加现代化的特点。
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不断演变,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古代的日本园林强调自然山水,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的景观设计也常常借鉴自然山水的特点,注重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日本园林的意境表达以及对于人文情怀的追求,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现代的景观设计不再局限于园林本身,而是将人文情怀、历史文化融入打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景观作品。
古代日本园林对于规划与布局的追求,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加严谨的方法论。
现代的景观设计注重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既要表达美学意境,又要满足生态、社会需求,这些都得益于古代日本园林的积淀与总结。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现代景观设计正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古代的日本园林强调自然山水,对环保与可持续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现代的景观设计也应当继承这一传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倡导绿色设计和低碳生活。
日本园林起源、发展及现状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 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日本国都经常搬迁, 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 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 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 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 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 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日本园林主景的演变过程为:动植物(大和、飞鸟)——中国式山水(奈良)——寝殿建筑佛化岛石(平安)——池岛、枯山水(镰仓)——纯枯山水石庭(室町)——书院、茶道、枯山水(桃山)——茶道、枯山水与池岛(江户)。
古代园林一、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 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 虽然细节不清, 但亦可追到一丝踪迹, 如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
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 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穿池起苑, 池内放养鲤鱼, 苑内奔走禽兽, 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 远足田猎。
从类型上看, 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年至581年), 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 也带有该期的自然山水园风格, 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 而且园中有游船, 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源流上看, 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 并未经过象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 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 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
从技术上看, 当时园林就有池、矶, 而且是纯游赏性的, 可谓技术先进。
从活动上看, 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 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层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
二、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 所有古园今已不存, 但是, 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时代的园林, 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 2019.1专业景观学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开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任课教师方田红成绩_________目录:一:研究背景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3.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1发展背景2.2社会思潮2.3代表人物及作品2.3.1野口勇2.3.2罗伯特·穆拉色3.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3.1社会背景3.2理论发展3.3代表人物及作品3.3.1户田芳树3.3.2三谷徹三:启示及借鉴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史学生姓名:郑子寒指导老师:方田红摘要: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领邦,日本历史上曾以华为师,传统建筑与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的开放,日本的景观设计发展也逐渐受西方影响而西化,发展至今,日本景观设计不仅吸取的西方景观设计的风格,也融入继承着自身传统文化,对正处于开放时代,接受着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日本;景观设计;近现代;二战;传统一:研究背景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在近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概念出现之前,日本与中国一样,对于美的追求和体验主要寄托于园林之中。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地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于人工之间见自然”,而是“自然之间见人工”。
提到日本园林,则不得不提其中的精髓,枯山水。
它所传达的“物哀”,“空寂”则概括的体现了日本审美观的整体特征。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自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城市结构由此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破坏了原本脱胎于封建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布局。
城市规模变得愈益庞杂,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秩序处于失措边缘。
从日本古典园林艺术形式演变分析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日本古典园林艺术形式逐渐融合了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古典园林艺术作为日本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典园林艺术形式演变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探讨古典园林艺术形式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和影响。
一、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演变古典园林艺术形式起源于日本古代,最初是以宗教祭祀和皇家园林为主。
古代日本的宫廷贵族们追求简约、淡雅、清幽的生活方式,园林艺术成为了一种表现方式和生活方式。
平安时代是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园林以山水、花木、水池为主要造景元素,注重自然的美感和宁静的氛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园林艺术形式逐渐演变,受到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园林的规模和造型得到了扩大和改变。
江户时代是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又一次高潮期,当时的园林更加强调对自然的表现和模拟,强调对观赏者心灵的感悟和启发。
二、古典园林艺术形式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和影响古典园林艺术形式注重对观赏者心灵的感悟和启发,这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感。
现代景观设计不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是更加关注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使得景观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古典园林艺术形式还注重景观的整体性和变化性,这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
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可以借鉴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整体构思和变化布局,创造出更具有变化性和趣味性的景观作品。
三、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在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影响下,现代景观设计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现代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对自然的模拟和表现,追求自然的美感和宁静的氛围。
现代景观设计在造园材料的选择和景观布局的设计上,更加关注对自然的还原和表现,创造出更具有自然美感和真实性的景观作品。
园林史资料补充
1、日本园林
毛越寺
这一阶段日本正处于飞鸟时代(593-701年),这时日本园林受中国汉建章宫“一池三山”模式的影响。
794年迁都平安京,现在的京都,进入平安时代,这一时期盛行以佛教净土思想为指导的净土庭院,即舟游式池泉庭院,现存以岩手县毛越寺为例,后进入镰仓时代,此时最求净土思想与自然风景死喜爱你个的结合,在舟游式池泉庭院中加入了回游式的特点,以京都西芳寺庭院为典范。
西芳寺
金阁寺
银阁寺
大德寺大仙院
龙安寺
该宫位于京都西南部,因桂川(日本河流的名字)从旁流过,故称桂山庄。
由小崛远洲设计。
中国园林辋川别墅
扬州瘦西湖。
浅析日本园林景观设计日本景观设计历经一千多年,给世人创造了许多宜人的园林景观,后来随着日本艺术作品贸易到西方国家,建造一个真正的日本园林在西方国家盛极一时。
虽然能够模仿这些美丽的园林景观,但是早期人们不知道真正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受一个地方的气候、地质等因素影响的。
而且东西方之间的宗教信仰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日本园林景观设计最开始是受神道教的影响,认为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是有意识的。
地球上所有的物质:水、植物、山石、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这些观念大部分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日本内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却没有因此发生变化。
运用想象造园日本造园者不会移植复制全部的自然,而是充分利用造园者的想象,从自然当中获得灵感。
他们最终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对立统一的景观,即人控制着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代表造园还要尊重自然的材料,并且显示人的艺术创造性。
同时,花园也叫人谦逊,因为造园者其实只是自然的学生,不论人怎样努力尝试,自然的力量永远是巨大的。
茶室庭院的设计方法意味着面对大型的园林来说,它也可以建造得很小,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那种“观赏花园”一样,它也是不大的。
后来出现了茶室庭院,在那里,茶道得到了推广。
还有一些自然的茶房和石灯笼、水池、竹子甬道或者汲水、藤架等一起构成园景。
特色与植物在日本园林景观设计中,人和墙、栅栏、通路和建筑是并列共存的内容,因为再美的景观也是人造的自然,在前面所说的元素中,后三者是必要的。
水,在湖中或池塘中得以成型,溪流穿过小桥和瀑布。
精心挑选的岩石布置在特殊的位置。
石头还像沙砾一样铺成小路。
大的、宽阔的砂砾倾斜着代表海浪或下雨天。
植物一般选择本土的,常绿植物(当然还有水和石头)构成花园不变的美丽,不同的花卉则使花园增加了每一个季节的观赏性。
许多花卉还有特别的意思,如鸢尾代表纯洁,松树代表长寿,樱花代表完美等。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 2014.1专业景观学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10122723姓名郑子寒开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任课教师方田红成绩_________论文题目: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论文要求:一、从以下范围中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1. 1840年以来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演化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思想(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2. 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教育3.中外近现代景观设计对比分析4.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对比分析5. 日本(或其他课堂上没讲到的国家)近现代景观设计史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二、字数不少于3000字,字体宋,小四号,A4纸打印;三、文后注明参考文献;四、严禁从网上直接拷贝、粘贴。
评分标准:1. 90-100分——选题得当,结构严谨,论述充分。
2. 80-90分——选题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较充分。
3. 70-8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基本充分。
4. 60-7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松散,论述不充分。
5. 60分以下——选题不当,或结构混乱,论述较浅。
目录:一:研究背景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3.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1发展背景2.2社会思潮2.3代表人物及作品2.3.1野口勇2.3.2罗伯特·穆拉色3.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3.1社会背景3.2理论发展3.3代表人物及作品3.3.1户田芳树3.3.2三谷徹三:启示及借鉴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史学生姓名:郑子寒指导老师:方田红摘要: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领邦,日本历史上曾以华为师,传统建筑与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的开放,日本的景观设计发展也逐渐受西方影响而西化,发展至今,日本景观设计不仅吸取的西方景观设计的风格,也融入继承着自身传统文化,对正处于开放时代,接受着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日本;景观设计;近现代;二战;传统一:研究背景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在近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概念出现之前,日本与中国一样,对于美的追求和体验主要寄托于园林之中。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地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于人工之间见自然”,而是“自然之间见人工”。
提到日本园林,则不得不提其中的精髓,枯山水。
它所传达的“物哀”,“空寂”则概括的体现了日本审美观的整体特征。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自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城市结构由此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破坏了原本脱胎于封建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布局。
城市规模变得愈益庞杂,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秩序处于失措边缘。
此时,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一个庞杂的系统。
法国建筑家托尼·加涅(Tony Garnier)提出的“工业城市"理论,英国社会活动家爱奔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 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玛塔(Arturo Soriag Matao)提出的“带状城市”理论以及起源于1516年空想主义家托马斯·摩尔(Sir Thomas More) 创造的“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等等城市规划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
即缓解当前城市状况,提升城市环境举措的一系列规划设计方案。
其中对日本影响比较大的是“花园城市”理论,根据其理论发展情况,可以窥探日本城市发展的一些过程。
英国社会活动家爱奔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于1898年提出了名为《明天——走向社会改革的和平之路》的研究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了“花园城市"(图卜1) 的构想。
于20世纪初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在德国各地的住宅区规划中进行了推广。
在此之后的10年里,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Letchworth城市规划为模式建设的新城广泛出现在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各地。
其规划思想主要有如下五条:1)购买农业用地,然后以圆圈方式规划,外边有环形的市镇围栏;2)市镇区域设计在这个大圆圈的中心部位,尽量设计得比较紧凑,外围则保持田园状态,成为田园环绕带,包围内部的市区;3)在市镇内部以功能划分工业区,居住区,农业区;4)严格控制城市的范围,基本不允许“花园城市"向外扩张,也不允许市区占有农业区域,保持城市居住,工业区域和农业区域的比例,保证生活品质不变; 5)“花园城市"土地价值的自然增加(增值)用来作为城市本身的基本福利开支。
1920年,英国政府按照霍华德的构思建造了“李什沃斯市"和“魏温花园城市",由于花园城市理论中在城市外围建立绿化带,严格控制城市居民人口这两个方法,使城市不再是拥挤不堪,居住条件恶劣的中心,而是充满了田园景色的绿色空间。
因此,欧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对于日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影响作用。
二战后,“花园城市"思想在西方现代的郊区城市规划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应用。
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日本古代城市主要受中国影响,隋唐后日本都城建设仿长安形制。
以平城京和平安京为代表。
1853(德川幕府朱期)年同本开埠后,以外国人居留地的设立为起点,西方城市的影响开始进入,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遭到放弃。
日本近代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西方化发展过程。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
明治维新之后城市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幕藩时期,日本城市大多为消费中心.城市居民主要是统治阶级和为其服务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城市是日本现代文明的中心。
19世纪70~80年代象征新时代的物质标识首先在东京出现并随之在日本传播。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3.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日本早期的都市计划以照搬其他国家理论技术,并深受西化影响为基本特征。
但二战后,其都市计划理论结合了国情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试图建立一条符合日本传统文化发展的道路。
在都市名城保护,都市圈产业计划,交通规划等方面,本土设计师的景观方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了对单纯抄袭西方模式的超越,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本土发展模式。
而在日本景观发展过程中又深受其传统园林景观文化的影响,从全局的视野考察这一过程,能够为我国城市景观发展之路提供深入思考的切入点,同时也能够获得其宝贵的发展经验。
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初,欧洲设计领域思潮波及日本,其中对日本产生影响的主要有新艺术运动,分离派,表现派和装饰艺术派。
但是当西方文化的移植和消化达到了一定积累和深度,与社会深层的传统文化不可回避地发生冲突。
同时期西方建筑的新思潮也开始传入东方。
这两方面的因素引发了对近代以来建筑全盘“西化"发展的反省,同时也波及城市景观思潮的起伏与交替。
日本的城市化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战后高速增长时期,此后进入成熟阶段,经历了“分散——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标准S型曲线过程。
都市计划在日本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丰臣秀吉时代。
明治时代的1888年制定颁布了“市区改正条例”,被认为是日本现代都市计划的开端。
1919年正式制定了“都市计划法”和“市街地建筑物法"。
由于日本近代有过多次重大天灾,以1872年银座大火,1891年浓尾大地震,1923年关东大地震为代表,造成城市和建筑的巨大破坏,但这些灾害都成为城市与建筑改造和发展的契机,促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相对积极的作用。
在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兴盛时期出现的关东大地震,对日本近代建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注重技术,尤其注重抗震结构技术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确立,结构派建筑师成为中坚力量;震灾后奖励使用抗震耐火性能良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要求经济和功能的合理性,日本分离派建筑会(1920)所代表的追求艺术表现力的潮流终止了,功能主义取而代之。
但是在日本早期城市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
尤为突出的是日本早期的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几乎没有什么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杂乱无章,基础设施建设又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致使城市问题更加突出。
城市化带来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公害”一词早在日本明治时期的大阪府令、113《河川法》中就己出现。
在旧的城区,特别是城下町,交通主要靠水运,街道狭窄,只留有供步行和抬轿通过的距离,而且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大多设置有石垣、土坝、濠沟、瓮城、术门等,这些都成为通行的障碍。
住房拥挤和交通不畅已经成为当时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1发展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于1945年对东京以及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进行了持续达几个月之久的燃烧弹轰炸,使其遭受了毁灭性破坏。
况且当时的东京住房密集且多为木板结构,极易起火;消防能力极差。
遭到攻击的地区大部分建筑物荡然无存,街道已无法辨识,只剩下东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钢筋混凝土的残垣断壁。
二战后日本国民精神失落、迷茫,而此战后实存主义在日本迅速蔓延丌来,于60 年代达到高潮并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运动。
2.2社会思潮1945—1950年,“功能主义”作为建筑思潮的中心,排除虚假的装饰。
不过这一时期的世纪建筑活动不多,事实上,在复兴前的社会中,只是揭示了一种理想状态。
随着经济的复兴,单是功能主义这一主张显然在理论上是贫乏的。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分永岭。
1950—1955年,在日本经济复苏期,在建筑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空白,开始在学习欧美尤其是建筑技术的开发中得到弥补与促进,并为之后日本的高速成长期奠定了物质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经济高速成长开始时,日本全国80%还是木构建筑,之后逐年减少,1963年占50%,1964年只占45%。
从这方面的变化,反映出日本国民面对“传统”的轻装前进的态度。
“求变”的民族传统占据主导地位,在变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1960年到70年代前期的日本城市设计思潮,以空间组织来解决特定问题,创造空间环境的建筑设计者是当时的主要力量。
其太背景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城市改造的计划设想极其丰富。
战后日本的城市设计逐渐明确了其综合调整职能。
70年代后期,除了历史最长但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区美观制度外,在地区规划制度、地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制度等城市规划制度中逐渐加入城市设计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