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六章心理应激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65
第六章心理应激·应激(stress):是指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的概念与发展:1、伯纳德:对机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挑战或刺激会诱发机体的反应以抗衡其所造成的危害——现代应激概念的基础。
2、坎农:提出“内稳态”的概念;关心有心理意义的刺激对人的影响。
3、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提出“应激”、“应激源”、一般适应综合症(GAS,分为警觉期、抵抗期或耐受期、衰竭期3期)的概念。
·应激的概念模型:1、应激的认知评价模型:由拉泽鲁斯(Richardson S. Lazarus)和Folkman.S提出。
指明了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应对方式在应激中的作用。
该模型认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外界环境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2、应激的系统模型:其基本特征(法则)包括:①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②各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③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④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⑤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在系统模型中,心理应激的定义是——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这就是心理应激。
3、应激的“过程”模型:在过程模型中,心理应激的定义是——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心理应激理论的意义:1、对医学认识论的影响:改变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工作决策和医学模式转变。
2、对心理病因学的影响:有助于清晰理解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3、对疾病治疗学的影响4、在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领域的意义: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心理卫生工作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