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篇一: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主要特色是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方面,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关系论”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麦金德: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第一章绪论教学重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当前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地理学的发展进程1.古代地理学(自远古地理思想萌芽——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多片段的,缺乏理论体系,内部未出先分化。
2.近代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50年代);标志:德国洪堡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特点:1.从描述地理环境发展到解释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对各种地理现象归纳,并对关系进行解释。
2.地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3.现代地理学;(二战后——)标志: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应用的出现。
特点:1.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结合;2.强调统一性、理论性、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地理学进行分类。
传统的对地理学的二分法与三分法二分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人文)三分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小人文)我们课本所采用的地理学的分支方法是三分法。
也就是狭义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1.研究对象:即人文现象(人文事象、文化景观)——一个疏松的社会文化综合体。
各种人文事象,如语言上的南腔北调、政治上的分合变迁、宗教的扩散传播、人口的增长迁移等,均在人文地理的研究领域,这些现象以一定尺度的区域为载体和依托,由于经历长久的相互作用、助推、耦合,进而发生、发展、变迁,已构成区域性的不同侧面,形成一个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社会文化综合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各种人文现象都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都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故这种联系受方式、力度等影响,又是脆弱的、松散的,从而构成一个疏松的综合体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定内核(1)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区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的第2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以前)此时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是散见于中外许多的著作中,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古希腊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希罗多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埃拉托色尼等人。
古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埃拉托色尼则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此外还有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货殖列传》,东汉班固的《汉书》中的《地理志》,晚唐的《元和郡县图志》,元代的《大元统一志》以及明代的《徐霞客游记》等。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二战以前)李特尔是公认的资产阶级科学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主要的外在动力有:1.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使整个世界的轮廓完全呈现在人类面前。
2.科技革命的推动,对被称为“科学之母”的地理学的冲击。
3.其他学科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
在这一阶段,由于不同国家的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究人文地理学的特定研究视角和解释途径,相继形成了以下学派:1.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德)2.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法)3.以赫特纳(德)、哈特向(美)为代表的区域学派4.以施吕特尔(德)、苏尔(美)为代表的景观学派(一)德国拉采尔(1844-1904):政治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以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其代表性著作有《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
赫特纳(1859-1941):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性著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在国际地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施吕特尔(1872-1952):景观学派的创始人,认为地理学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认为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景观)的过程。
(二)法国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捡起来的法国学派特点有二:一是人地相关论(又称或然论),而是人文地理学研究。
他反对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典论,提出了人地相关论。
白吕纳(1869-1930),白兰士的学生,代表作为《人地学原理》。
(三)英国麦金德(1861-1947),英国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它的学说被称为“大陆腹地学说”、“心脏地区说”、“陆权论”。
罗士培(1880-1947),人地关系理论中“适应论”的创始人。
(四)美国森普尔(1863-1932),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代表作有《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亨丁顿的代表作《气候与文明》,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
苏尔(1889-1975)是对美国人文地理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另一位人文地理学家,它对文化景观所下的定义,迄今仍为世界各国学者所推崇哈特向(1899-1992)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五)俄国巴郎斯基和萨乌什金是经济地理学中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是经济地理学中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
(六)中国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比西方晚半个世纪左右。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陆续有一些学生到欧、美留学,把西方的近代地理学思想介绍到国内,人文地理学开始在我国发展。
张相文(1866-1933)。
竺可桢(1890-1974)堪称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
文化大革命使人文地理学发展停止,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地理学者开始复兴人文地理学。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子计算机已经是过去不敢尝试的巨大数据的处理成为可能,信息、通讯手段的发展,是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转化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为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转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同时也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忧虑,以及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是人们对传统的地理学的内容产生反思和创新。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点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人文地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3.人文地理学由过去的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
如计量地理学、实证主义等。
4.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应用于人文地理学,极大地提高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工作效率。
如3S手段的应用。
5.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二)战后形成的两大地理中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地理研究中心。
二战以后初期,美国区域学派占上风,代表人物为美国地理学家谢佛。
50年代,计量地理学在美国诞生。
60年代,掀起了计量地理学的高潮。
70年代,出现人本主义倾向,行为地理学、福利地理学、激进地理学等新的分支学科相继发展起来。
使地理学由人地关系研究转向对“人”自身的行为机制、过程的深入探讨。
此外,传统的区位论进一步向区域科学发展,面向当代社会经济的应用研究有了很大进步。
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地理研究中心。
50年代,出现了二元论。
60年代,阿努钦强调统一地理学。
70年代以后,把原来的经济地理学改为社会经济地理学,使其逐步接近人地理学的内容。
近年来,社会经济地理学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生态化和计量化的倾向,人口、资源、旅游、文化、民族等具有非经济因素的分支学科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工程地理学等具有很强应用型的学科。
(三)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升华为人地关系协调论,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统一性和综合性。
人地关系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观等也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在方法论上,地理学吸收了近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
(四)新的研究方法1.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
2.心理学的分析方法。
3.遥感、GIS系统在资料、信息收集方面的应用。
(五)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1.人文化倾向:即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成为人地关系的主流,强调社会、文化的等非物质因素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突出特点。
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犯罪地理学等新兴学科获得人文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
2.应用化倾向。
几乎人文地理学的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文地理学的需求也日渐迫切,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3.边缘化(或交叉化)倾向。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广泛而频繁,特别是与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及系统工程学的交叉最为密切,一些具有边缘学科特点的分支显示出勃勃生机。
如,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第3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一、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二)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三)加强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二、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任务(一) 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生态理论,探讨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有效途径。
(二)改造先进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建立公正、和平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
(三)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四)研究西方的人文地理学,借鉴他们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手段,解决社会中实际存在问题。
思考题: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