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作者:刘艾晨

【摘要】2002年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是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做出的科学决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社会安宁

【目录】

一、“以人为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以人为本”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完善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二、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及最现实的问题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二)保障是民安所在

(三)安宁是民生所盼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

邓小平同志说过,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我国着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这正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民生活的稳定安康。这符合辩证法也符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需要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目的是“促和谐”,本文重点阐述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民生问题,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一、“以人为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大特征,既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其内容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而展开的。正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但是,这里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二)“以人为本”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有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以人为本”,实现先富带后富,部分富带动全局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既是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完善。

(三)“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两种力量,一是“活力”,二是“合力”。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适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要使社会有“合力”,就必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影响了“合力”的发挥。实践证明,形成“活力”要靠改革,促成“合力”也离不开改革。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三个有利于”标准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则。同时,改革还要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整体实现,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及现实的问题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据“人社部”2010年就业形势报告,2010年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未来一个时期,就业问题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突出难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本来就很大。加上总体性、结构性的失业,使我国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企业的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国有企业要尽可能的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办法安置富余人员。政府加大就业培训,政策倾斜促进扩大就业。

(二)保障是民安所在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保障是正常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仍有许多人将社会保障看作国家赐予的“福利”,而不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天赋权利”。一些人认为,国家根本没有财力建立全社会的社会保障,现在谈论农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