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第二课时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我是化学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进一步加深对氧气制取方法的理解,并探究氧气的性质。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通过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氧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化学符号表示氧气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器材准备•过氧化氢(H2O2)溶液•二氧化锰(MnO2)粉末•塑料瓶•橡皮塞•玻璃吸管•反应管2. 实验操作1.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塑料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2.立即用橡皮塞封住塑料瓶口,将瓶子倒置,将玻璃吸管的一端插入瓶口。
3.使用点燃的火柴点燃玻璃吸管另一端的气体,观察发生的现象。
当火柴点燃玻璃吸管上的气体时,气体燃烧并发出明亮的火焰。
五、实验原理1. 化学反应通过加热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的混合物,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的化学反应发生:2H2O2 → 2H2O + O22. 过氧化氢的性质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液体,它可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反应,释放出氧气和水。
过氧化氢分解能放出大量的氧气,在此实验中充当氧气的来源。
3. 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二氧化锰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提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但并不直接参与反应。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明亮的火焰,这是由火柴点燃的氧气产生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气体是氧气。
此外,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需要催化剂的参与,而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七、思考题1.过氧化氢和氧气有什么不同?2.实验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氧气制取方法的理解,并探究了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同时,通过实验我们还了解了氧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
实验室中还有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查阅资料
过氧化氢溶液用途
明确反应药品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
可否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为什么?
分析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归纳总结
确定实验装置
演示实验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总结实验步骤
查→装→收
总结注意事项
对比分析
比较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不同之处
归纳总结一般思路
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实验装置→确定实验步骤
2
学以致用 1
分析装置→寻找错误→观看实验→明确步骤
学以致用2
利用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
学以致用2
根据药品确定原理→根据装置选择的依据确定改进装置
→观看实验明确步骤
作业见附件练习题。
2.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2.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制取氧气的方法;2.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2.学会正确操作实验仪器。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锡水槽、锌片、洗涤瓶、漏斗、蜡烛、试管、橡皮塞、酒精灯等;2.实验药品:硫酸、氢氧化钠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和简短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介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第二步:理论讲解1. 氧气的制取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两种常见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法和工业法。
实验法制取氧气实验法制取氧气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
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常见的实验法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解释其中的原理。
工业法制取氧气工业法制取氧气是通过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制取氧气。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常见的工业法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操作和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
第三步:实验操作演示教师现场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记录。
第四步:实验探究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制取氧气,并完成实验记录。
第五步:实验结果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第六步: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给教师。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制取氧气的实际应用,例如氧气的燃烧性质和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等。
七、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课堂内容。
八、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课时的内容,并思考制取氧气的其他方法。
以上就是本课时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掌握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②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会运用实验自主探究、观察等方法获得信息;②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去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②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和发扬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多媒体)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设计思路由于制取氧气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难度大,注意事项多,教师有必要在实验前向学生讲清几个问题:1、根据药品的性质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2、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确定收集装置;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确每一步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基于此,本节课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回忆制取氧气的几种方法,并写出文字表达式,由此引出本课内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然后教师做示X,演示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再氧气的制取并对氧气的性质展开探究;最后再由学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和体会,并通过完成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讨论归纳法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学习法、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教学用品1、学生:制取氧气探究实验材料12组(火柴、药匙、酒精灯、铁圈、铁架台、水槽、棉花、大试管、集气瓶、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塞、高锰酸钾)2、教师:小黑板、制取氧气探究实验材料1组(火柴、药匙、酒精灯、铁圈、铁架台、水槽、棉花、大试管、集气瓶、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塞、高锰酸钾)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实验室是用什么物质来制取氧气的?请你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准。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氧气的工业制法1.核心素养(1)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2)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3)通过制取氧气的过程,初步学习通过化学实验制取物质的一般方法。
(4)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3.教学难点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语:潜水员在潜水时总是在身后背着一个集气瓶。
你知道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制取的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① 实验室制取氧气【讲述】实验室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方法制取氧气。
【提问】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在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演示】P43实验2-5。
【小结】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投影】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归纳总结】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①“检”——制取氧气前应先将仪器组装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将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然后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③“扣”——预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里;④“热”——加热试管(先预热,用酒精灯外焰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然后再用酒精灯外焰集中加热盛放固体的部位),待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即可收集;⑤“集”——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深入思考1】1.如何选择仪器装置?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刚开始产生气泡时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4.实验最后应怎样操作?最后两步能颠倒吗?为什么?【归纳总结】(1)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仪器装置。
(2)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排气处,以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不是氧气。
第二课时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知识回顾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
导入新课知道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后,这节课我们来选择反应装置,并亲自动手制取氧气,然后验证氧气的性质。
推进新课[分析]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组内同学充分讨论、设计、自行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并讨论出装置的使用范围。
一、选择装置展示各组设计的装置,组间互相评判其优缺点。
由上述探讨,归纳出制取气体的可行性装置(如右图):图一:适合于固体(液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图二:适合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
[提问]现在我们还不能完成制取气体的实验,谁能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呢?[回答]还需要确定收集装置。
[讨论]确定出两种收集方法及收集装置。
方法一: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右图三);方法二: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右图四)。
[过渡]确定了收集装置后,我们重点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操作过程[分析]制取氧气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气体发生装置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证明装置不漏气2.装药品。
3.固定仪器,试管口要塞棉花,组装顺序:先下后上,从左到右。
4.给试管加热,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5.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
6.(1)如果用排水法收集,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2)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要验满,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总结]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操作步骤简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讨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回答]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2、探讨总结氧气的检验方法和验满的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3、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4、学习根据实验要需要设计选择实验装置。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及选择方法;⑵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实验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用到哪些仪器?连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⑵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有哪些主要步骤?2、引入;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实验步骤,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和归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问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1、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2、探讨总结氧气的检验方法和验满的方法;3、探讨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4、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写出反应的表达式:⑵讨论:根据以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实验室制取氧气最好选择哪一组药品?⑶引导分析得出结论:最好选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因为反应不需要加热,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而且生成物无污染;制取少量的氧气选择高锰酸钾。
2、探究活动二⑴展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并讨论相关注意事项。
⑵提出问题:实验室若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能用该发生装置吗?为什么?该如何改进?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引出固-液-不加热型的最简装置。
⑷分析固-液-不加热型的最简装置的优点和弊端,引出固-液-不加热型的长颈漏斗型装置。
⑸引导学生分析固-液-不加热型的长颈漏斗型装置的注意事项,总结其优点。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内容,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理解【教学方法】演示实验、讲授法【课前准备】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试管、木条、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装置以及注意事项?今天我们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第二种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新课讲授我们用到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展示药品)它是过氧化氢溶于水形成的,俗称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化学符号是H2O2,观察过氧化氢溶液的颜色状态,无色液体。
同学们现在仔细看一下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瓶内有什么现象?有小气泡,其实这是过氧化氢在常温下缓慢分解产生的氧气,但是在常温下速率比较慢,如果我想在短时间内制取大量的氧气应该怎么办呢?老师这里有一种神奇的药品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呢?二氧化锰,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二氧化锰的化学符号,MnO2,大家观察二氧化锰的颜色状态,黑色固体。
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设计三组对比实验来研究一下:(1)在试管中加入5 mL约5%的过氧化氢溶液,我们怎么检验有没有氧气生成?带火星的木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提问:木条复燃了吗?为什么呢?我们在讲氧气性质的时候,讲到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里对氧气含量有什么要求?含量高,由于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缓慢,短时间内产生的氧气比较少,所以不足以使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氧 气? 活动探究制取装置1. 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 回答药品 通过复习巩固旧知识 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板书文字表达式自然引入新的知识【演示】在入几滴过氧化氢溶液,要得到并收集氧 气需增加什么仪器?可以用哪些容器替 讨论回答:需增加带导管的 单孔橡皮塞,可以用锥形 瓶、广口瓶、烧瓶替代试管。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代试管作反应的容器?【展示】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讨论】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回答: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 应增加什么仪器?若要控制反应的速率 氢溶液,应增加长颈漏斗或 应该用什么仪器,长颈漏斗还是分液漏 者分液漏斗;若要控制反应生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反 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 选择发生装置。
斗?【展示】三套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 的速率应该用分液漏斗装置讨论分析装置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通过装置的对比加深 对发生装置的认识, 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答:不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 能力。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分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提问】收集气体可以采用什么装置? 引导学生结合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收集 方法 【探究】发生装置的选择跟哪些因素有 关,(引导):(1)让学生观察药品也就 是反应物的状态(2)实验室制氧气需要 的反应条件(3)归纳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1)根据 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可 用排法收集。
(2)根据氧 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 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析总结出一般气体的发-----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 能力。
【探究】实验室收集气体装置的选择与 哪些因素有关。
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I IL_J。
第二课时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
导入新课
知道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后,这节课我们来选择反应装置,并亲自动手制取氧气,然后验证氧气的性质。
推进新课
[分析]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组内同学充分讨论、设计、自行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并讨论出装置的使用范围。
一、选择装置
展示各组设计的装置,组间互相评判其优缺点。
由上述探讨,归纳出制取气体的可行性装置(如右图):
图一:适合于固体(液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图二:适合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
[提问]现在我们还不能完成制取气体的实验,谁能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呢?
[回答]还需要确定收集装置。
[讨论]确定出两种收集方法及收集装置。
方法一: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右图三);
方法二: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右图四)。
[过渡]确定了收集装置后,我们重点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操作过程
[分析]制取氧气的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气体发生装置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证明装置不漏气
2.装药品。
3.固定仪器,试管口要塞棉花,组装顺序:先下后上,从左到右。
4.给试管加热,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5.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当气泡连续地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
6.(1)如果用排水法收集,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2)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要验满,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总结]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操作步骤简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讨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回答]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注意: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空气,如果这时候就进行收集,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所以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再收集。
[实验练习]用制取的氧气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并与前面的学习作比较。
[课堂练习]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发现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
例如,在标准状况下,部分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并且易溶于水),用_______________法收集。
答案:(1)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密度就越大。
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2)向下排空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氧气的制取”这个实验的具体操作,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检验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
一、选择装置
二、操作过程
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收集:①排水法②向上排空气法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42页习题2、3、4
2.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应具有()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3.以下对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处理正确的是()
A.将集气瓶从水中提起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瓶口向上正放在桌上
B.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一起拿出水面,然后正放在桌上
C.将集气瓶从水中提出,倒立在桌上
D.将集气瓶仍然留在水槽中,用时再取出来
答案:2.B 3.B
教学反思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亲自动手制取物质,要求规范的操作对以后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在实验中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并能按照操作规定制取氧气。
结合前面的学习验证氧气的性质都有明显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欲望。
备课资料
漫谈催化剂
如果有人问你:实验室用分解双氧水的方法制取氧气,二氧化锰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会轻松地回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但对于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实质可能大家就比较陌生了。
下面让我们来领略催化剂的世界吧!
化学反应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不同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也不同,有的化学反应速率很快,我们可以在反应中加入一定的物质来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这样的催化剂就叫做负催化剂。
例如油脂酸败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常向油脂中加入0.01—0.02%没食子酸正丙酯起到良好的防止酸败的效果。
反之,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催化剂叫做正催化剂,像前面提到的二氧化锰就属于正催化剂。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催化剂可以使化学反应的速率加快到几百万倍以上。
在化学范畴里,催化剂的作用原理与利用香港狮子山隧道来回沙田与九龙城的情况差不多。
催化剂能够提供一条需要较少能量的途径,让化学品产生作用。
在生物体中,也存在着一种重要的催化剂——酶。
酶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生物体的化学反应几乎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
酶的催化作用同样具有选择性。
例如,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糊精和麦芽糖;蛋白质酶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等,酶在生理学、医学、工农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