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膜污染危害和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35.44 KB
- 文档页数:1
河南农业2019年第8期(上)河南省农村能源环境保护总站 主办地膜覆盖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后,因其增温保墒、可抑制杂草、防病抗虫等功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尤其是在干旱地区,对于农作物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地膜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土壤结构、农作物生长发育以及环境等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
本文针对河南省农用地膜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农用地膜残留的现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已达到145.5万t,覆盖面积高达0.18亿hm 2,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预计到2024年,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将达到200万t,覆盖0.22亿hm 2的土地面积。
河南省农用地膜覆盖面积从1998年的52.02万hm 2增加到2015年的185.378万hm 2,使用量从3.75万t 增加到了16.2万t。
河南省采用农用地膜覆盖的主要作物是棉花和花生。
调查表明,河南省花生地膜覆盖厚度在0.008 mm 以下的占52%,0.01 mm 以上的仅占8%,残膜回收率与膜厚成正相关,最低的为17%,最高为56%。
棉花地膜覆盖厚度在0.008 mm 以下的占56%,0.008~0.01 mm 的占44%,0.01 mm 以上的基本没有。
地膜用量大、面积广,但厚度薄、回收率低,以致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由于地膜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环境介质中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残留的地膜可在土壤中长期存在,有研究显示残膜在土壤中停留时间在200~400年。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不同区域农田中地膜的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华北地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分布范围为0.2~82.2 kg/hm 2,均值为26.8 kg/hm 2。
若地膜继续使用,预计到2021年,花生和棉田的残膜强度将超过国家限值标准。
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膜残留量更是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达到 253.2 kg/hm 2,是我国平均水平的 4~5 倍。
农业废旧农膜污染与防治技术摘要:农膜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塑料薄膜,如果过量使用、乱丢乱弃或不正确处理,容易在土壤中出现大量残留,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且容易给机械作业带来阻碍。
本文分析了农业废旧农膜污染带来的危害,并提出农膜污染的有效防治技术与策略,旨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促进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农业生产;废旧农膜污染;防治方法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将农田表层覆盖,防止水分蒸发,保温保湿,加速作物的生长发育。
如果废旧农膜处置方式不当,如焚烧或者直接翻入土壤等,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废旧农膜对环境的危害,应该加强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重视程度,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置废旧农膜。
1.农业废旧农膜污染带来的危害1.1对田间土壤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自由重力的作用下,土壤会出现渗透现象,具体指水向土壤深层的不断移动。
因为在土壤中,会有农膜的碎片残留,在其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容易将土壤空隙的连续性切断,所以,给重力水的移动带来巨大阻力,降低了重力水向下移动的速度,在农膜残留量不断增多的过程中,容易减少水分的渗透量,给土壤的含水量及渗透率带来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土壤的抗旱能力,增加了土地盐碱化概率。
同时,一旦在土壤中残留大量的农膜,会对土壤的物理性状造成明显影响,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抑制,久而久之,土壤结构会被严重破坏,不仅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正常活动,还会降低土壤的肥力,无法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1.2对田间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如果土壤中出现残留的农业废旧农膜,会给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带来阻碍,导致农作物出现发育困难的问题,且在地膜残留量不断增多的过程中,作物的根重及根长也会有所减少,农作物根系发生畸变的概率也很高。
同时,在农膜的影响下,容易降低幼苗的成活率,导致出现作物出苗困难的问题,很难得到较多的优质苗,种子无法在残留的膜片上正常出苗和成活。
一、方案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即所谓的“白色污染”。
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制定本专项整治方案。
二、整治目标1. 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力争全县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
2. 减少农田地膜残留,降低对土壤、水源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污染。
3.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整治范围全县所有农田、农膜生产企业、农资经营单位、农业生产经营者。
四、整治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地膜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全县地膜专项整治工作。
2. 宣传教育(1)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地膜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知识。
(2)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地膜的能力。
(3)开展“绿色家庭”、“绿色村庄”等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3. 回收处理(1)设立地膜回收点,方便农民就近回收废弃地膜。
(2)推广地膜回收处理技术,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率。
(3)鼓励回收企业、服务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地膜回收处理。
4. 政策支持(1)对地膜回收处理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2)对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3)鼓励农民使用可降解地膜,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率。
5. 执法监管(1)加强农业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地膜的行为。
(2)对未按规定回收地膜的生产经营主体,依法予以处罚。
(3)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群众参与地膜污染治理。
五、工作步骤1. 宣传发动阶段(第1-2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2. 排查整治阶段(第3-8周):对全县农田、农膜生产企业、农资经营单位、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总结验收阶段(第9-12周):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整治效果,巩固整治成果。
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技术(一)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田地膜已成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然而,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地膜的使用和处理方式可能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农田地膜污染,保护我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
1. 地膜的分类和使用
地膜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种植,可提供保温、保湿、防风、增温和改善土壤质量的功能。
根据其用途和材料的不同,农田地膜可分为透明地膜、黑色地膜和彩色地膜等几种类型。
相应地,不同类型的农田地膜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2. 农田地膜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尽管农田地膜对农业生产和效益有很大帮助,但它们的使用和处理方式对环境、土壤和水源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关研究显示,地膜污染大多来源于过时的设备和无监管的投放,导致了土壤质量的下降和产量减少。
此外,错误的使用农田地膜还可能引发塑料微粒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3. 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技术
为了防止农田地膜污染,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在地膜的设置和使用方面应遵循环保原则,选择生态安全的材料,并严格管理破损和污染地膜;
其次,应优化设备,选择适合的现代化生产工具,以减少土地利用和污染,并遵守相关的环保法规;
再次,要保持种植方式的多样性,探索一些植物保护措施,以减少对农田地膜的需求;
最后,应加强教育和宣传,让农民和相关行业了解农田地膜污染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和正确使用地膜的技术。
总之,农田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农田地膜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
农用地膜起到了增温保墒、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等的效果,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是当前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新疆农用地膜覆盖面积达3553.42千hm 2,居全国第1位,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白色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中残留的未能被分解的薄膜残片对耕地造成严重的损伤,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作物机械效率,破坏了畜禽生存环境。
2021年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农膜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议中强调,强化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政策,以“减量、替代、回收”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
以新疆地区为例,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膜的使用与回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新疆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1农用地膜使用现状1.1区域概况新疆位于东经75°~95°、北纬35°~50°,昼夜温差大,光热充足,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发展各类特色经济作物,如棉花、特色瓜果、加工番茄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部分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202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371.65hm 2,棉花的播种面积为2506.07hm 2,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为1135.25hm 2和1110.26hm 2。
1.2农用地膜使用现状1.2.1农用地膜使用量大,覆盖面积广2011~2020年新疆农用地膜使用量不断上升,2014年的使用量>20万t ,2019年达到最高值(24.26万t );农用地膜覆盖面积波动上升,2014年的覆盖面积>30万hm 2,2017年达到最高值(379.59万hm 2)(图1)。
说明新疆农用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处于较高水平。
1.2.2农用地膜使用的必要性由于新疆地区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等客观条件,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覆盖农用地膜以保持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
2018 年第 3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36科研◎能源环保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积极推广覆膜生产模式,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地膜残留污染是现代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很多农民对地膜污染的认识不到位,在生产过程中将废弃的地膜随意丢弃在土地上,导致土壤中残留的地膜数量越来越多,土壤的负荷越来越重。
本文对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地膜污染问题的防治水平。
1 农田地膜残留的现状和危害覆膜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近年来,昭通市覆膜栽培面积常年保持在3500万公顷左右,地膜栽培对于农作物生长有很大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昭通市每年的农膜残留量约为15万公顷左右,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每公顷4.68kg ,受污染田减产11%左右,发病指数提高1.3~2.5左右。
其中废旧地膜残留量最高的种植区域为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区域。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本地的地膜使用量越来越大,废旧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每年以10%的增长速度增长,由地膜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逐年加重。
1.1 农田地膜残留的危害1.1.1 对土壤造成污染。
很多农用塑料薄膜的材质都是聚烯烃类化合物,这类物质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较长,能达到200~400年,而且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导致土壤中的白色垃圾越来越多,对土壤造成危害,各种农田地膜碎片也切断了土壤孔隙的连续性,使得土壤的透气性下降,地下水无法上升被作物利用,土壤的抗旱能力明显下降,而且还会引起次生盐渍化现象,导致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极大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1.1.2 农田地膜残留对农作物的危害。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地膜的使用量巨大,残留量也大,各种残膜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极大,比如由于残膜阻碍了种子发芽,造成缺苗断垄,或者植物的根茎弯曲生长,对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造成极大影响,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
农膜防治措施概述农膜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塑料薄膜,用于覆盖土壤、保持水分、调节温度等。
然而,农膜使用不当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对土壤质量造成破坏、污染地下水等。
为了有效减少农膜对环境的影响,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膜防治措施。
1. 农膜回收利用农膜回收利用是减少农膜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
根据农膜的材质,可以采用不同的回收方式。
一种常见的回收方式是机械回收,将废弃的农膜经过清洗、压缩、颗粒化等处理,然后再利用。
另一种方式是化学回收,通过化学处理将农膜的材料还原为原料,再重新生产农膜。
农民可以将废弃的农膜统一收集并送到当地的农膜回收站点进行处理。
2. 农膜减量使用农膜减量使用是指采取措施减少农膜的用量。
首先,农民可以根据土地的实际需求合理计算和选择农膜的使用量,避免浪费。
其次,可以使用更薄的农膜,有效减少农膜的总量。
此外,农民还可以选择使用可降解农膜,这种农膜会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分解,对环境影响较小。
3. 农膜分类处理分类处理是指将废弃的农膜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农民可以将农膜分类为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类,然后分别送到当地的处理站点进行专门处理。
有害垃圾的农膜可以通过高温焚烧等方法进行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可回收垃圾的农膜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降低资源的浪费。
4. 农膜替代品的使用农民还可以考虑使用农膜的替代品,来减少对农膜的需求量。
例如,可以使用天然有机物做覆盖材料,如秸秆、稻草等。
这些天然有机物不仅具备覆盖土壤、保持水分的功能,还能在分解过程中为土壤提供养分。
5. 加强农膜管理加强农膜管理是确保农膜使用合理、减少对环境影响的关键。
农民应该定期检查农膜的使用状况,及时发现和修补破损的农膜,避免造成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
同时,农民还应该注意农膜的存放和运输,避免农膜受到破坏或丢失。
6. 提高农民意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也是有效防治农膜污染的重要措施。
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摘要:通过分析农用残膜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针对农用残膜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用残膜;危害;污染现状;治理措施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用残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进了农民增产与增收。
但随着用量不断增大,农民的认识不够,致使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不利,土壤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4]。
因此,整治农用残膜污染刻不容缓。
1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1.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肥力大量残留的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很难被自然分解,影响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活动,给土壤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不利于农业的生态平衡。
其表现在:一是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上下隔离,形成断层,造成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导致有水下不去、有浆上不来,使土壤的物理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地膜的残留会使土壤胶体吸附能力降低,有些速效性养分易流失。
三是残留农膜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迟效性养分转化率降低,影响施入土壤有机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降低肥效。
1.2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使种子不能很好地发芽,即使发芽,根系也因无法穿透地膜而扎不下去,达不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作物易遭受灾害。
如果种子播到残膜下面,发芽后也长不出来,造成缺苗断条,使作物减产。
据统计,各类作物减产幅度:玉米为11%~13%,小麦9%~10%,水稻8%~14%,大豆5.5%~9.0%,蔬菜15%~59%。
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15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
1.3危害人体健康农膜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助剂,当农膜废弃在田间或土壤里时,其中的助剂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会污染大气、土质和水域等。
特别是某些含铅、镉等重金属有毒添加剂,会先通过土壤富集于蔬菜、粮食及动物体中,人食用后直接影响健康。
1.4破坏环境,有碍观瞻残膜被丢弃于田头地角,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杆头,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既不雅观还可能缠绕犁头和播种机轮盘,影响田间作业。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随着农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地膜使用量日益增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地膜的残留问题如再不得到解决,必将对温宿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废旧地膜回收综合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地膜覆盖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成熟发展的产物,可以有效提高产量,具有着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应用范围较广的增产增收措施之一。
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但是采用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和环境治理。
一、农田地膜使用现状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不仅有效地解决春旱问题,还可以增加积温,扩大作物的适种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产品品质,能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温宿县1982年也开始引进棉花地膜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1984年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1995年以前主要使用窄膜栽培,地膜用量约2.5kg/667m 2~3.5kg/667m 2,1995年开始逐渐使用宽膜栽培,用量约4kg/667m 2~5kg/667m 2,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08±0.003mm ,以0.008mm 为主。
2015年后,广大种植户已经认识到了残膜回收的重要性,逐渐使用厚度0.01mm 的地膜栽培用量约5kg ~6kg 。
现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成为温宿县农作物增产、节水与保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农田地膜污染现状温宿县主要覆膜作物主要为棉花、玉米、马铃薯、瓜类、甜菜等作物。
随着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地膜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废旧地膜破坏土壤结果,使土壤环境逐渐恶化,阻碍水肥疏导,对农作物生长构成威胁,牲畜误食后影响牲畜的生长发育,缠绕农机影响农机作业质量。
2019年开始温宿县设立20个地膜残留污染监测点,经2019年春季调查分析,温宿县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0.08kg/667m 2,最高残留量15.57kg/667m 2;2020年秋季调查分析,温宿县地膜平均残留量为7.56kg/667m 2,最高残留量14.52kg/667m 2,农田残膜造成的污染已不容忽视。
河南农业2018年第6期(上)河南省农村能源环境保护总站 主办随着农业的发展,地膜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它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地膜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墒、保湿、保土、保肥,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等功能,对于那些刚出土的幼苗来说,具有护根促长等作用。
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许多农民仅仅看到了地膜应用带来的好处,却忽视了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危害。
一、农用地膜的污染(一)对土壤的危害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地膜进行农业生产留下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残留上,在自然条件下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全降解,由于地膜不易分解,残留在田间的地膜会对土壤造成一系列危害,大量的残膜存在会导致土壤的物理结构层次改变,使得土壤水分、养分向下输送受到阻碍,土壤间隙和通透性降低,不利于土壤空气循环和浇灌,从而影响土壤的吸湿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壤空气的循环和交换,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造成土壤板结和破坏土壤理化性状,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二)对农作物的危害残膜的聚集会阻碍土壤毛管水的运动、降水和灌溉水的渗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通透性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由于残膜影响,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必然造成农作物在生长时其幼小的根系被残膜缠绕,种子发芽困难,根系生长受阻,农作物生长发育受抑制,从而导致水分、养分的吸收被阻碍,造成弱苗、死苗。
同时,残膜的隔离作用影响农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养分,致使产量下降。
(三)对农村环境的影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四)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土壤中残留大量地膜,会影响日常农事操作,在进行耕地、整地、播种等农作时会缠绕在农具上或堵塞播种机,影响农事操作或播种的质量。
塑料薄膜对农业的危害及措施
塑料薄膜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材料,其主要功能是
为植物提供保护和营养。
虽然塑料薄膜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它也会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危害。
首先,塑料薄膜会造成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塑料薄膜
不透水、透气,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温度过高、水分蒸发不及时,从
而导致土壤中有机物的数量减少,微生物数量降低,影响土壤肥力,
长期使用还会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
其次,塑料薄膜会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污染。
在制造、使用
和废弃过程中,塑料薄膜会释放有害物质,如气体、液体和固体垃圾,严重污染了土壤、水源和大气环境,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
风险。
为了降低塑料薄膜对农业造成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减少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应减少使用塑料薄膜,尽量选择
环保、可降解的替代材料。
2、循环利用:在使用塑料薄膜时,应将其妥善保管,并在使用
期结束后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3、科学使用:在使用塑料薄膜时,应严格掌握使用的时限,以
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4、加强管理:政府和相关行业应严格管理塑料薄膜的生产、使
用和废弃,加强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意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减少塑料薄膜对农业的危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
合治理,共同构建生态农业的绿色环境。
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农业生产习惯的不断变化,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已经是非常关键的农业生产物资类型,在各个农业生产地区均有应用,尤其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高山寒冷地区地膜的应用优势更为显著,且应用率在不断增加,有效解决了农业种植中降雨量少、气温低的问题,对于农作物生长环境的优化有所促进,对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增长有所帮助。
但是地膜残留的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对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以及农业的现代化生产也会产生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农田地膜残留的基本情况以及地膜残留造成的危害,并对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缓解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期能够帮助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地膜;残留污染自上世纪80年代起,塑料工业发展速度有明显加快,地膜覆盖技术的研发以及推广应用,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农业生产以及各类农作物栽培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类型,地膜覆盖技术能够起到雨水收集、土地蓄温、土壤保墒的优良作用效果,应用面积在不断扩大,对于粮食增产增收,农民经济收益的增长均起到了重要的帮助效果,但是地膜应用之后清除不全,导致的残留性危害也在不断加剧,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均是非常不利的。
1 农田地膜残留的现状和危害1.1对土壤造成污染聚烯烃类化合物是塑料薄膜中主要的材料类型,此类物质代谢速度比较慢,能够在土壤之中长时间的积蓄存在,且在自然条件下难以进行充分降解,如人工回收不当,将会导致土壤中塑料薄膜的积存量逐渐增多,威胁到土壤的营养积累能力以及渗透性能,农田地膜的碎片会导致土壤内空隙的连续性受损,降低土壤通气性能,影响地下水的上升以及循环,土壤的蓄水能力会有明显降低,还会加重土壤盐渍化发展的程度,降低土壤蓄肥能力,影响农作物生长时的水分及养分供应。
1.2 对农作物的危害农作物种植中地膜使用的总量在不断增加,残留量也在累计增长,残留地膜的存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影响较为严重,会抑制种子的发芽生长,导致农作物种植之后出现缺苗断垄情况[1]。
昌吉州废旧地膜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地膜栽培技术在昌吉州普遍推广应用,仅棉花和加工番茄两种作物每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就达100以上。
大面积地膜覆盖栽培为农业增产增效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同时白色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 目前地膜残留及危害程度1.1 农用地膜均属不可分解塑料。
废膜如不能及时回收或者完全回收,就会滞留在土壤中,形成永久性垃圾。
它能阻断土壤水分运动,妨碍植物根系下扎,影响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残苗或缺株断垄,导致大幅度减产。
据环保部门测定,土壤含残膜3.9/667m,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大豆减产5.5-9%,蔬菜减产14.6-59.2%。
我州现行耕作制度中绝大部分在作物地膜用量3.5-4kg/667m,按最低残留30%计算,每年残留量达1.1-2.2kg/667m;若按50%残留量计算,每年残留量达1.75-2kg/667m,连作2-3年就达到环保部门测定的重污染标准,并对后作产生严重影响。
1.2 2006年,昌吉州棉花、加工番茄、保护地蔬菜、地膜玉米、地膜甜菜,合计地膜覆盖面积150万(667m)左右。
按地膜用量4kg/667m计算,地膜总用量6000吨,残留量按30%计算将达到1800吨。
这样年复一年地种植下去,残膜给农业带来的严重后果将不言而喻。
1.3根据自治区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的调查资料,连作棉田地膜残留在耕作层土壤中分布状况,受耕作与其他外力影响,随耕作年限与方法的不同而异。
总的趋势是土壤耕作层、中层残膜多,下层残膜少。
残膜在土壤中状态以卷缩成圆微状体较多,也有水平、垂直、倾斜等状态存在。
铺膜年限短、或每年认真清理回收废旧地膜的地块污染较轻。
连茬多年、铺地膜不认真回收废膜的地块污染较重。
农田废旧地膜平均回收率为62.31%。
2防治对策2.1 加强宣传和引导治理废膜污染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要大力宣传和引导。
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宣传废旧地膜残留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提高回收残膜的自觉性。
浅谈农村地膜污染与防治浅谈农村地膜污染与防治<>浅谈农村地膜污染与防治<>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
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长作物生长期,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然而,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
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三四十万吨,残膜率达40多,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
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
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2是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
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据兵团环境部门测定[1]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19,子叶期棉苗死亡3.08,现蕾期推迟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