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六大观念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4
养生教学大纲养生教学大纲养生,作为一门古老而又重要的学问,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追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工作环境,人们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实践养生之道,制定一份养生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第一部分:养生基础知识在养生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养生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了解养生的概念和原理,以及了解常见的养生方法和技巧。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养生的重要性,并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饮食养生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养生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饮食养生。
这包括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学习合理搭配食物,以及掌握一些常见的养生食谱和烹饪技巧。
通过正确的饮食习惯,人们可以改善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第三部分:运动养生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养生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我们将介绍运动养生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这包括了解不同运动方式的特点和适用人群,学习正确的运动姿势和呼吸方法,以及制定个人的运动计划和目标。
通过适当的运动,人们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减轻压力。
第四部分:心理养生心理健康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养生教学大纲的第四部分,我们将探讨心理养生的相关内容。
这包括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法,学习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技巧,以及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关注心理健康,人们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抵抗力,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第五部分:环境养生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在养生教学大纲的第五部分,我们将介绍环境养生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这包括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学习改善家庭和工作环境的方法,以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们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风险,促进身心健康。
结语养生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实践养生之道,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六大观念一:阴阳平衡观念1. 阴阳的概念:阴和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描述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2.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阴阳平衡。
当身体内部的阴气和阳气保持均衡时,人体才能处于良好状态。
二:五行调理观念1.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在自然界及人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理论来分析疾病发展规律,并采取针灸、草药等方式进行治疗。
三:精神情志调节观念1. 精神情志指个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所经历到的各种心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或影响其机能功能改变而产生不同表现形式。
2. 持续性负面情绪会导致脏腑失调甚至出现相关疾病。
因此,积极正向地管理并控制自己的精神情感非常重要。
四:“上工下农”观念1. “上工下农”是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理念,强调人们应该根据自身体质和环境条件进行适当的劳动活动。
2. 通过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注意饮食营养等方式来保持健康。
五:药膳食疗观念1. 药膳指以具有特定功效的天然植物材料为主要原料制成,并配以其他辅助性材料加工而成的滋补品或菜肴。
2. 中医认为不同食物对于身体各个器官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选择适量且符合个人需求及时令变化的药膳非常重要。
六:“预防为主”的观念1. 预防是中医最核心也最基本之处,其目标在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并减少发生疾病可能性。
2.采取积极措施如艰苦奋斗锤练意志;坚持科学运动,增进寿命;避开恶习,迎接幸福长寿.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阴阳:中医哲学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2.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属性,在自然界及人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 精神情志调节观念:通过管理和控制个体的精神情感以维持身心健康状态。
中医营养学提纲一、引言- 介绍中医营养学的概念和作用- 强调中医营养学在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二、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平衡理论- 阐述阴阳平衡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 强调营养摄入对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2. 五行学说- 介绍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分析五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强调根据五行学说进行饮食调理的重要性3. 脏腑理论- 介绍脏腑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分析脏腑对营养吸收和代谢的作用- 强调营养摄入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三、中医营养学的基本原则1. 饮食调理原则- 饮食宜清淡、多样化- 合理搭配五味、五色食物- 精细调理食物的烹饪加工方式2. 食物疗法原则- 根据个体体质和疾病特点进行食物选择和搭配- 强调食物药用价值和疗效3. 季节性调理原则-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变化进行饮食调理- 强调根据季节性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四、中医营养学的应用1. 健康促进- 强调中医营养学在维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应用- 提供针对不同体质的饮食调理建议2. 疾病预防- 介绍中医营养学在预防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方面的应用- 强调饮食与疾病预防的关系3. 疾病治疗- 介绍中医营养学在一些疾病的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强调食物药用价值和食疗的疗效五、中医营养学的发展和前景- 分析中医营养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强调中医营养学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前景六、结语- 总结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强调中医营养学在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调理》2. 课程代码:(请填写)3. 课程学分:(请填写)4. 授课对象:(请填写)5. 授课学期:(请填写)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医养生调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原则。
- 掌握中医养生调理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流程。
- 熟悉中医养生调理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养生调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养生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中医养生调理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调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调理的基本方法- 中医养生调理的历史与发展2. 中医养生调理技术- 食疗养生:饮食调养、药膳制作- 中药养生:中药的种类、功效、配伍原则- 推拿按摩:基本手法、穴位按摩- 针灸养生:基本手法、穴位选择、操作规范- 其他养生方法:气功、拔罐、刮痧等3. 中医养生调理实践- 养生调理案例分析- 养生调理方案制定与实施- 养生调理效果评价四、教学安排1. 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
2. 实践教学:包括实训室操作、现场教学等。
3. 自学:包括阅读教材、完成作业、复习等。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训报告等。
2. 期末考试:笔试或口试,考察学生对中医养生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考核:考察学生运用中医养生调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中医养生调理》(请填写出版社及作者)2. 参考书目:- 《黄帝内经》- 《食疗养生学》- 《中药学》- 《推拿按摩学》- 《针灸学》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实训室设施3. 网络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教学进度安排表)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实训报告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中医养生教学大纲
一、引言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中医养生知识来维护个人健康。
通过研究本教学大纲,学生可以掌握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养生方法和实践技巧。
二、基本原理
1.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
2. 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和调节方法。
3. 中医五行理论在养生中的应用。
三、养生方法
1. 饮食调养:介绍中医食疗的原则和常用的养生食材。
2. 草药应用:介绍常用的中草药及其功效,以及如何使用草药进行养生。
3. 气功养生:介绍气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功法。
4. 中医按摩:介绍中医按摩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手法。
5. 中医针灸:介绍针灸的基本原理和养生应用。
6. 其他养生方法:包括推拿、拔罐等其他常用中医养生方法。
四、实践技巧
1. 中医养生的日常实践技巧。
2. 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3. 养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方法。
2.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方法。
六、教学资源
1. 推荐书籍和文献资料。
2. 推荐网站和视频资源。
结语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应用中医养生知识来保持健康。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以上为《中医养生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框架,具体教学细节和深入讲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码课程名称英文名称Health n of TCM知识:通过课堂讲授,研究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研究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
教学目标技能:运用临床实例、图片展示、视频研究等方法,与书本知识的相互印证。
培养学生的养生思维能力、养生自律能力和实际操作指导能力。
态度: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明确目的,激发学生研究动机。
其他:尊重学生,关心差生,促进转化。
课程负责人课程群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教学模式√讲授为主□实验/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案例讲授为主□自学为主□其它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授课语言英文□其他外语学分学时成绩评定方式学分项目出勤/研究态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期中考试期末理论考试理论查核教科书(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中医养生学》XXX2012年8月2分总学时百分比(%)10%10%20%0%60%162学时人文素质与素质拓展课程群√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中文名称开课单位中医养生学XXX中医养生教研室参考书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汉英双语·中医养生学》XXX、XXX2007年9月《中医养生保健学》XXX2009年9月《养生康复学》XXX、XXXXXX2005年8月《中医养生大成》XXXXXX2014年9月《中医养生大要》XXX2012年6月课程网站(教师个人网址请列入)先修课程:①中医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先修课程要求、内经选读;②非中医类专业:中医学基础适用院系及专业适用于:①中医类专业:所有中医类专业;②非中医类专业:汉语国际教育、食物与营养、食物质量与安全等二、课程内容简介(50-15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实际指点下,根据人体生命举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实际和办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养生教学大纲养生教学大纲养生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学问,它涉及到人类的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和养生技巧等方方面面。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养生知识,制定一份养生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养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生活方式,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养生的原理是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等方面,达到平衡身体机能的目的。
二、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 饮食调养:合理搭配膳食,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油腻和垃圾食品的摄入。
2. 运动保健: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3.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减少压力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4. 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身体恢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三、常见养生误区及正确的养生观念1. 过度依赖保健品:保健品的功效有限,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盲目追求减肥:过度减肥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身体机能紊乱,应注重健康减肥。
3. 忽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应重视心理调节和心理疾病的预防。
四、养生的适应人群和注意事项1.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养生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和注意事项。
2. 特殊人群:孕妇、产妇、哺乳期妇女、慢性病患者等需要特殊的养生指导。
3. 注意事项:养生过程中应注意个人体质和病史,避免过度运动和不适合的饮食。
五、养生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1. 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盐分和糖分的摄入。
2. 运动保健:每天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保持身体的活力和灵活性。
3. 心理调节: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可以通过冥想、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
4. 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养生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养生知识,从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五脏六腑养生教学大纲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包括心、肺、肝、脾、胃、肾六脏和小肠、大肠、胆、胰、膀胱、三焦六腑。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养生中对五脏六腑的保养非常重要。
心脏是人体的“君主”,主宰着血液的循环和供应,所以保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其次,要注意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胆固醇。
此外,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也对心脏健康有益。
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保护肺健康有助于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首先,要远离吸烟和二手烟的环境,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对肺部造成损害。
其次,注意呼吸道的清洁,避免吸入有害粉尘和化学物质。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通风换气也是保护肺部健康的重要措施。
肝是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代谢和排毒功能。
保护肝脏健康的关键在于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
首先,要避免过量饮酒和暴饮暴食,这样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其次,要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瘦肉、豆类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对肝脏健康有益。
脾是消化系统的关键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保护脾脏健康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其次,要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尽量少油少盐,多蒸煮和炖煮,有助于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也对脾脏健康有积极影响。
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食物的储存和消化。
保护胃健康的关键在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首先,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保持饮食的规律性。
其次,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少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饭、面条、蔬菜等。
此外,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也有助于保护胃的健康。
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中医养生保健讲义提纲第1课时走进健康1、健康的概念精神、身体、社会交往——健全的状态2、健康的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3、健康的形象化标准五快、三良好4、人的寿限是多少?人到底能活多久?(1)根据蒲丰氏的“寿命系数”学说推算(寿命系数为5—7)人的寿命=25年×(5—7)=125—175年(2)根据美国海弗里克提出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推算人肺成纤维细胞分裂40—60次,寿命110年。
(3)根据哺乳动物性成熟期的“寿命系数”推算人的寿命=14×(8—10)=112—1405、中医养生保健原则顺应自然,法于阴阳运动形体,和于术数充养正气,食饮有节固护阴精,不妄作劳调节情志,静神内守避免六淫,摒除恶习6、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第2课时心理养生法1、情绪的概念、分类及产生因素情绪的概念:人从事任何活动,对周围事物,总会在态度上引起一定反映,产生兴奋或抑制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活动就叫情绪。
分类:愉快的情绪,积极,满意,快乐,喜爱,和悦,好感。
不愉快的情绪,消极,愤怒,不满,焦急,害怕,痛苦,沮丧,厌恶。
2、情绪会引起内环境的变化(1)平常状态:机体内环境稳定(2)心情愉快:脉搏、呼吸、血液、消化液、新陈代谢正常(3))愤怒: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胃肠蠕动减慢,新陈代谢率增高。
(4)消沉悲伤: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生物化学调节失常3、情绪不调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病变(1)神经系统: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更年期综合征、心源性知觉异常、慢性疲劳等。
中医养生六大观念中医养生六大观念一、平衡观念⒈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认为健康的状态是阴阳相互调和的结果。
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⒉虚实平衡:中医将人体疾病分为实症和虚症,强调虚实平衡。
在养生过程中,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养生方法,避免过度用力或过度放松,保持虚实的平衡。
二、整体观念⒈人体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器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养生中,要注重调整整个人体的平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身体部位。
⒉疾病整体观:中医将疾病看作是整个人体系统的失调和病理变化,而非仅仅是某一脏器或组织的问题。
在养生中要综合考虑个体的整体情况,寻找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预防观念⒈养生重在预防:中医养生注重预防,强调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⒉气血调养:中医强调气血的调养,认为气血充足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食疗,调养好气血,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个体观念⒈因人而异:中医重视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异的养生方法。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有所不同,因此养生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⒉个体自我调节:中医鼓励个体自我调节,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的自我努力,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五、自然观念⒈顺应自然:中医注重顺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在养生中要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状态,追求自然健康。
⒉调养四时:中医强调调养四时,认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气候和生物节律。
在不同的季节,要根据气候变化和自身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四时变化。
六、心身统一观念⒈心身相互影响:中医认为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在养生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生活,以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
⒉养心气:中医强调养心气,认为心气充足可以保持情绪稳定和身体健康。
通过学习调节情绪、锻炼心理素质等方法,养护心气,达到心身统一的目标。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绪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五、学习养生学的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
3、了解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的定义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寿世、养老等,总之,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
2.养生学流派道家养生——是以长寿为目的。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儒家养生——是以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平定天下为目的.。
以孔子为代表。
杂家养生——是以趋利避害为目的。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武术养生——是以强身健体、攻防技击为目的,讲求意、气、力的结合。
中医养生——是以防病治病、保健为养生的目的。
吸取各家之长,无派别之分,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
3.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4.养生的意义(1)保健延年。
(2)防治疾病。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一)理论独特——1.贯穿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2.运用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3.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二)形神兼养——养生在于养身,养身首重养神。
中医养生观重视形神统一、形神兼修的理念。
(三)和谐适度——1.“以平为期”2.“养生以不伤为本”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1.不断发展的科学观点和方法。
2.在中医养生学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强化。
3.成为个体化养生和群体性保健的指导原则。
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一)养生文化丰富(二)养生方法齐备(三)男女防衰有别(四)重点保健防老五、学习方法和要求1、明确学习目的。
2、全面掌握,不可偏废。
3、联系相关学科学习。
4、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5、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复习思考题】1、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2、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如何?3、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大纲一、中医养生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史。
(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及著作)二、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的主要体系概述。
(与第一条作为课件1)1、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2、中医养生的六大原则3、中药的来源4、中药之三性、四气、五味、归经及升降沉浮5、中药的作用6、中医八法三、中医养生基础之阴阳学说(课件2)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归类及划分规律3、阴阳的相互关系4、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四、中医养生基础之五行学说(课件3)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属性3、五行与自然界及人体的对应表格4、五行之间的关系5、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1)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2)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及治疗原则五、中医养生之精、气、血、津液学说(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课件4)1、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2、生成和运行3、生理功能4、输布特点5、之间的关系、六、中医养生之脏腑学说(课件5)1、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2、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3、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4、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5、五脏之间、六腑之间及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七、中医养生之经络学说(课件6)1、经络的概念及组成2、十二经脉的特点3、经络的循行分布(1)走向规律(2)分布规律(3)流注次序(4)交接规律4、奇经八脉的特点5、奇经八脉之冲、任、督脉的循行分布6、经络的生理功能八、中医养生之体质学说(课件7)1、体质的含义及表现特点和形式2、体质的形成因素3、体质的分类(传统分类和现代中医九种体质)4、体质演化的条件和一般规律九、中医养生之病因学说(课件8)1、病因的概念和分类2、外感病因的概念和内容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5、内伤病因包括的内容6、七情内伤的特点7、七情对气和脏腑的影响8、饮食内伤和劳逸内伤的特点9、病理性病因之痰饮的概念、区别及分类10、痰和饮各自的病症特点11、痰饮的致病特点12、淤血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3、淤血的致病特点14、结石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15、其他病因的介绍简述十、二十四节气养生基础知识1、节气文化的发展2、节气的含义3、四时八节及其意义4、各节气的意义和健康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