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6大安全隐患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我们是否应该大力推广转基因食品,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1953 年沃森等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自此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为全新领域得以开创。
基于此理论,体外重组DNA 技术得以实现,新生物技术即转基因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转基因产物就是转基因作物,即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优良基因导入作物细胞使得基因得以表达,从而获取新的特性。
我们经常提到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借助于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经过现代化的加工手段生产出来的食品。
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这一争论集中在导入外源基因是否会产生无法获知的恶劣特性,如毒性、营养缺失性等,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和损伤;其二,转基因食品的生态安全问题,这一争论聚焦在转基因作物的消耗是否会导致基因污染,是否会破坏原来生物群的平衡与多样性等。
通俗地讲普通大众最担心的就是三个问题:一是转基因食品会不会有毒,二是长期食用会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三是会不会影响人类的基因而对下一代产生影响,比如导致畸形儿之类的事情发生等。
而学者们更多的会关心转基因食品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那么转基因食品究竟是否安全呢?如果从单一的技术原理上来说,转基因食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只是从别的生物中移植过来的,而这种基因是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而并非人为造出来的,而我们知道特定基因控制着特定性状的表达,因而该基因所表达出来的性状也是大自然中的正常存在。
那么,转基因食品的产量、口味、蛋白质、营养成分等性状也应该是正常而安全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并没有本质区别。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3 年提出实质等同性原则,具体内容是:如果某个转基因食品或成分与传统的食品或成分大体等同,则认为它们同等安全,就没有必要做毒理学、过敏性和免疫学实验。
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卢梓枫2013141431087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
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根据转基因食品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
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转基因食品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转基因植物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研究的是美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例进入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是1994年投放美国市场的可延缓成熟的转基因番茄。
近几年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发展异常迅速,1998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仅2780hm2。
美国最多,占74%;中国不到1%。
转基因植物按种植面积多少排序为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
转基因性状主要是抗除草剂和抗虫,分别占77%和22%。
1999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总面积达4000hm2,其中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三国占99%,此外中国、印度等国也有一定量的种植。
2002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为5870hm2,主要生产国为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
主要农作物有:抵抗昆虫的玉米,抵抗杀虫剂的大豆,抵抗病虫害的棉花,富含胡萝卜素的水稻,耐寒抗旱的小麦,抵抗病毒的瓜类和控制成熟速度及硬度的西红柿等等。
2.世界各国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从查阅文献与资料的结果来看,世界各国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种①对转基因食品持开放和乐观的态度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的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没有本质区别,因而应针对技术产品而不是技术本身进行管理,它遵循的是“实质等同原则”。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一些特定的基因插入到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细胞中,然后再将这些改造过的生物体用于食品生产和种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食品工业和医药产业。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转基因食品定义由于转基因食品涉及到生物技术、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所以转基因食品的定义相对宽泛。
欧盟官方发布的定义如下:“转基因食品是指制造或包装时,一个或多个转基因食品原料或添加剂在其中,并无所指明。
”美国FDA则认为,转基因食品是指含有生物技术制造、具有新的基因组合或含有基因材料的食品。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1983年,科学家们早期尝试将外源基因导入动植物中,成功地在细菌中实现了基因转移。
之后的几年,外源基因又成功插入了其他类型的生物体细胞中,如酵母菌、蚕和小鼠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更加熟悉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编辑基因,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遗传基因和DNA结构遗传基因是指控制生物遗传信息的DNA分子。
DNA分子是由大量的基因构成的,每个基因都是由长链式的核苷酸组成,包括A、T、G和C这四种成分。
基因序列决定了基因的功能和深层次特性,也是生物传代与变异的基本原理。
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和原理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特定的生物体细胞中导入外源基因的过程。
它的原理是将DNA分子中的某个基因割开,再将另一个生物体中的基因插入,使改变后的DNA分子重新整合到细胞的染色体中,从而在生物体中实现基因传递和表达。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目前最新引起全球轰动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
它是通过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基因组进行高精度修缮,准确快速地对基因组进行修改,从而精准编辑指定基因序列,包括基因删减、锁定和替换等操作。
(本资料由大学生客栈网整理)生物技术导论论文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作者:xxx学号:xxxxxxx电话:xxxxxx单位:能环学院热动09-2班日期:2011/12/25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基因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基因技术带来的转基因食品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人们利用转基因技术也成功的解决了许多一直困扰人类发展的问题,但是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转基因技术方面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其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就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转基因食品发展非常迅速,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已经产生的或潜在的危害,我们应该科学性的对待转基因食品, 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危害正文: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思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它也是2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现实的与潜在的生产力。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转基因技术,如今更是渐渐地走进了普通人家的生活,而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1],及我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转基因杂交水稻1999年通过了专家鉴定,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日渐凸显。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对食品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随着人类食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多,食品生产和供应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出于此背景,科学家们不断尝试着寻找治理方案,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转基因技术。
但是,这种技术一直存在着关于安全性的争议。
本文将就转基因技术对食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进行分析。
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及特点转基因技术是把某种外源基因导入到其他种类生物体内,使其产生新的基因组组合,从而改变其遗传物质的过程。
这种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对食品进行改良,以增加生长速度、产量和抗病性等。
二、转基因技术对食品的影响1. 提高食品产量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一些作物获得自身缺乏的营养成分、改善叶绿素合成能力、抵抗有害昆虫的进攻、改良生长因子及增长抑制因子的良率等,从而提高产量,大大减轻了全球粮食短缺的问题。
2. 提高食品质量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营养价值得到了提高,例如,通过改善水稻的组织结构,可以降低其含有的焦油量,使其品质更加优良;在番茄中添加了抑菌因子,可以有效防止种植过程中的病害侵扰。
3. 增强作物的耐性和适应性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加强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能,让作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更好的适应性。
例如,通过将固氮菌的基因导入到农作物中,可以改善作物的氮素利用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节省化肥成本。
三、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虽然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有很多可喜之处,但在安全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以下是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上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1. 产生新毒素在转基因过程中,人工合成的外源基因与宿主基因融合,导致对食品产生新的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可能是不良的毒素和过敏原,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
2. 破坏生态平衡转基因作物会改变周围的生态环境,如改变昆虫和害虫的数量,导致他们在生态上的失衡,进一步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发出一些新的噪音,可能改变了生态相同生理学的条件,可能导致新的被污染的物质在生态链中被传递。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改良食品?(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改良食品。
基因改良食品存在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潜在的危害,因此应该被禁止使用。
首先,基因改良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基因改良食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免疫系统紊乱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例如,加拿大皇家医学会曾经发表声明称,“基因改良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此外,基因改良食品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转基因作物可能对周围的野生植物和昆虫造成危害,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基因改良食品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来证明其安全性。
正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该将未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置于人们的餐桌上。
”因此,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我们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改良食品。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改良食品。
基因改良食品在解决全球粮食危机、减少农药使用、提高作物产量和抗病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应该被禁止使用。
首先,基因改良食品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危机。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抵抗虫害并提高产量,这对于解决饥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基因改良食品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降低农民的健康风险。
另外,许多科学家和专家已经证明基因改良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例如,美国国家科学院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基因改良食品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没有证据表明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基因改良食品应该被允许使用,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全球粮食问题。
总结来说,尽管基因改良食品存在一些风险和争议,但其在解决全球粮食危机、减少农药使用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不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改良食品,而是应该加强监管和研究,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是否应该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
首先,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许多科学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中的基因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或其他健康问题。
例如,法国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食用转基因玉米可能导致癌症和器官损伤。
因此,为了保护人类健康,我们应该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
其次,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对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造成毒害,破坏生态平衡。
此外,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能导致对传统农作物的污染,从而威胁农业的多样性。
因此,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多样性,我们应该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
最后,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符合公众利益。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对转基因作物持负面态度,担心其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
因此,政府应该尊重民意,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以保障公众利益。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
首先,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能力,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抵抗虫害和病毒,提高产量,有助于缓解饥饿问题。
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将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其次,转基因作物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有益。
转基因作物中的抗虫和抗草药基因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将导致农药使用量增加,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损害。
最后,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将阻碍农业科技的发展。
转基因技术是农业领域的重要创新,有助于改善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将限制农业科技的发展,影响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尽管转基因作物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但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农业科技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不应该一概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而是应该在科学监管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拒绝面对科学的挑战,因为只有通过科学,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转基因食品是否平安转基因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转基因农作物,也包括转基因动物生产出来的食品。
曾经有媒体在有关转基因食品报道时指出“我们如今已经开头食用含有基因的食品了”。
这好像告知人们只有转基因食品才含有基因,同时也示意着吃了含有基因的食物是一种可怕的事情。
这使得人们对“转基因”避之不及,而且特别担忧转基因食品是否平安,是否会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事实上,我们日常所吃的动物和植物源的常规食品中含有多达3万~5万个基因,可以说一口吃进去,全部都是基因,而转基因食品事实上只是增加了一个或数个基因数目而已。
基因的本质就是DNA,是由4种核苷酸组成的遗传基本物质。
在转基因过程中,DNA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性质没有发生任何转变。
转基因食品被人体摄入后,外源基因与食物本身含有的基因一样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为核苷酸,并作为我们人体正常的养分被汲取、利用。
当人们开头发觉转基因食品消失在超市的货架上时,总是会有各种疑问。
转基因食品能吃吗?吃后有没有副作用?事实上,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统育种技术的新进展,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对作物品种进行遗传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抗性等农艺性状或者养分品质得以改善。
就平安性方面而言,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谈不上是平安的或是担心全的。
转基因食品平安与否,取决于所转移基因的性质而非转基因技术本身。
所转移的基因是什么,从哪儿来,有没有对生物体不利的影响,才是确定平安性的关键。
若转入对人体有害的毒素基因,那自然是危急的,但这明显通不过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批程序。
反之,若转入的基因来源平安且能降解食品中一些原来存在的毒素,那就不但不存在平安风险问题,而是更加平安了。
例如亚热带地区一种叫鹰嘴豆的农作物籽粒,富含蛋白质,养分比大豆还丰富,但其含有一种有害物质,易使新生儿产生脊柱裂,因此科学家正在讨论努力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去除这种有害物质,使鹰嘴豆更加平安。
转基因产品之我见姓名:董韵之学号:2014010912 专业:会计班级:会计145当今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各种新事物也层出不穷,转基因当然是其中之一,而且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转基因也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从学术到科学,从科学到道德,从道德到法律,从法律到政治。
然而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
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转基因食品又是什么?转基因食品(GM FOOD)就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
毫无疑问,转基因食品有许多优点:1.改善食品营养成分含量。
2.改善粮油食品的品质和加工特性。
3.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
4.提高果蔬产品的耐储存性和保鲜期。
5.改善发酵食品的品质和风味。
6改良动物性食品的品质。
产量高、营养丰富和抗病能力强是转基因食品的优势。
转基因食品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疑虑也客观存在,食品的有害作用包括急性中毒,如引起食物中毒;也包括慢性中毒,如致癌、致畸和致突变;还包括引起过敏、营养不良和感觉不良等。
转基因食品给人体带来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的人工提炼,然后添加进食品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增加和积累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并且有可能同时唤醒人体内某些处于“沉睡”状态的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2.过敏反应问题。
以往对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也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
3.营养问题。
转基因食品是将一种基因添加进另一种食物的基因组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但是这种外来基因也极有可能会破坏原有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食品安全学》课程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五大隐患---远远超过鸦片的危害。
一、什么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及我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转基因杂交水稻1999年通过了专家鉴定,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日渐凸显。
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
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转基因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
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二、转基因食品的种类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
〔1〕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
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标准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标准版)摘要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只有短短几十年,其优质、高产、抗病虫等优点较为明显,早已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也存在已经产生的或潜在的危害。
转基因食品真的安全吗?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会有损害呢?就目前而言,关于安全性许多问题都没有定论。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生态环境;1.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1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重组DNA、导入异源/同源基因、基因代谢调控、改变基因位置等,转基因技术即是利用上述手段从目的供体物种内获得带有特定优良遗传物质的DNA片断(目的基因),直接或通过载体导入被改造物种(受体物种)的胚胎内,培养出在性状、营养、消费品质等方面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新品种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1]。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1.2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食品的产量和质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
1994年美国培育的耐贮转基因延熟番茄获准进入美国市场,开创了转基因食品商业应用的先河。
此后几年间,转基因作物发展十分迅速,到1999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4000万公顷,较1998年增长40%,其中发达国家占全球的82%[3]。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6大安全隐患
作者: 来源:生物技术世界发布者: 刘斌类别:专题3-转基因食品安全日期: 2006-11-14 今日/总浏览: 10/19493
由于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广泛争论的焦点。
早在联合国于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条款中,就已明确提出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要求制定或采取办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LMO或GMO)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既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险。
最近,发生在国内的亨氏米粉风波、转基因水稻是否能走上餐桌等问题,再次引发舆论对转基因食品新一轮热烈讨论。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
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诞生,此后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方面的研究。
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实现商品化种植且发展迅猛,全世界每年的种植面积均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据2005年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年度报告,全球生物技术作物种植面积从已从当初的6国170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21国9000万公顷,其中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及巴西4国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全球的90%以上。
仅4种主要的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的总市值就已攀升至52.5亿美元,预计今年将突破55亿美元。
在我国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植物只有棉花、野天牛花、番茄、甜椒,其中棉花规模最大,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60%以上,而后两种已经没有推广价值且许可证已经失效。
此外,我国进口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和油菜籽,据统计,去年仅大豆就进口了1500万吨,与我国自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数量相当,主要用做加工原料,生产豆油、豆腐、豆奶等制品,其中,转基因大豆色拉油的比例可能高达80%以上。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涉及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是否会造成原有的生态平衡破坏,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和生物多样性等。
转基因作物所引起的生态安全性问题,已有部分在实验室水平得以证实或发生了实例:
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演变为农田杂草
由于导入新的外源基因,转基因作物获得或增强了生存竞争和繁殖能力,使其在生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都强于亲本或野生种。
若被推广种植,这些转基因作物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特别大,因其又具有野生植物没有的各种抗性,将会迅速地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进而可能演变成农田杂草。
例如,加拿大商业化种植具有抗除草剂及自播种特性的转基因油菜,仅几年后,其农田便发现了对多种除草剂(包括草甘膦、固杀草和保幼酮等)具有耐抗性的杂草化油菜植株。
据专家预言,这种杂草化的转基因油菜,将成为加拿大草原地区危害最为严重的野草。
通过基因漂流影响其他物种
在自然条件下,栽培作物种内,栽培作物与其近缘野生种间,栽培作物和杂草之间都有可能发生基因漂流。
例如,
引起广泛关注的墨西哥玉米污染事件,即在墨西哥偏远山区的野生玉米受到了转基因玉米DNA片断的污染,且污染比率高达35%。
转基因作物中的一些抗除草剂、杀虫剂和病毒的抗性基因就有可能通过花粉杂交等途径向其同种或近缘野生种转移,使其获得转基因生物体的抗逆特性,对其他作物构成严重威胁的“超级杂草”。
而自然界生物间的协同进化或生物与非生物抑制因子间的对抗最终会出现适应或淘汰的结果。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长期、大规模种植可能使目标害虫或非目标害虫对毒素蛋白的适应在群体水平上产生抗性,有可能产生侵染力、致病力更强的“超级害虫”,造成更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对第一、第二代棉铃虫有很好的抵抗作用,但第三代、第四代棉铃虫已对该转基因棉产生了抗性。
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转基因作物作为外来品种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库的遗传结构,淘汰原来栖息地上的物种及其它遗传资源,致使物种呈单一化趋势,造成生物数量剧减, 甚至会使原有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墨西哥玉米事件的发生,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玉米起源中心地区的玉米生物多样性资源,玷污了墨西哥“玉米妈妈的圣洁”。
抗虫作物的抗虫基因不仅直接作用于目标害虫,对非目标害虫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伤害,进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有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田中昆虫群落、害虫和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稳定性等都有显著降低。
另外,转基因作物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实验发现,喂食转基因马铃薯叶片的蚜虫瓢虫,其生殖能力较比喂食正常马铃薯叶片的蚜虫降低且存活时间减少。
不久前发生在澳大利亚的小白鼠肺炎事件,终止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的一项转基因豌豆研究计划,转基因豌豆中原本用来对抗象鼻虫的基因却对小白鼠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喂饲豌豆的小白鼠发生肺炎。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在传统食品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在增加,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论也将更加激烈。
相对于传统的天然食品而言,转基因食品还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其安全性,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尚有待于进一步实践的检验。
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担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过敏反应
在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过敏源。
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断以表达特定的蛋白,而所表达蛋白若是已知过敏源,则有可能引起过敏人群的不良反应。
例如,为增加大豆含硫氨基酸的含量,研究人员将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中,而2S清蛋白具有过敏性,导致原本没有过敏性的大豆对某些人群产生过敏反应,最终该转基因大豆被禁止商品化生产。
即便表达蛋白为非已知过敏源,但只要是在转基因作物的食用部分表达,则也需对其进行评估。
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检测主要是依据1996年国际食品生物技术委员会等制订出的一套对改良食品的分析方法。
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
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与插入的目的基因一起转入目标作物中,用于帮助在植物遗传转化筛选和鉴定转化的细胞、组织和再生植株。
标记基因本身并无安全性问题,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是其在基因水平上有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如抗生素标记基因有可能转移到肠道微生物上皮细胞中,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
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小,但在评估潜在健康问题时,仍应考虑人体和动物抗生素的使用
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
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毒性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此外,抗虫作物残留的毒素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剂可能对人畜健康有害,因为含有抗虫作物残留的毒素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剂的叶片、果实、种子等,既然能使咬食其叶片的昆虫的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损害,就有对人畜产生类似伤害的可能性。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问题,主要是通过一些相关的动物实验来检验。
1998年,苏格兰Rowett研究院的Putsai 博士用转雪莲花凝集素基因( GNA)的马铃薯饲喂大鼠,引起大鼠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这一结果在当时引起轰动,虽然后来英国皇家学会专门组织了评审,指出这项实验有6条缺陷,但还是由此激发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
目前,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及其相关食品的消费安全问题,在科学上暂时难以给出定论。
为了防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符合本国实际的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和评价体系。
然而,各国政府现行的政策和所持的态度,更多地被归属为经济问题,而非科学界和公众所关注的环境生态安全和健康问题。
英转基因奶牛是普通奶牛3倍大以培育出可自我保护的香蕉基因改造作物“滞留”农药美国转基因稻米污染严重转基因棉花:可对抗棉铃虫转基因烟草:可对抗超级病菌转基因大豆:可预防防心脏病转基因胡萝卜:可"补钙" 转基因水稻:可当药用
转基因克隆猪崽:可抗腹泻转基因玫瑰:名副其实的蓝玫瑰
一种基因工程大豆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基因工程细菌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色氨酸曾导致37人死亡和1500多人残废美国许多超级市场中的牛奶中含有在牧场中施用过的基因工程的牛生长激素一著名的基因工程公司生产的西红柿耐储藏、便于运输,但它们含有对抗抗生素的抗药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存留在人体内美国转基因稻米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