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_第二章考情、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
- 格式:doc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7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知识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知识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民事法律行为,又称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法律行为是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是法律事实的一种。
2.特征(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主体将意欲达到某种预期法律后果的内在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这一特征表明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自觉自愿行为,而不受胁迫、受欺诈的行为,否则,就达不到行为人的目的。
(3)是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法律的要求或者不违背法律的规定,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也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否则,该行为不仅不会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够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表意行为。
(1)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不强调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及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二)意思表示1.意思表示包括意思和表示(1)意思主要是指当事人欲使其内心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效果意思。
而表示则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的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为行为相对人所了解。
(2)意思表示的表示方式一般采用明示方式,但在特定情况下,默示状态也可以成立意思表示,如《继承法》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2.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3.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过传达人传达的,则由于传达人没有转达或者推迟转达意思表示的风险,由表意人承担。
另外,向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发出的意思表示,通常必须到达其法定代理人时才能生效,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作出的意思表示除外。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本章考情分析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4分,2018年两份试卷的分值均为4.5分,题型主要为客观题。
2015年的案例分析题涉及本章的“表见代理”,2017年的案例分析题涉及本章的“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2018年的案例分析题涉及本章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本章分为三个单元,共计13个考点。
大多数考点需要准确理解,需要死记硬背的考点并不多,复习难度不大。
复习本章需要5个小时左右。
2018年教材根据《民法总则》,对本章内容进行了重写,大多数内容是全新的。
2019年教材对本章内容未进行重大调整。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表题型2016年2017年2018年试卷一2018年试卷二单选题1题1分1题1分1题1分3题3分多选题1题1.5分1题1.5分1题1.5分案例分析2.5分2分题合计1分5分 4.5分 4.5分本章基本结构框架第一单元民事法律行为制度考点01: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P21)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解释】民事法律行为分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2.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2)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订立遗嘱等)。
(3)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两个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4)多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三个以上(≥3)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例题1·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民事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
(2012年)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答案】B【解析】(1)选项ACD: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2)选项B: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经济法(注会)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知识点:民事法律行为理论● 详细描述:(一)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熟悉)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区别于事实行为),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和义务关系(区别于好意施惠)为目的合法行为。
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够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表意行为。
(1)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不强调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及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相关考点】合同包括有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无效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民事行为VS法律行为】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不强调行为的合法性。
(二)意思表示(了解)1.表示方式:一般采用明示方式,特定情况下默示状态也可以成立意思表示。
2.生效时间(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熟悉)【思考】赠与合同是单方or多方?是多方法律行为。
例题:1.下列关于法院判决与裁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审判决可以上诉,裁定不准上诉B.判决与裁定都必须采取书面的形式C.判决解决实体问题,裁定解决程序问题D.判决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裁定只能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作出正确答案:C解析:判决解决的是案件的实体问题,裁定解决诉讼中的程序事项。
判决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一般一个案件一个判决,裁定发生于诉讼的各阶段,一个案件可能有多个裁定。
判决只能采用书面形式,裁定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
一审判决可以上诉,除不予受理、对管辖权的异议、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以上诉外,其他裁定一律不准上诉。
2.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有()。
A.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但被人民法院驳冋B.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的财产实施诉前财产保全C.债务人否认对债权人负有债务D.债权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正确答案:A,B,D解析:(1)选项A:权利人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导致诉讼时效中断;(2)选项B:权利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3)选项C:债务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债权人作出“愿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才导致诉讼时效中断;(4)选项D: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合同法律法规}经济法之民事法律行为理论铺上,但到时甲未能分到三居室房屋。
甲购买的行为是()。
A.无效行为。
因为甲购买地毯的动机没有实现,其意思表示不真实B.可撤销行为。
因为甲对于购买地毯的目的存在重大误解C.有效行为。
因为该行为虽有误解但不重大D.有效行为。
因为该行为的效力与单位分房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但对于“动机的错误认识”一般不构成重大误解。
本题中甲的误解属于“动机误解”,不为重大误解,该购买地毯的行为有效。
四、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1.效果:(1)已经履行,财产返还;不能返还,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2)恶意串通,取得的财产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2.争议解决的独立性:合同被撤销后(合同的无效),不影响其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如双方当事人约定用仲裁方式解决双方争议的条款继续有效。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附条件的法律行为的是()。
A.甲、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双方约定2个月后合同生效B.如果明天下雨,我就送你一把雨伞C.甲、乙约定如果甲明天盗窃成功,乙将自己的房子以5万元卖予甲D.张三与自己的儿子小张约定:等到放暑假时,给小张买一台电脑『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条件,并以将来该条件的成就(或发生)或不成就(或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不生效的根据。
选项A、选项D为附期限的法律行为,选项C所述的合同生效条件是不合法的。
【示例2】2010年1月1日,甲售给乙首饰,号称水晶,实为玻璃。
乙2010年2月1日知道是假水晶。
【例题·单选题】(2010年)下列关于诉讼时效起算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最近5年题型、题量分析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合计2019年卷12题2分1题1.5分—— 3.5分卷21题1分1题1.5分—— 2.5分2018年卷11题1分1题1.5分1/6题3分 5.5分卷23题3分1题1.5分—— 4.5分2017年卷11题1分1题1.5分1/7题2.5分5分卷21题1分————1分2016年卷11题1分——1/6题3分4分卷21题1分————1分2015年卷11题1分1题1.5分1/6题3分 5.5分卷21题1分1题1.5分—— 2.5分本章教材主要变化2020年本章教材调整了“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点”。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第一单元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本单元考点框架法律行为效果不同负担行为使一方相对于他方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
这种给付义务既可以是作为的(如买卖合同),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如竞业限制协议)处分行为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不需要义务人积极履行给付义务。
这种变动既可以是权利的产生、也可以是权利的变更或者消灭(物权变动是典型的处分行为)类型典型例子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或履行一定的程序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票据行为不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小额商品零售合同民事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主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之间订立一项借贷合同,为保证该合同的履行,又订立一项担保合同,其中借贷合同是主合同,担保合同是从合同从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典型例子合同当事人是否相互负有对价义务(第4章)单务合同赠与合同双务合同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合同成立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以外,是否还要其他现实给付为标准(第4章)诺成合同绝大多数合同实践合同保管合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定金合同【例题1·多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有()。
(2019年)A.赠与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经济法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意思表示1. 概述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各种交易和合作,而这些交易和合作往往需要通过法律形式进行确认和规范。
在民事法律领域中,法律行为理论是研究人们在法律上的意思表示及其法律后果的学说,对于经济法的实施和经济活动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2. 意思表示与法律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当事人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其意愿,并以此对外界产生法律后果。
这种意愿表达就是意思表示。
法律意思表示是在法律规定和约定的前提下,当事人进行的特定法律行为,包括合同、遗嘱、赠与等。
在法律层面上,法律意思表示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3. 意思表示的要素意思表示是通过一定的行动或行为表达出来的,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才能被认为是有效的:(1) 意思表示人的真实意愿;(2) 合法的表达形式,如口头、书面等;(3) 法定主体的资格和能力,即行为人必须是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4) 合法的客体,即意思表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违法或违背公共利益。
4. 意思表示的方式意思表示可以通过口头、书面以及其他可能可以表达意愿的方式进行。
口头形式是最常见的方式,但这种形式容易出现争议,难以证明。
因此,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建议书面形式更安全可靠,而且有法律依据可以参考。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邮件、传真、网络等电子媒体的使用也在逐渐得到法律的认可,成为一种有效的意思表示方式。
5. 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具有法律效力,即当事人通过意思表示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后,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或不按照意思表示的约定行事,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但在一些情况下,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可能存在瑕疵或欺诈行为,导致意思表示无效。
因此,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确保自己的意愿真实且明确。
6. 意思表示与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和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制度,而意思表示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内容,贯穿于经济法律的各个领域。
司法考试民法学讲义:意思表达司法考试民法学讲义:意思表达。
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顿了司法考试名师讲义,但愿可以给考生带来某些协助。
祝大家学习快乐!一、意思表达旳概念1、概念意思表达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旳内心意愿,以一定旳方式表达于外部旳行为。
2、要素(1)目旳意思。
协议旳目旳目旳意思,为指明法律行为详细内容旳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达据以成立旳基础。
(2)效果意思。
指明法律行为详细内容旳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达人欲使其表达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旳内在意思要素。
目旳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重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效果意思+目旳意思)=内心意思(mind)(3)表达行为。
表达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旳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并足认为外界所客观理解旳行为。
△内心意思与表达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达”(expression on mind)3、意思表达与准意思表达准意思表达有两种情形,即意思告知与事实告知。
(1)所谓意思告知是指由告知意思而发生法律规定旳效果旳行为。
意思告知旳法律效果不是基于当事人旳追求,而是法律旳规定。
如承认旳催告(《协议法》第47条第2款)拒绝受领、催告履行等均为意思告知。
(2)所谓观念告知是指通过认识事实并告知该事实而发生法律所规定旳效果旳行为。
经典旳观念告知有债务旳承认、债权转让旳告知等。
二、意思表达旳类型1、明示意思表达与默示意思表达(1)明示。
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行旳表达行为,除常见旳口头语言、文字、表情语汇外,还包括依习惯使用旳特定形体语汇,如举手招呼出租汽车,即表达有租用该车之意。
A.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即口头语言形式,如以口头语言洽谈并签订旳协议,以口头语言委托代理人,以口头立遗嘱。
口头形式旳长处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证据旳缺陷。
B.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即书面语言形式,重要指文字(文献、信函、电报)图表、照片、技术工程用图、电子数据等形式。
【CPA■经济法】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知识点U民事法律行为制度1.民事法律行的特征: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目的。
2.意思表示的生效表示行为可以明示(书面、口头等),也可以默示(行为推定、绝对沉默);意思表示可以撤回,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3.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必须有当事人、意思表示、标的三个要素;实践性i去律行为还必须有标的物交付。
(2)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3)无效民事法律行为: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②虚假意思表示;③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④违反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
(4)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①重大误解;②受欺诈;③受胁迫;④显失公平。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与无效行为总结:撤销权(5)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应返还财产,不能返还应折价补偿(民事行为确定为不成立的,比照处理)。
4.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⑴所附条件成就之前,法律行为已经“成立";条件成就之后,法律行为开始"生效’。
(2)斜牛未必达成,期限终会到来。
当事人恶意促使条I牛成就的,应当认定条件没有成就,当事人恶意阻止条件成就的,应当认定条件已经成就。
(3)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条件不可能发生的,认定为民事行为不发生效力;约定的解除条件不可能发生的,应当认定未附条件.(2023新增)【知识点2】代理1.代理后果:被代理人承担(原因: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代理)。
2.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代理授权不明:代理人、被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3.代理权滥用【知识点3】诉讼时效1.概念:诉讼时效过期,不丧失实体权利,只是债务人产生抗辩权,法院不主动提出诉讼时效。
(1)一审债务人以诉讼时蜥辩有效;(2)一审未提出诉讼时蜘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法院不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知识点一】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1.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非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即法律关系)为目的(不包括行为人实施行为的动机),并且是当事人主动追求的法律后果。
如果法律后果并非由当事人自己主张,而是由法律规定的,则属于事实行为(如侵权行为、创作行为、拾得遗失物、建造房屋等)。
理解区分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主要依据(1)是否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2)是否是当事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
3.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行为,其中行为分为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知识点2】意思表示1.意思表示分类理解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系(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指仅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行为。
(2)并非所有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都属于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行为。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分为“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单方行为和“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单方行为。
有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都不影响单方法律行为的成立。
(3)举例①无相对人意思表示的单方法律行为:订立遗嘱、抛弃动产行为。
②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单方法律行为:撤销权、解除权的行使,效力待定行为的追认,委托代理中的授权行为。
2.意思表示做出方式【知识点3】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双方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仅有乙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无须他方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
(如:解除权的行使、撤销权的行使)(2)双方民事法律行为:两个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
(如:合同行为、赠与行为)(3)多方民事法律行为★:三个以上的当事人意识表示一致而成立。
(如:决议行为)2.合同与决议的区别(1)合同合同,不仅需要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且意思表示还需一致,方能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2)决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依据表决规则做出,对没有表示同意的成员也具有约束力。
(结合公司法)3.有偿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1)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互为给付一定代价(包括金钱、财产、劳务),如买卖行为;(2)无偿民事法律行为一方承担给付一定代价的义务,他方不承担相应给付义务,如赠与行为。
第04讲_民事法律⾏为成⽴⽣效、意思表⽰不真实对民事法律⾏为效⼒的影响(1)第2单元民事法律⾏为的效⼒本单元考点框架考点4:民事法律⾏为的成⽴和⽣效(★)(P26)1.民事法律⾏为的成⽴民事法律⾏为要产⽣法律效⼒(⽣效),⾸先应当符合民事法律⾏为的构成要素(成⽴),即必须具有当事⼈、意思表⽰、标的三个要素。
⼀些特别的民事法律⾏为,除了上述三个要素以外,还必须具备其他特殊事实要素,如实践性民事法律⾏为的成⽴还必须有标的物的交付。
2.民事法律⾏为的有效要件(1)⾏为⼈具有相应的民事⾏为能⼒;(2)⾏为⼈的意思表⽰真实;(3)不违反法律、⾏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4)⾏为⼈的意思表⽰的形式(⼝头形式、书⾯形式、推定形式、沉默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3.民事法律⾏为的成⽴是民事法律⾏为⽣效的前提;民事法律⾏为未成⽴,当然也谈不上⽣效。
考点5:民事法律⾏为的效⼒样态(★★)(P27、28、29、31)1.⽆效(1)⾃始⽆效:从⾏为开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
(2)当然⽆效:不论当事⼈是否主张,是否知道,也不论是否经过⼈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
(3)绝对⽆效:绝对不发⽣法律效⼒,不能通过当事⼈的⾏为进⾏补正。
2.可撤销(1)可撤销民事法律⾏为在撤销前已经⽣效(在被依法撤销之前,其法律效果可以对抗除撤销权⼈以外的任何⼈),如果撤销权⼈未在法定的期限内⾏使撤销权,可撤销民事法律⾏为将终局有效,不得再被撤销;⽽⽆效民事法律⾏为从⼀开始即不发⽣法律效⼒。
(2)可撤销民事法律⾏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以撤销⾏为为之,⼈民法院不主动⼲预;⽽对⽆效民事法律⾏为的确认,不以当事⼈的意志为转移,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主动宣告其⽆效。
(3)可撤销民事法律⾏为的撤销权⼈对权利⾏使拥有选择权(可以选择撤销,也可以选择不撤销);但⼀经依法撤销,⾃⾏为开始时⽆效;⽆效民事法律⾏为则⾃始⽆效、绝对⽆效。
(4)可撤销民事法律⾏为的撤销权⾏使有时间限制,⽽⽆效民事法律⾏为不存在时间限制。
司法考试名师讲义民法之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司法考试名师讲义民法之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司法考试复习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我们深知考生的艰辛, 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基础知识, 供大家参考。
1、行为人有相应能力:(1)合同法上无行为能力则导致无效;(2)限制行为能力, 导致效力待定(3)无权代理, 无权处分也导致效力待定婚姻法和继承法上主体的能力有瑕疵, 则行为无效, 不存在效力待定2、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意思表示不自由和狭义的意思表示不真实(1)意思表示不自由包括:(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一般导致可变更、可撤消, 但特别情况下导致无效(如婚姻、继承、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狭义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单方虚伪表示――戏谑行为;双方虚伪表示――双方恶意串通;隐藏行为――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导致无效3、内容合法:违法导致无效, 所以无效的行为本质上是违法的;(1)这里的违法是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规定。
(2)且需违反的是强行规范中的效力规范才是无效的, 如果是违反的是强行规范中的取缔规范会导致行政违法, 但民事行为仍然合法;(3)除了法律、行政法规, 其他法律规范无权评价某个民事行为是否有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之外的规范可能会导致行政违法, 但民事行为合法4、形式合法:要式合同分为一般要式(书面)和特殊要式(登记批准);(1)一般要式是成立要件(商业借贷、融资租赁、建设工程、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2)特殊要式是生效要件(中外合资批准;中外合作批准;向外国人转让中国专利批准+登记)△婚姻和遗嘱也是要式行为, 婚姻需要登记, 遗嘱只有特殊情况才能立口头遗嘱5、标的具体确定且可能:(1)标的是合同的必备条款, 所以标的明确是合同的成立要件;标的不确定, 连要约都不能成立, 更谈不上合同的成立(2)标的可能是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 有争议, 按德国法上是生效要件, 李建伟认为作为成立要件为好。
第02讲民事法律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
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一)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
内心效果意思 + 外在表示行为
1.内心:效果意思——区别于情谊行为、戏谑行为
(是否有追求受法律约束的意思)
【示例1】甲对乙说:我想把手机卖给你,1000块。
【示例2】甲对乙说:如果我儿子考上北京大学,我就请你吃大餐。
【示例3】甲对乙说:你的劳力士手表不错嘛。
乙说:看得上送给你啊!
2.外在:表示行为——可以明示(书面、口头等)、默示(行为推定、绝对沉默)
*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示例】《民法典》1124条: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二)民事法律行为 VS 事实行为
(三)单方/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VS 有/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注意】合同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并非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是合同行为。
【注意】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并不等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有的单方行为是有相对人的,如免除他人债务、法定抵销,都是有相对人的。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 VS 生效
1.成立:形式上存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生效:实质上产生效力——解决有没有效的问题。
2.成立、生效与效力瑕疵的关系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 VS 可撤销
一个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就不会是可撤销的。
如一个无行为能力人被欺诈订立的合同。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包括不限于)
(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①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订立遗嘱、授予代理权等。
【提示】委托代理中的授权行为是一种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仅凭被代理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授权的效果;但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委托合同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018年案例分析题)
②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因两个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合同。
③多方民事法律行为是三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决议。
【考题1·单选题】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
(2012年)
A.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
B.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
C.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
D.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
【答案】B
【解析】(1)选项A:债务免除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债权人免除债务的意思表示应当向债务人作出,但无需取得债务人的同意;(2)选项C:代理权的授予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签订代理合同则为双方法律行为;(3)选项BD:立遗嘱行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签订赠与合同属于双方法律行为。
【考题2·单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2018年)
A.债务的免除
B.无权代理的确认
C.房屋的赠与
D.委托代理的撤销
【答案】C
【解析】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仅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无需他方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委托代理的撤销(选项D)、债务的免除(选项A)、无权代理的追认(选项B)等都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选项C:赠与属于合同行为,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方能成立,属于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2)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根据法律行为的效果,可以将法律行为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①负担行为是使一方相对于他方承担一定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
如在买卖合同中,双方订立买卖契约即为实施负担行为。
②处分行为是直接导致权利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是典型的处分行为(动产交付行为、不动产登记行为)。
【考点2】意思表示(3级)(2018年多选题)
【解释】意思表示可以是明示或者默示。
默示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有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如继承,没有表示放弃的,视为接受继承。
1.意思表示生效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完成时”即可产生法律效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即放弃所有权,但放弃抵押权、放弃债权等就是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等单方法律行为。
【提示】但并非所有单方行为都是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撤销权的行使、法定代理人的追认等为单方行为,同时也是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2019年新增)
(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①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②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如要约与承诺、债务免除、授予代理权、合同解除。
【提示】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
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如悬赏广告。
2.意思表示的撤回
意思表示可以撤回。
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3.意思表示的解释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考题1·多选题】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有()。
(2018年)
A.抛弃动产
B.授予代理权
C.设立遗嘱
D.行使解除权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形式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方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如推定形式、沉默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考题·单选题】小凡年满10周岁,精神健康,智力正常。
他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看中一块橡皮,定价2元,于是用自己的零用钱将其买下。
下列关于小凡购买橡皮行为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2014年)
A.小凡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无效
B.小凡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方为有效
C.小凡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有效
D.小凡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橡皮的行为须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方为有效
【答案】C
【解析】根据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直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