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word参考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1
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1995年7月第一章总则1-0-1为指导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潮州市古城和新区的各项建设,提供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的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特制定本规划。
1-0-2“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建设部及国家文物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规定制定。
I-0-3本规划的编制,是以1993年4月编制的“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依据,并在1994年6月召开的“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证会”的基础上进行的。
1-0-4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在服从总体规划的同时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1-0-5潮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范围为东起笔架山,西至葫芦山,北起环城北路和北园路,南至环城南路及沙洲岛北端。
1-0-6本规划的规划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从1995年至2015年。
1-0-7本规划解释权属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委员会和潮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局。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2-0-1根据“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潮州古城以生活居住、商贸服务和旅游为其主要职能,是集中体现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城市风貌及特色的中心。
2-0-2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总方针。
2-0-3潮州古城的保护,应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古城区各级保护范围划定,古城风貌保护,古城空间格局保护,古城区建筑高度控制和名城传统文化继承和传统经济基础的发展。
2-0-4应协调处理好保护与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保护规划。
2-0-5在保护古城历史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发挥古城潜在优势,突出古城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旅游事业,发展城市经济。
第三章保护框架规划第一节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3-1-1保护框架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构成。
规 划 公 布《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五日附: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条 规划范围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1)赣州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包括赣州市域范围,面积约为3.9万平方公里;(2)赣州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主要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辖区范围,面积约为597.02平方公里;(3)赣州历史城区保护规划,范围为北至章江和贡江,南至红旗大道,西至环城路,东至东河大桥,面积约为3.22平方公里。
历史城区保护规划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二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6)《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年);(7)《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8)《江西省文物保护条例》(2007年);(9)《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09年);(10《赣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07年修编)。
第三条 规划原则规划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原则、地域特色保护的原真性原则、保护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原则,以及保护规划管理的分类别原则。
第四条 规划内容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下列内容: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等。
第五条 规划目标保护主题:保护赣州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宋代遗存和明清至民国的古城民居风貌景观, 保护并充分挖掘其以客家文化为背景的多元性文化内涵。
保护基本点: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制定的一项政策。
在保护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主要内容。
第一,设置保护地区。
根据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需求,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地区。
保护地区应包括历史文化核心区、重要历史文化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景区等。
保护地区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明确其边界和范围。
第二,制定保护措施。
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包括保护建筑的修复与保养、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改造等。
保护措施应科学合理,使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历史特色和文化价值。
第三,建立管理机构。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必须明确保护地区的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
同时,管理机构需要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组织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和志愿者,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五,加强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还需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的评估和考核,评估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最后,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计划。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制定保护计划。
保护计划要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并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指标,以备实施和落实。
通过以上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能够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同时,还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融合,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0.2 历史城区 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历史文化名城是指具有较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以下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些规范:1. 做好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依据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发展需求和保护对象等,制定合理可行的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保护规划要全面考虑城市整体格局、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分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2.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既要保护好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又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者应根据城市的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利用手段的选择,可以采取修复、整治、改建等方式,使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生机。
3. 加强管理机构建设。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的保护工作。
这些管理机构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保护规划、修复工程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4. 推进公众参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关广大市民的利益,需要引导和鼓励公众的参与。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市民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知和关注度。
同时,还要倡导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5. 加强法规建设。
为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这些法规和政策应涉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区的划定、文物保护、建筑风貌保护等方面,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6. 加强保护与开发的协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兼顾保护和开发的需求。
在保护工作中,要加强与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部门的协调,确保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结合。
同时,还要加强与社区居民、商家等的协商和沟通,共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
7. 加强监督和评估。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保护内容和重点 (3)第四章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4)第五章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展示 (5)第六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9)第七章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2)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4)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14)第十章附则 (1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名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次规划适用范围是江阴市域辖区范围,总面积988 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江阴中心城区内的历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
市域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需单独编制。
第四条规划主要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 年)(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 年)(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年)(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年)(五)《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六)《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 [2003]第 119 号)(七)《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 年)(八)《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 2002 年)(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 2007〕86 号)(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十一)《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 — 2020) 》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 2009 年至 2020 年,近期为 2009~ 2015 年,远期为 2015~2020 年。
第六条文本中字体加粗并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第七条江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促进江阴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0.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是制定和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 名城保护的原则和目标:规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2. 名城保护的范围和界定:指定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界定标准和保护范围,明确了包括历史遗迹、传统建筑群等在内的重要文化遗产的范围。
3. 名城保护的管理机构和责任:规定了名城保护的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在名城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4. 名城保护的规划与实施:明确了制定名城保护规划的程
序和内容要求,规范了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核准和实施
流程。
5. 名城保护的措施和方法:提出了保护方法和手段,包括
加强建筑物修复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加强文物保护单
位的管理等方面。
6. 名城保护的监督和评估:明确了名城保护工作的监督机
制和评估方法,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和成果的评估。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的规范可能因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目录第一章历史沿革 (2)第二章规划范围界定 (8)第三章名城特色 (8)第四章上版规划及其执行情况评价 (12)第五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4)第六章保护框架 (14)第七章文物古迹的保护 (15)第八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17)第九章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保护 (27)第十章历史城区的保护 (33)第十一章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35)第十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6)第十三章实施保障措施 (37)附表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附表2: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9)附表3: 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3)附表4:商业老字号保护等级划分表 (48)第一章历史沿革2004年是XX建城600周年。
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变迁,今天的XX人口已达1000多万,成为我国4个直辖市之一和拥有京津冀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的特大城市。
纵观XX城市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从蓟县围坊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远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人在宝坻、宁河和XX北郊地区聚居。
西汉时期XX平原地带已成为富饶之地,汉王朝在此设立了5个县,作为开发渤海湾西部的基地。
东汉时期,无终(今蓟县)已比较繁荣发达。
从出土的别山墓群和邦均墓群发现,这里已有较多的居民聚落和小城镇。
图 1 运粮的漕船公元608年,隋炀帝强征百万人修建了南接沁水、北达涿县的永济渠,使XX地区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大动脉,初步形成河海交通枢纽格局,三岔河口成为运河入海的咽喉要冲。
至唐代,大规模的漕运使XX地区的重要地位凸现出来。
北宋时,宋、辽南北对峙,以界河(今海河)为分水岭,界河以北属辽,以南属宋。
澶渊之盟以后,宋朝的商船和官船聚集在泥沽寨。
真宗咸宁四年(公元1010年),在泥沽海口置海作务,造船令民入海捕鱼,在泥沽寨以西形成了许多寨铺。
众多寨铺的出现,为以后XX 聚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代XX城市勃兴的契机是金元时期定都北京。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1. 前言历史文化名城是指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任务,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规范和要求。
2. 规划范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范围应包括城市的整体规划、历史遗址、古建筑群、文化景观、传统街区等历史文化遗产和相关环境。
在保护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规划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3.1 价值保护原则保护工作应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为导向,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递性。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工作应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要满足城市的现代化需求。
3.3 公众参与原则保护工作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建立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规划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4.1 现状分析对历史文化名城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城市发展现状、社会经济现状等,为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分析。
4.2 保护目标根据现状分析,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明确保护重点和保护方向。
4.3 保护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包括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和保护管理等方面,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4.4 保护措施确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修缮、整治、修复、更新等方面,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
4.5 保护管理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机制,包括制度建设、组织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确保保护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5. 实施步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5.1 资料收集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化遗产调查报告、城市规划图、相关统计数据等,建立基础资料库。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城市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和特色,有必要制定一套规范的保护规划,以确保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规范内容以及措施。
1. 规划范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该覆盖所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重要性的城市区域。
其中包括城市的古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等。
2. 规划目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和旅游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始风貌和历史特色,确保其独特性和完整性;•恢复和重建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建筑群、古街道、街区等;•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3. 规划内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环境保护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包括以下方面:•加强城市绿化和美化工作,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环境;•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改善历史文化名城的空气和水质;•加强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历史文化名城的卫生环境;•限制汽车和机动车辆的进入,减少交通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
3.2 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应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包括以下方面:•制定文物保护技术和标准,确保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对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监管,防止文物的盗窃和损坏;•修缮和恢复历史建筑、古遗址等文物,确保其历史风貌的保持;•整合文物资源,加强文物的科学研究和利用。
3.3 城市改造和更新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改造和更新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包括以下方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群和街区进行改造和更新,提升其功能和品质;•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保证其独特性和完整性;•进行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提高城市的出行和服务水平;•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珠海市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文本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HISTORIC TOWN,TANGJIAWAN,CHINA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珠海市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文本01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珠海市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规划文本第一章通则第一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岸,珠海市北门户的交通枢纽高新区内。
唐家湾镇是一个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的著名文化古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曾作为民国时期“中山模范县”的治所。
唐家湾镇在历史上孕育了一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唐绍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另外有唐廷枢、唐国安、梁如浩、周长龄、唐宝锷、梁定慧、唐翘卿、唐雄、唐悦良、唐雪卿、唐涤生、苏兆征、古元等等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留下的故居或墓葬使唐家湾镇成为重要的文化纪念地。
在唐家湾镇域范围内,还有会同古村和淇澳白石街两个保存十分完整的聚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条 为加强唐家湾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制定本保护规划文本。
文本与《珠海市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图集》一起使用。
第三条 在本规划范围内进行涉及文物古迹及其它历史文化遗产的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四条 本规划作为珠海市唐家湾地区分区规划调整的保护性规划专项。
本规划的结论将作为唐家湾镇相关地区详细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涉及本地区的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要求。
第五条 本规划未涉及的控制指标和管理规定,应遵循国家、广东省及珠海市的相关法规规范的规定。
第六条 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为历史文化保护核心保护范围的位置、界线、保护准则;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
强制性内容原则上不得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组织专题论证,就调整的必要性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审查后方可进行调整,调整后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城乡规划法》的法定程序要求重新审批。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九江历史文化价值总体评估总体概括为四大研究价值:1、九江古城形成、演绎、发展的过程,代表着中国古代滨河城市发展轨迹的典型模式,对研究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国古代依水城市(尤其江南和长江流域依水城市)形成、发展的城市环境、城市形态的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2、以九江古城为中心地标点所涵盖的地域历史文化,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尤其是理学文化和宗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萌生、形成、发展及其完整体系和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3、九江古城的近代发展史,作为外国西方资本和文化最早进入中国内陆口岸城市之一,其对城市文化、经济、社会及城市形态演变、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为研究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形态和经济社会结构模式,具有地域性的典型实例价值;4、九江古城两千多年依水而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对研究适应当代和未来九江城市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及其城市环境、形态、模式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和科学预测价值。
第二条规划范围总体涵盖三个层次内容:既以清末府城地界——北滨长江、东起老鹳塘、南畔甘棠湖、南湖——为重点区域,面积约5.2平方公里;以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为主体,区域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外延扩展至庐山山麓地区,即包含浔阳区、庐山区的新港、姑塘、威家、虞家河、莲花(即环山公路以北地区)和九江县的沙河、港口、永安、新塘、新合、城门、狮子(即杭瑞高速以北地区)的覆盖范围,规划区域总面积约650平方公里,作为名城保护规划基本界面。
此外,本规划所涉及的影响范围还将涵盖与此毗邻的星子县、湖口县及瑞昌市部分地域,但不直接纳入规划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本次名城保护期限为:2005年——2020年,共15年。
其中:2005年——2010年为近期;2011年——2020年为远期。
第四条规划总目标全面调查、研究九江历史文化渊源和各类遗产资源状况,确立明确的重点保护历史地段及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内容和范围,制定可行的保护原则、方式与措施,建立有效的科学保护管理体系及机制,切实维护和展示各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与特色,充分发掘遗产资源重要的传承、启智和教育作用,合理协调城市改造和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与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城市经济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精心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总 ?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1.0.2l.0.3? ? l ? ? 2? ? 31.0.41.0.51.0.6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 ?市。
? ?区。
2.0.3? ?? ?2.0.5 ?文物古迹 ? ?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 ?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2.0.6 ?文物保护单位 ? ?officially protected monuments and sites? ? 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2.0.7 ?地下文物埋藏区 ? ?undergrou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 地下文物集中分布的地区,由城市人民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公布为地下文物埋藏区。
地下文物包括埋藏在城市地面之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
2.0.8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his-toric citv? ? 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为目的,以确定保护的原则、内容和重点,? ?? ?? ?? ? (构)? ?2.0.14 ?历史环境要素 ? ?historic environment element? ? 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之外,构成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铺地、驳岸、树木等景物。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第六章成果要求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五)传统风貌建筑;(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1 总则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 city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2.0.2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2.0.3历史地段historic area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2.0.4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2.0.5 文物古迹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
2.0.6 文物保护单位officially protected monuments and sites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2.0.7 地下文物埋藏区undergrou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地下文物集中分布的地区,由城市人民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公布为地下文物埋藏区。
地下文物包括埋藏在城市地面之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
2.0.8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his-toric citv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为目的,以确定保护的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2.0.9 建设控制地带development control area在保护区范围以外允许建设,但应严格控制其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的区域。
2.0.10 环境协调区coordination area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
2.0.11 风貌townscape本规范指反映历史文化特征的城镇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面貌。
2.0.12保护建筑candidacy listing building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规划认为应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法进行保护的建(构)筑物。
2.0.13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
2.0.14 历史环境要素historic environment element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之外,构成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铺地、驳岸、树木等景物。
2.0.15 保护conservation对保护项目及其环境所进行的科学的调查、勘测、鉴定、登录、修缮、维修、改善等活动。
2.0.16 修缮preservation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
2.0.17维修refurbishment对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
2.0.18 改善improvement对历史建筑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的建设活动。
2.0.19整修repair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环境因素进行的改建活动。
2.0.20整治rehabilitation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完整性所进行的各项治理活动。
3 历史文化名城3.1一般规定3.1.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应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3.1.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分析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和现状,体现名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
3.1.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确定名城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确定名城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提出名城保护措施。
3.1.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包括城市格局及传统风貌的保持与延续,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文物古迹的确认。
3.1.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划定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群、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界线,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的要求。
3.1.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合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控制人口容量,疏解城区交通,改善市政设施,以及提出规划的分期实施及管理的建议。
3.1.8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界线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建设、市政管线建设、房屋建设以及农业活动等,不得危及地下文物的安全。
3.1.9历史城区内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群以外的其他地区,应考虑延续历史风貌的要求3.2保护界线划定3.2.1历史文化街区应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3.2.2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3.2.3保护建筑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
3.2.4当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与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地带出现重叠时,应服从保护区的规划控制要求。
当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建筑的保护范围与历史文化街区出现重叠时。
应服从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建筑的保护范围的规划控制要求。
3.2.5历史文化街区内应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
3.2.6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应严格控制建筑的性质、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
3.2.7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外的历史建筑群,应按照历史文化街区内保护历史建筑的要求予以保护。
3.3建筑高度控制3.3.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控制历史城区内的建筑高度。
在分别确定历史城区建筑高度分区、视线通廊内建筑高度、保护范围和保护区内建筑高度的基础上,应制定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3.3.2对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应确定更为严格的历史城区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3.3.3视线通廊内的建筑应以观景点可视范围的视线分析为依据,规定高度控制要求。
视线通廊应包括观景点与景观对象相互之间的通视空间及景观对象周围的环境。
3.4道路交通3.4.1历史城区道路系统要保持或延续原有道路格局;对富有特色的街巷,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
3.4.2历史城区道路规划的密度指标可在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范围内选取,道路宽度可在国家标准规定的下限范围内选取。
3.4.3有历史城区的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该城市的最高等级道路和机动车交通流量很大的道路不宜穿越历史城区。
3.4.4历史城区的交通组织应以疏解交通为主,宜将穿越交通、转换交通布局在历史城区外围。
3.4.5历史城区应鼓励采用公共交通,道路系统应能满足自行车和行人出行,并根据实际需要相应设置自行车和行人专用道及步行区。
3.4.6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公交客运枢纽、社会停车场、公交场站、机动车加油站等交通设施的形式应满足历史城区历史风貌要求;历史城区内不宜设置高架道路、大型立交桥、高架轨道、货运枢纽;历史城区内的社会停车场宜设置为地下停车场,也可在条件允许时采取路边停车方式。
3.4.7道路及路口的拓宽改造,其断面形式及拓宽尺度应充分考虑历史街道的原有空间特征。
3.5市政工程3.5.1历史城区内应完善市政管线和设施。
当市政管线和设施按常规设置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发生矛盾时。
应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3.5.2历史城区内不宜设置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市政管线宜采取地下敷设方式。
市政管线和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历史城区内不应新建水厂、污水处理厂、枢纽变电站,不宜设置取水构筑物。
2排水体制在与城市排水系统相衔接的基础上,可采用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
3历史城区内不得保留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处理厂。
4历史城区内不宜保留枢纽变电站,变电站、开闭所、配电所应采用户内型。
5历史城区内不应保留或新设置燃气输气、输油管线和贮气、贮油设施,不宜设置高压燃气管线和配气站。
-p低压燃气调压没施宜采用箱式等小体量调压装置。
3.5.3当多种市政管线采取下地敷设时,因地下空问狭小导致管线问、管线与建(构)筑物间净距不能满足常规要求时,应采取工程处理措施以满足管线的安全、检修等条件。
3.5.4对历史城区内的通信、广播、电视等无线电发射接收装置的高度和外观应提出限制性要求。
3.6防灾和环境保护3.6.1防灾和环境保护设施应满足历史城区保护历史风貌的要求。
3.6.2历史城区必须健全防灾安全体系.对火灾及其他灾害产生的次生灾害应采取防治和补救措施。
3.6.3历史城区内不得布置生产、贮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物品的工厂和仓库。
3.6.4历史城区内不得保留或设置二、三类工业,不宜保留或设置一类工业,并应对现有工业企业的调整或搬迂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