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及成本计算
- 格式:pptx
- 大小:193.08 KB
- 文档页数:18
标准时间的设定一、标准工时概要1、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Time)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生产计划;(2)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3)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4)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5)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6)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7)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3、标准时间的构成大多数的标准时间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和“标准准备时间”构成。
此两项又分别由净作业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
如下图(1)标准主体作业时间与标准准备时间是完成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作业包括有效的机械作业以及事前准备和中间准备所消耗的时间。
工时定额标准及计算方法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标准工时=正常工时X(1+宽放率);宽放率=(标准工时-实测工时)/实测工时*100%=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经过速度评比)+机器自动作业工时(不可作速度评比)的总和;宽放率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的总和:1.生理宽放一般取2%~5%。
2.疲劳宽放一般取5%~20%;3.管理宽放一般取3%~10%4.特殊宽放电子制造业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取10%21.75天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月计薪天数,无论某个月您的实际上班天数大于21.75天(如7月份、8月份)还是小于21.75天(如10月份、春节所在的那个月),月计薪天数都是按照21.75天计算的。
这个21.75天只是为计算加班工资有一个统一的公式,并不是平时计算月工资用的。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标准时间=观测时间*评比系数*(1+宽放率)=正常时间*(1+宽放率)观测时间:是实际观测得到的时间值的平均,而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的影响,并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故此应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评价系数,求得实际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的主体,而实际时间应考虑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等必须要项的预备,这样才得到标准时间。
评比系数: 评比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目的是将实际的操作时间调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的计算是企业生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
下面将介绍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标准工时的定义。
标准工时是指在标准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时间。
它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生产条件确定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评估生产效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
1. 直接工时的计算公式。
直接工时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工时,不包括间接工时。
其计算公式如下:直接工时 = 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
其中,产品数量是指生产的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是指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2. 总工时的计算公式。
总工时是指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总工时,包括直接工时和间接工时。
其计算公式如下:总工时 = 直接工时 + 间接工时。
其中,直接工时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工时,间接工时是指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工时。
三、标准工时的应用。
1. 生产计划编制。
通过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定生产周期和生产数量,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生产进度。
2. 成本控制。
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帮助企业控制生产成本,合理安排生产人员和设备,减少生产浪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绩效考核。
通过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对生产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四、标准工时的优化。
1. 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生产中的浪费,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标准工时。
2. 管理人员培训。
加强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技能,可以有效地优化生产管理,降低标准工时。
3. 技术改进。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降低标准工时。
五、总结。
工厂标准工时计算方法
工厂标准工时是指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的标准时间,通常用小时为单位。
工厂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如下:
1. 确定生产计划中的产品数量和种类。
2. 对生产过程进行分解,确定每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和人工费用。
3. 将每个工序的时间和费用相加,得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标准时间和人工费用。
4. 根据生产计划中的产品数量,计算出每种产品的标准时间和人工费用。
5. 将每种产品的标准时间和人工费用相加,得到整个生产计划的标准时间和人工费用。
6. 将整个生产计划的标准时间和人工费用除以生产计划中的产品数量,得到每个产品的标准工时和标准人工费用。
7. 根据标准工时和标准人工费用,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成本预算。
以上是工厂标准工时计算方法的基本步骤,但实际计算中还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工艺水平、设备性能、人力资源等。
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工厂标准工时计算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 1 -。
标准总工时的计算公式标准总工时是企业在一定单位时间内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总工时数。
它是工时管理的基础,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工时成本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标准总工时的计算公式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一、标准总工时的计算公式标准总工时的计算公式一般为:标准总工时 = 实际工时 / 完成情况实际工时是指某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所需的总工时数,可以通过对生产过程的观察、工序分析、工时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
完成情况是指某项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实际完成的程度,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完成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或者通过对工作进度的监控来获取。
二、相关参考内容1. 工时管理相关知识了解工时管理的相关知识对于计算标准总工时非常重要。
包括工时的定义和分类、工时相关法律法规、工时的测量方法以及工时管理的原则等内容。
可以通过查阅工时管理相关的书籍、法律法规和规范文件来获取相关知识。
2. 工序分析与工时调查工序分析是通过对工作的流程进行分解,确定每个工序的操作步骤和所需时间,从而确定标准总工时的一种方法。
可以通过观察实际操作、访谈工作人员、分析工序流程图等方式进行工序分析。
工时调查是通过对工人实际操作的时间进行调查和记录,获取实际工时的一种方法。
可以选择代表性的样本工人进行调查,利用观察、工时表、计时器等工具进行工时记录。
3. 生产数据与工时管理系统生产数据是计算标准总工时的重要参考内容。
通过分析生产数据,可以了解生产数量、生产周期、工作效率等信息,进而确定标准总工时。
工时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工时数据的信息系统。
通过使用工时管理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分析和计算工时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和高效地进行标准总工时的计算。
4. 标准总工时的标准制定标准总工时的计算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工作环境等方面。
制定标准总工时的过程需要考虑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因素,可以参考相关行业标准、企业内部标准以及市场竞争情况。
制造业工时计算的方法
1. 标准工时计算,标准工时是指在标准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
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首先需要确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然后根据实际生产数量进行计算,即标准工时乘以实际生产数量。
2. 实际工时计算,实际工时是指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工时,包括生产准备时间、生产时间、停机时间等。
可以通过记录员工的
上班时间、加班时间以及生产线的运行时间等来进行实际工时的计算。
3. 效率工时计算,效率工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产
品所需的工时。
可以通过实际生产数量除以实际工时来计算效率工时,从而评估生产效率的高低。
4. 加班工时计算,加班工时是指员工超过正常工作时间所增加
的工时,可以根据员工的加班记录来进行计算。
5. 停机工时计算,停机工时是指由于设备故障、维护保养等原
因导致的生产线停机时间,可以通过设备维护记录和生产日报表来
进行计算。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可以更全面地进行制造业工时的计算。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以便更好
地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工时情况,从而进行生产计划和效率评估。
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公式标准工时是一个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可以用来评估工人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任务的能力。
当实际产量与标准工时不匹配时,可以通过计算实际生产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来进行补偿。
下面是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及相关参考内容。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通常用以下公式表示:标准工时 = 标准产量 / 标准产能 ×工作时间其中,标准产量是指在标准条件下,每个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应该完成的任务数量;标准产能是指在标准条件下,每个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应该实现的最高生产能力;工作时间是指工人实际参与生产的时间。
在计算实际生产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实际产量:即实际生产的产品数量,可以根据生产记录或者统计数据来得到。
2. 标准产量:在实际产量下应该完成的任务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产量与标准产能的比例来计算。
例如,如果实际产量是标准产能的80%,则标准产量可以计算为标准产能乘以0.8。
3. 标准产能:在标准条件下每个工人应该实现的最高生产能力,可以根据生产设备的规格、工艺流程和生产经验来确定。
4. 工作时间:工人实际参与生产的时间,需要排除掉非生产活动和休息时间。
工作时间可以通过监控系统或者工时记录表来获取。
在计算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时,还可以考虑以下因素:1. 产能损失:例如设备故障、停工、人员不足等原因导致产能下降,可以将实际产量调整为考虑产能损失后的产量来计算标准工时。
2. 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根据完成的任务数量给予奖励的一种工资形式。
在计算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时,可以结合计件工资制度来调整标准工时,以保证实际工资与实际产量的匹配。
3. 工艺改进:如果通过工艺改进或者生产流程优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加产量,那么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需要相应调整。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生产管理手册或者工时管理规定:这些文件会详细说明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要求,可以参考其中的内容来制定标准工时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标准工时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计算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它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合理的标准工时计算,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我们将介绍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标准工时计算公式。
1. 简单标准工时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完成的产品数量。
这是最简单的标准工时计算公式,适用于单一产品的生产情况。
总工作时间指的是完成该批产品所需的总工作时间,可以包括直接劳动时间、间接劳动时间、等待时间等。
完成的产品数量是指在这个总工作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数量。
2.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考虑效率)。
标准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完成的产品数量×实际生产效率)。
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会考虑到生产效率的影响。
如果生产效率较高,完成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的总工作时间会相对较短,因此需要将实际生产效率考虑在内,得出更为准确的标准工时。
3.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考虑设备利用率)。
标准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完成的产品数量×设备利用率)。
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利用率对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设备利用率较高,完成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的总工作时间会相对较短,因此需要将设备利用率考虑在内,得出更为准确的标准工时。
二、标准工时的应用。
1. 生产计划安排。
通过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根据标准工时,可以预估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时间,从而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避免因生产周期过长而导致的生产延误。
2. 生产效率评估。
标准工时也可以用于评估生产效率。
通过比较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差异,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成本控制。
标准工时的计算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
通过合理计算标准工时,可以预估生产所需的人力、设备等资源,从而合理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总结。
标准工时的计算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评估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在生产和制造行业中,标准工时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标准工时计算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人力、设备和材料等资源消耗情况,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下面将介绍标准工时计算的公式及其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标准工时计算的基本公式:标准工时 = 实际生产数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
其中,实际生产数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实际完成的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是指生产一件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在实际应用中,单位产品标准工时的计算是比较复杂的,它通常包括直接工时、间接工时和正常损耗工时。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单位产品标准工时 = 直接工时 + 间接工时 + 正常损耗工时。
直接工时是指直接用于生产的工时,包括人工工时和机器工时。
计算公式为:直接工时 = 人工工时 + 机器工时。
间接工时是指间接用于生产的工时,包括生产准备时间、清洁维护时间等。
计算公式为:间接工时 = 生产准备时间 + 清洁维护时间。
正常损耗工时是指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的预期损耗工时,通常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值进行估算。
计算公式为:正常损耗工时 = 历史损耗工时 + 经验估算工时。
通过以上公式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得到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标准工时来安排生产计划,评估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
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差异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除了上述基本的标准工时计算公式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进行调整。
比如加班工时、节假日工时等,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标准工时计算是生产和制造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标准工时,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标准工时理论计算公式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为了更好地管理生产过程和提高生产效率,人们引入了标准工时理论。
标准工时理论是指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资源,计算出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工时,并以此作为衡量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指标。
标准工时理论的计算公式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标准工时理论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标准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工时产量、工作效率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标准工时理论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1.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来计算的。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休息时间) / 标准产量。
其中,总工作时间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准备时间、加工时间、装配时间等;休息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过程中的休息时间,一般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计算;标准产量是指在标准工时内完成的产品数量。
2. 实际工时的计算公式。
实际工时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实际时间,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时间和资源来计算的。
实际工时的计算公式如下:实际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加班时间 + 损耗时间。
其中,总工作时间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准备时间、加工时间、装配时间等;加班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时间外额外加班的时间;损耗时间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生产过程中的时间损耗。
3. 标准工时产量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产量是指在标准工时内完成的产品数量,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来计算的。
标准工时产量的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工时产量 = 总工作时间 / 标准工时。
其中,总工作时间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标准工时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4. 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
工作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的。
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工作效率 = 实际工时产量 / 实际工时。
如何计算标准工时和产能?标准工时和产能是生产制造行业中常用的两个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效率具有关键性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计算标准工时和产能。
首先,我们来看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
标准工时是指在标准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工时数。
计算标准工时的公式为:标准工时 = 生产时间 / 产量。
其中,生产时间是指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准备时间、生产时间和清洁时间等;产量是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例如,如果生产100件产品需要10个工时,则标准工时为10/100=0.1小时/件。
其次,我们来看产能的计算方法。
产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来表示。
计算产能的公式为:产能 = 总工时 / 标准工时。
其中,总工时是指一定时间内实际生产所用的总工时数,包括正常工时和加班工时;标准工时是根据标准条件计算得出的工时数。
例如,如果总工时为100小时,标准工时为0.1小时/件,则产能为100/0.1=1000件。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效率和准确性,通常会对标准工时和产能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
可以通过改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优化生产排程等方式来降低标准工时,提高产能。
同时,还可以通过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减少生产中的浪费和损耗,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
总之,计算标准工时和产能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和分析标准工时和产能,企业才能更好地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标准工时常见的计算方法前言:标准工时是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行一道加工工序所需的人工时间。
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有多种,本文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方法。
标准工时的三个概念1、标准工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标准化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2、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的停顿及休息的时间。
包括操作者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
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而属于宽放时间。
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2—标准工时的界定条件1、规定的环境条件下;2、按照规定的作业方法;3、使用规定的设备、治工具;4、由受过训练的作业人员;5、在不受外在不良影响的条件下;6、达成一定的品质要求。
—3—标准工时的作用1、效率管理效率是对标准时间达成程度的指数,标准时间决定之后,管理人员必须在标准时间内完成作业。
2、设备能力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必须依据标准时间作计算分析,以作为设备购置之依据,及采取适当之应变措施。
3、设备计划透过标准工时及设备的产能,将整厂的设备作最佳的安排。
4、人员及负荷计算生产计划拟定后,可依据标准时间计算所需之人工小时及所需人员,而且前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期负荷的情况都需依据标准时间来计算。
5、标准产能计算的依据依照各产品的标准工时,将每天的工作时间来计算各产品的标准产能。
6、生产计划进度安排依照标准工时来安排各产品的生产进度。
7、日程管理制造部门依据标准时间计算出应生产的产品数量,安排人员设备的配置、日程计划、生产管制等工作,以达成要求的数量。
8、人机配合的计算依据标准时间,方可适当安排人员及机器的配置,以减少人力的浪费。
9、生产线平衡的计算生产在线各工作站若配置不当,会造成瓶颈及过多空闲时间而造成浪费,需在标准时间适当地安排工作。
员工标准工时计算公式好嘞,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关于“员工标准工时计算公式”的文章:在咱们日常的工作场景中,员工标准工时的计算可是个相当重要的事儿。
这就好比是我们做饭时的量杯,能精准地衡量出每个员工投入工作的“份量”。
咱先来说说标准工时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讲,标准工时就是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一个熟练员工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它可不是随随便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观察、分析和计算得出的。
那标准工时怎么算呢?通常来说,它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标准工时 = 观测时间×评定系数×(1 + 宽放率)。
就拿我之前在一家制造企业工作的经历来说吧。
当时我们要计算生产线上组装一个零部件的标准工时。
我们先找了几个熟练的工人,让他们分别操作,然后用秒表记录下他们完成这个组装动作的时间。
这就得到了观测时间。
可别以为这就完事儿了,这观测时间还不能直接用。
为啥呢?因为每个人干活儿的速度可能会受到当天的心情、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得给这个观测时间乘上一个评定系数。
这个评定系数就是根据这些因素综合评估出来的,一般在 0.8 到 1.2 之间。
接下来还有宽放率这一项。
宽放率包括了员工的生理需要时间,比如喝水、上厕所;还有工作中的不可避免的延误时间,像机器故障、物料等待等等。
这个宽放率一般在 10%到 20%之间。
比如说,我们观测到一个工人组装这个零部件的平均时间是5 分钟,评定系数是 1,宽放率是 15%。
那标准工时就是 5×1×(1 + 0.15) =5.75 分钟。
标准工时的计算可不能马虎,要是算得不准,那麻烦可就大了。
比如说,如果把标准工时定得太短,员工为了赶工,可能会偷工减料,影响产品质量;要是定得太长,企业的效率就提不上去,成本也会增加。
就像有一次,我们公司新来了个经理,他对标准工时的计算不太懂,把一个工序的标准工时定得特别短。
结果员工们为了完成任务,累得够呛,质量也出了问题,客户投诉不断。
IE常用计算公式及报价成本计算IE工程师在生产流程优化和成本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计算生产成本和报价时,IE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如下:1.标准工时计算公式标准工时=标准产量/标准产能标准工时是指在标准产能条件下完成一定产量所需要的时间。
IE工程师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产品的标准产量和标准产能,进而计算出标准工时,用于生产计划和生产效率评估。
2.进料与产出的关系产出数量=进料数量*制程利用率*一次合格率进料数量是指制程开始前所需要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数量,制程利用率是指在制程过程中能够得到有用产品的比例,一次合格率是指在制程过程中得到合格产品的比例。
IE工程师通过计算进料与产出的关系,可以确定生产过程中的损失率和成品率,进而制定改进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生产效率计算公式生产效率=产出数量/实际工时生产效率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产量的能力。
IE工程师通过计算生产效率,可以评估生产效益,并找出生产中的瓶颈和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案。
4.报价成本计算公式报价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间接费用直接材料成本是指制造产品所需的直接材料的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参与产品制造的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制造费用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备折旧、维修、能耗等费用,间接费用是指与生产过程相关但无法直接分配到具体产品上的费用,如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用等。
IE工程师通过计算每个成本项的费用,并根据产品的数量和预计产量,计算出报价成本,用于确定产品的售价和利润。
以上是IE工程师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报价成本计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IE工程师可以评估生产效益,制定生产计划,优化生产流程,并确定产品的售价和利润。
新制品单品制造费用计算标准
实装工时计算方法:
1、根据年度计划,作成单点工时费: 工时费=实装元件数*单点工时费(单点工时费0.3元/点)
2、基准规定(用于工试或PP时与设计方签订合同用) :工时费=点数*3*单点工时费(单点工时费0.3元/点)
3、外协合同计算公式a:工时费=点数*单点工时费(单点工时费0.2/元点)
4、外协合同计算公式b:生产工时*800元/时(外协工时) 例:每勤实装工时费 445分/60 * 800元/时=5933元组立制造费用计算方法:
1、组立工时费用计算:单工位工时*人件费*工位数 (人件费0.9元/分)
例:300台/班能力线体,3个组立工位时费: 445 / 300 *0.713 *3 =3.17元
2、DIP工时费用计算: DIP传送带长度/DIP传送带带速 ÷DIP内基板数(多Pin板时要÷基板Pin数) * 人件费
①传送带速度0.8~1.2m/分
②DIP内基板数=DIP长度÷(DIPmask长度+ DIP间距)
例:DIP链条总长8m;DIP长度6m;DIPmask间距0.1m;DIPmask长度0.2m;2Pin 传送带带速1m/分
单台DIP费用工时费用= 8÷ 1÷(6÷ 0.3)÷2*0.713=0.1426元
元/点)
时费(单点工时费0.3元/点)
445分/60 * 800元/时=5933元
板时要÷基板Pin数) * 人件费
带带速1m/分
5.19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