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马特沃尔玛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I ntroductionThe retail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can be very profitable to the market leader. But for the rest, competition is fierce, and as we have seen in the past, can lead to bankruptcy. One example of this is the battle between the two biggest players in the general merchandise retail chain industry: Wal-Mart and Kmart. Wal-Mart’s yearly revenues are $220 billion, while Kmart filed for bankruptcy on January 23, 2002 ().The big players in the discount retail market are Wal-Mart, Kmart, and Target. Customers of these stores are looking for convenient shopping, with a variety of merchandise under one roof, at low prices. These retailers must be able to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in order to become a consumer’s first choice. In order to do this, Wal-Mart offers huge stores with consistently low prices, Kmart has partnered with designers such as Kathy Ireland and Martha Stewart, and Target has become the place to find fashionable items and brand names, such as Mossimo, at low prices.This report will detail the reasons for Wal-Mart’s success and Kmart’s failure in the retail industry. It will explore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ount retail industry and its numerous members, the capabilities of Kmart and of Wal-Mart, and an analysis of the two companies specifying why each company is at their respective ends of the business success spectrum for discount retailers.目录Walmart,Kmart 发展历史 (2)分析导致2002年Kmart申请破产的具体原因 (5)Walmart 的核心竞争力 (6)Wal-mart具备怎么样的独特资源 (7)Kmart,Walmart,SWOT分析 (8)结论 (9)Walmart 发展历史1950年山姆·沃尔顿开设了第一家特价商店。
案例:沃尔玛与凯马特凯马特:战略实施不力,未能建立起核心竞争凯马特公司1962年进入折扣百货业后就迅猛扩张,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度成为行业龙头。
但1985年之后的凯马特却战略实施乏术,或实施不当,或行动迟缓,以至在激烈的竞争中陷入破产境地。
多年来,凯马特始终未能建立起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体系:1、商店布局无合理规划。
公司的主要客户定位在中低收入的消费阶层,但其大多是选择大中城市的郊区或商业中心进行开店,战略理念与行动不一致。
2、价值链管理各环节脱节。
公司的无规划布局及过速扩张造成订货、库存、运输、销售等价值链环节的脱节,经常导致库存积压、送货不及时等,经常简单依赖降价或促销手段,造成高昂的广告宣传费用(占到运营费用的10.6%,沃尔玛的只占0.4%)。
3、泛多元经营造成精力分散。
公司开设了办公用品专营店、体育巨人店、服装销售连锁店、折价药品连锁店、建材广场连锁、联营书店、自助餐餐馆等,又不断尝试巨型商业中心、超级中心和仓储俱乐部等多种零售形式,结果由于服务内容和顾客群体不同,总是分散过多的管理精力解决出现的许多问题,从而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更为致命的是,凯马特不愿意把钱投资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行动迟缓,如在跟踪销售和订货系统上,1973年沃尔玛64个商店已有22个都在使用计算机系统时,凯马特还在让公司673个商店经理把订货薄手写填上,然后每天以发货清单的形式寄往总部;在建设收款机扫描系统上,为节约资金,公司把一套系统嫁接到旧有的设备和软件上,结果无法运转,1987年后虽重新实施,但公司并没有迅速有效地使用所收集的数据,员工缺乏库存控制方面的训练和技能,商店经理拒绝计算机和程序操作,多数采购员不愿利用电脑输入价格、查询价格、订货、记帐等,甚至坚持“秘密记帐”的做法。
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成为凯马特在与沃尔玛较量中失败的关键因素。
沃尔玛:战略实施有力,建立核心竞争力与凯马特不同,沃尔玛则紧紧围绕折扣零售商“低价位、高效率”的经营法则,坚决推进战略实施,建立了支撑公司持续高速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案例分析:向跨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取经第一部分案例背景介绍一、沃尔玛的崛起1962年,山姆·沃尔顿在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城一个偏僻小镇开办了第一家沃尔玛百货商店;1969年10月31日成立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1990年,沃尔玛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1991年,沃尔玛商店在墨西哥城开业,开始进入海外市场;1992年3月17日,山姆·沃尔顿先生获得由美国总统乔治·布什颁发的自由勋章;1996年,沃尔玛通过成立合资公司进入中国;1997年沃尔玛年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
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沃尔玛的连锁店几乎遍布全世界,并以其优质快捷的服务,惊人的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增长率,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而闻名全球。
2001年在《财富》杂志“全美最受尊敬的公司”中排名第3,2002~2005年在《财富》500强中连续4年位居榜首,2009年销售额达到4000亿美元。
在2010年《财富》杂志公布的美国五百强企业新榜单中,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取代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再次登上榜首,并于2011年新鲜出炉的世界五百强中蝉联冠军称号。
二、沃尔玛海外扩张受阻沃尔玛的海外扩张之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2006年5月22日沃尔玛将其韩国分店作价8.82亿美元转让给韩国新世界集团,从而正式推出韩国市场;7月28日沃尔玛再次宣布,向麦德龙出售其位于德国的85家门店。
此外,沃尔玛还先后推出过日本、印尼、香港等亚洲市场,有数据显示,沃尔玛在发达国家屡遭不顺,使沃尔玛把更多精力关注于中国、印尼、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尤其是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零售市场已成为沃尔玛在亚洲成败的关键,也因此被视为“唯一有可能复制沃尔玛在美国的规模和成功战略的市场”。
截止到2007年初,即沃尔玛进入中国十年之际,其在中国市场也仅仅拥有73家门店,总营业额更是不值一提,同期综合业绩不但低于一些本土零售企业,而且落后于宿敌家乐福。
技能题案例1:沃尔玛与凯玛特的价格策略沃尔玛与凯玛特同时创业于1967年,两家企业都是从折扣商店起家,并相继转成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要业态。
在后来40年余年的相互竞争中,两家企业均成长非常快,而凯玛特在1990年以前的发展一直快于沃尔玛,而在1990年沃尔玛超过凯玛特后,沃尔玛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直到2002年初传来沃尔玛成为世界500强第一,而凯玛特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两家公司的价格策略。
沃尔玛的经营宗旨是“天天平价,始终如一”,它指的是“不仅一种或若干种商品低价销售,而是所有商品都以最低价格销售;不仅是在一时或一段时间低价销售,而是常年都以最低价格销售;不仅是在一地或一些地区低价销售,而是在所有地区都以最低价格销售”。
正是力求使沃尔玛商品比其他商店更便宜这一指导思想使得沃尔玛成为本行业中的成本控制专家,它最终将成本降至行业最低,真正做到了天天平价。
凯玛特也是以成本领先战略为自己的基本竞争战略,体现在价格上也是希望以较低价格水平吸引顾客。
但凯玛特的定价不是追求天天平价,而是实施差别毛利率法,将一些促销商品价格定得很低,而另一部分非促销商品价格定得相对较高,并且为了吸引顾客,促销商品定期更换。
凯玛特的一个独特的促销方式即“蓝灯闪亮”,商场的某一商品会突然亮起蓝灯,然后以很低的价格短时间内销售,这一促销方式吸引了大量顾客。
问题:1.两家零售公司采用的是什么价格政策?2.两家零售公司采用的价格政策各有什么利处和弊端?问题一:两家零售公司采用的是什么价格政策?答:沃尔玛采用的是稳定价格政策;凯玛特采用的是高/低价格策略问题二:两家零售公司采用的价格政策各有什么利处和弊端?答:凯玛特公司采用的价格政策的好处是:1.刺激消费,加速商品周转 2.同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可以在不同市场上具有吸引力 3.以一带十,达到连带消费目的 4.对于以价格作为竞争武器的零售商稳定的低价政策很难长期保持。
弊端是:1.减低消费者的忠诚度 2.库存管理的难度 3.增加人员开支与其他费用 4.服务水平难提高,增加日常管理难度。
案例1 凯马特与沃尔玛一.凯马特公司凯马特对于国内的许多消费者来讲,虽然比较陌生,但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司在美国乃至世界商业界确是赫赫有名的,甚至与当今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相比也曾有一个辉煌的历史。
当1970年10月1日沃尔玛上市的时候,凯马特是美国《廉价零售商》排列的71家最大零售连锁店的第一名,年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是沃尔玛的45倍,分店达488家,是沃尔玛的27倍。
1974年,凯马特的销售额达到46亿美元,而沃尔玛当时仅为1.67亿美元。
1982年,凯马特的销售额达186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零售商,是当时沃尔玛的5倍,店铺数则是沃尔玛的4倍。
而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的百年老店却于2002年申请破产保护。
其中的故事不得不乃人深思。
(一)凯马特的历程1899年克雷斯哲在底特律模仿吾尔沃思创建了“5~10美分”商店,名为克雷斯哲。
1912年,克雷斯哲85家店销售额高达1000万美元。
1955年,克雷斯哲已经拥有673家商店,年销售额达到了3.54亿美元。
但直到1962年3月1日,克雷斯哲公司经过慎重考虑,才宣布进入折价经营领域,成立了第一家名为凯马特的折扣商店,店址位于底特律郊区,面积为6000平方米。
这时的凯马特以薄利多销为目标,商品价格低廉,出售全国知名品牌或自我品牌,保证顾客满意并提供退货服务。
1963年,它通过降低股东红利的方法,建立了53家凯马特折扣店,销售额达到8300万美元。
1964年,克雷斯哲又开了37家凯马特店,成为全美最大的折扣商店连锁公司。
1966年,凯马特折扣店的销售额已达到5.67亿美元,占克雷斯哲总销售额的一半还多。
1968年,凯马特商店数已达到273家,销售额达到12亿美元。
即使在经济衰退的1970年,克雷斯哲也开了74家新凯马特店,使其成为继希尔斯,彭尼之后的美国第三大日用品零售商。
1976年,克雷斯哲公司销售额达到了84亿美元。
1977年公司正式改名为凯马特公司,从此,凯马特成为折扣商店的代名词。
沃尔玛案例分析第一篇:沃尔玛案例分析实训一供应链管理案例集讨论一、案例分析案例一:Wal-Mart把零售店商品的进货和库存管理的职能转移给供应方(生产厂家),由生产厂家对Wal-Mart的流通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
即VMI。
Wal-Mart让供应方与之共同管理营运Wal-Mart的流通中心。
在流通中心保管的商品所有权属于供应方。
供应方对POS 信息和ASN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商品的销售和Wal-Mart的库存方向。
在此基础上,决定什么时间,把什么类型商品,以什么方式向什么店铺发货。
发货的信息预先以ASN形式传送给Wal-Mart,以多频度小数量进行连续库存补充,即采用连续补充库存方式(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简称为 CRP)。
由于采用 VMI和 CRP,供应方不仅能减少本企业的库存,还能减少Wal-Mart的库存,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小化。
另外,对Wal-Mart来说,省去了商品进货的业务,节约了成本,同时能集中精力于销售活动。
并且,事先能得知供应方的商品促销计划和商品生产计划,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货,提高客户响应时间,这些为Wal-Mart进行价格竞争提供了条件。
1、问题:试分析Wal-Mart采用的是哪种企业供应链管理方法,并说明它的作用。
答:采用快速响应法(QR)。
作用:Wal-Mart的实践显示,QR是一个零售商和生产厂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EDI等信息技术,进行销售时点的信息交换以及订货补充等其他经营信息的交换,用多频度小数量配送方式连续补充商品,以实现缩短交纳周期,减少库存,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案例二戴尔公司的供应链包括有两个有效环节:顾客订购和生产环节,原材料与零部件的获得环节。
戴尔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不通过中间商或分销商来销售产品,而是直接面对顾客,它是通过生产而不是通过成品库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因此,其生产环节便成为顾客订购环节中顾客定单完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沃尔玛经典案例分析沃尔玛经典案例分析 在⼀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有⼀套清晰的战略。
下⾯由⼩编为⼤家分享沃尔玛经典案例分析,欢迎⼤家阅读浏览。
沃尔玛 在⼀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有⼀套清晰的战略。
没有战略的企业通常只能着眼于现在,为短期的物质利益⽽疲于经营,最终往往落得销声匿迹。
战略定义和决定了企业的核⼼竞争⼒,使企业明确⾃⾝需要搭建什么样的架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化,如何去吸引和培养⼈才。
战略源⾃组织的使命和远景。
只有先明确了组织存在的根本理由和价值之所在,预见并逐步清晰了组织要达到的⽬标状态,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战略。
战略本⾝也是⼀种构想,是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对现在的指导。
企业的战略构想通常形成于企业的领导者;他们在理解企业的使命和远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企业的现状,通过⼀系列⾮因果决定的逻辑、⾮线性思考进⾏战略分析,从⽽确定企业的战略。
战略制定出来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去落实战略。
战略通常以⽬标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标是可见的,便于传递和理解,从⽽使企业所有成员的努⼒都能够朝向⼀个共同的东西,以实现领导者的战略意图。
但在现实中,企业即使有了⼀个好的战略,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标,也往往难以落实,这样的例⼦屡见不鲜,其原因何在?影响战略落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成员的素质、企业⽂化等;⽽从⽬标本⾝来看,它能否得到有效的传递,是战略能否得以落实的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在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鲁克提出的“⽬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s)能够成为在管理学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意义的概念了。
1955年,当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富》⾸次推出“全球500强”排⾏榜时,它尚在孕育之中。
历经数⼗年的风⾬历程,却使它在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荣登《财富》“全球500强”之⾸。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凯马特与沃尔玛》详解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凯马特与沃尔玛概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凯马特和沃尔玛两家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案例分析,详细讨论他们各自的实施情况、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凯马特和沃尔玛作为两个全球知名零售巨头,在MIS的应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不同的管理策略和市场定位给予了他们不同的发展路径。
引言:管理信息系统在当今商业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能够为组织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协调管理和风险控制。
凯马特和沃尔玛作为行业领先企业,都充分意识到MIS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其运营中。
一、凯马特的MIS实施情况和效果凯马特是一家全球性卖场连锁企业,在其MIS的实施方面,凯马特采用了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将各个部门的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并通过内部网络进行共享与交流。
这种架构使得凯马特在业务决策和管理上加强了协同性和一致性。
在利用MIS的过程中,凯马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通过MIS 的支持,凯马特能够准确地了解到每个分店的销售情况、库存状况以及供应链运作情况,有助于及时调整运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其次,MIS提供了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帮助凯马特进行业务统计和预测,为企业的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凯马特还通过MIS优化了内部运营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然而,凯马特的MIS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集中式架构的限制,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对于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这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另外,凯马特的MIS系统满足了公司的基本需求,但在创新性方面还有待提升,缺乏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二、沃尔玛的MIS实施情况和效果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之一,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沃尔玛的MIS实施采用了去中心化的系统架构,将数据存储在各个分店和供应商处,通过云技术进行实时的共享和交流。
案例三沃尔玛的信息系统应用实践一、案例介绍2002年1月22日,美国第二大连锁零售商凯马特以163亿美元的巨额负债申请破产保护。
同一天,凯马特几十年来的老对手、美国第一大连锁零售商沃尔玛则宣布,200l财政年度公司销售收入超过2 200亿美元,成为全美乃至全球销售额最大的公司。
凯马特和沃尔玛的差距为什么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他们对信息系统的把握具有极大的不同。
凯马特的信息技术总裁一直未能拿出一套切合公司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有效管理库存、运输和储藏等商品供应链。
而沃尔玛则专门建立了世界上一流的管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电视调度系统,全球4 100多个店铺的销售、订货、库存情况可以随时调阅查询。
先进的信息和数据资料挖掘——沃尔玛做大做强的秘密武器(一)沃尔玛应用信息系统的历程沃尔玛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1962年开办了第一家连锁商店,1970年建立起第一家配送中心,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据沃尔玛公司提供的资料,截至2001年4月15日,该公司在国内外共有4 249家连锁店,截至2002年4月5日,5周内净销售额达到214.8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187.7亿美元增长了14.5%。
9周内的销售额为386.9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36.55亿美元增长了15%。
沃尔玛能有如此巨大的增长,是建立在沃尔玛迅速地利用信息系统整合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沃尔玛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最快速的管理反应进行全球运作。
1974年,公司开始在其分销中心和各家商店运用计算机进行库存控制。
1983年,沃尔玛的整个连锁商店系统都用上条形码扫描系统。
采用商品条码可代替大量手工劳动,不仅缩短了顾客结账时间,更便于利用计算机跟踪商品从进货到库存、配货、送货、上架、售出的全过程,及时掌握商品销售和运行信息,加快商品流通速度。
1984年,沃尔开发了—套市场营销管理软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使商店按照自身的市场环境和销售类型制定出相应的营销产品组合。
沃尔玛和凯玛特第一篇:沃尔玛和凯玛特沃尔玛的兴起与凯玛特的衰亡——从两大美国零售巨头的兴衰看商业信息化战略(2006-04-26 08:32:53)在全球商界,沃尔玛与凯玛特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这个故事中,两大美国零售巨头一同起家,却经历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命运曲线。
一个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辈一跃而上,登上商界巅峰;一个从巅峰急转直下,直至破产。
这中间当然有诸多因素,包括管理理念、员工队伍建设、配送经营以及许多细节处理,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家的两大巨头正好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在两者的对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0年,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连锁超市凯玛特(K-Mart)在美国零售业中排行老大,销售额是沃尔玛的45倍,拥有店铺超过1000家,龙头位置一直持续到1990年。
与凯玛特相比,沃尔玛(Wal-Mart)当时只是个不起眼的竞争者。
但这种竞争态势在上个世纪末发生了逆转。
就在凯玛特仍旧以传统方式经营时,沃尔玛开始将重金投入各种信息系统建设。
沃尔玛在信息系统方面投入的热情在全球的企业当中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该公司早在1983年就同休斯公司合作,将一颗耗资2400万美元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成为全球第一个发射物流通信卫星的企业。
至上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在电脑和卫星通信系统上就已经投资了7亿美元,而它自身不过是一家纯利润只有营业额2%~3%的折扣百货零售公司。
此外,沃尔玛还制订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总体成本”的新经营策略和理念,把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ERP)提升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通过新型的信息应用,沃尔玛的经营效率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在沃尔玛全球的4000多家门店,通过该公司的网络在1小时之内就可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
整个公司的计算机网络配置在1977年完成,可处理工资发放、顾客信息采集整理和订货-发货-送货流程,并实现了公司总部与各分店及配送中心之间的快速直接通信。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沃尔玛》沃尔玛是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拥有超过2500家商店。
它在美国以外还拥有700多家商店。
它的公司口号的最后几句是:“谁是第一重要的?顾客”。
它通过精简供应链流程和用低价削弱竞争者而确立了自己在零售业的领导地位,但是它的在线销售战略遇到了主要顾客群人口特征的问题。
其目标顾客是年收入25000美元的人群,而网上消费者的平均收入为60000美元。
尽管存在着消费人群的问题,但在线销售还是占了沃尔玛在美国销售额的10%左右。
其主要竞争者凯马特公司采用提供上网的办法将其目标顾客吸引到自己的网站上。
这对那些价格敏感、低收入的顾客很有吸引力,而且还给他们提供机会到它的网上购物。
沃尔玛还担心这会和自己的实体店面销售自相残杀。
它最近和美国在线合作,向小区居民提供合作品牌的上网服务,这可能会开辟一个新市场,并消除上述同室操戈的效应。
最终,拥有鼠标加水泥的优势,能提供丰富商品的混合型电子零售商将成为在线消费品销售领域的巨无霸。
问题:(1)沃尔玛是否会成为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电子零售商?哪些因素可以帮助它在网上市场中取得成功?哪些因素会削弱它像统治实体零售市场那样统治在线销售市场的能力?(2)对沃尔玛网站进行战略分析,它有哪些竞争者、顾客和供应商?其最与众不同的能力是什么?(1)沃尔玛是否会成为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电子零售商?沃尔玛会成为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电子零售商,一是因为沃尔玛是美国最大的零售商,通过精简供应链流程和用低价削弱竞争者而确立了自己在零售业的领导地位,在线销售具有一定的比重。
哪些因素可以帮助它在网上市场中取得成功?通过精简供应链流程和用低价削弱竞争者而确立了自己在零售业的领导地位,最近和美国在线合作,向小区居民提供合作品牌的上网服务,这可能会开辟一个新市场,并消除上述同室操戈的效应。
最终,拥有鼠标加水泥的优势,能提供丰富商品的混合型电子零售商将成为在线消费品销售领域的巨无霸。
哪些因素会削弱它像统治实体零售市场那样统治在线销售市场的能力?主要顾客群人口特征的问题。
结合案例中沃尔玛公司和凯玛特公司成败的原因,从信息技术对公司的作用角度,谈谈你对“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的理解,注意要结合理论,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一、凯马特失败的原因:
1.凯马特对市场的反应不灵敏,相对沃尔玛的应变能力来说比较迟缓,且其变革的方向与消费趋势相反,经营上的问题造成公司整体销售额虽然上升,但利润却不断下降。
首先是成长速度太快,以致一味地关注扩张新店,却忽视了对已有店铺的管理。
其次是在经营战略上脱离了使其成功的经营全国性知名品牌的做法,转而更多地经营自由品牌,缺乏高质量的产品来争夺顾客。
再者,背离了折扣百货连锁必须通过规模获得效益的原则,没有将折扣商店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保持区域性的竞争优势。
2.凯马特在信息技术上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运营上的重大问题。
首先,当凯马特已有673家商店时仍然采用手写的订货方式,没有采取计算机订货系统,费时费力成本加大,导致利润滑坡。
其次,凯马特在为2370家店铺配备计算机和手持扫描笔时,没有安装收款机,无法进行消费分析,且缺乏效率。
再者,凯马特集中配送比率小,造成配送方面花费大,成本提高,利润率低。
总而言之,凯马特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战略转移速度慢,信息技术滞后,导致营运成本过高。
二、沃尔玛成功的原因:
1.零售业配送系统:集中管理的配送中心向各商店提供货源,而不是直接将货品运送到商店。
其中包括高效的配送中心,.迅速的运输系统,先进的卫星通信网络。
大大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存货周期,形成独特的沃尔玛核心竞争力。
2.管理信息系统:沃尔玛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由强大的国际系统支持,总部与全球各家分店和各个供应商通过共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系,它们有相同的补货系统、EDI条形码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会员管理系统、收银系统,给采购员,商店员工,供应商提供资料,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还有内部监督的及时与透明,管理人员不但能实时地对销售情况、物流情况等进行监控,还可知道当天会收多少张失窃的信用卡,信息卡认可体系是否正常工作,并监督每日做成的交易数目。
3.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传统电话沟通方式的不便、各地相关员工赶往某地开会花费高昂的差旅费用并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
总而言之,沃尔玛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利用信息技术的合理与及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是沃尔玛成功的必要因素。
三、对“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的理解。
首先从沃尔玛成功而凯马特衰退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对企业而言,信息技术并不仅仅是系统本身,而是取决于与公司运营的适应性,只有在公司的战略支撑下,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当沃尔玛导入零售业配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时,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大的发挥了出来,在公司的采购,销售,配送方面均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率。
但这些成功的前提是沃尔玛采取了最新的立体战略和有理有节的扩张战略。
信息技术给沃尔玛带来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使其在同行业中的霸主地位屹立不倒。
然而,当凯马特战略错误,偏离市场消费主流方向的时候,信息技术于它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它忽视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就必然走向衰败。
可见,只有在企业拥有有远见的战略计划和先进的企业思想与决策方式时,其信息技术能力才可成为它保持发展壮大的必备实力。
正确理解战略机会与战略风险
当管理者出现以下行为时,风险就会增加:1)没有认识到所处行业竞争动力的来源;
2)没有充分理解自己或竞争对手及其他行业参与者所采用的战略系统的长期意义;
3)采取会损害首创者利益并导致诉讼行为的系统;
4)没有考虑在确保使用者接受、吸收并有效使用产品时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