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治理是以公司治理为前提和基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世界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思考财务治理的问

题。西方理论界和实务界通过对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综合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中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和我国财务实践的推动下进行了独立的财务治理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本文通过对财务治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展示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过程。

关键字:财务治理;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研究;财务治理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萌芽与发展——西方财务界初步探索(一)财务治理两大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西方理论界与实务界并未专门研究财务治理问题。西方有关财务治理的研究

主要散见于企业财务和公司治理等研究中。西方财务界对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15、16世纪时期。1900年法国学者贝奇里尔(Bachelier,L)发表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开始将财务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

现代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是以马科维兹(M ark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1952)、莫迪格利尼(Modigliani)和米勒(M iller)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大理论加之以后发展起来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石。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而正式展开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32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发表的经典论文《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经过60年代前后鲍莫尔(Baumol)、马瑞斯(Marris)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特别是近些年企业理论的发展、成熟,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为其进一步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二)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的融合性研究

随着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日趋复杂的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仅仅从各自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或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经济实践的需要了。理论研究需要拓展视野,进行交叉性学科研究。

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资本结构的代理理论,该理论从代理成本角度研究股权和债券的财务治理作用。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使股权和债权两种融资方式的编辑代理成本相等,从而实现总代理成本的最小化。他们还认为,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所有者必须合理设置激励与监督机制,只有当经营者的薪酬与监管成本之和小于代理成本时,治理结构才有效。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8)在《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一文中明确指出:应综合考察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如负债与股权融资,不仅仅是可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更是可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文章在比较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与“代理理论”分析方法基础上,阐释了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受交易费用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资产的特性。

此外,该文还就其他一些相关治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综合研究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992年12月,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卡德伯瑞(Cadbury)报告在英国产生。。该报告由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合作成立的公司治理委员会起草并发布。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The 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报告注重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尤其注重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

二、财务治理理论形成与建立——国内财务界深入研究(一)国内财务治理体系的初步探索和形成

郭复初(1993)出版了著作《国家财务论》,初步形成了国家财务理论框架,提出了国家财务独立论等五大理论,对我国财务理论全面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建设等财务实践工作,指导意义非常重大。

刘贵生(1994)指出财务本质上是拥有分配权的所有者对财务资源的一种分配活动,这种分配活动反映着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强调财务分配权在财务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国内对财务治理研究的开创性探索。

干胜道(1995)结合经营权泛滥而所有权弱化这一问题,从所有权的角度研究财务,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所有者财务论阐明了所有者在公司财务中的地位,指出了公司财务治理中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强调了所有者财务的治理作用,对认识和发展财务治理理论意义重大。

李心合(1996)开创性地提出了财会治理结构的概念,提出财会治理结构是以财、会、审分离为基础、完善总会计师制度为保证,通过增设财务委员会,理顺上下级财务部门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汤谷良、谢志华、王斌(1997)系统地提出了在财务理论界影响广泛的“财务分层理论”。将企业产权机制引入到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充分揭示、论证了公司财务层次性,提出了现代企业分层管理架构,对现代财务理论发展意义重大。

伍中信(1998)在《财政研究》第 2 期发表了“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一文,初步提出了“财权流理论”,并在专著《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中,对财权性质、内涵、特点及财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了“财权流”概念,并将其作为财务本质一般表述——“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现代财务本质特点的特殊表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财权作为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以及其在企业财务中处于核心地位,从而将财权配置等相关问题研究提高到了另一个理论高度。

这个阶段处于财务治理的探索阶段,学者们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有关财务治理的观点。但在这一时期,财务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尚未明确的提出。

(二)我国国内财务治理理论研究

1、财务治理主体主要观点述评。

关于财务治理主体的内涵,目前我国财务理论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冯建(1999)认为,财务主体是指“独立进行财务活动、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通常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

油晓峰(2005)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认为参与财务治理的主体不可能太多,因为太多的主体容易使交易成本上升。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在企业中投入专用性资产的(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符合这类定义的只有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因为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具有高的资产专用性。

杨淑娥、金帆(2002)将财务治理利益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大股东和董事会及经理层,一般都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在财务治理中居于相对主动地位;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小股东、政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其进行公司财务治理的难度大于第一类主体,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即谁参加财务治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的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其主体是代表企业利益相关者、具有财务专业知识人员所组成的集团,如股东等出资者的财务总监、代表经营者的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债权人或其委托的专业人员、职工代表等。

章铁生、林钟高(2005)认为,财务治理行为主体是指拥有特定财权并参与财务治理的自然人和法人,包括直接行为主体和间接行为主体,确定财务治理行为主体的核心问题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力。一般来说,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即治理行为主体也主要为以上四者。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主体是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力机构、个体与法人。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债权人。在规范的治理结构中,政府等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直接影响不大,其主体资格很难得到体现,并且公司员工乃至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财务活动的机会很少,即使有资格在重大治理问题方面有一定影响,也大多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等机构中的代理人行使权力,因而不应列为财务治理主体。

2、财务治理客体主要观点述评

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客体的研究很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张敦力博士和杨淑娥教授的论述。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客体是指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公司治理主体发展一样,在企业演进过程中,公司治理客体也从如何保护股东利益,演变到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机制设计、机构设置,维护企业内部成员、外部成员的合法权益。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客体,即财务治理对象,取决于财务治理的属性。财务治理的核心在于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财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成为财务治理的现实内容。因此,如何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是财务

治理的客体,具体表现为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及分配等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

杨淑娥(2004)首先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于财务信息的治理,具体应该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呈报和披露。第一类利益主体治理的任务是保证信息生成、呈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类利益主体应该将信息的监督、检查以及披露的治理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以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同时,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在财权的合理配置上。其实,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一种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问题,在公司中谁掌握了财权,谁就在很大程度上占了主动、占了上风,所以争夺财权的斗争历来是公司各种权力斗争的核心。财权具体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三权”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制衡,使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得到落实,其“剩余索取权”也就能有效保证。最后,研究财务治理的客体还应该与治理的目标相联系,即财务治理的最终理想是使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而财权配置的“动态均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

3、财务治理目标主要观点的述评

财务目标是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关于财务治理目标,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主要有“经济效益最大化”张先治,1997)、“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王庆成,1999),“企业价值最大化”(王化成,2000)等。

郑红亮(1998)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给经营者以充分的自由去管理好企业,股东不能对其作过多的干预;另一方面,要保证经营者以股东的利益为准绳运用这些自由去管理企业,即企业经营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至少最终目的不是制衡,而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和途径。

张敦力(2002)认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李秉祥、曹艳玲(2002)指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姚晓民、何存华(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他认为,财权的合理配置对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运用其财权的基本途径是编制、呈报或审阅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治理的实质就是对财务信息生成程序、生成质量和呈报机制等的规范,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配置与再配置等。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目标最终从属于财务总体目标,也是公司治理目标的具体财务表述。依据财务治理自身的特点,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这些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是对财务

治理主体的直接约束,是财务治理体系要取得的最终运作成果,也是财务决策科学以及本金增值的根本保证。

4、财务治理内容主要观点述评

黄菊波(2002)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一个权利的配置问题,而财务治理的内容包括:投融资、股利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财务报告的及时、准确与充分。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

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

姚晓民(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安排。

林钟高、叶德刚(2003)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程宏伟,《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一个财务治理的分析性框架》,《经济师》第6期,2002年

[2]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4]干胜道,《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5]郭复初,《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6]李秉祥,曹艳玲,《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西部财会》第2期,2003年,(2)

[7]李连华,《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第10期,2002年

[8]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10]林钟高,叶德刚,《财务治理结构:框架、核心和实现路径》,《财务与会计》第4期,2003年

[11]林钟高,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12]刘贵生,《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13]饶晓秋,《财务治理实质是一种财权划分与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当代财经》第5期,2003年

[14]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会计研究》第5期,1997年

[15]汤谷良,《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会计研究》第5期,1994年

[16]王庆成,《财务管理理论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8]伍中信,《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财政研究》第2期,1998年

[19]伍中信,《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研究评述》,《财会通讯》第2期,2006年

[20]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

[21]杨淑娥,《公司财务治理要素,框架及治理效果评价》,《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大会会议简报》第2期,2004年

[22]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第1期,2002年

[23]姚晓民,何存华,《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财贸经济》第2期,2003年

[24]衣龙新,《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4

[25]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6]油晓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7]于东智、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会计研究》第8期,2003年

[28]张敦力,《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中国审计》第4期,2002年

[29]章铁生,林钟高等《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0]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1998年

[31]Jenson,M.C.and Mec kling,W.(1976),“Theory of Firm : Managerial Behavior , Agency Costs , and Capital S 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305-360 [32]Modigliani,Franco and Miller,Merton (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8, 261-297

[33]Williamson,O.E.(1988),“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Journal of Finance , 43 , 567-591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一直是国外财务学者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财务学者也尽力探讨,力求找到既能符合财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又能衔接国家财务管理目标,并能满足企业各经济当事人经济利益的要求,实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此,回顾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以指出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趋势。 一、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述评 根据现有资料,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有学者明确提出“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总目标是一种客观的选择”(何清波、邢建平,1998),“国有企业管理目标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积累的源泉,利润最大化使企业经营资本有了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业主经营逐渐被职工经理经营代替,企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不合适了。这不仅因为利润最大化概念含糊不清,没有反映出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还因为即使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如果未考虑到各种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会影响未来企业经营资本的来源。 (二)净现值最大化。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财务界开始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Joel Dean)的《资本预算》的出版,财务界开始讨论如何在各类资产间分配财物资源,以提高现金流动的净现值。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资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因此现值最大化被视为当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对资本增值效果的影响,显然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并为从根本上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 (三)每股收益最大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股份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以目标在科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的“收益额”有时间概念,且“每股”又有投入资本概念,它是一定时间内单位投入资本(每股,不是每元)所获收益额,充分体现了资本投入与资本增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这一目标一是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二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方针对股票市价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目标只是为了每股收益最大,企业就决不会支付股利。

会计 文献综述

会计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 文献综述 引言: 20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再到后来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等,说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本文在此对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下就国内外各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信息化特征及变化 刘国辉(2009)认为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①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②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蒿俊晓(2011)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进步,财务信息数字化、财务信息交换与公布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下财务会计工作的主流,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为计算机财会全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软件保障。 二、两种不同的信息系统 ERP下会计信息系统:刘丽、胡艳(2007)指出ERP系统中,通过设置大量的信息首先由业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整理,核算并录入完成。ERP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会计人员最后再肘打印的凭证正进行审核。另外ERP中会计模块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原有数据向新系统的转移。在现有的ERP环境下,多采用标准成本法,即企业制造费用按照车间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各产品直接人工、直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作为标准进行分配。比较便利。王莹(2010)ISCA模型:杨周南(2003)提出ISCA模型,一是建立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

最新财务竞争力文献综述讲解学习

1、郭晓明(2004) 定义:企业财务竞争力是企业财务系统进行财务战略的选择结果。提出了识别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方法,并指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以财务竞争力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财务管理。 方法:根据己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对财务核心能力进行评价。先通过专家对所选出的指标体系建立序关系, 根据重要性原则排序, 然后通过相邻的两个指标作出相对重要程度比较, 确立权重系数。最后通过线性综合的模型进行评价。 郭晓明(2004)引入企业能力理论,创新提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其研究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异质性、独特性、协同性的特征[31]。王艳辉、郭晓明(2005)指出企业财务竞争力是企业财务系统进行财务战略的选择结果。财务战略一旦选定,就意味着与企业的财务竞争能力连接起来,现代公司理财应实行战略财务管理,通过培育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能力来实现企业财务竞争力最大化[32]。 出处:郭晓明.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新论.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9):26-27 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4):10-12 2、郝成林(2005,2006) 定义:财务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价值链或供应链企业群的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财务关系为对象,以市场竞争为动力,围绕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努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财务竞争力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构成要素:财务战略、理财能力、财务资源、财务执行力,各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个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就能对企业财务竞争力产生影响。 逻辑关系:财务竞争力=(财务战略+理财能力+财务资源)*执行 出处:郝成林,项志芬.财务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解析.财会月刊(理论),2006(3):61一62 欧谨豪(2006) 定义:从企业并购的视角,认为企业财务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企业在动态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以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为基础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一组分散的资源、能力等财务要素都不能称其为财务竞争力,只有将他们整合为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有比较优势的竞争力。 出处:欧谨豪,刘雪辉.财务新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金融经济,2006(12):178一179 欧谨豪,基于并购的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11 3、程燕(2009)朱晓(2007) 定义:企业正常运转的根本前提是企业财务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有效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财务竞争力是指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 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 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竞争力, 包括财务生存力、财务发展力和财务潜力等层次。 特征:一是财务竞争力是战略性的财务能力。财务竞争力战略主要为差异化战略和协同性战略; 二是财务竞争力具有竞争意识。在竞争主体多元化、竞争对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财务竞争力必须培育竞争意识和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 三是财务竞争力的目的是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探讨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专业200X级X班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财务风险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界,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现在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财务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以及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在理财活动里边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财务风险的概念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James C. Van Horn, John M. Wachowicz Jr(2001)在《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里面更宽泛地说明了财务风险包括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财务风险的类型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财务风险产生因素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中小型企的业财务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录 1 研究背景 (1)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2) 2.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2) 2.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国家鼓励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然后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市场份额的增加,增加了其管理成本。包括企业自身管理成本及社会监督成本。一谈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管理的支撑作用,大家就有很多的共识,因为目前大企业较注重财务管理,中小企业人员较少,业务相对简单,应研究更适合其发展运用的管理模式,用低成本来达到较高效益。 在这种形势下,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俨然要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马长英(2011)提出:从投资、融资和营运资金管理三个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直接关注中小型企业的“行为过程”,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得出中小型企业财务行为特点,以及若干公司财务理论在中小型企业财务行为中的应用情况,并与刘力等人“公司财务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为更加全面地进行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管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1] 陈秀玉(2013)认为:中小企业型企业由于自身资金的不足,导致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这块上,不管是在技术还是人力方面的运用少之又少。虽然近年来对于加强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的。基于此,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在中小企业工作的经验及所在地区中小型企业关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际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优化当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2]傅泉惠(2010)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受到企业家个人意志影响,在财务管理上表现为缺乏财务战略意识、财务治理目标不明确、工作流程不规范以及现金管理意识不强等现象。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一体化,曾经作为中小型企业灵活经营

财务创新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信息化 刘志远、刘洁(2001)1从内部控制框架的五个基本要素入手,阐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新特点与新问题。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但信息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也给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主张把信息作为控制的关键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与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并提出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企业构建内部控制框架的几个关键步骤。 王海林(2008)2对IT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对IT控制、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框架、SOX法案、COBIT、ITIL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或研究的内部控制框架或法律规范,提出了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工程实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内部控制模式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分析。 石爱中(2007)3提出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内部控制成本,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可以将人为控制变为程序控制,并使控制变得灵活可靠;可以形成手工条件不可能设置的控制,增强控制的功能;可以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及时反馈信息,提高控制效果。并提出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五个角度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具体内容。 陈志斌(2007)4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经营决策的信息可以实现对经营决策过程及其影响的实时、充分、同步的反映,大大降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信息的实时传输成为信息化生态环境中企业的一项基本特征。此时,传统生态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能依然存在但可能有所减弱。并提出信息化生态环境中企业将面临许多新的特殊风险,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治理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漏洞风险、系统运转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的人为风险等。 杨雄胜(2011)5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下,各工作岗位通过计算机软件固化流程,打破以前管理普遍面临时空分隔局限,保证岗位实时作用,可以克服有些业务环节岗位功能缺失问题,即尽职在位不缺位;各环节的相关岗位既协配又制约,程序手续衔接紧密,有效克服以前管理经常碰到的工作越位问题,即负责到位不越位。这样的内部控制,必然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自动实时计量并报告己成现实,计算机至现在己不再是一个应用的手段,而是一个生存的必需环境,如此,内部控制必将由关注过去控制现在变成预期未来调控现在,从而会针对更多不确定性做出相机控制,从而与风险管理自然而然融为一体。 骆良彬、张白(2008)6提出信息技术波及各行各业,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过程对企业的影响极其巨大,它革命性地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 1刘志远, 刘洁.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 会计研究, 2001,12:32-36. 2王海林. IT 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探讨[J]. 会计研究, 2009,11: 63-68. 3石爱中.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改造[J]. 审计研究, 2006,6: 3-7. 4陈志斌.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 会计研究, 2007,1:30-37. 5杨雄胜. 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J]. 会计研究, 2011,8: 46-52. 6骆良彬, 张白.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 会计研究, 2008, 5:69-75.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精品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js0843544 专业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 开题报告内容: 本篇论文综述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从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杜邦分析方法的研究三个层面来阐述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的发展与研究,在总结各个文献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他们采用的分析方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采用以传统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比率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个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时,分析公司基本情况,关注上市公司的历史,关注会计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分析子公司和关联方对利润的影响、分析会计主要项目的详细资料,并且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被分析对象所处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 公司财务报表是关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财务公开的原则,定期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提供有关财务资料,便于投资者查询。上市公司公布的一整套财务资料中,主要是一些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利用会计报表直接提供的信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资料归集、加工、分析、比较、评价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改善财务状况的措施办法。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新的会计分析信息。这些会计分析信息,对于企业的主管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工作的升华。 财务分析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角度对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判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对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效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前面的财务分析通常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就企业的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所做的分析,这种分析不足以全面评价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效,很难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关联性做出综合结论。为弥补财务分析的这一不足,有必要在财务能力单项分析的基础上,将有关指标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报表体系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刘静 开课时间:2014年9月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以及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主要动力,在企业各个发展周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其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挥企业财务战略在其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是企业财务战略在多年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以对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不断的深入财务战略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作用,不断突破财务战略对现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企业发展财务战略环境 一.财务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渊源是随着企业战略发展而来,基于对企业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企业战略中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才得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不断的细化和研究。 美国学者Ansoff 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之后,企业战略在企业大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的被研究界关注,在之后的14年,Tom Copeland (1990)学者再次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伴随公司管理的不断发展已经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的得以融合和发展。[1]在此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的研究,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断的被提到了新的研究层面,关于财务战略的定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E.F.Harrison 与C.H.John (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2],。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3]。我国学者杨学义, 武笑坷(2009)指出,广义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的筹集战略和所筹资金的管理战略, 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 包括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分配等政策。[4]之后随着对财务战略定义的越来越广泛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第一篇: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和原因 (一)财务风险和分类 财务风险也称为融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因为各种 不可预测的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是一个经济利益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未来经济利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分为广义和狭义,决 定论者定义风险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狭义的风险。其他专家认为, 损失的风险不但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从这 个角度看,风险是不确定性,这盈利和亏损可能会对企业构成威胁,可能 也带来机会,这是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能够大致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外部看,中小型企业业务活动的各种类型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也会受到自己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大致分为外部和内部原因。当一些行业激励措施鼓励和倾斜的状态,对一些产业也将是有限的。在内部,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财务风险的最重要原因。 未知的内部责任,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严重的资本损失,所以不能保证基 金的安全性、完整性,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内部融资,增加了财务风险管 理的不科学因素。 二、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风险分析 从财务管理现状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很多中小企业现金管理不严,导致闲置资金或不足,没有严格的信贷政策。中小企业基金中,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怀疑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很多中小企业基金的使用往往是没有计划性的 需要时资金紧张,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导致财务风险,进而使得公司 遭受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负债比率越高,财务风险的不 确定性。对未来的业务和财务都有影响。 (三)盲目的投资 多样化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要求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在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之前,选择了多元化的 投资,使投资最终失败。 (四)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财务控制失效 很多中小企业不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如财务库存系统,成本会计系统,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不完善的基本体系虽然得以构建,但没有认真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解,内部意识薄弱,导致混乱基金账户管理。财务管理是基于运企业的 管理需求,人为地增加了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从风险的角度看,一 方面,财务风险没有适当的评价体系。中小企业会依赖于会计和财务部门的控制功能,而不是实行特定的评估和分析财务活动的活动,会计部 门就承担财务预测、分析得功能,一些公司甚至处于不健全会计部门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不完整的状态,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对财务风险评 估不足。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仅仅专注于销售增长和总利润实现, 导致过度使用基金。中小企业,因为盈利水平有限,更关心生产和销售收益。注重短期收益,即使它也可能意识到财务风险的优点和缺点,但 是成本因素,他们不愿意改善财务风险预测和控制技术投资。所以,虽 然表面上降低成本,但可能会增加商业风险。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现实,从而要想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小财务风险,但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将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财务战略文献综述

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研究领域及方向进行综述,以了解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动态和方向,丰富财务战略管理相关知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及模式的大变革,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也逐渐的升级,每个变革对新的经济战略管理内容及新理念的出现都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结合历史背景,在实践的考察背景下,对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进行述评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关于财务战略的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的研究 企业战略是适应现代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正确的战略管理思想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本保证,而战略上的失误将会导致企业损失乃至失败。战略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下面引用国外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观点: (1)国外财务战略内涵研究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W.H.纽曼(W.H.Newman)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长远的主要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一任务而采取的主要行动。 美国学者J.希格根思(J.Higgins)认为,战略管理是设法协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并同时完成企业使命的过程。 美国学者拜亚斯(L.L.Byars)则认为在经营中运用战略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大多数组织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可以有若干种选择,战略就与决定选用何种方案有关。战略包括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 英国学者卢斯.班德在《公司财务战略》中认为:财务战略为企业通过采用最适当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集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战略与战略管理的思想的外延也极为广阔,它可以具体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财务战略就是战略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目前国外对“企业财务战略”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认识。财务战略涉及到企业战略和财务管理两大领域,但是在财务战略的起点、目标以至具体含义上仍没有

财务管理的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的文献综述 篇一:论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文献综述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 西方财务管理的产生、发展是与股份公司的产生发展相伴随的。17、18世纪,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金融业的兴起,生产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形态。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国家产业革命的完成,制造业迅速崛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股份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便应运而生。 企业则务管理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企业经营要求,遵循资本营运规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价值管理,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的财务活动,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财务活动所体现的各种财务关系。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管理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财务管理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让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精神贯穿并

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改善企业的生存条件,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国外学者对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研究 第一个关于中小企业研究的学术性刊物是1952年在德国创刊的杂志Internationales Gewerbearchiv.Zeitschrift fur Klein und Mittlunternemen代表了中小企业研究工作的开端。之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等欧美国家陆续创刊了一系列专门登载中小企业研究文章的刊物。此后出现比较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的Bobson 会议,瑞士的小企业周和国际小企业世界年会理事会等。实证方面的研究有Atherton 和Garson等完成关于零售业中小企业的研究,Taber 和Marberg 等分别以刀具和黄铜制品中小企业为对象的研究,Soltow在1965年对英格兰小规模金属制造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研究,最早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小企业能够成长,这是一项在学术界有主要影响的工作,Vatter1970年研究了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其演进后得出:大企业形成美国工业的垄断核心,而“工业的剩余部分则散布在中小企业部门”的结论。 这些研究,被学术界认为是对中小企业的早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部分。国外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相关立法工作方面比较完善,如美国的《小企业法》和《小企业技术创新法》,韩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等。融资渠

财务会计确认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会计确认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会计确认是会计基本程序的首要环节,没有会计确认,会计其他流程的工作就无法展开。会计确认基础理论决定了会计核算主体何时将本单位具体的经济业务记录为何种要素,从而准确、及时、有效的将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这一基本目标。本文通过对会计确认的定义、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比较及其局限性的分析,提出对我国现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改进。 关键词: 会计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一、会计确认的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次对会计确认做出权威性定义,在其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认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 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同时提出了会计确认的四个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发布的文告《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也对会计确认进行了定义,认为“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某一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它涉及到以文字和金额表示一个项目并将该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总额。”一个符合定义的项目应满足:(1)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极有可能流入或流出该企业;(2)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被计量。 我国对会计确认的研究始于20世纪 80年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葛家澍教授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所谓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予输人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一步还要确定已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人会计报表和如何列人会计报表”。同时还指出,“会计确认实际上要进行两次,第一次解决会计的记录问题,第二次

财务管理参考文献

.王化成编著,企业财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余绪缨主编,企业理财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3.谷祺,夏乐书,乔世震主编,财务管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4.卢家仪,蒋冀主编,财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王化成著,国际财务管理,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 6.曹凤岐主编,证券投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郭复初领著,财务通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8.陈共,周升业,吴晓求主编,公司并购原理与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沈艺峰,贺颖奇主编,企业并购分析,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 10.维高编著,兼并—资本运营核心论,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11.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理财:资金筹措与使用,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12.齐寅峰著,公司财务学(第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3.刘力编著,财务管理学(第2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200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5.陆正飞主编,财务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6.詹姆斯C 范霍恩,小约翰M 瓦霍维奇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第10版),郭浩,徐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7.詹姆斯C 范霍恩著,财务管理与政策,刘志远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8.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9.爱斯华斯达摩德伦,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斯蒂芬佩因曼,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1.弗雷德威斯通,郑光,苏珊侯格,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2.康纳尔著,公司价值评估,张志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3.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著,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贾辉然等译,程嘉树审订,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4.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5.陈建梁主编,新编国际金融,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6.Stephen A.Rose,Randolph W. Westerfield,Jeffery F.Jaffe.公司理财。吴世农,沈艺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7.Richard A.Brealey,Stewart C.Myers.Principles of Corporae Finance.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8.Eugene F.Brigham,Louis C.Gapenski.Intermediate Finance Magement. Fifth Eddition,Orlando:The Dryden Press,1996 29.Stephen A.Rose,Randolph W. Westerfield,Bradford D.Jordan .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Third Edition.Chicago:Irwin,Inc,1995 30.George W,GALLINGER,Jerry B.Poe.Essentials of Finance, 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95

企业财务管理文献综述

1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为信息化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使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高效;“无纸化办公”在很多企业机关节约了资金和时间,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校园网”、“企业网”的搭建以及与Internet 的连接,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已经处于网络的包围之中。 1.1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20 世纪末期,全球市场竞争空前加剧,企业逐渐认识到,面对瞬息万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做出迅速敏捷的反应,以适应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建立更富有弹性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管理思想,将客户要求、企业内部资源以及上游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中运用企业资源计划也就应运而生。 企业资源计划(ERP它实际上仍以MRR!(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使它们得以协调发挥作用)为核心,但在两方面实现了拓展,一是将资源的概念扩大,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资源,而是扩大到真个供应链的资源,将供应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被作为可控对象继承进来;而是把时间也作为资源计划的最关键的一部分纳入控制范畴,这使得决策支持系统被看作ERF不可少的一部分。 ERP是一个信息集成系统,建立跨越企业各个部门、各种生产要素和环境的单一的数据库、单一的应用和统一的界面,在单一的应用原则下处理所有的事务。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世纪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企业缺乏用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和精通信息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尤其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我国企业还缺乏管理信息化方面创新的意

企业现金管理问题文献综述

企业现金管理问题文献综述 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货币资产,可以支付企业日常的零星开支,随时购买各种存货物资。现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可以没有利润但是不可以没有足够的现金。在历次金融危机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现金流管理是个复杂切严肃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学者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会计研究之中,随后会计在西方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我国关于现金流量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尚待不断完善。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在现金流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五方面:一是影响现金流的因素分析;而是现金流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级中的应用;三是现金流与企业融资行为之间的研究;四是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五是现金流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为优化基于价值链现金流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哈佛大学詹森(Jensen)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理论(FreeCashFlowHypothesis):指出自由现金流量满足所有具有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U所需资金后多余的那部分现金流量,这些投资项LI的净现值按相关资本成本贴现讣算出来。为基于自山现金流量的企业融资、投资、运营以及价值评估理论奠定了基础。 帕罗?佛门罗(Matteo paro Buddha luo) (2010)认为,现金流量是一个事实,净收益只是一个观点,他主张用现金流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不是净收益。帕布洛?费尔南德斯(2010)还据此提出了一个现金流计算公式。 施科特?查理森(Charlie Carson) (2011)认为,现金流是过度投资的决定因素,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企业不是在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运作,资本市场的各种摩擦阻碍了管理者从外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关于现金流管理的基本概念问题,现金流管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现金、现金流和现金流管理方面。陈琦伟(2003)认为现金流管理中的现金是广义上的现金,即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狭义现金流)而且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蔡昌(2007)安流向对现金流作了详细解释,即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以及现金浄流量。贺志东(2009)认为现金流是一个速率变量,并指出现金流按用途分为营业现金流、投资现金流以及筹资现金流。枯古军,王守海(2011)认为现金流管理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期限安排方面的所作出的预测和讣划、执行与控制、信息传递与报告以及分析与评价,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管理系统。 关于现金流管理重要性问题,李广子(2004)将现金流视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指出现金

浅谈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浅谈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开题报告前的准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确定后,学生应尽快征求导师意见,讨论题意与整个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并编写研究提纲,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研究(或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应说明此项研究(或设计)在生产实践上或对某些技术进行改革带来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有的课题过去曾进行过,但缺乏研究,现在可以在理论上做些探讨,说明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2、国内外同类研究(或同类设计)的概况综述。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后,对该类课题研究(或设计)已取得的成就与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只对本人所承担的课题或设计部分的已有成果与存在问题有条理地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课题研究(或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写出将在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要重点突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是物所能及、力所能及、能按时完成的,并要考虑与其它同学的互助、合作。 4、研究(或设计)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或切合实际的具有新意的设计方法,是获得高质量研究成果或高水平设计成就的关键。因此,在开始实践前,学生必须熟悉研究(或设计)方法,以避免蛮干造成返工,或得不到成果,甚至于写不出毕业论文或完不成设计任务。 5、实施计划。要在研究提纲中按研究(或设计)内容落实具体时间与地点,有计划地进行工作。 二、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可在导师所在系(教研室)、专业或院范围内举行,须适当请有关专家参加,导师必须参加。报告最迟在毕业(生产)实习前完成。

2、本表(页面:16K)在开题报告通过论证后填写,一式三份,本人、导师、所在学院(要原件)各一份。 三、注意事项 1、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意味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学生已对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了周密的思考,是完成毕业论 文(设计)关键的环节。在开题报告的编写中指导教师只可提示,不 可包办代替。 2、无开题报告者不准申请答辩。 3、本表(原件)用钢笔填写,字迹务必清楚。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摘要: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艺术”,背后往往隐藏着企业的玄机。它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 需要的信息。同时,正因为财务报表全面、系统、综合地记录了企 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因而相关利益人对它的分析极为关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税务部门、社会公众等在做经济决策时,都要分析 企业的财务报表。当然,分析财务报表需要依靠一定的分析方法与 技巧,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 能得出较为科学的决策。本文以青岛海尔为实例,从经营成果、财 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且与同业公司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该公司进行了综合财务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分析 1研究背景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根本要求,上市公司就是这种两权分离的代表,上市 公司的股东、债权人等相关外部利益者要求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就要通过分析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这就使此财务报表分析具有必 要性。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了十几年,投资理论也处于一个培养和嬗变的过程中。目前市场已由散户跟风逐步向机构投资者理性分析变化,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专 业: 会计学 课程名称: 财务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 刘静 开课时间: 2014年9月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成 绩 评卷人 研究生姓名 杜永川 学 号 201302110108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以及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主要动力,在企业各个发展周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其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挥企业财务战略在其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是企业财务战略在多年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以对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不断的深入财务战略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作用,不断突破财务战略对现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企业发展财务战略环境 一.财务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渊源是随着企业战略发展而来,基于对企业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企业战略中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才得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不断的细化和研究。 美国学者Ansoff 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之后,企业战略在企业大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的被研究界关注,在之后的14年,Tom Copeland (1990)学者再次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伴随公司管理的不断发展已经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的得以融合和发展。[1]在此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的研究,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断的被提到了新的研究层面,关于财务战略的定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E.F.Harrison 与C.H.John (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2],。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3]。我国学者杨学义, 武笑坷(2009)指出,广义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的筹集战略和所筹资金的管理战略, 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 包括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分配等政策。[4]之后随着对财务战略定义的越来越广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