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因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基因检测在神经性疾病研究中的作用一、引言神经性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一类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在神经性疾病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因检测在神经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二、基因检测在神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遗传性神经性疾病的诊断遗传性神经性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类疾病,如亨廷顿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基因检测技术可以直接检测患者基因突变,为遗传性神经性疾病的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建立遗传连锁分析,进一步明确疾病的遗传模式,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2. 获得性神经性疾病的诊断获得性神经性疾病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如感染、中毒、自身免疫等。
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分析患者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提供重要信息。
例如,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可以发现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三、基因检测在神经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1. 疾病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筛选疾病相关基因,为揭示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对患者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 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基因表达谱、甲基化谱等,为发现神经性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提供重要手段。
这些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 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探索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分析患者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为揭示神经性疾病相关信号通路提供重要信息。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及现状分析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由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是当前全球最为普遍和致残的疾病之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光遗传学、神经再生、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多个方面,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及现状进行分析。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全球首个成功治疗登革热,活跃性高,生物活性好,副作用小的登革热疫苗研制成功之后,药物治疗的新进展持续涌现。
如目前全球多发的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
传统疗法以提高头儿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为目标,当前则以激动多巴胺受体、无极磷酸酶B抑制剂等为主要手段进行治疗。
但长期使用后会引发对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如运动功能恶化、吐泻、幻觉、记忆障碍、睡眠障碍等。
因此科学家将粗分为2种类制剂,一是改善患者生活积极性的辅助治疗和缓解运动障碍的症状的药物,二是靶向帕金森病病因、具有较好治疗效果的新型药物。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力高肼锶、达芦那类既能缓解运动障碍、又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精神状况的药物。
2018年,美国FDA批准新型帕金森病药品NEUPRO上市,它提供了24小时的缓解躁动、震颤的症状,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普通颅脑创伤、轻度脑挫伤、脑外伤以及吸食毒品者并发脑损伤都会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和神经胶质细胞异化,因此目前针对这类疾病,正采用高尚退肝风清冲剂、早期积极处理预防及干预脑实质性损伤或脑萎缩,拦截疾病进展及自我修复,同时结合脑功能任务训练探讨提高疗效。
二、光遗传学光遗传学是指利用光敏生物亚硫酰胺还原酶(LOV)等稳定的光敏蛋白质与基因组工程相结合,实现局部病变区域神经元的特异性激活或抑制,它是目前最为前沿的治疗研究技术之一。
2010年,Ed Boyden等人首次利用光遗传学技术研制了光学安全的绿色荧光蛋白(GFP),随后利用这种技术开发了多种光学激活和抑制的工具蛋白。
细胞治疗技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的一种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一些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近年来,细胞治疗技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应用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引起了广泛关注。
1. 细胞治疗技术细胞治疗技术是指通过对患者的体细胞进行基因修饰或活化,然后再将这些细胞注入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与药物治疗相比,细胞治疗技术更为精确和安全,因为它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危害。
细胞治疗技术主要有三种:(1)细胞免疫治疗: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清除肿瘤细胞和感染病原体。
细胞免疫治疗分为细胞毒性T细胞疗法、肿瘤相关抗原T细胞疗法和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
(2)基因治疗:通过改变或引入患者体内的基因来修复或替代病变细胞的不正常基因,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如基因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噬菌细胞缺陷症(SCID)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3)干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或细胞。
干细胞治疗最常见的应用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移植和心肌干细胞移植等。
2. 细胞治疗技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过度反应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常规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应用药物治疗。
然而,一些患者会对药品产生抗药性或不良反应,而细胞治疗技术则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细胞治疗技术的应用。
(1)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多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抵抗胰岛素引起的糖代谢障碍。
胰腺移植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供体短缺等问题,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胰岛细胞移植成为另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该方法是将胰岛细胞注射到患者体内,修复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一类严重的疾病,它们可以发生在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对于这些肿瘤的分类和管理,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分类标准。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分类,并总结每种类型的特点、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后评估。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胶质瘤:这是最常见的脑肿瘤,可以分为低级别(如胶质母细胞瘤)和高级别(如间变性胶质瘤)两种类型。
这些肿瘤通常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并且可能在脑的各个部位发生。
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这类肿瘤包括各种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成分的肿瘤,例如神经节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这些肿瘤通常发生在脑和脊髓的不同部位。
垂体腺瘤:垂体腺瘤起源于垂体腺,这是一种位于大脑底部的内分泌器官。
这类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功能性肿瘤(如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等)和非功能性肿瘤。
松果体肿瘤:松果体位于大脑的后上部,松果体肿瘤可以是恶性的也可以是良性的。
这类肿瘤通常比较罕见。
颅底肿瘤:颅底肿瘤可以发生在头骨和脑的交界处,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这类肿瘤通常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
临床表现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位置。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障碍、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对于这些症状,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检查,例如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
例如,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
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工具。
预后评估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预后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预后特点。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预后。
在预后评估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肿瘤的分级和分子标记物等因素。
·109【第一作者】李玉欢,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基因治疗。
Email:****************.cn【通讯作者】李 伟,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
E-mail:************.cn·综述·罕见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李玉欢1 李 伟2,3,4,*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21)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3.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 (北京 100101)4.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摘要】罕见病是发病率很低的一大类少见疾病,其中很多疾病为慢性、严重的遗传病,常常危及生命,多数为基因缺陷导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可利用载体将遗传物质引入靶细胞,通过纠正或补充缺陷基因来治疗或预防罕见病。
本文将概述基因治疗的策略,并详细阐述应用最广泛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在眼病、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展望我国基因治疗行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罕见病;遗传病;基因治疗;腺相关病毒【中图分类号】R394.1【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9YFA0110800)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3.03.046Advances in Gene Therapy for Rare DiseasesLI Yu-huan 1, LI Wei 2,3,4,*.1.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Jilin Province, China2.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101, China3. Beijing Institute for Stem Cell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Beijing 100101, China4.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A class of illnesses with a very low incidence is known as rare diseases. Many rare diseases are serious, chronic conditions that frequently posea threat to life. Most of the rare diseases are caused by genetic disorders and a lack of effective treatments. Gene therapy is a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 that can be used to correct or replace genetic defects in target cells to treat or prevent rare diseases. In this article, we outlined gene therapy strategies and provided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most popular adeno-associated virus used to treat diseases affecting the eyes, blood, nervous system, and muscles. Finally, we reviewed and predic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 for China's gene therapy market.Keywords: Rare Diseases; Genetic Disorders; Gene Therapy; Adeno-Associated Virus1 罕见病 罕见病,即发病率很低的一大类少见疾病,其中很多疾病为慢性、严重的疾病,常常危及生命。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向功能缺陷或病变的细胞及组织引入互补的正常基因或治疗性功能基因,使其表达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作为一个高度独立化器官,因其独特的生理特征及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不易进行基因操作。
近年来,由于神经遗传学研究的进展、CNS疾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导入外源性基因载体的改进及其基因转移技术的进步,使基因介导CNS疾病的治疗越来越趋近现实,CNS作为基因治疗的靶器官正逐步实现[1]。
1CNS疾病基因治疗的方法和途径111exvivo途径exvivo 途径即体外细胞介导法,通过移植携带靶基因的工程细胞完成,是基因转移技术和脑内移植技术的结合。
首先将目的基因转入体外培养的靶细胞内,进行筛选、鉴定后,行体外扩增,然后将其移植入脑内治疗靶区,使其在脑内充当分泌营养因子、神经递质和代谢酶等基因产物的生物学“微泵”(minipump),此细胞称为基因修饰细胞或工程细胞。
这种方法比较经典、安全,效果较易控制,但是存在操作步骤多、技术复杂、难度大及若采用人类胚胎细胞则涉及伦理学问题,故不易推广。
exvivo途径中靶细胞的筛选是至关重要的,既要易于获得、容易转染及稳定表达,又要避免发生免疫反应。
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基因转导的细胞必须能长期在宿主脑内存活,且无侵袭性;②修饰后的靶细胞应具有稳定表达治疗性产物的能力;③可体外控制治疗性产物有效、适量的表达;④能预设某一安全机制,在必要时可激活以阻止修饰细胞在体内有害的生长和Π或有害功能的发挥,以避免肿瘤发生。
目前,应用于CNS基因治疗研究的靶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原代骨骼肌细胞、胶质细胞、胚胎中脑细胞、条件永生性神经细胞(conditionallyimmortal2izedneuralcell)及神经干细胞。
112invivo途径invivo途径即体内直接转染法,是体内基因治疗的直接途径。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因治疗一.概述1..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在特定靶细胞中表达该细胞本来不表达的基因,或采用特定方式关闭、抑制异常表达基因,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在基因治疗的早期,基因治疗是指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后与宿主细胞内基因组发生整合,成为宿主遗传物质的一部分,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随着基因治疗基础研究的发展,治疗研究的技术不断增加,不仅可以将外源性正常基因导入到病变细胞中,替代或与缺陷基因共存,产生正常基因表达产物以补充缺失的或失去正常功能的蛋白质,而且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抑制细胞内过盛表达的基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基因治疗研究的主要内容或策略:(一)基因标记:基因标记(gene labeling)实验是基因治疗的前奏。
标记假定对患者有治疗作用的细胞,用标记实验验证两个问题:(1)外源基因能否安全地转移到患者体内(2)从患者体内取出的细胞能否检测到转移基因的存在。
接受标记实验的患者不一定直接获得治疗效果,其主要目的是得到进一步临床基因治疗有用的信息。
●目前常用的基因标记方法是将neo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在体外转染细胞,然后输入体内,可以很方便地跟踪这种标记细胞的命运。
●(二)基因置换:所谓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是指将特定的目的基因导入特定的细胞,通过定位重组,以导入的正常基因置换基因组内原有的缺陷基因●基因置换的目的是纠正缺陷基因,将缺陷基因的异常序列进行矫正,对缺陷基因的缺陷部位进行精确的原位修复,不涉及基因组的任何改变。
●基因置换的必要条件是:①对导入的基因及其产物有详尽的了解②外来基因能有效地导入靶细胞;③导入基因能在靶细胞中长期稳定驻留;④导入基因能有适度水平的表达;⑤基因导入的方法及所用载体对宿主细胞安全无害。
●应用基因打靶技术,在基因置换的实验研究中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三)基因添加:基因添加或称基因增补(geng augmentation)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靶细胞表达其本身不表达的基因。
●基因添加有两种类型:一是针对特定的缺陷基因导入其相应的正常基因,使导入的正常基因整合到基因组中,而细胞内的缺陷基因并未除去,通过导入的正常基因表达产物,从而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二是向靶细胞中导入靶细胞本来不表达的基因,利用其表达产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四)基因干预:基因干预(geneinterference)是指采用特定的方式来抑制某个基因的表达,或者通过破坏某个基因而使之不能表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基因转移技术和靶细胞(1)基因治疗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体内直接转移基因,称为体内法,这是最有前途的方式,也是各种基因转移技术集中攻关的方向。
但目前仍存在转移和表达效率低等困难。
现已在腹腔、静脉、肝、肌肉、气管、乳腺及脑等多种组织器官获得成功。
第二种是细胞介导的基因治疗,称为回体法,即先将合适的靶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使其能高效表达,然后再将这种基因修饰过的细胞回输病人体内,使外源基因在体内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所使用的靶细胞既有细胞株也有原代细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基因治疗都必须通过适当的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技术将外源基因转移至特定细胞内。
(2)基因转移的生物学方法:①逆转录病毒载体:逆转录病毒载体是基因治疗中最常用的载体。
常用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是从小鼠白血病(Mo-MLV)的前病毒(DNA)制备的。
逆转录病毒载体要通过将外源性基因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后,所得到的是DNA,必须将其转变成假病毒,才能高效感染靶细胞,用于基因治疗,制备假病毒的过程是在包装细胞中完成的。
●包装细胞:包装细胞(pakaging cell)系是将缺失了包装信号及相关序列的缺陷型逆转录病毒(辅助病毒)导入哺乳动物细胞而制备成的一种特殊细胞系,这种细胞因携带与逆转录病毒基因组而能够大量产生病毒包转蛋白。
●将逆转录病毒载体(DNA)导入包装细胞后,插入基因组。
●逆转录病毒的特点: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变成假病毒颗粒后,假病毒颗粒中所包含的RNA与逆转录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相似,实际上只是以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取代了病毒的结构基因。
感染靶细胞的过程与普通逆转录病毒一样。
RNA 进入靶细胞后,通过逆转录过程转变成前病毒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从而使目的基因成为宿主细胞染色体DNA 的一部分,靶细胞成为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转化细胞②腺病毒载体:腺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长36kb。
腺病毒基因组是由非结构性早期基因(E1-E4)、编码结构蛋白(L1-L5,IVa2)的晚期基因和RNA聚合酶Ⅲ转录子(V A)组成。
每个早期基因有单独的启动子,晚期基因由单一主要晚期启动子控制,两端是含有顺式调控元件的短的反向末端重复系列(ITR),是病毒复制和包装所必须的系列。
●腺病毒载体具有以下优点:1)宿主领域广,而人类是Ad的自然宿主;2) Ad蛋白的表达不以宿主细胞增殖为必要条件,Ad载体不仅可以感染分裂期细胞,也可以感染非分裂期的细胞;3)可获得高病毒效价,其病毒滴度可达109-1011CFU/ml,适宜于临床基因治疗;4)重组体非常稳定,未发现载体导入后重排;5)与人类恶性肿瘤无关联,腺病毒仅能引起人呼吸道轻微炎症,不会引起肿瘤;6)腺病毒疫苗开发研究表明,腺病毒疫苗长期应用,未见明显副作用,提示腺病毒载体有较高的安全性;7)Ad载体没有包膜,不易被补体所灭活,可直接体内使用;8)Ad经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形成内吞小体失去外衣后,病毒DNA进入核内,以附加体形式存在,保持自身线性结构,不整合入染色体,非整合作用使其更安全。
③腺相关病毒载体④单纯疱疹病毒载体(2)基因转录的非生物学方法●脂质体方法●直接注射法●电穿孔法●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3)基因转移的靶细胞●造血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肌肉细胞●肿瘤细胞S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的新进展(1)概述:基因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疾患是一种有希望的药物传送机制。
目前该技术对加强生长因子对脊髓融合,椎间盘再生和脊髓和脑损伤的康复治疗尤为有用。
基因治疗使局部分泌高水平的生长因子成为可能,消除了因大多数肽类神经生长因子半衰期过短而使用缓慢释放生长因子的携带物或经体外持续泵入生长因子的麻烦。
(2)基因治疗与脊髓损伤:●基因治疗脊髓损伤(SCI)既不存在胎儿神经组织移植的组织来源问题,且比外周神经组织移植引起的排异性低,是目前脊髓损伤治疗中最有前途的方法,基因治疗的基因方式有两种:一是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体内靶细胞令其表达;二是将基因在体外导入适当的细胞内,并筛选出高效表达的移植细胞作为转基因中介移植到体内靶组织,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将基因导入细胞又可用多种手段实现:如微注射、脂质体等物理或化学手段;利用缺陷病毒作为载体感染细胞的生物学手段,因为用生物学手段转基因的细胞移植方法空间定位明确,所以目前最常采用它作为基因治疗效果的研究,虽SCI基因治疗目前仍停留在实验探索阶段,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但随着基因治疗技术方法的不断提高,它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以预见。
(3)基因治疗与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相结合治疗CNS疾病:●基因治疗是当前生物医学发展较快的领域。
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别是SCI的作用尚在探讨阶段。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应用转基因技术发现一些特殊蛋白,主要是神经营养素家族在干预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反应和促进其功能恢复方面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神经营养因子(NTF):是一类由神经元、神经支配的靶组织及胶质细胞产生,具有促进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细胞分化、生长和存活作用,目前已知有20余种。
部分(主要是NGF、BDNF、CNTF、NT-3等)对受损脊髓有促进神经元纤维再生的作用。
人们发现脊髓损伤后,NTF及其受体表达增加,出现自我保护反应。
●Tuszynski等在成鼠SCI后,通过基因转移NGF的研究证实,NGF能诱导感觉和交感神经元纤维再生,使局部运动神经元纤维也出现出芽现象。
多数学者认为NTF 对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作用,可能是先与神经元细胞膜、胞质轴膜上的受体结合,继而调控神经细胞内相关的细胞因子及钙离子的重新分布,改善损伤区的微循环,使之适于损伤脊髓的恢复。
除此之外,NGF尚有减少超氧化自由基对脂质膜的损害,由促蛋白磷酸化的作用和调节受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mRNA转录功能,有助于脊髓的恢复。
(4)转基因移植治疗CNS疾病的操作方法:为了向脊髓损伤区提供足够的、持久的神经营养因子,最佳的途径就是转基因。
目前所应用的转基因技术,是以反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外源性基因重组至病毒DNA,然后再转染受体细胞,最后植入受损脊髓中,使之不断提供目的基因,发挥治疗作用。
(5)CNS疾病基因治疗的受体细胞:受体细胞:能够携带NTF基因的受体细胞有多种,主要有星形胶质细胞、肾上腺嗜铬细胞、成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神经膜细胞等。
目前用于SCI基因治疗研究的移植载体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和神经膜细胞。
成纤维细胞由于其获取途径简便,较易在体外繁殖的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神经膜细胞不仅可以作为SCI基因治疗的移植载体,其本身即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髓鞘的重建和部分神经功能的恢复,神经膜细胞在SCl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转基因技术,神经膜细胞的存活时间、分泌生长因子及引导轴突生长所需的细胞外基质等功能将有所提高。
●目前对SCI实施基因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Tuszynski等(1994)将NGF基因修饰成纤维细胞后,再植人无损伤鼠脊髓中(T7平面),1年后植入的成纤维细胞仍然存活,并促使大量的脊髓轴突生长(感觉纤维)。
同时将NGF基因修饰成纤维细胞植人半横贯伤鼠脊髓中(T7平面),1年后植入的成纤维细胞仍能表达NGF,并发现大量的脊髓轴突生长(感觉纤维)。
●Blesh等(1997)采用NGF、基因转移治疗慢性脊髓损伤,于半横断伤后l~3个月始植入NGF基因修饰的成纤维细胞,移植后3~5个月发现脊髓背侧束的主要感觉轴突大量长人移植损伤区,而皮质脊髓束及局部运动轴突均无再生迹象。
这一结果表明:在SCI慢性期,NGF的局部持续表达也可促使特定脊髓轴突的再生。
(6)基因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展望:基因治疗在于转入调控再生的合适基因,目前对这方面的认识有限,使基因治疗的效果不佳。
同时与所有的基因治疗一样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细胞不能长期存活及遗传修饰细胞转移基因的表达逐渐下降等问题,使基因治疗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虽然存在上述问题,并且目前关于SCI的基因治疗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仍十分诱人。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水平干预给中枢神经再生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