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27 KB
- 文档页数:7
沈阳二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15届)历史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客观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脆弱性B.自足性C.顽强性D.封闭性2、右图是福建的客家土楼,与它密切相关的史实是A.江南社会经济发展B.中原人口大量南迁C.建筑业发展迅速D.经济重心实现南移3、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
当时,这一社会现象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4、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5、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这说明,元代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6、某一作物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一亩之收,可敌四十亩。
至明末,全国各地到处种植。
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食用,风俗顿坏。
”此作物是A.甘薯B.粟C.水稻D.鸦片7、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
沈阳二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上文中的“师古”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3.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B.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4.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帝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 皇帝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中央集权制5.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6.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C.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D. 完全避免了官僚队伍的腐败行为7.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8.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Ⅱ卷两部分,共7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答题前,请务必将班级、姓名和考试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第Ⅰ卷(共6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40小题。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2.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
它所体现的是A.小农经济B.重农抑商C.商品经济D.重男轻女3.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宋元时期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有陕西民间剪纸河北民间剪纸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夫妻恩爱,其乐融融④具有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能力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5.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错误的是A.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最早发明了丝织技术C.唐朝前期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D.春秋时期已能制造铁制农具7.元代泉州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一艘运载精美瓷器的商船正要起航,商家对其中一种新品瓷器外销行情甚是忐忑,该“新品瓷器”最有可能是A.唐三彩B.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C.青花瓷D.粉彩开光花尊8.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这位先贤是( )A .大禹B .神农氏C .李冰D .郑国 2.李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 .铁锄B .曲辕犁C .翻车D .棉衣 3.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 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4.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下列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⑤B .①③②④⑤C .①③②⑤④D .①②③⑤④5.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里的“本业”指的是( )A .工业B .手工业C .农业D .商业6.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
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A .秦汉B .隋唐C .宋元D .明清7.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 .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C .《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 .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者己相当发达。
” 8.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沈阳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4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阶段验收高一(16 届)历史试题命题人: 宋敏求张文斌李伟审校人:哈艳说明:1。
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图二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2。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D。
①③④3.“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5。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6。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7。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2分,共6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此语描述的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4.“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
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
”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A.纸币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B.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C.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持稳定的重要手段D.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5.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顺便到“瓦肆”听戏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贩茶到海外,受“海禁政策”的限制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7.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高2014级高一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5×40)1.西欧粮食的收获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发达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2.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3.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
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A.青瓷、粉彩瓷器B.粉彩瓷器、白瓷C.青瓷、白瓷D.白瓷、青瓷4《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 B.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C.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 D.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5.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
其中,步骤最合理、论证最严谨的是6.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明清政府“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7.“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沈阳二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4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阶段验收高一(17届)历史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8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这句话指出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A考点:从材料反映出的男不耕作则天下人会挨饿,女不纺织则天下人会受冻,说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古代人们生存的必要基础。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排除C 项;B、D 两项与材料无关,答案为A。
2.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A.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答案】C考点:古代农业经济。
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C。
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B。
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A项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答案】B考点:均田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材料所讲的是北魏时实行的均田制,在这一制度下,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单项选择题(共65小题,每小题1分,共65分)1.《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A.青铜器制造业发达B.农业耕作技术提高C.畜牧业十分发达D.铁制农具的使用2.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3.西欧粮食的收获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发达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4.“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5.据《耒耜经》记载,右图所示农具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原文大意是说“朝廷任命(任延)出任九真太守。
九真郡的民俗以打猎为业,不知道用牛耕种,百姓向交趾郡人买粮食,往往搞得很困顿。
任延就命当地人铸造耕田农具,教他们开垦荒地。
当地的田地一年一年地开拓。
百姓们富足了,说明(任延)到任后当地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因此选B. 推广曲辕犁始于隋唐时期,排除A;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是题干的主要意思。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四个重点。
一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二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突出成就;三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四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运用两种方法。
一是联系的方法,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情况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发展情况;二是辩证的方法,对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它蕴含的消极因素。
(3)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弄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逐步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
2、《左传》相传为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
书中记载“欲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欲至与周争堠田”(注:划线部分是人名)。
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沈阳二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17届)历史试题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审校人:高一历史备课组说明:1.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8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诗经》在2010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 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宗族势力赖以生存主要取决于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3.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 封闭性B. 分散性C. 连续性D. 脆弱性4.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 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 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 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 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5.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唐朝扬州近郊的农民,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A. 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B. 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C. 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收入除银钱外,还有纸币D.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6.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
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B. 鼓励土地买卖C. 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D. 禁止开垦荒地7.右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 东汉B. 南朝C. 隋朝D. 南宋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9.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10.《南江县志·棉布谣》:“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据材料分析,该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11.右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A. 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 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12.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
这反映宋代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 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C. 商帮势力崛起D. 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13.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A. 日中而市,交易而退B.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D.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14.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 手工工场兴起B. 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 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5.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已经很重视,这说明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发展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③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④宋朝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6.据明代《海澄县志》记载:(漳州月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泛指交际应酬)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
这反映了当时月港A. 对外贸易频繁B. 民营手工业发达C. 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 社会习俗西化17.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文人社会地位提高B. 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C. 官僚机构日益扩大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18.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
这反映了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B. 重农抑商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C. 海禁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D. 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19.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20.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C. 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D. 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
”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A. 市场因素B. 军事因素C. 技术因素D. 政治因素22.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3.下图显示了英国1801年、1851年、1901年产业结构的变化。
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连年歉收B. 海外殖民掠夺C. 奢侈享乐风尚D. 工业革命影响24.《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
”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②圈地运动的开展③机器工厂的出现④海外市场的扩大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5.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机械特色不同B. 通讯工具不同C. 主要动力不同D. 交通工具不同26.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
这段话最能表明A. 电已进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当中B. 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C. 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27.西方学者中有人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可以依据的史实是A.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的孤立状态B. 工业革命后世界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输出加强D. 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联系28.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 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 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29.“窍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A. 发展生产,与民求富B. 培养人才,积累经验C. 辅助军事,富国强兵D. 抵制洋货,夺回利权30.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道:“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是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海军太软弱 B.洋务运动没有达到目的C.李鸿章对于练兵感到失望 D.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3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32.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A. 2B. 31C. 73D. 19333.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3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35.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国际环境有利B. 民族独立实现C. 社会性质改变D. 政府大力支持36.清末有官员惊叹:“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紊亦已甚矣。
以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