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绍兴的桥
- 格式:pdf
- 大小:187.15 KB
- 文档页数:4
绍兴的这些桥都是有故事的,还有很多全国之最呢!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
因水而有桥,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
绍兴曾被誉为“万桥市”,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石拱桥,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
在全市现存的604座古桥中,宋以前古桥13座,明以前古桥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桥550座。
国内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宋代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南宋宝佑四年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
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
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
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来绍兴旅游的游客,必然是要到八字桥去走一番的!国内仅有的唐代特长型石梁桥---纤道桥桥在柯桥区阮杜间,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
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长达386.20米,共有115跨,每跨净垮2米左右,桥面用三条石拼成,宽1.50米,桥墩用条石干砌,墩厚1.5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四十五垮较高,以通小舟。
该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两端各设茶亭一座。
这种桥全国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过,绍兴该桥颇多,有长达1--2公里的,目前还有樊江的贯虹桥和二处残迹,一处在钱清附近,一处近绍兴城。
据说,情侣是必须去走一趟纤道桥的,因为这是你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浪漫!国内仅有的连续三孔马蹄形拱桥---泾口大桥泾口大桥,位于绍兴陶堰泾口村,跨浙东运河。
由三孔马蹄型拱桥与三孔石梁桥组成。
位于绍兴市区城南的千年古桥一大庆桥
千年古桥一大庆桥
大庆桥位于绍兴市区城南,横跨原先会稽山阴两县分界河府河,桥东连白衙弄,桥西通解放南路。
大庆桥历史悠久,早在宋朝就己经存在,宋嘉泰《会稽志》云:“大庆桥,在城东南,以旁有大庆寺,故名。
”由此可见此桥至今已存在一千多年。
由于大庆桥横跨两县界河上,又与大云桥及狮子街、都昌坊相近,因此附近商铺林立,贸易兴旺,是绍兴老城区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
大庆桥历经千年,由于桥身全是由大块花岗岩建造,结构坚固,虽然现在桥面破旧不平,但整体保存较好,是一座传统的古石桥,被列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这是大庆桥的两张照片,老照片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解放南路拓宽前,至今已有四十年。
新照片上桥边上是新建的地铁一号线鲁迅故里站。
介绍几座绍兴名桥水乡绍兴,自然有众多的桥,连乡间的小桥都算起来,那应是成千上万,反正我也不知道具体数字.绍兴有首关于桥的顺口溜,是从一到十将桥排队:一,大木桥;二,凤仪桥(仪与二是绍兴话的谐音);三,三脚桥;四,螺蛳桥(四与蛳绍兴话谐音);五,鲤鱼桥(五与鱼绍兴话谐音);六,福禄桥(六与禄绍兴话谐音);七,七方桥;八,八字桥;九,酒务桥(九与酒谐音);十,日晖桥(十与日绍兴话谐音).这顺口溜,绍兴人是人人会溜,不过有些桥在哪儿,连我这老头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凤仪桥,鲤鱼桥,八字桥,酒务桥和日晖桥还在那,三脚桥是昌安改造时拆的,其它的桥我不知所踪.绍兴上了书上了古诗词的桥很多,只是我手头一下收集不到众多的资料,只好凭过去听过的,读过的印象来说说,反正咱博文也不投稿,也不卖钱,说错了也没关系.下面就罗列一下,能说明的就说明一下,没把握的,就尽量不乱说:八字桥南宋时期建的名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绍兴市区八字桥直街最东头.因"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嘉泰会稽志语)而得名.现桥为南宋宋理宗宝祐年间(约公元1256年前后)所建,后又于清乾隆48年(1783年)大修过,解放后,还在1982年整修了一下.八字桥横跨东双河,一座桥有四处上下桥的石坡,南侧坡下有小河流过,桥下旧有纤夫行走之路,称纤道.桥为梁式石桥,现今时髦年代,人们又给它加了一顶桂冠,说它是古代立交桥.桥上置石栏,望柱头石雕复莲,桥净跨4.5米,西侧第五柱上刻有"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字样.题扇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蕺(JI)山南麓,蕺山街的中部一丁字路口,路口就是这座桥.此桥按理应早于东晋时期,但现桥是一座重建之桥,建于清道光八年,即1828年.是单孔石拱桥,桥长十八米余,净跨七米,跨府河.据介绍,此桥半圆拱内顶部镶嵌龙门石七块,有镂空透雕"蛟龙喷水"图案.桥面设望柱六根,桥呈东西走向,两面各有台阶19级.,现桥边立有书法家萧娴题写的"晋王右军题扇处"石碑.这桥有王羲之的一个传说:说当年初秋某天,王羲之过此桥,见一老妇人在卖六角扇,因已秋凉没有生意.王为此妇所持之扇各题五字在扇面上,老妇不解,王告诉她,你只要说这五字是王右军所写,要100文钱一把,就行.老妇就将信将疑这样说,结果一下就卖完了.原五文钱一把卖了100文钱,这老太婆于是天天在这桥上等王,想再来一下,王只好躲她了,因此此桥便被称为"题扇桥",旁边还有一条"躲婆弄"呢.广宁桥桥也在绍兴城内,地处城东,靠近都泗门,与八字桥南北相望.,与八字桥仅相距百余米.也是单空石拱桥,桥身高大壮观,桥长60米,南北走向,南北各有石阶20级.桥上望柱有24根,刻有石狮和复莲.此桥至少重建过三次.原桥建于宋,但具体年月无考,但有一乡先生叫韩有功的,书载其与诸同事在夏夜常在广宁桥上纳凉,韩是公元1131---1162年在世,曾当过陆游的老师,因此此桥必建于12世纪或以前,那是北宋年间.以后,这桥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毁,万历二年(1574)华严寺和尚募捐重修;清康熙三年(1664)由一个叫张桂生的人出资重建至今.这广宁桥,与其南的八字桥,东双桥,西边的长桥,桥桥相望,象一串水乡明珠,闪亮在绍兴城的城东一隅.小江桥此桥在绍兴城里的闹市处,其西三十米是大江桥.人们奇怪于古人为何要在近在咫尺之地造两座桥,这要从绍兴城里有两个行政单位说起.南北朝前,绍兴称山阴县,县名为秦朝时所起.公元557---559年间,分为山阴,会稽俩县了.以后很长时间一直分两个县,因山,会两县同城而治,就商定两县以府河为界.这府河,从南门而入,流经大云桥,清道桥,大江桥,再弯向东,经探花桥,香桥,题扇桥,出昌安门北流归钱塘江.这条河的西面是山阴县,东面是会稽县.由于有些府河上的桥不明是属山阴还是会稽,因此在桥上出事,两头县衙就因地属不明而推宕不管,因此留下一句"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成语.因为山阴是府治所在,而会稽只是县,受山阴领导,因此,山阴大街繁华,而会稽大街相对冷落些.两条街比邻而建,在府河打弯处,两街都建有一桥,山阴大街上的称"大江桥",而会稽大街上的称"小江桥".以后慢慢地,会稽大街演变成了山阴大街的后街.但是,街是山阴的大,但这桥却是会稽的好,因此大江桥未列入名桥保护范围,而小江桥却是名桥而受保护.大江桥拆了建,建了拆,光是解放后已不下五回,但小江桥却依然故我.宝珠桥此桥在现今的城市广场的西南角,过桥就是龙山后街,上府山也往这儿走.桥长30米,桥下也有纤道.这桥始造于何时弄不清楚,但南宋会稽志书上已有此桥之记载.明嘉靖年间的太守名叫宝珠,因此起名宝珠桥(原名宏济桥).乾隆年间(1749)重修.这座古桥,现在仍保存完好.昨天为写这篇博文,我特地去看了一下此桥,原汁原味地仍在那儿挺着,象一个世纪老人,远远俯看着城市广场上现代男女的现代化操演.广相桥在绍兴城西的边上,是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桥长30米,因原桥旁边有一广相寺而得名.据专家考证这桥建于晋朝,是绍兴最古老的桥之一.现存的桥是元朝1341年重建的.桥上有不少刻文.是省级文保单位.好了,就说这些.我只说了绍兴城里的几座桥,另外很有名的桥还有很多,如十里纤桥,太平桥,融光桥,万安桥,夏履桥等等,挂一漏万,也随它了,休息要紧.这几天大家都把心搁到汶川大地震上去了,但也得把心情放松一下,故而写了如此一文,以示休闲.。
【状物作文】绍兴的桥优秀状物作文400字绍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座城市有着许多让人流连忘返的景点。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绍兴的桥。
绍兴是一座以水城著称的城市,桥梁在这里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而绍兴的桥梁却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们还以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
其中最著名的就属绍兴的古桥了。
绍兴的古桥有很多种,有的是石板铺成的小桥,有的是拱桥,也有的是木板搭建的亭桥。
这些桥梁无论是造型还是结构都十分精美,给人一种古朴而又庄重的感觉。
其中最著名的桥梁有钱塘江上的呈坎亭、木樨园、柴桥以及东街大桥等等。
呈坎亭是绍兴最有代表性的桥梁之一,它建于宋代,是一座木结构的亭桥,形状优美,雕工精细。
站在这座桥上,可以俯瞰到钱塘江的壮美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另外一座著名的桥梁是木樨园,它位于绍兴城内。
这座桥由石板和木板组成,桥面上还有多处雕刻,有的是梅花、有的是竹子,风格独特。
每到春天,桥两旁的樱花盛开,给这座桥梁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柴桥是绍兴历史最久远的桥梁之一,建于南宋时期,也是绍兴最古老的桥梁。
这座桥梁以石头垒砌,结实耐用。
柴桥的一侧是河,另一侧则是一片绿树环绕的山丘,景色优美宜人。
东街大桥是绍兴最宽阔、也是最繁忙的一座桥梁,是横跨于绍兴江的一座拱桥。
站在这座桥上,可以欣赏到江上船只穿行的景象,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绍兴的桥梁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展示了绍兴城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古老的桥梁见证了绍兴的繁荣和兴衰,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每一座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座桥都是绍兴这座城市的瑰宝。
绍兴的桥梁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游客们流连忘返的景点。
它们不仅仅是桥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
站在桥上,感受到桥的厚重与河的宽广,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绍兴的桥梁,静静地矗立在城市里,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状物作文】绍兴的桥优秀状物作文400字绍兴的桥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四面环水,风景优美。
而在这座古城中,有许多古老的桥梁,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传承,成为了绍兴城市建筑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就要向大家介绍绍兴的桥。
第一座要介绍的是绍兴的柯桥。
柯桥,位于绍兴市区西部,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而桥梁的存在正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在柯桥古镇的河网交错之地便横跨着120多座古桥,形态各异,每座桥梁都在宣扬着一段段民间故事,极尽摄人心魄的风景画卷。
古桥有石桥、木桥、砖桥、石拱桥和梁桥五类,做工精美,有的桥梁甚至有赋联、楹联和古韵题刻,深刻体现了古代绍兴的繁文缛节和不凡智慧。
另一座桥梁便是绍兴文昌桥。
文昌桥是砖木结构的石拱桥,是古绍兴桥梁的代表之一。
文昌桥横跨于绍兴城南的河道之上,其年代已经有将近900多年,而它却保存完好。
这座桥在历史上一度成为进出绍兴城的重要交通枢纽,而如今,已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绍兴城市的象征之一。
最后一座要介绍的是绍兴的龙井村的龙井桥。
这座名为“铁塔”的石拱桥,便是龙井村地标之一。
龙井桥是一个秀丽的南洋归纳,依河而筑,低矮而美丽,与村里的茶田互相调侃,完美融合。
桥边茶园倚靠山麓,绿树成荫,如诗如画。
绍兴的桥,是这座城市的记忆,也是这座城市的魂灵。
这些古老的桥梁凝聚了无数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它们跨越河川,连接了城市的发展,也见证了时光的流逝。
每一座桥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每一座桥都在述说着绍兴的故事。
让我们珍惜这些古老的桥梁,让它们永远存留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
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古越先民就在小河上搭建了用以渡人的木桥和竹桥。
那时已有较大较长的独木舟,“横舟为梁”的浮桥也应运而生。
相传,夏禹治7kl刊-曾遗履于该地,故人们在此建“夏履桥”以纪念大禹治水之功。
这个传说未必准确,但那时已有桥梁的事实不可否认,在河姆渡遗址地发现的7000年前的干栏式建筑即可佐证。
这种干栏式建筑跨越水面,应为干栏式木桥。
远古木桥中有文字记载的是百官桥。
百官桥又名舜桥。
六朝方志中的《会稽地志》载:“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故亦名百官桥。
”它传诵了一个“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故事。
后来,历代都把百官桥叫做舜桥并称其为“天下第一桥”。
春秋越王桥春秋战国时期,会稽是越国的国都。
2000多年前,越国被吴国战败,越王勾践屈当奴仆,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打败吴国。
绍兴建有很多与越王勾践有关的桥。
例如:上虞的炼剑桥,是以勾践在此练剑而名,纺车桥,因勾践夫人亲自纺绩而名。
再如城东的灵汜桥,《舆地志》载:“山阴城东有桥名灵汜,吴越春秋勾践领功于此。
”此桥在明、清绍兴志书中多次记载,清乾隆时尚存。
还有诸暨的千秋桥、万岁桥,明代骆文礼《千秋桥记》:“俗传勾践隐居句乘山,嗣君率众朝觐,即命架桥二所,日千秋、日万岁。
”当时青铜冶铸业已较为发达,开采和雕琢石料的能力增强,出现了用石柱,石粱,石拱面等石料构筑的石梁桥。
秦代东湖秦桥相传秦始皇巡视大越时放马于绕门山,后来人们为纪念始皇这一盛举,在今天的东湖上建造了秦桥。
饶有趣味的是,此桥上竟然题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闻木樨香乎?知游鱼乐否?”这副对联涉及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典故。
一是木樨香之典。
《罗湖野录》记载:“黄鲁直从晦堂和尚游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
晦堂日:‘吾无隐,闻木125—达129里,约为当今杭州西湖的30倍。
偌大的鉴湖必须要有泄水设施,于是,中国最早的闸桥产生了。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时“沿湖开水门69所,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
太平桥位于浙江省绍兴县柯桥镇浙东古运河上,是一座由石拱桥和石梁桥相结合的长桥。
该桥由一座半圆拱桥与九孔高低石梁桥组成,宛若一条长龙仰首横跨浙东运河。
太平桥全长40米,由一孔拱桥和八孔梁桥组成,拱桥高高隆起,净跨8.4米,桥宽3.5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拱楣上刻有“太平桥”三个楷书大字。
拱脚内侧铺设有石板纤道路,桥上行人,桥下行舟背纤,宛然古代立交桥。
桥南、北两面均铺设石阶,下置平台,南端经平台分东、西两面下坡。
拱桥的北面连接着梁桥,靠南面的三孔较高,渐次降低,每孔跨径约4.8米。
整座桥形状高低错落,状若龙首朝天,翻腾水面。
远望似蛟龙出水,昂首腾空;近观则拱梁结合,错落变化。
此外,太平桥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该桥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朝乾隆、道光、咸丰年间相继重修,重修后保持原型。
而且据桥南石碑载,太平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清咸丰八年(1858)重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访问绍兴县人民政府官网获取更多内容。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1. 引言绍兴位于中国浙江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水乡风光而闻名于世。
绍兴的河流纵横交错,众多的船只在这里穿行,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水上世界。
另外,绍兴也以其精美的桥梁建筑而著称,这些桥梁是绍兴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绍兴人民对于水文化的热爱和建筑艺术的突出表现。
本文将带您走进绍兴,探索绍兴的船和桥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独特魅力。
2. 绍兴的船绍兴地处于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和东南运河交汇的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
自古以来,绍兴人就依靠船只进行交通、农耕、贸易等活动。
绍兴的船种类繁多,如平底船、摇船、木船等,每种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绍兴的船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绍兴船是中国木船中独特的一种造型,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美丽的外观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绍兴的船文化不仅体现在实用性上,还展示了当地人民对于船艺术的热爱。
每年的绍兴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参赛队伍,成为了绍兴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参与龙舟比赛的船只造型各异,色彩斑斓,象征着勇气、团结和力量。
此外,游览绍兴的水上世界,乘坐摇船、欣赏滨江景色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3. 绍兴的桥与绍兴的船相伴相生的,是城市中众多精美的桥梁建筑。
绍兴的桥梁不仅连接着城市的两岸,更成为了绍兴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绍兴的桥梁建筑充满了传统的中国风格,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展示了绍兴独特的文化底蕴。
绍兴最著名的桥梁之一是位于锦绣川上的双桥,又称为暗花桥和白莲桥。
这座双桥以其精致的雕刻和复杂的结构,成为了桥梁建筑的典范之一。
另外,绍兴还有许多石拱桥和木拱桥等传统建筑,如玉屏桥、蛇形桥等,每座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绍兴的桥梁建筑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每座桥都有其故事和传说,成为了绍兴人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
4. 绍兴的船和桥带来的魅力绍兴的船和桥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首先,水乡风光让绍兴成为了浙江省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行走在水乡绍兴的人总有一种感觉:“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桥水纵横”,水或碧波荡漾,亦或止如明镜;桥如长虹卧波,犹如一条漂浮在水面的白色练带,水桥相伴,充满了诗情画意!绍兴的小桥流水伴随着我的成长,是我生活空间的一部分。
在最近的一期《中国国家地理》中的一篇《绍兴的古桥,水乡的脊梁》深深震撼了我,却也喜忧参半。
数量众多,形态各异
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根据清朝末年的数据显示,绍兴城内,有桥梁229座,平均每平方公里31座,这样的密度是威尼斯的45倍,是“东方威尼斯”苏州的2倍,将绍兴誉为“中国的桥乡”,当之无愧。
绍兴市著名的“水乡”河流纵横,在这“水权当道”的城市,无桥怎行?因此,桥梁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出门见桥,上街过桥,乘凉上桥,嫁娶穿桥……不知不觉中,桥,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
古城绍兴桥桥相连,五步一登,十步一跨,是由桥架起的“桥都水城”。
平时我对家乡的桥没有什么研究,只是觉得它们形态各异,但看了书中展示的各种古桥类型的分布图后,才发现桥的结构也是别有洞天,小到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大到适应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形石拱桥以及跨入当今世界先进拱圈结构的准悬链线拱桥,构成了一个极其完整的古桥系列,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发展的一个缩影。
见证历史的轨迹
一座桥,演绎着一段历史,反映着一个古镇的兴衰。
文中介绍到的“八字桥”对我来说熟悉之至。
小时候,上学途中我总会经过八字桥,初见时觉得它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很古老,后来得知这座桥是宋代建造的,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我顿时心生敬意。
八字桥以
石材构建,因两桥相对而斜,形如“八”字得名,造型非常优美。
这桥平面布置也独具特色,桥的东端沿河道由南北两个方向砌有下桥的落坡石阶。
而桥两端的两个落坡石阶,却分别为西、南方向。
这种结构,大大节省了用地的空间。
架三桥跨三河通三街,但整体是一座桥,既解决了水陆交通问题而且建桥时不拆屋不改道,和周围原有的环境自然地融会在一起。
这座古立交桥下还筑有纤道,供背纤人拉船顺利通过,每个望桥柱上都雕刻着极为优美秀雅的覆莲形浮雕图案,很有历史的厚重感。
现在的我,每次走过八字桥,站在桥头,看着河两旁傍水而建的民居,和那经历七百多年风雨侵蚀后依然坚实的古桥,目睹这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总是感慨万千。
如果说八字桥是绍兴古桥首屈一指的长寿者,那么摆在第二位的应该是位于城西北的光相桥。
它是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二十米,宽六米,石板铺面。
从桥的顶部往两边下行,各有二十一级石阶。
承受过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洗礼,光相桥已经变成了一件不可复制的建筑艺术的杰作。
它的正在缓慢风化着的桥栏,它的生长着苍藤与青苔的桥身,它的既光滑又斑驳的桥面,都让人感到了历史的质感。
除此之外,唐代的纤道桥,明代的太平桥,清代的泾口大桥……衬上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桥饰,一联联荡气回肠的桥联,一座座清秀可人的桥亭。
绍兴,俨然是一座沧桑却不失铿锵的“桥的博物馆”。
传说动人的故事
古桥不仅用神秘的语言向人们吐诉着饱经沧桑的经历,还以特殊的方式记录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桥以人名,人以桥传。
许多桥名的背后,都孕育着美丽的传说。
“题扇桥”,因传王羲之在此给卖扇老妪题扇而得名;“春波桥”,根据陆游怀念唐婉之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而得名;“孟宅桥”则是为纪念太守孟尝而建;荷花桥的传说更带着神秘的色彩。
相传一位壮士为了救河边洗衣的姑娘,与蛇同归于尽,一起沉入河底不久水面上就窜出一朵荷花,粉中透白,人们都说那是壮士的化身,便把桥命名为荷花桥。
茅以升曾说过“桥梁是一国文化的见证”。
是啊,绍兴从古到今,涌现出大禹、勾践、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众多赫赫有名的伟人,又何尝不是从生命之水中孕育出来,从这些古桥上走过的呢?
这些古桥,展示了每朝每代的璀璨文化;它是史记的插图,见证了历史前进的轨迹!
日益激烈的冲突
文中提到天佑桥与舆龙桥己不复当年秀美的身姿,但他们的命运也没有因为受到如此巨大的创痛而有所好转,有关部门认为它们阻碍了航运而险些将它们拆毁。
从中可看到时代的发展与古迹的保留两者之间形成的尖锐冲突。
“十桥民谣”对绍兴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绍兴城里十洞桥:一有大木桥,二有凰仪桥,三有三脚桥,四有螺丝桥,五有鲤鱼桥,六有福禄桥,七有蕺望桥,八有八字桥,九有酒务桥,十有日晖桥。
”如今,这十座桥有一半已经找不到了。
像福禄桥原本横跨新河,可现在新河早已成了新河弄,桥也就早早完成“历史使命”了。
现在这座城市被现代生活所占据,河水不再清澈见底,小桥也有不少成为见证历史的摆设而失去了它的功能,随着道路交通的拓宽和航道的改造,一座又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被推到,“轰隆”一声之后,只留下一片黄尘,便长眠在地下了。
拆下来的桥板、条石,被老百姓拿去做地基、铺路。
同时随着运输业的发展,主干航线的桥梁成了碍航桥梁,90%以上的古桥被来往的船舶撞坏,有的千疮百孔,有的石板塌陷。
此外,一些人在桥上上乱刻乱画;也有些古桥年久失修,缺少管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他没倒,几百年的暴晒雷鸣他没倒,最后竟倒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
如果任凭这样下去,有些古桥将逐步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难道社会的进步,一定要用这些桥来当“垫脚石”吗?
看到逐渐消逝的古桥,真是痛心!我们不能让儿时的记忆和水乡的历史这样不负责任地抹去,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大桥的抢修力度、完善桥的管理保护措施,一起保护绍兴古桥,这颗
中国建筑艺苑中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