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春江花月夜》浅析《春江花月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春江花月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
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
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
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
浅析《春江花月夜》景、情、理的巧妙融合文/苑芳菲|文化艺术|一、序“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誉,其作者张若虚也因此被清代王闿晕称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的动人描绘,将写景、哲理、抒情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画卷,也将我们带入到春江花月夜的清幽意境中,让我们目眩五彩、浑然忘我。
二、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之景诗歌开篇八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汀上白沙看不见”,描绘了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景色,一个“生”字,就将明月与潮水赋予鲜活的生命。
短短几句诗中就两现春江与明月、两现潮水与江海,交错叠现的景观,让我们初感春江月夜的神奇和美妙。
江潮浩浩荡荡,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气势尤为磅礴,此时,一轮明月随潮而升,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初月朦胧、高月皎洁,月光照耀下纷繁的春江江水、江畔白沙、江树花林、飞霜流霜、鸿雁鱼龙、芳甸扁舟、高楼镜台之景,和着月楼上的灯光,让江中的潮水与江畔周围的花草树木都开出了奇异的“花”,五光十色再与春、夜、花、人巧妙结合,景象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此时的春江花月仿似一个童话般美妙的仙境,显得格外的斑斓迷离、幽静甜美。
三、人与自然共生永恒之理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诗人对着这一轮江月,内心充满感慨和迷惘,不禁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并发了思古的悠情,开启了对宇宙奥秘及人生哲理的探寻之旅。
这千年一问,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者李白和苏轼也曾发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类似的感慨与思索。
“江边上是谁最初看见月亮的,江上的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的?”,对于这一问题,诗人给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一个具有高度的答案。
是呀,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但江上的月亮却年年相像。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鉴赏与历史背景分析1. 引言《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被誉为唐代五绝中的瑰宝。
本文将从艺术鉴赏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意境、笔法和主题等进行阐述。
2. 艺术鉴赏2.1 意境描写《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和夜晚为主题,通过鲜明细腻的画面描绘了美好而宁静的自然景象。
诗人运用独特的比喻手法和生动的形象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而安详的夜晚。
2.2 笔法运用诗中采用了众多修辞手法和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张若虚善于运用押韵和平仄格律,使诗歌节奏优美流畅。
2.3 主题思想《春江花月夜》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与渴望,诗人以夜晚的春江、花朵和明亮的月光为表象,探讨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诗中蕴涵着对人生追求真善美的思考,以及对纯净、宁静、浪漫情感的向往。
3. 历史背景3.1 唐代文学《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出现在盛唐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辉煌之时。
唐代文学注重形式美和修辞手法运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使得诗歌、散文等文体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3.2 形式与内容《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五言绝句形式,这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诗歌格律。
擅长运用平仄格律、韵律韵脚等修辞手法的张若虚,在内容上既描写了自然景物,又融入了哲理思考和感慨人生之情。
3.3 唐代社会与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
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唐代社会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变革,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 结论《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集艺术鉴赏和历史背景分析于一体的杰出作品。
通过对其意境、笔法和主题的细致剖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背后独特而饱含哲理的内涵。
同时,对唐代社会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此篇诗歌在时代背景下的价值与意义。
注意:以上内容仅以个人理解为基础完成编写,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
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
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
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
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
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澡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一、本文概述《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杰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艺术境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赏析,探讨其独特的意境之美,进而理解诗人如何以诗歌为载体,将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远的美学空间。
文章将先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再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解析其意境与美学价值奠定基础。
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赏析《春江花月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宁静与美丽,赋予了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篇中,张若虚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隐喻,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广阔的意境,使得诗篇既有具体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宏大与美丽。
春江之水静谧流淌,映照出花的鲜艳和月的明亮,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而夜色的深沉与宁静,又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沉的色彩。
这些自然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得诗篇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张若虚在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感元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热爱和向往。
诗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诗篇在表达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篇在哲理层面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张若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他借用了自然的美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哲理的融入,使得诗篇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读者在欣赏诗篇的也能够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春江花月夜诗的意境描绘《春江花月夜》是宋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情感表达。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春天的江河、花朵和月光为主题,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首先,诗中写下了一幅壮丽而迷人的春江画面。
他形容春江“晴川历历汉阳树”,将清澈明亮的江面与遍布于两岸的郁郁葱葱枝叶相对照,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静谧而舒适的氛围。
接着他描述了“芳草鲜美秋无际”、“南山寒梅如雪”等景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诗中运用月光来增加意境描绘。
他用“银河落九天”、“玉露凝清夜”等表达方式,突出了明亮而温柔的月光笼罩下的景象,使整个春江夜晚更加神秘而诗意。
月光照亮了江面和周围的山峦,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详。
情感表达分析除了意境描绘,这首诗还通过情感表达传递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绪。
在诗中,作者不仅展示了对自然景观的美的追求,还凭借笔耕不辍、艰苦奋斗的精神之于文字上。
他借着描绘出自然界中各种美好的事物来寓意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流露出浓郁而深沉的孤寂和思念之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亲友离别、思念彼此之情。
同时,他也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感慨,“日照香庐千树动,风摇玉树万人看”。
这些情感让读者能够共情以及产生共鸣。
诗歌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并具有强烈情感的艺术形式。
《春江花月夜》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传达作者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细腻而深情的描写,诗歌呈现了一幅神秘而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并引发了人们对生活中美好与短暂的反思和珍惜。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所作的一首诗歌,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形成了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诗中,从春江、花、月、夜等景物入手,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手法,营造出了一种充满浪漫情调的意境,深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爱情的向往之情。
本文将以情景交融艺术为切入点,探微《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魅力。
首先,该诗通过情景的描绘,将诗人内心的情感调动了起来。
比如,诗人借春江之水,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春江表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海月则激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再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则表达了寂寞、孤独的情感,抒发了对爱情、友谊的向往之情。
这些情感感受在诗歌中得以充分展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诗人的语言得以呈现出来。
其次,诗歌中的情景均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不仅具备深刻的感受力,而且还能将自己的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受转化为精华语言,呈现出艺术的魅力。
在描绘月亮时,诗人用了“海上生明月”的词语,将月亮的皎洁、明亮、高远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描绘花儿时,他运用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词语,将花朵娇艳欲滴的景象展现地靓丽动人。
这些情景均被诗人呈现得十分深刻、清晰,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艺术性,让人们在阅读时感受到了美的共鸣。
最后,该诗中的情景交融,构成了一种艺术美学形式。
这首诗无论在画面、意境、情感等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
它采用了古风诗歌的句式和语言,而又运用了许多新的表现手法,如夜景与月亮、花朵与月亮、人物与月亮等的交融,将意象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情景的交融,不仅让诗歌获得了艺术美学的效果,而且更加富有生命力,呈现出一种具有长久吸引力的文学风格。
总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情感,将种种情景转化为生动、艺术的语言表达,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灵魂魅力。
浅谈《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与哲理张若虚,初唐诗人,以诗文创作显名于京师文坛,与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他仅存诗两首其一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沿用陈隋乐府的旧题,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以其真挚动人的离愁别绪及富有人生哲理的感叹,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由春天、江流、花林、明月和夜晚就构成了一幅浓淡相生的水墨画,让我们也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
诗人挥笔即成诗,这是他笔下的宁静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孤身一人,伫立于江畔,眺望着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他不禁高歌吟咏。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他又似踏入仙境,若隐若现,虚幻飘渺,面对此情此景,他怎能不发出生命的感叹与思索。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远在他乡的情妇,或许此时也在深思着他,这让飘零无归的他激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年华似水,诗人将人世间的种种体验融入于对浩瀚间天地宇宙的体悟。
[1]张若虚不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禹锡慨叹人生,而是写下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仿佛此情此景已经和诗人密不可分了,已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不分之境界,或许已经超越了时空,他不禁仰天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感叹。
整首诗以“哀而不悲,哀而不伤”为感情基调,是基于初唐诗人的共情而对宇宙及生命的独特思索,可这何尝不是他心中的美,文学史上的美,艺术史上的美。
《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花、月、夜五景物被作者增添了新的内涵、赋予了画一般的诗意,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别具一格的美,这是对景物的独特描写,对生命的独特见解与真切体验,诗情、画意、哲理共生共存,融为一体,由此描绘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幻缥缈的诗境。
一、诗情1、独特的风景美感当我们在观看或者阅览一幅“作品”时,我们都会被作品独特的创造美感所吸引,陶醉于幽美独特的意境之美,被生动形象的景物吸引。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
你还在为如何理解古诗词发愁吗?不懂古诗的意境不要紧,小编整理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古诗《春日偶成》的诗意及其赏析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如何鉴赏古诗词的
人物形象语文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1《春江花月夜》原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其唯美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该诗歌中所体现的意象和情感,并对其含义进行解析。
1. 意象分析1.1 春江春江被描绘成一条青绿色的河流,代表着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季节。
它暗示了作者对于春天悠长、美好气息的追求。
1.2 花诗中出现了众多美丽的花朵,如樱花、杨柳等。
这些花朵代表着生命和繁荣,同时也投射出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
1.3 月夜明亮而神秘的月光笼罩整个画面,给人带来宁静和安详之感。
月亮也代表着智慧和灵性,在诗中传递出深邃和超脱尘俗之意。
2. 情感表达2.1 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春江、花朵和月夜等自然元素,表达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
这种赞美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和谐、宁静的追求。
2.2 对逝去时光的回忆诗中出现了"往事"和"伊人"等词汇,暗示着诗人对已逝去的时光与恋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情感通过意象渲染而更加浓郁。
2.3 对生命与永恒的思考在描绘生机勃勃的春江和繁花盛开的场景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生命与永恒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歌通过意象传达出对于时间流逝无法抵挡、生命如梦似幻之感慨。
总结《春江花月夜》以其丰富多样的意象和深邃细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借助春江、花朵和月亮等意象,在对自然之美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转、生命轮回以及对深刻哲理的思考。
该诗歌通过意象和情感的精细描绘,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与意念的交融,产生共鸣。
浅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形式
作者:秦娣
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0期
摘要:《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全诗共计36句,作者用生动丰富的笔墨将江南春夜景色深刻的再现出来,并将游子的相思之苦寄托在了诗歌之中。
《春江花月夜》韵律优美、语言清新,有着“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本文主要针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形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意境与形式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1.独特的意象组合
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的意象也就是融汇了作者丰富思想情感的事物。
诗的意象带有非常强的个性特点,最体现出诗人的个人风格。
诗人是否具备自己特有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是不是建立了他本人的意象群。
一个意象要是被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能够被其他诗人继续使用,但通常情况下只在某个或几个诗人的诗中才能体现其生命力。
从而导致这种意象能够和一些诗人联系在一起,当我们提起某个意象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诗人。
许多诗人词客在进项创作的时候通常会将本身的感情寄托在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上,这个具体的事物也就是意象。
比较常见的有杨柳、长亭等意象表示离别;明月、鸿雁等意象表达思念之情,梧桐、落叶等意象表示抑郁苦闷……所说的意象组合就是诗人刻意的将这些已近存在的意象有目的重新组合在一起。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意象的组合上,可以说与传统古典诗歌特别是绝句、律诗的意象组合方法完全不一样。
2.高密度的意象群有规律的组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运用陈隋乐府旧题来表达真挚感人的离别情怀和富有哲理含义的人生感悟,语言清新流畅,韵律优雅,完全没有宫体诗的浓妆,给人清新空明、靓丽自然的感觉。
诗人开门见山,用“月”为核心意象,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字来进行描述,聚集了江河、沙、苍穹、草地、枫叶、花草、白霜、云朵、扁舟、长亭、孤雁、鱼龙、游子等许多不同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诗歌意象群。
单单只有有一组令人向往并反复品尝的意象并不能构成一首优秀的诗,但要是将这些意象有顺序的组合在一起那么效果就不一样了。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滚滚江水和一轮千古不变的月亮一动一静两个意象为核心,江水的滚动与月光相互照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将看似没有多大联系的船只、长亭、玉户帘、捣衣砧
等事物有条不紊的写进诗中,并给他们标定了思乡、忧愁、思念等各种不同的人类情感。
“江”与“月”动静结合、远近交替,不得不让诗人、读者产生无限的想象与联想,但是诗人的想象又是通过各种意象的有序排列来实现的。
从前面所说到的意象来看,流水、沙滩从远到近;苍穹、原野从高到低;树木、花草、云朵又从低到高,这些都是出现在眼前的事物清晰可感。
船只、长亭、砧石、孤雁、思妇、游子等是诗人想通过上面的事物联想出来的事物,是虚景。
从这些意象的联系我们能够看出,这些都是虚实结合、睹物思人、从写景转而变为抒情。
不单单适合人的思维,也适合读者的视觉规律,这样创造出来的意境是完美的、生动的,最主要是扣人心弦的。
3.各种不同意象之间地对比与映照
在这样一首“孤篇横绝”“孤篇概全唐”的长诗中,不同意象之间在反复的进行对比与映照。
使得整首诗完美生动,每一个意象在其他不同意象的映照下既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还反映了整体的统一性;各种意象在相互的映照下展现了意象涵义的无限性。
比如说诗的前半部分情中所描写的情景与下半部分所表达的情感相思离愁进行对比;江水和明月的比较,人生和春江花月夜的比较;游子与思妇的比较……在本这首诗中,虚实结合处处可见。
这种特殊的意象组合,使这首情景交融的诗婉转生动,变幻多彩,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
4.中心意象的导引形式
整首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通过月所能代表的丰富情感意象,把自己的情绪转变融入其中,并且用月连接起自己内心最深的情绪,月代表着不同思绪的发散延伸,情感又在“月”的微妙变化中细微而真实地表达出来。
这“月”同样也将读者与诗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这“月”在诗人与读者之间反复出现,同样也带动其他“异质同构”的意象不断出现,构成了一个壮观而繁华的意象群。
结束语
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阐释诗境,可以将这首诗的意境出现的根源推溯到一个特定的时代,追溯诗人当时的精神风貌,审美心理和时代性文学主题观念的宏观看法上。
亘古不变的江山,千古不灭的风月给诗人们的是一种梦幻式的人生真谛和携带着悲伤、迷惘和愉快,其实这就是一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
[参考文献]
[1]付兴林. 论《春江花月夜》在初唐诗坛的开拓之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2]韩红梅. 多情自古伤美景几重明月几重天——《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达.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06).
[3]梁惠敏. 从《春江花月夜》的改编论诗乐合一现象.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双峰文正学校,湖南娄底 4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