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种子萌发”情景,构建生物“知识串”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生物《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那么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上下的关键所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初中生物《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
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
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展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开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种子的结构和组成;b.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c.理解法治的概念和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展示种子的结构、组成和萌发过程;c.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b.培养学生对法治概念的理解和尊重;c.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种子的结构和组成1.种子的外部结构;2.种子的内部结构;3.种子的组成成分。
第二部分:种子的萌发过程1.种子吸收水分;2.种子发芽;3.种子生长。
第三部分:法治对种子萌发的渗透1.什么是法治?2.法治在种子萌发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种子的结构和组成(15分钟)1.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种子的外部结构,并对学生进行简要介绍。
2.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和组成进行讲解,并请学生主动提问。
第二部分:种子的萌发过程(25分钟)1.利用实验装置,演示种子吸收水分的过程,引发学生对种子吸水的思考。
2.展示种子发芽的过程,并带领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
3.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种子在萌发后的生长情况。
第三部分:法治对种子萌发的渗透(30分钟)2.介绍法治的概念和内涵,并请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3.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分析著名种子公司的合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对种子萌发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300字以上的作文,反思种子萌发过程中法治的作用。
2.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有关种子和法治的相关资料,并做读书笔记。
五、教学反思。
植物种子的萌发知识点归纳植物种子的萌发知识点归纳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植物种子的萌发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10、种子的结构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生物课种子发芽小报内容标题:种子发芽的奥秘一、引言种子是植物生命的起点,是自然界中一个神奇的现象。
它们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从休眠状态中唤醒,开始生长,最终长成完整的植物。
这个过程充满了奇妙和神秘。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种子发芽的奥秘。
二、种子构造种子由三部分组成:种皮、胚乳(或子叶)和胚芽。
种皮是种子的外壳,主要起保护作用;胚乳则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发芽提供能量;胚芽是新植物的雏形,里面包含了叶、茎和根的基本结构。
三、种子发芽的过程吸水:种子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开始膨胀。
这个过程叫做吸水。
细胞分裂:随着吸水的进行,种子的细胞开始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
胚乳消耗:种子开始吸收胚乳中的营养物质,为自己的生长提供能量。
突破种皮:种子用力量突破种皮,向外生长。
形成根和茎:种子长出根和茎,开始寻找更多的水分和营养。
长出叶子:当茎和根稳定后,种子开始长出叶子,完成发芽过程。
四、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
大多数种子需要在15-30度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发芽。
湿度:种子需要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发芽。
但是过多的水分也会阻碍种子的生长。
土壤:种子的土壤应该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帮助种子吸收水分和营养。
光照:光照也是影响种子发芽的重要因素。
有些种子需要在光照下才能发芽,有些则需要在黑暗中。
五、结论种子发芽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一种神奇力量。
理解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照顾植物,让它们在适宜的条件下茁壮成长。
生物教案:观察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观察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一、引言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们进行生物实验,以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培养对观察力的锻炼,并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2. 观察和记录植物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萌发情况;3. 探讨外界环境因素对于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4. 培养学生们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 纸巾- 透明盖玻片- 密封塑料袋/培养皿2. 实验材料:- 各类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如大豆、小麦等)- 水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纸巾折叠成适当大小的薄片,并用水稍微湿润。
b. 将植物种子分别放置在纸巾上,然后小心地将其包裹起来。
2. 观察和记录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a. 将纸巾包裹着种子的部分放置在透明盖玻片上。
b. 将透明盖玻片放入密封塑料袋或培养皿中。
c. 在盖玻片的一侧加入适量的水,保持一定湿度。
d.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种子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注意观察种子是否有生长、发芽、根系伸展等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观察结果:学生们应该观察到不同植物种子的不同萌发速度和方式。
有些种子可能较快地出芽和生长,而其他种子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开始发芽。
此外,学生们还应该观察到根系伸展和茎发育等有关植物生长的现象。
2. 讨论问题:a. 为什么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速度有所不同?b. 植物种子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成功萌发?c. 为什么在适宜湿度下,种子能够迅速生长?这与植物的生理特点有关吗?六、实验拓展1. 探究其他因素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可以改变水温、光照强度或者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来观察其对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
2. 进一步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学生们可以选择一个种植容器,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自己收集到的不同植物种子,进一步观察和记录整个生长期间植物的变化情况。
了解植物的生长:生物知识点植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物种类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食物和氧气资源。
要全面了解植物的生长,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生物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种子萌发、根系生长、茎叶发育和生殖繁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 种子萌发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的起点,它是一种植物的繁殖方式。
当种子被适当的环境条件触发时,它会吸收水分并开始活化。
首先,种子外皮会吸水膨胀,破裂后根从胚乳中长出。
根向土壤中延伸,吸收水分和养分,为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基础。
同时,芽也从种子中伸展出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进行自养生长。
2. 根系生长植物的根系起着固定植物和吸取水分、养分的重要作用。
根系由主根和侧根组成,主根向下生长,而侧根大多数向侧面扩展。
主根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既有生长点,可分化为吸收细胞,还有保护细胞。
主根的末端形成根毛,增加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表面积。
同时,植物的根系还能与土壤微生物共生,促进植物的生长,并与土壤结构和保护环境密切相关。
3. 茎叶发育茎和叶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器官。
茎是植物的支撑结构,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茎的生长主要是在生长点的细胞分裂和伸长作用下实现的。
而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负责吸收光能,并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叶片表面有气孔,可以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植物的水分和气体平衡。
4. 生殖繁殖植物的生殖繁殖可以分为两类: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通过花粉传递花粉粘液,使花粉落在柱头上,实现雄蕊和雌蕊的配子结合。
在授粉后,花朵逐渐凋谢,被保护在花荚、果实或种子中。
随着种子的成熟,它们可以被风、水、动物或人类传播到其他地方,实现植物种群的扩散。
而无性生殖则是植物通过根茎、茎枝或叶片的分支、离体结构等方式繁殖。
无性生殖具有较高的繁殖效率和遗传稳定性。
综上所述,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掌握种子萌发、根系生长、茎叶发育和生殖繁殖等生物知识点。
利用“种子萌发”情景,构建生物“知识串”
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散到各章节中,零碎而不系统。
为使学生高考复习构建“知识串”,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全面地掌握和正确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率地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教学和学习质量。
以植物种子的萌发问题为情景,引导学生高考复习构建生物“知识串”。
关键词:种子萌发问题情景知识串高中生物复习教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散到各章节中,如果不及时总结和强化,掌握的知识就会零碎而不系统,就容易遗忘,更谈不上掌握并正确应用。
因此高考复习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处理好新课程高考与教材的关系;处理好主干知识与知识体系的关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从而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建构知识网络,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便于掌握并正确应用。
利用问题情景,既可激发学生复习兴趣,又可改变死记硬背的现状,从而使学生形成“知识串”,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质量。
下面以“种子萌发”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高考复习构建生物“知识串”,供大家参考。
种子植物由种子开始萌发到幼苗形成阶段的生长过程是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从休眠的静止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并开始胚的生
长,到幼苗形成。
此生长过程与水分代谢、温度和酶、呼吸作用、细胞分裂分化、光合作用等知识密切相关。
一、水分的吸收
1.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水分继续源源不断地向胚乳和胚细胞渗入,整个种子因吸水呈现膨胀,最终将种皮撑破。
2.吸水方式:开始主要为吸胀作用吸水,以后因根细胞已形成大液泡,成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并主要从土壤中由渗透作用吸取水分。
3.种子吸水后自由水含量上升,蛋白质分解,结合水含量下降,但是随着形成幼苗光合作用的出现和加强,新的有机物不断积累,加上原来蛋白质水解产生的氨基酸不断运输到新的组织,进而重新合成新的蛋白质,这样结合水不会下降太多,也就是说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鲜重和干重都在增加,如此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完全可能稳定下来。
二、温度和酶
温度的高低主要与酶的活动有关。
种子萌发时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都是由酶在控制着。
温度低时,酶的反应慢或停止;温度太高,酶又会被破坏,因此种子萌发时必须有一个最适的温度,只有适宜的温度,酶的活性才正常。
多数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为0~5℃,最高不超过35~40℃,而最适的为25~30℃。
三、物质贮存、运输和利用
1.种子萌发时的养料,是在种子形成时就已贮藏在胚乳或子叶内。
原来在胚细胞里存在的各种酶物质,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加强活动,将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难溶性大分子化合物,水解成简单的葡萄糖、氨基酸等可溶性物质,运往胚根、胚芽、胚轴等部分,供细胞吸收利用。
2.可溶性物质的吸收和运输主要是通过细胞之间的主动运输实现的。
四、呼吸作用
种子萌发的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通过一部分有机物质的氧化而产生的,所以种子在萌发时,呼吸特别旺盛。
1.种子在萌发的初期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2.吸水后的种皮加强了对氧的渗透性,在水分吸入的同时,氧气也随之进入种子,便以有氧呼吸为主。
通过充足氧气的供应,贮藏的有机物逐步氧化分解,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因此,种子萌发时能量的供应过程是一个需氧的过程,如果氧气供应不足,正常的呼吸作用就会受到影响,种子也不能正常萌发,所以播种时如果播得过深或土壤积水,就会造成种子缺氧而影响萌发。
五、细胞分裂、分化及光合作用
1.种子的胚细胞同化了养料,增加到细胞里,细胞的体积有了
增大。
经过细胞分裂,增加了细胞的数量。
2.从细胞分化来看:胚细胞分化为胚根、胚芽、胚轴等。
3.胚轴细胞的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等一起推出土面后,胚芽发展为新植株的茎叶系统,幼叶展开后转为绿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不断积累有机物,使植物的鲜重和干重都增加。
六、例题分析
例题1:认识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如图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曲线,据图完成下列填空。
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曲线
(1)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i阶段是吸胀期,种子迅速吸水。
第ⅱ阶段是吸水停滞期。
第ⅲ阶段是重新迅速吸水期,主要通过?摇?摇吸收水分。
对于死亡或休眠的种子,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摇?摇阶段。
(2)由于水分吸收,种子的鲜重在第ⅰ阶段、第ⅲ阶段迅速上升的过程,请分析说明这两个生理过程的原因:?摇?摇?摇?摇。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的方式。
解析: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的第ⅰ阶段吸胀期的吸水方式是依靠细胞中的亲水性物质吸胀吸水;第ⅲ阶段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后形成根,因根细胞已形成大液泡,成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方式为渗透吸水,能从土壤中吸取水分。
对于死亡或休眠的种子,其细胞死亡或处于休眠,因细胞中含有亲水性物质,第ⅰ阶段吸胀期仍能进行,此时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ⅱ阶段。
答案:(1)渗透作用ⅱ
(2)第一次是种子细胞通过吸胀作用吸水,使种子的鲜重增加;
第二次是根长出后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使种子的鲜重增加。
例题2: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
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摇?摇,再通过?摇?摇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摇?摇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摇?摇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摇?摇mg·粒·d。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摇?摇,原因是?摇?摇。
命题意图: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考查的知识点是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干重)变化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考查了考生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1)淀粉是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通过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提供能量。
(2)在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为
204.2-177.7=26.5mg粒d。
(3)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96~120小时为27-5=22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
(4)保持实验条件不变(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随种子有机物的消耗,当长出幼叶后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干重变化趋势越来越小。
答案:(1)葡萄糖呼吸
(2)72~96 26.5
(3)22
(4)下降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建军.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三个代谢问题.教学月刊,2007.
[2]祝丽环.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生物学教学,2011.
[3]曾慧兰.种子的萌发教学课例.江西教师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