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86.46 KB
- 文档页数:20
八年级生物下册——课后练习答案目录(按住“ctrl”键单机鼠标左键,即可跳转到超链接位置)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第二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第二节生物的进化历程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想一想议一议P2竹是很少开花的植物,它们大部分时候地下的根状茎进行无性生殖。
竹鞭有节,节部有芽和退化的叶,并可生根。
有的芽长成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长成茎干并逐渐成竹。
竹也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即开花,结果并产生种子。
开花后的竹林会大面积死去,而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会繁衍成新竹林。
由于有性生殖产生新竹林需要一个过程,在新旧竹林交替之际,以竹为主要食物的大熊猫会发生食物短缺,会危及大熊猫的生存。
观察与思考P41.不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
2.例如,甘薯的块根上可以长出根和芽,草莓和匍匐茎节处可长出根,莲可利用地下茎繁殖,薄荷的匍匐根状茎节处可生出新根。
3.既可以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通过无性生殖迅速扩大种群规模,占领更多的时空资源,又可在环境条件恶劣时以有性生殖产生的果实和种子度过不良环境,以保证种群的延续。
练习P61.×∨2.D3.被子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甘薯是先育秧再扦插,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想一想议一议P9毛毛虫一般指蝶类的幼虫,它是由蝶类产生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毛毛虫经过若干次蜕皮后变为蛹,再由蛹羽化成蝴蝶(或蛾)。
观察与思考P101.2→5→4→1→3→6;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本章属于新课标的[概念]7.1生物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产生后代的7.1.2生物可以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繁殖后代(25、26页)。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的发育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 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陆生活。
4.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比较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1.鸟类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8年级下册生物书笔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书笔记。
一、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一)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 植物的生殖。
- 有性生殖。
- 概念: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中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 意义: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 无性生殖。
- 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扦插(如月季、葡萄等植物可以用枝条扦插繁殖)、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如苹果、梨等果树常用嫁接繁殖,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压条(如石榴树可用压条繁殖)、组织培养(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新个体,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 意义:繁殖速度快,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 生殖:家蚕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蛾产卵。
- 发育:家蚕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幼虫期的家蚕会大量取食桑叶,在蛹期不食不动,成虫期主要是交尾产卵,家蚕吐丝结茧发生在幼虫期向蛹期转变的过程中。
-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
- 生殖:蝗虫也是有性生殖,雌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
- 发育: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若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蝗虫的若虫又称为跳蝻,跳蝻经过5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
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 生殖:青蛙的生殖过程为体外受精。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材分析《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在是《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与发展》中的第二章。
在生命的延续与发展过程中,遗传与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殖过程的自然延续。
正是由于遗传和变异的存在,生物体不断地与环境相适应,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生物多样性。
人们对遗传与变异的认识和研究是从对性状这一宏观现象的认识开始,逐渐深入到细胞内部的微观结构,最后探寻并总结出遗传规律。
因此教材也沿着这一思路,将本章安排有五小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和生物的变异。
本章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确定本章的具体教学内容有如下部分组成:1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 是细胞核内染色体的主要成份之一,全称为“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呈双螺旋状,成对的碱基排列其中,碱基的不同排列顺序就代表了不同的遗传信息。
2 、染色体、 DNA 和基因的关系。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一条染色体中含有一分子 DNA 。
同一种生物细胞核里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不同生物体,细胞里的染色体数目不同。
每个 DNA 分子携带有成百上千个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其中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即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 DNA 片断就是基因; DNA 位于染色体上,所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任何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有的是生理特性,有的是行为方式等。
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基因在体细胞里是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里成单存在。
4 、人的性别决定在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上,男性和女性的性染色体不同。
正常男性的体细胞中有一条 X 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正常女性的体细胞中有两条相同的 X 染色体,正是这对性染色体的差异决定着人的性别。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科学·技术·社会植物的组织培养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科学·技术·社会带你参观养鸡场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科学·技术·社会中国拥抱“基因世纪”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技术·社会探索地球外的生命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科学家的故事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科学·技术·社会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
科学家的故事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与生物有关的职业心理咨询师
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习并没有结束
后记
c。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2.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 或Dd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4.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Aa×A a=AA+Aa+Aa+aa四人的性别遗传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XY 女:44+XX)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五生物的变异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二、生物进化的历程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知能演练提升一、能力提升1.人的性别决定于下列哪个时期?( )A.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受精卵时B.生殖细胞形成时C.胎儿发育过程中D.胎儿生殖系统形成时2.人体的以下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A.精子B.卵细胞C.男性的体细胞D.女性的体细胞3.有耳毛这种性状,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不能传给女儿或孙女,则可推测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A.X染色体上B.Y染色体上C.常染色体上D.细胞质中4.正常情况下,人体下列细胞中可能不会含有X染色体的是( )A.男性的生殖细胞B.女性的生殖细胞C.受精卵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5.只要人的受精卵中含有一个SRY基因,该受精卵就发育成男孩,此基因在受精卵中通常位于( )A.常染色体上B.X染色体上C.Y染色体上D.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6.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8号个体与5号个体的Y染色体相同B.8号个体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1号个体C.8号个体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3号个体D.8号个体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4号个体7.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病因是21号常染色体多一条,此病男患者的染色体组成是( )A.44条+XYB.44条+XXYC.45条+XYD.46条+XX8.一名妇女怀孕,B超检查为“双胞胎”。
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人的性别是由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决定的B.一个胎儿的染色体来自父亲,另一个胎儿的染色体来自母亲C.若双胞胎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都为男孩的概率为50%D.若双胞胎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都为男孩的概率为25%9.已知马蛔虫体细胞内有两对染色体,下列图示能正确表达马蛔虫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③④10.某对夫妇先后生育了两胎,全部是女孩。
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女子所产生的卵细胞全部含有两条X染色体B.该男子所产生的精子全部含X染色体C.两次都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在一起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出现11.下列对人性别遗传的描述,合理的是( )A.相貌相似的双胞胎姐弟,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B.成年男性产生的精子一定含有Y染色体C.成年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中有23条性染色体D.双胞胎的性染色体组成不一定相同★12.下图为某人的一个体细胞及其染色体组成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B.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C.此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条+XXD.图中的1~22为常染色体,a为性染色体13.左利手(惯用左手)与右利手是一对相对性状,且存在隐性关系(基因用R、r表示)。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1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通过观察思考活动,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亲子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组内合作,举例说出不同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任务评价:1、小组成员间相互观察对方的耳、眼皮、舌、大拇指的性状,能概括性状的概念,列举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方式上的性状。
检测目标1的达成。
2、学生举例及练习来区分不同性状和相对性状,检测目标 2 的达成。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准备:课前调查并记录自己与父母的部分性状,完成调查表。
性状有无耳垂能否卷舌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有无酒窝血型(A/B/AB/O)我父亲母亲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展示图片,引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展示图片小猫的一家,提问:同窝小猫鱼母猫长得一样吗?同窝小猫长得相同吗?结合课前对自己父母外貌的调查,讲述遗传变异的概念。
展示克隆牛的图片,为什么他们如此相像,而同窝小猫则不同?观察图片,表述观点。
阅读教材,得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环节二阅读教材,观察思考。
(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1、展示兔子的图片,提问:你会怎样描述这只兔子?2、.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思考,描述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3、展示相关图片,学生判断性状与相对性状。
4、比较自己与父母性状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亲子间有的的性状相同,有些性状不同?性状有什么决定?为什么克隆牛形状一模一样?说明性状有什么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能自由讨论和发言,提示学生:这一疑问将在后面的学习中得到解决。
1、学生从小兔子儿歌中描述兔子的一些性状。
2、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尝试归纳性状与相对性状的概念。
3、举出相对性状的例子,学会辨别。
4、交流自己和父母在眼皮等形状上的差异,深入思考。
听别人的解释与说明,判断其他学生的解释是否正确、合理和充分。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课堂练习: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就叫________。
2、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叫做______________。
3、同一性状的不同的表现形式称为_____ ________ _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描述的是_______现象。
5、一龙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________现象。
6、下列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是:()A. 豌豆的圆粒和高茎B. 圆圆的O型血和芳芳的A型血C.兔的白毛和鸡的单冠D. 白萝卜个大,胡萝卜个小7、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豌豆的圆粒和皱粒B.人的身高和体重C.人的肤色有黄色和黑色D.番茄的红果和黄果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转基因鼠的分析,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从日常生活入手,分析性状的差异是由基因和环境引起的3、收集资料,开放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评价任务:1、小组合作,完成P27讨论题,检测目标1的达成。
2、课后练习1、4检测目标2的达成。
3、把学生分成支持和反对转基因食品两组,自由辩论。
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回忆上节课留下的问题:为什么亲子间有的的性状相同,有些性状不同?性状环节一导入新课有什么决定?为什么克隆牛形状一模一样?说明性状有什么决定?环节二分析资料(基因控制性状).1、指导学生自学资料,分小组完成课本中的讨论题。
教师对转基因鼠的操作过程作解释和说明。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克隆牛性状相同,而自己父母的性状不完全相同。
3.展示萝卜实物,要求学生观察萝卜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的区别,是有什么决定的。
展示黄化苗,说明生物性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
4、联系“资料分析”展示转基因玉米。
大米,转述有关转基因生物,转基因技术,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同学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1、进行资料分析,小组内交流并完成是课本中的问题。
代表发言。
2、归纳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结论。
3、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原因,举出其他例子,得出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4、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资料分析环节三阅读教材(转基因生物)1、展示转基因大米、玉米、番茄的图片。
来认识转基因基因生物及转基因技术。
2、组织学生辩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1、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学习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的概念。
2、分两组辩论,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课堂练习1、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____决定的。
5、2、转基因鼠的实验证明了()A .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种相对形状 B. DNA是遗传物质C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D. 基因是DNA上的片段。
3、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A.性状B.控制性状的基因C.细胞核D.生殖细胞4、下列各组中,不属于同一性状之间的差异的是()A.单眼皮和双眼皮B.有耳垂和无耳垂C.直发和黄发D.大拇指能向背侧弯曲和大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5、下列实例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豌豆的圆粒和皱粒B.人的身高和体重C.绵羊的长毛和白毛D.番茄的红果和柑橘的黄果6、将甲绵羊的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乙绵羊的去核的卵细胞中,再将此细胞植入丙绵羊的子宫内发育,出生的小羊的性状()A.与甲羊相同B.与乙羊相同C.与丙羊相同D.既像甲羊又像丙板书设计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1课时一、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形态结构二、性状:生理行为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课时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四、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课后反思: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材来源: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二单元主题:基因在亲自代间的传递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郝丽娟/北山口一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教材分析:关于基因和染色体(chromosome),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图片,帮学生回忆细胞核、染色体、DNA,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等知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测,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进而明确基因、染色体、DNA三者的关系。
通过观察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学情分析: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回顾,观察课本中的图片,知道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传递的桥梁。
2、自主阅读教材,观察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3、观察人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排序图,对比果蝇等其他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排序图,归纳并类推出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对存在的规律。
4、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本中的图表,得出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基因的传递规律。
评价任务:1.展示精子卵细胞结合的图片,识记课本中的知识点。
达成目标1。
2.尝试绘图表示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并用文字解释。
达成目标2。
3.练习、识记,达成目标3。
4.合作完成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图表,小组内识记基因传递的规律。
达成目标4。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提问:1.我们的各种性状都是由什么控制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复习: 1.我们的各种性状都是由什么控制的?2.父母是把自己眼睛、脸型这样的性状直接传给了孩子吗? 3.回忆学过的昆虫、青蛙、鸟和人的生殖,基因通过什么过程传递给子代?4. 展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图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给子代带去了什么?回顾旧知,观察图片,思考表述: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传递的“桥梁”达成目标 1环节二自主阅读,观察思考,绘制图表(基因、DNA和染色体)质疑: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桥梁”的呢?精子和卵细胞都属于细胞,基因应该就存在于细胞里,那么基因应该在细胞的什么位置上呢?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图片 (1)什么是染色体?它在细胞的什么位置上?染色体的组成?遗传物质在染色体的那部分上?(2)基因在哪里?(3)一个DNA分子中只有一个基因?还是含有多个基因?1.学生阅读课文,观察染色体、DNA的关系图,逐步明确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小组讨论,表述交流。
3.组内合作,尝试绘图表示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间的关系,并能用语言描述并识记。
(4)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尝试绘图表示。
2.组织学生表述交流3.帮助学生完善图表,并能用语言描述。
达成目标 2环节三观察图片(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1. 指导学生观察P30 1,思考问题:(1)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2)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还是成单存在?(3)什么样的染色体互为一对?2.组织学生表述交流。
3.展示果蝇、洋葱、玉米细胞内染色体排序图,对比它们与人类细胞内染色体的之间的异同。
4.指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在细胞内成对存在,那么DNA和基因呢?不同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不相同,同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数是否恒定不变呢?5.展示正常人的或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练习1.观察图片,小组讨论:2、表述交流3、分析不同生物染色体的异同,得出: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
4.类推:DNA和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
5.认同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达成目标 3环节三自主阅读,完成图表(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如何保持恒定的呢?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完成P32图表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3.马蛔虫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有多少条多少对?成对的染色体有什么特点?4.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这种变化对生物有什么意义?1.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2、组内合作,表述交流,其他补充3、组内合作,完成图表,画在黑板上,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图表。
学生小结: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的传递时,染色体减少一半,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5.你能类比推出,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进一步完善P32图表。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帮助学生能够完成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子代的每一对染色体(基因),都是一条(个)来自父方(基因),一条(个)来自母方。
达成目标 4环节四问题设疑,拓展延伸子代拥有父母传下来的基因,就一定会表现出和父母相似的性状吗?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基因的问题。
课下思考附练习题;1、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________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__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