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高三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三模)试题(扫描)
- 格式:doc
- 大小:18.78 MB
- 文档页数:13
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2019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
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
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
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
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
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
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
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
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
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
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
其实南朝人也如此。
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
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
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
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秘密★启用前洛阳市、许昌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
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
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
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
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
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
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
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
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
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
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
其实南朝人也如此。
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济洛平许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关于物种分布区的研究由来已久。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最早注意到不同地区物种分布的差异。
他将动植物分布描述为“以地球为棋盘的大棋局”。
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地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物种的分布区存在差异。
但仍不清楚物种分布区的大小差异。
在20世纪末,科学家发现种子植物的分布区大小相差可达5至6个数量级。
种子植物。
顾名思义就是能产生种子的植物。
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产者。
种子植物的不同类群在陆地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如菊科植物欧洲千里光在南北半球都有分布,其分布区可达上千万平方公里,而云南高黎贡山一些特有的凤仙花属物种只限于不足1平方公里的分布区。
现代生物学家通过DNA序列构建了种子植物的生命之树,结合现有的化石证据估算出不同种子植物的形成时间,如最早的松科植物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约为距今1.55亿年前,而最早的忍冬科植物形成时间约为距今1亿年前。
二者相差5500万年。
种子植物在地球上形成以后,通过产生种子的形式向外扩张,不断占领新的生存环境以扩大其“领地”。
理论上,随着扩散过程的持续发生,种子植物的分布区逐渐变大,但若扩散过程中发生极端事件,如晚新生代大冰期事件导致地球大幅度降温,会引起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缩小甚至导致植物灭绝。
若排除扩散能力、定居能力等因素对种子植物分布区的影响,在地球上出现时间相近的种子植物应该有相似的分布区大小。
大种子储备的营养物质能为幼苗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资源,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它们在热带雨林等环境中具有生存优势;而小种子是“机会主义者”,它们会尝试进入更多新的生活环境,拓展其分布区,成为传播扩散“健将”。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等四地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篆刻以秦汉印为最高法式等等。
唐宋以来的艺术,其实就走在一条“古路”上。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
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
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
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一是时间性的。
“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
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
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秾艳,便以为能手。
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
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
二是非时间性的。
“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
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象,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
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
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赵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
龚贤在高古寂历中,荡却时间性裹挟所产生的种种迷思,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
如石涛所说,艺术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
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
2019年河南省洛阳市、许昌市联考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
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
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
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
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
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
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
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
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
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
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
其实南朝人也如此。
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
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
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
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作为队中的明星级球员,C罗对自己求全责备....,不允许自己在场上有丝毫的懈怠和些微的失误,正是这让他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②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参政议政热情。
③处在三省交界处的这个小镇,是个典型的“三不管”地带,这里五方杂处,良莠..不齐..,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
④赵教授告诫自己的学生,即使未来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即使在科研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也千万不要师心自用,.....忘乎所以。
⑤在生命中最困难的那几年,各种打击和挫折总是如期而至....,让他难以应付,他甚至想到过放弃,但终究是坚持下来。
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⑥近几日,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广州恒大预备队的两名球员在联赛对阵山东鲁能队时激烈互殴的新闻,该薪闻迅速引起了各方关注。
A. ①③⑥B. ①②⑤C. ②④⑥D. ③④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韩国社会近年日益关注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危害问题,民众采取措施回收利用和减少使用塑料制品的呼声很高。
B. 阿富汗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说,总统加尼决定设立一个旨在为了推动阿富汗和平与和解进程的共同行动小组,该小组由国家安全部门负责。
C. 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说,导弹不仅击中了空军基地内的机动防空系统,还命中了基地附近的一座民兵军营,炸死了十四个人。
D. 这项研究有一定局限,研究对象中爱吃禽肉的女性较年轻,而且身高体重指数较高,而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患结肠癌的风险。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A. 某作家致信编辑:“方生吾兄台鉴,近日囊中渐空,不知稿费何日能到,望速寄为盼。
”B. 王教授的内人赵沅君女士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据说当年在金陵大学是有名的才女。
C. 张生上前一步说:“小生不敏,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方丈能否应允。
洛阳市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乌兰察布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炒热了冷寂的暑期档,成为了全网吹爆的“国漫之光”。
《哪吒》的成功,除了精良的制作,关键还是胜在“新瓶装旧酒”。
它将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让观众喜欢上了这个画着“烟熏妆”的丑哪吒。
中国神话传说,一直是国产动漫取之不尽的巨大素材库。
那些神话故事,历经千年而流传不衰,是超越时空、经得起考验的经典,而动漫,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不是动漫选择了神话,而是神话需要动漫。
源于道教神仙谱系、“封神榜”传说的《哪吒》的成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中国动漫或许不需要,而是在千百年一次次讲述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封神宇宙”。
当然,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
这不但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而且要有的创新性“再造”。
但唯其艰难,才更显出其意义和价值。
“不信命是哪吒的命”,也是中国动漫人的命。
中国动漫能否以中国的故事改变世界的文化生产版图?让我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耳熟能详另起炉灶孜孜不倦拭目以待B . 耳濡目染改弦易辙谆谆不倦指日可待C . 耳濡目染另起炉灶孜孜不倦拭目以待D . 耳熟能详改弦易辙谆谆不倦指日可待(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B . 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它直观地展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
C . 可以使它直观地体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