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北武安落子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河北武安落子

吕 婧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 610021)

摘 要:

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在当地广为流传,被百姓所喜闻乐见,它经过起源、兴盛、发展而逐渐走向衰落。本文通过对武安落子的介绍及其兴衰来引发今人对我国地方戏曲的继承与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

武安落子;平调;落子;地方性;借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6)增刊2-0137-04

武安落子是流行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它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常可听到吟唱之声。在当地农村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或者遇到集市都会请落子班社来演出,仅武安地区境内最多的时候专业和半职业的落子班社达到120多个,几乎村村有落子班,人人都会哼唱几句。那么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戏曲形式呢?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武安落子的历史渊源。武安落子属于落子腔系,源于民间曲调,经历代艺人口传、加工、改革,逐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包澄洁先生在他的文章 论落子腔系 中认为,落子腔系是从佛曲衍变为民间歌曲,又衍变为曲艺的莲花落,再衍变而为戏曲的声腔。且不论落子的起源是否是从佛曲衍变而来,但武安落子确实是源于民间曲调,慢慢发展而来。 落子 又称为 莲花落 、 莲花乐 ,古代就已经有,宋代就有关于乞者唱 莲花乐 的记载,明代末期发展为叙事性莲花落,内容以民间传说为主,演唱时1至2人以竹板击拍伴奏。明代胡赛所著的 武安史话 记载有 武俗善歌,班头开明 之说,证明武安明代即有戏楼,落子当时为演出的曲艺曲种之一。最初称其为 硬歌 ,即无乐器,坐着硬唱,后逐渐发展为1人脚踏小鼓,手持竹板,顺口编唱。至明末清初,有的地方又出现了 打霸王鞭 、 翠月檀香 的舞蹈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 硬歌 的曲调与 翠月檀香 舞蹈形式相结合,构成了武安落子的早期艺术。在清代,武安民间花会中有说唱故事的落子,初为撂地摊演出,后由曲艺形式变为戏曲剧种,晚清逐渐搬上舞台。此后,唱腔、戏装、道具、化妆、伴奏均有发展和改进,形成独特的地方戏风格。

那么武安落子具有哪些艺术特点呢?首先让我们看看武安落子的唱腔特点。武安落子的唱腔音乐分为板腔和曲牌两类。板腔类唱腔的调高一般为1=F或1=#F。上句的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为 1 ,有时为 5 。基本板式主要有[流水板]、[悲腔]、[慢板]、[念板]、[散板](又称 喊腔 )、[八板](又名 瓦子 )等。其中流水板如同从容不迫的日常叙话,亲切自然,一板一眼(2/4拍),叙述性较强,

137

上下句之间均无过门,只有 垫头 ,多用七字句。如谱例:例1: 例2:

138

例1是武安落子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板式。而它的慢板虽然也为一板一眼(2/4拍),但唱词以十字句居多,并且每句之间都加了短过门。例如选自 打刘定僧 的片段(见例2)。

武安落子的唱腔曲牌现存有[耍孩儿]、[赞子语]、[山坡羊]。这些唱腔曲牌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流水板]穿插着使用。

其次,武安落子的唱词则多为对偶的上下句式,偶尔也会有不规则句式,它的唱腔则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例如在武安落子唱腔中韵母en和eng的发音不分,像 门 、 盆子 等字发音为 萌 、 朋子 等,再如唱 小蜜蜂 一词时的发音多为 小密分儿 ,这和当地语言习惯是分不开的,en,eng混用并加入儿化音,这是典型的武安方言的特色。在武安落子中唱念使用的都是武安地方语言,乡土气息极其浓厚,落子的表演也吸取了很多民间舞蹈因素,因而更具有风趣、亲切、淳朴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落子的唱腔很贴近当地群众的生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所以在当地农村很受欢迎。

武安落子的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20世纪30年代才加进了二胡、笛子、笙,建国后又增加了三弦、中胡、低胡等其他乐器。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但有自己的锣鼓经,如[嘟噜锤]、[七套锤]、[狗撕咬]、[散板帽]等,如谱例[七套锤]:仓才仓才仓衣才衣0 空匡 乙才仓--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经。武安落子戏的行当不是很齐全,多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也有花脸、老生,一般以旦角为主,通常由男性扮演,直到1949年后才有了第一代女艺人。行当的分工也并不是很严格,常常可以互相兼演,如唱小生的既可兼演小旦,也可兼演小丑,因此,可以说是有行当而无分工。

武安落子还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落子平调不 分家 。在武安地区,就是当人们提到武安落子时,都会说 武安落子平调 ,提到演落子的剧团时也会说 落子平调剧团 ,而从艺人员也都兼唱两个剧种。这是因为平调和落子总是同台演出,武安平调也属于当地的一种地方戏,从清末民初开始,平调和落子便一直合班演出,后形成平调落子不分家的局面持续至今,所以这两种地方戏便总是同时出现在人们口中,但他们属于不同的剧种,有着本质的区别。武安平调属于梆子腔系,虽然也常用武安方言演出,但和武安落子除了本质不同外还有很多的区别,例如它们的传统剧目反映的内容不同,平调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化、民间传说,落子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行当齐全程度不同,平调行当很齐全,有 四梁八柱十二行 之说,而落子一般以小生小旦为主等等。但由于落子平调长期同台演出不分家,所以到现在这两者一直同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武安落子戏的剧目有200多出,那么武安落子的曲目是如何分类的呢?武安落子的曲目大致分为两种:传统曲目和剧本戏。传统曲目中又分为短戏(垫戏)和长戏,短戏一般每部表演在1小时左右,而长戏则在2至3个小时左右。武安落子传统曲目的戏文多是由以前当地的穷秀才编写,内容多是儿女之情、家庭琐事,为群众所喜闻乐道。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民国二十六年续 武安春秋志 卷九记载: 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至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黄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唯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 例如武安地区妇孺皆知的落子 借 就是传统曲目中闻名的短戏,它讲述了家境贫苦的小四姐想回娘家赶会,因缺少花(一种头上的装饰品)而向邻居王嫂借,王嫂的花是用自己辛苦攒下的私房钱买的,本不愿借,后因四姐伤心哭泣而借给她,内容简单,却很是贴近当时武安农村的生活。传统剧目有140首左右,代表作品有 打刘定僧 、 借 、 吕蒙正赶斋 、 跑沙滩 、 杭州失印 、 兰甲子讨饭 、 卖妙郎 (据 背公孝 改编)、 放空山 、 小过年 、 李翠连对经 、 陈义打虎 等,更多的作品描写了当时贫苦人家的不幸生活,通过困苦的,具体事件来宣扬孝敬长辈、忠孝国家、与人为善等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如 卖妙郎 就是讲述了一位被丈夫遗弃的妇人虽家境贫困不抛弃公婆,为孝敬公婆为公公治病卖掉亲生儿子的故事,最终儿子考上状元,全家巧遇团圆。

武安落子戏中剧本戏也是一个大的类型,代表作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