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应用之十大技法之一材多用
- 格式:ppt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29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之十大技巧一、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
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
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
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忘不一定是坏事。
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
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
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
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二、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
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
——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及运用:盘活教材与一材多用一、盘活教材,巧取材料。
有些同学写作文时搜肠刮肚也没有材料,只好无病呻吟,其实,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材料库,只要我们留神,研读课本熟读教材充分发掘课内材料,也能够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举例如下:1、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有这样几个句子: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又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应用指南:这则素材可用于“祝福”“感悟人生”“关注生活”“追求幸福”“分享幸福”“和谐之美”等有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中。
在生活的土壤里,播下一种积极的心态,就会收获一种高尚的思想。
海子对生活的感悟,对他人的关爱给我们一种深深的启示。
应用时要注意选取适当的角度。
这首诗歌的题目也可以作为文章的题目。
2、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顽强的意志解读了生命的本质,给人一种明亮的积极地体悟,他的散文《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他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应用指南:这则材料可以用于“生与死”“面对生命”“生活态度”等有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中。
这里,史铁生对死做了哲理性思考,悟出来人生的真谛,从而将自己从死亡的阴影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生命及其意义。
正因为为有了它对生命的冷静和超脱,才有了他写作中的冷静和执着的风格。
应用时可以灵活处理。
地坛里顿悟,清平湾不再遥远,困厄中历练,合欢树永世芬芳。
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史铁生文学作品中的那份沉静,更显珍贵。
他从容地阅读了生命这本大书,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
他的生命是痛苦的,他的灵魂却又是那么纯净,他总是让我们那么感动,永远铭记在心。
3、《米洛斯的维纳斯》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的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应用之十大技法之一材多用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一材多用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①金子总会发光的。
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
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
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
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
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
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
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
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就拿当前的金融危机来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受影响。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一、素材:“司马光砸缸”(一)适用主题:创新思维。
1. 素材阐述。
在小伙伴掉进大水缸,大家都惊慌失措,想着把人从缸里拉出来的时候,司马光却打破常规,想到用石头砸破水缸,让水流出来从而救了小伙伴。
这种做法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不是想着如何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
2. 范文片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那个被水困住的孩子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看似难以解决的困境。
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沿着传统的思路去寻找解决办法,就如同那些试图从缸里捞出孩子的小伙伴。
司马光却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他那创新的思维打破了常规的枷锁。
当周围的人都在“如何让人脱离水”这个思维怪圈里打转时,司马光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水离开人”。
这种创新思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那些被传统思维紧闭的大门,为解决问题开辟出全新的道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思维更是不可或缺。
从苹果公司打破传统手机按键模式推出全触屏手机,到特斯拉改变汽车能源的传统模式致力于电动汽车的研发,这些成功的案例无不是创新思维的成果,就如同司马光砸缸一般,是对旧有模式的突破,是在困境中找到新生的智慧。
(二)适用主题:冷静应对危机。
1. 素材阐述。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一个孩子掉进装满水的大缸里,随时可能被淹死。
其他孩子都吓得大哭或者不知所措,而司马光却能保持冷静。
他没有被危机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观察周围的环境,迅速地想到用石头砸缸这个解决办法。
2. 范文片段。
人生就像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危机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让我们的航船触礁沉没。
就像那个掉进缸里的孩子面临着生死危机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遭遇各种紧急情况。
当危机来临,大多数人可能会像那些围在缸边大哭的孩子,被恐惧和慌乱所支配。
可是司马光不一样,他就像一位临危不乱的船长。
在小伙伴生命垂危的紧急时刻,他没有被恐惧吞噬,没有被慌乱左右。
他冷静的头脑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在危机的迷雾中清晰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高考作文的“一材多用”第一篇:高考作文的“一材多用”荣昌中学高11级写作资料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的“一材多用”一、前言:1、读下面全国近年各地的高考考场作文题。
1)、《良心》(02年高考湖南满分作文)2)、《面对选择》(02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3)、《吊屈原赋》(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4)、《论感情用事》(03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5)、《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05年高考云南优秀作文)6)、《留给明天》(05年高考天津优秀作文)2、思考:这几道题话题相同吗?角度呢?假如只有一个材料,该如何来写?如屈原事例。
3、且看看别人怎么动笔:[例一] 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
那“鸾鸟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
(2002年高考湖南满分作文《良心》)[点拨] 作者采用人物自己的诗文,使“屈原投江”这一材料表现出新鲜独特的一面,表述上变换人称,采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自然。
[例二]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河的波涛。
于是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
你披散的长发和放声的狂吟,就已经全无遮掩地宣泄出你的任性和倔强。
你不管别人诧异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构筑那个神秘的美丽幻境。
其实你很天真,惟其如此,你做出的选择,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
(2002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面对选择》)[点拨] 上例运用材料的办法是:采用人物事迹的铺陈加上合理的推测使材料表现出新意;表述上采用第三人称读来如临其境。
[例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
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魂留他乡。
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
语文高考作文之一材多用在备战高考的复习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语文高考作文的备考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最为流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作文全靠平时积累,没办法通过几节课来改变作文的水平,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并非如此。
详细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讲。
首先看两段材料。
材料一: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
”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
材料二:江苏2005作文题目:凤头猪肚豹尾话题作文: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以此为话题,写篇800字以内的文章,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文体不限。
第一个材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觉得无话可说,二是老师觉得学生不注意作文中的问题。
第二个材料呢,反映了非常生动形象的关于好作文的评价标准,并且做了延伸,将这个标准扩大到事业人生。
假如现在让同学们根据这两段材料写一篇作文,同学们会怎么做?我想,多数学生都会一下子觉得脑中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没有读懂材料,没有很好地完成审题的任务。
啊,我们是不是有跑题的趋势?我们不该讲材料的应用吗?不要担心。
我们将以这两个材料的内容为话题来写一篇作文,并且,这篇作文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在其他高考作文当中,这样就切题了,对吧?嗯,这里提到一个很关键的词,切题,我们感到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切题。
根据上面两个材料写一篇作文,究竟该怎么做呢?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当然知道“凤头猪肚豹尾”好,问题是我们很难做到,做不到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高考作文一向要求积极向上,这四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快速作文的可能,只要我们将自己打造成积极向上的人,自然不会无话可说,所以,我们应该重点讨论主观原因,有句话说得好,“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觉得作文难写,觉得无法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原因必定还在我们自身,意识到这一点就该鼓足勇气确定作文的主题,引用《为学》里面的话概括,那就是:世上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