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克拉申学习理论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是一门非常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是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重要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对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介绍和讨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
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及实验心理学家Noam Chomsky首创的。
它被认为是第一个基于正规语言(formal languages)理论的语言习得模型,其目标是要解释语言的结构,也就是识别语言语法的规则。
它的扩展,多语习得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language acquisition),被认为是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第二个部分,它涉及语言习得中的多种不同语言技术。
根据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听觉经验、口头经验和语言意识。
首先,孩子们必须听觉接受语言,通过仔细聆听来意识到语言是什么。
然后,他们将开始使用语言,并尝试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孩子们将开始意识到语言特定的结构,并学会使用它来表达他们的意思。
Chomsky认为,这些三个阶段都受到人类先天具备的语言能力结构(language acquisition structure),也叫做克拉申记忆模型(Chomsky memory model)的影响。
此外,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光根源模型(illumination source model),它是一种简单的解释模型,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发音和语法。
该模型认为,学习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语言中结构特征的信号中获取信息,而这些信号就像发光一样,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发音和语法。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语言应用逻辑操作系统(Language Appliance Logic Operation,LALO)。
这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用于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的结构,以及使用正确的语法结构来表达不同的句子。
LALO模型也是克拉申两语习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语言学习者使用恰当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各种思想。
“学习”和“习得”的区别一、克拉申根据“习得--学习差异”这一假设, 成人是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 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语言。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设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材, 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 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 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 而学习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 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 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习的结果, 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检作用, 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根据“监检假设”假设,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作用是不同的。
语言习得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 并直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换句话说, 当我们开口说话时, 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 经学习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被说出口。
二、曾淑萍《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特征与作用》对于克拉申所提出的习得与学得理论来说, 习得以强调外在因素为主, 而学得以强调内在因素为主。
克拉申的完全习得强调通过接触模仿, 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二语, 积累经验, 再将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由特殊到一般, 其思维特征是归纳。
而克拉申不支持的学得, 是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去认识事物, 是依靠已知去认识未知, 是由一般到特殊, 其思维特征是演绎。
三、孙德坤《关于学习与习得的区别》在这两个概念最初提出的时候,“习得”是用于指示第一语言能力的获得,而“学习”所针对的则是第二语言能力获得。
而在后来,“习得”也用于说明第二语言的学习。
两个概念的侧重点发生了转移,习得是一个过程,而学习则是一种行为。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一、引言监控理论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本文将对克拉申的监控理论进行述评,旨在阐明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历程以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二、克拉申监控理论概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假说:习得-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其中,习得-学习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过程实现的,而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
监控假说则认为,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会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习得的知识或学习的知识。
三、克拉申监控理论的发展自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提出以来,它一直是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虽然该理论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但它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监控理论的各个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理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克拉申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为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其次,监控假说启示我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应注意运用习得的知识,而非仅依靠学习的知识。
最后,情感过滤假说提醒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以降低情感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它为我们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该理论强调可理解性输入、习得-学习差异以及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监控理论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需要未来的研究加以解决和完善。
例如,如何准确定义“可理解性输入”以及如何有效降低情感过滤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地将监控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中。
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语习得理论流派之克拉申理论研究作者:何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0期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全面的理论便是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的语言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克拉申习得理论是重输入而不重输出的,所以我认为克拉申习得理论是片面的,我们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习得与学得必须相得益彰,在这门语言的学习上,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关键词:第二语言;克拉申;习得;学得作者简介:何美(1983—),女,江苏南通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一、克拉申理论观点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全面的理论便是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
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对近几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通过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学说的这样一门语言学习科学。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说组成,他们分别是①“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②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③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④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⑤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五个假说环环相扣,不可分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其中的“习得——学得”区别假说进行详细的解说,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
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
克拉申五个假说的争议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克拉申(krashen)的五个假说是具有广泛争议的。
本文通过对五个假说的分析和评价,得出的结论最具有争议性的是输入假说,它缺乏定义的恰当性和解释的功效性。
基于kaplan的理论评价模型,其他的几个假说也是可争论的。
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的启示,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必须意识到他们的责任除了语言教学本身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学生的焦虑,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可忽视的是,批判式思维的价值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五大假说二语习得克拉申外语教学多年以来关于二语教学的理论有很多,学者们专注研究的方面包括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双语教育,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以及心理与语言学习的关系等。
在这些理论之中,南加州大学的名誉教授stephen krashen的五个假说被视为二十世纪末最具争议的二语习得理论之一[1]。
krashen的五大假说理论包括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下面我将逐一解释与分析每一个假说,并谈谈五个假说对于二语教学的启示。
一、五个假说的含义1.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学习是有显著不同的[2]。
语言习得的概念的过程是小孩子如何获得他的第一语言的过程。
无论是这个过程的本身,还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所获取的知识,都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换言之,学习者自身并没有意识到他获取了某些知识。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或有指导的情况下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得学习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受Chomsky 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发,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在其著作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提出“监察模型”。
克拉申理论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为情感因素和学习者的智力因素。
该理论由5大假说构成,分别是:习得与学得假说;语言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
1习得与学得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有两种相互独立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方式,人们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习得(acquistition)和学得(learning)。
语言习得是一种无意识的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它通过习得者对二语的实践使用,在交际交流中自然形成的掌握二语的能力。
语言学得则是一种有意识的掌握二语的过程,它通过学习者有目的的研究,运用理智的方式对二语进行理解和对规则的总结。
人们一般认为只有儿童才具有语言习得的能力,而克拉申认为成人依然具备语言习得的能力。
2语言输入假说(Language Input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是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
语言输入假说是二语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该理论的核心,也被称为”i+1”理论。
i 表示二语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表示稍超出二语学习者语言知识的部分。
也就是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我们理解的语言结构能超微超出我们现有知识的时候”,习得才会发生。
在二语习得中,克拉申强调输入内容的“可理解性”,即输入的“合理性”。
浅谈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与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分析入手,对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结合实际教探讨该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或模式来指导和探讨汉语教与学的过程,这对改革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大师克拉申针对第二外语的习得提出了语言监控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设组成:习得-学得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自然顺序假设。
1.习得-学得假设。
习得-学得假设认为,二语习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习得,即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地构建语言体系,从而获得语言能力。
习得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非其载体语言形式上,很自然的、无意识的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从而掌握语言能力。
另一种是语言的学得,学习者完全意识到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他们通过努力有目的地掌握语言。
2.监控假设。
监控假说是对习得―学习假说中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做进一步解释。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注重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语法规则一时也用不上。
因此,在口头交流中,如果一方过多地使用语法监控,不时地纠正自己讲话中的语法错误,就会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使对方失去交谈的兴趣,因而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3.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
克拉申认为,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抛开对形式的理解,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简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作者:代春陈雅莉来源:《教师·理论研究》2010年第03期摘要:外语学习是在学习者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制约下进行的。
从外部环境讲,外语必须在学校环境中,在班级授课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组织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从内部环境讲,外语学习需要具备译码能力、语法敏感能力、归纳类推能力和联想记忆能力。
所以外语不可能是习得,而只能是以学习为主。
关键词:外语;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克拉申(S.D.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以下简称克氏假说)曾在不少国家的外语教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有赞成和支持的,如Ellen Bialystok(1984);也有表示反对的,如Antonella Sarace(1984)与Anjum D.Saleemi(1984)。
我国研究者对克氏假说多持褒态,但亦有贬,如荆增林(1991)等。
总的来说,克氏假说的影响仍然存在,笔者将各种褒贬内容作一粗略归纳,希望从我们的外语教学实际出发,应用和参考克氏假说。
第二语言可能包含外语,但两者不同;第二语言主要指侨居国语言。
克氏假说主要流传于外语教学界,本文主要以外语教学为立论基点,评析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假说,先简述克氏观点,再归纳褒贬意见,最后谈点个人看法。
一、简介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 othesis)的基本观点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假说是克氏理论的核心部分。
此假说认为,成人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知识。
第一条途径叫习得,大概像小孩那样自然学会;第二条途径是学习,指通过教学而有意识地学得第二语言的知识。
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主要靠习得,学得的语言知识只对运用语言起监察作用。
习得是接受输入后潜意识地吸入(intake),故第二语言的教学主要是输入与吸入,须采用隐含的办法,至于用课堂教学那种外显办法只能学到可帮助改错的语言知识。
持肯定习得—学得观点者认为:“这个领域(指外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得到了言之成理而又较公正的解释,其成就令人叹服。
从克拉申的输⼊假说看第⼆语⾔教学-2019年教育⽂档从克拉申的输⼊假说看第⼆语⾔教学斯蒂⽂?狄?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是美国著名的语⾔教育家。
他从70年代末开始对第⼆语⾔习得提出的⼀系列假说,被认为是第⼆语⾔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影响最⼤的理论,在欧美的语⾔教学界得到普遍的承认和运⽤,但同时也引起众多争议。
克拉申的假说体系由五个彼此关联、互相呼应的假说组成,分别是:学习-习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输⼊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仔细研究、探讨之后可以发现,输⼊假说是其理论的核⼼,其余的四个假说都是对输⼊假说的展开和补充,本⽂就输⼊假说展开论述。
⼀、输⼊假说的内容在论述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两个概念:学习与习得。
在克拉申看来,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语⾔的⽅法。
⼀种是习得,即潜意识的、⽇常的暗含的学习,也就是在⾃然交际中⽤⽬的语进⾏有意义的交流和互动。
说话⼈的注意⼒在于表达,在于理解话语的意义,⽽不在于话语的形式;另⼀种是有意识的语⾔学习,这是明确的、正规的、从语⾔学⽅⾯理解并掌握语⾔,⼀般我们在专门的语⾔课堂上看到的就是这种学习。
克拉申认为,学习不能转化为习得,学到的知识不能⽆意识化。
克拉申(1982)明确指出,输⼊假说与习得相关,⽽⾮学习。
⾸先,⼈类获得语⾔的唯⼀⽅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习得语⾔知识。
“语⾔习得只在我们理解信息时发⽣。
”(克拉申,2004)第⼆,输⼊的语⾔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应该是“可懂输⼊”(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于学习者现有语⾔⽔平的输⼊。
浅谈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摘要:克拉申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笔者尝试就习得与学得假说进行论证分析。
分别以习得和学得,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动力和内因动机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进行论证。
客观分析得出假说中的定义存在漏洞,不够科学,但克拉申在获取知识时两种不同过程的划分引发深层思考。
更准确的认识习得与学得假说,对更好的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有着积极作用。
一、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存在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教育家克拉申开始了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即他最初的“监控理论”,经过多年的探索,克拉申称他有了“一个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是克拉申习得与学得假说论证,即学会的有意识知识与习得的潜意识知识之间没有接口;学会的知识只能用于监督控制语言运用,真正流利的自发的语言运用只能靠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克拉申, 1985)。
下面笔者尝试以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学得和习得为关键词,从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论证。
(一)关键词: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和潜意识知识1. 语言视角分析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郝滨, 2009)。
所谓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为了传递某一具体思想或交际目的而使用并习得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相对碎片化的语言知识;所谓语言的有意识知识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不断积累认知后发现系统的语言知识,包括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复杂符号系统,相对系统化语言知识。
当我们处理生活中较低水平的交际或传递思想是,我们习得的潜意识知识在发挥作用,就像小孩子在上学前,虽然没有认字念书,也能使用语言完成简单日常交际或思想传递。
当人们的需求提高时,人们需要处理更复杂的交际或传递更富有逻辑的思想时,语言的潜意识知识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從潜意识知识中提炼出有意识知识,帮我处理更为复杂的语言使用需求。
从而否定了克拉申的习得与学得假说。
2.教学视角分析从这一理解出发,“自下而上”的思考,学术上,叫做“增量式渐进变化模式”,或者就叫“自下而上”的演进模型。
南昌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 ~201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论文课程名称:语言习得研究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人文学院得分:任课教师签:时间:《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评析克拉申的理论模式被称为“语言监控模式”,它包括“五个中心假说”,即“习得与学习的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
一、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习得”与“学习”这两种独立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规则。
“习得”的过程是自然产生的过程,是指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关注的是语言传达的意思;而“学习”则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于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克拉申认为,儿童或成人,无论在学习母语还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都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尽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却非常相似,这种自然习得顺序是可以预测的。
在克拉申看来,课堂教学对自然习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在即时的言语表达得到体现。
3、监控假说在克拉申看来,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而“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相当与一个监控器和编辑器。
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可以把要表达的意思流利得表达出来,而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
克拉申提出使用监控的三种条件:充足的时间、注意语言的形式、懂得语法规则。
4、输入假说输入假说回答了人们是怎样习得一门语言的重大语言教学问题。
人们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习得按照自然顺序、通过理解在下个阶段将要习得的结构来进行,同时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能力,若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语言输入应该为“i+1”。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并以五个假说为基础论。
此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第二语言学习及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围绕这个理论的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能够准确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机制,完整地把握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本文拟从分析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入手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探讨和摸索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习得――学得区分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Hypothesis)。
这是五大假说中最基本的。
在这个假说中,克拉申对“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学得”和“习得”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区别并且彼此独立。
“学得”指学习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去获取语言知识;“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指注意力集中于意义层次上的交流,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在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会使用第二语言。
收稿日期:1997-01-09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述评李 莉 摘 要 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
他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五个假设组成,即(1)习得和学习区分假设;(2)自然顺序假设;(3)监控假设;(4)输入假设;(5)情感过滤假设。
虽然克拉申的理论的个别部分有极端化的一面,但它可能是现有的最全面的、最可接受的一种理论,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及推动我国广大外语工作者更深入地探索外语教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习得与学习 自然顺序 监控 输入 情感过滤作者简介 李莉,女,1960年3月生,河南郑州教育学院讲师。
(郑州 450052)斯蒂文·狄·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系教授。
1972年,他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昆尼斯学院担任过院长。
克拉申从7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从事语言习得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的原则,见解独到。
虽然国外学术界对他的理论褒贬不一,但“它可能是现有的最全面的、最可接受的一种理论”(Rod Ellis :1986,p 261,ELT ,1981),对我国广大外语教师和外语教学理论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克拉申的主要著述近20年来,克拉申发表的论文达90余篇,出版的著作有8部之多。
其主要论文大多发表在Applied ling nistics,T ESOL Quarterly,Lang uag e Lea rning ,ELT,The Mo dern Lan-g uag e 等杂志上,包括《关于监控模式的一些问题》(So me lssues Rela ted to the Mo nitor Model ,1977),《教学到底有多重要?》(Ho w im por tant is instruction ?,1978),《对麦克劳林的答复》(A Response to Mclaug hlin ,1977),《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速度和最终获得》(Age ,Ra te and Ev entual Attainment in Seco nd Lang uag e Acquisition ,1979),《第二语言习得中简单语码的理论和实际相关性》(The Theo retical and Practical Relev ance of Simple Codes in Seco nd Lang uag e Acquisition,1980)等论文。
南昌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 ~2015 学年第二
学期期末论文
课程名称:语言习得研究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人文学院得分:
任课教师签:时间: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评析
克拉申的理论模式被称为“语言监控模式”,它包括“五个中心假说”,即“习得与学习的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
一、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
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习得”与“学习”这两种独立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规则。
“习得”的过程是自然产生的过程,是指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关注的是语言传达的意思;而“学习”则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于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克拉申认为,儿童或成人,无论在学习母语还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都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尽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却非常相似,这种自然习得顺序是可以预测的。
在克拉申看来,课堂教学对自然习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在即时的言语表达得到体现。
3、监控假说
在克拉申看来,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而“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相当与一个监控器和编辑器。
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可以把要表达的意思流利得表达出来,而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
克拉申提出使用监控的三种条件:充足的时间、注意语言的形式、懂得语法规则。
4、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回答了人们是怎样习得一门语言的重大语言教学问题。
人们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习得按照自然顺序、通过理解在下个阶段将要习得的结构来进行,同时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能力,若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语言输入应该为“i+1”。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含了四个要素,即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以及输入条件。
克拉申主张学习者要先“获得意义”,再从中习得语言结构。
即先意义,后形式。
5、情感过滤假说
为了解释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速度以及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之间的差异的现象,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
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
情感过滤假说中三大因素为动机、自信与焦略。
二、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评析
克拉申的五个假说,有着自己的合理性,也有着自己的极端性。
(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
合理性:“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学习方式,“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方式。
我们通过下意识习得到的知识直接可以用于表达,而学习的知识只能用来规范语言。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组织语言时会有意识去考虑哪些语法规则来编辑自己的语言,而我们在使用母语时,往往不会考虑我们语言的形式,我们考虑的仅仅是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已。
极端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习得”与“学习”是完全分管不同的语言任务,储存于大脑不同地方的完全隔离的二者,它们之间是相通的。
成人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偏重于理解,在理解之后更容易将其记忆并使用。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当我们掌握一定语法规则后,在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我们会感觉到“语感”所起的作用,而“语感”的出现在我看来正是“学习”的知识转换为“习得”知识的一个过程,它已经进入了大脑里的语法体制,下意识发挥语言组织指挥棒的作用。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合理性:语言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我们在对语言进行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中,我们最终是希望能对语言的发展做出预测。
而这,也可以说明我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构建知识的结构,如,英语儿童一般先学会进行时-ing,复数-s,然后学会第三人称单数,这种顺序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发展顺序。
这点体现了克拉申这条假说的合理性。
不合理性:但是他也认为,课堂教学对自然习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在即时的言语表达中得到体现,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过程,因而只能对学习过程起作用。
这一点需要商榷,其实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师的“教学大纲”其实也是在经过语言习得研究后说得出来的,学习知识的先后与顺序都会根据学习者学习的规律来设计以便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
(3)监控假说、输入假说与情感过滤假说
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期,在使用第二语言时,需要已掌握的语法知识对我们组织语言进行监控,将存在与人脑中的理性原则显现出来,克拉申所提出的监控的三个条件也有着自己的合理性。
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些知识最终会内化为我们内部的知识存储,在内化一定程度,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后,它就会下意识进行监控作用,就像我们使用母语时一样。
输入假说,对我们的学习与习得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这就像学习弹钢琴,在学会基础的知识后,我们开始增加自己学习的难度,当我们降低难度回到一开始的阶段时会发现,我们的语言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那时候的水平,这也与克拉申所提倡的先学习表达意思,再来探讨语言的形式的学习方式是相通的。
在情感过滤假说上,也对我们的具体学习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学习英语,常常是哑巴英语,即使书面语再好,也不敢开口,我们在练习口语的过程中,常常鼓励大家不怕丢人,用于开口,其实这就是一个提高自身英语自信的一个过程。
并且,这样做下去的结果,一般都是乐观的。
克拉申根据自己的理论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方案。
他贡献出的很大的价值在于他非常强调交际的作用。
对于克拉申的理论假说,需要我们自己结合各自的学习经验,需要我们借鉴语言习得发展的最新科学成果,既不要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于在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李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1997(7):118-123
[3]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