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位移》运动的描述
- 格式:pptx
- 大小:6.49 MB
- 文档页数:42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2节时间位移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郭雪鹏一、教学内容分析《时间位移》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必修1模块中“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主题下的内容,要求理解位移概念。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对其的解读为:理解位移,需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含义,其中渗透着对“物理量的变化”的认识。
理解位移,还要认识到它是由大小和方向两个因素决定的,都可以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对直线运动,都可以用正、负号表示方向。
本节第一部分内容时刻和时间间隔简单,学生自学能够理解,要注意与生活中的用语区分,生活中的时间有的表示时刻,有的表示时间间隔。
对直线运动,要借助数学的一维坐标系表示质点的位置,将物理和数学联系起来,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再用坐标之差表示质点的位移,位移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矢量,要引导学生注意位移的方向用正负号表示。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但对时刻和时间间隔及路程和位移的概念了解较少。
时间作为生活中的常见用语,学生存在很多错误的前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会影响学生新概念的建立。
学生初中学习过坐标系,要注意物理和数学的区别,在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要认识到坐标都具有单位,要在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设置重点讲解过程。
要通过典型例题示范,让学生掌握用坐标计算位移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含义,区分时刻和时间间隔。
2.学生理解质点的含义,能计算位移。
3.学生理解位移-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分析图像包含的运动信息。
4.学生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能通过纸带正确测量时间和位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位移的含义,打点计时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建立坐标系,使用坐标计算质点位移。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过程练习 1 教材第六、板书设计§ 1.2 时间位移一、时刻和时间间隔二、路程和位移路程指运动轨迹的长度,标量.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矢量.三、直线运动的位移:∆x=x2-x1(直线运动)∆x的符号表示位移方向.四、位移-时间图像五、位移和时间的测量: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七、教学反思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位移的含义,能用坐标计算质点的位移,通过例题给学生加以示范,形成规范的计算位移方法,即建立坐标系,确立初、末位置,求出末位置坐标与初位置坐标之差。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间和位移》1.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理解时间和位移的基本概念,掌握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以及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理解位移的矢量性。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探究时间和位移的测量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准确测量时间和位移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段运动员赛跑的视频,并提问:“我们如何知道哪位运动员跑得更快?这背后涉及到哪些物理量的测量?”•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提到“时间”和“距离”等关键词。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时间和位移这两个核心概念上,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时间和时刻的讲解: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上课铃声响起是时刻,一节课持续40分钟是时间间隔),讲解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强调时间间隔是过程量,而时刻是状态量。
•位移和路程的对比:通过图示和实例(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对比位移和路程的不同,强调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而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
•例题分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时间和位移信息,学会如何计算位移和判断位移的方向。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如何准确测量时间和位移,以及这些测量对结果判断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时间和位移的基本概念、区别和联系,强调它们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时间和位移的相关知识点。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例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学会运用时间和位移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讲解、例题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时间和位移的概念及其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应用。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2节时间位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理解位移的概念,明确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4.学生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置和位移。
【过程与方法】1.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让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2.采用新知识后紧跟习题讲解和演练的方法巩固学生记忆。
3.采用结构式小结,使学生印象深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和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
2.使学生深刻感受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
教学重点:1.时间间隔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一节课咱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下面一起回顾昨天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时间】首先我们来看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时间。
高中阶段我们把时间分为两类:第1类,就是时刻。
什么是时刻?【时刻】例:早上8:30上课,这个8:30,就是一个时刻,在个别教材上也称之为时间点。
【时间间隔】例:一节课是45分钟,这个40分钟就是一个时间间隔。
在其他教材上也称之为“时间段”、或“一段时间”。
【提问】区分以下情形哪些是时刻、哪些是时间间隔。
【时间轴】上节课咱们学习了坐标轴,同样,时间我们也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如果时间用坐标轴来表示,我们就称之为时间轴。
时间是无法倒流的,所以时间轴是没有负半轴的,一定要注意。
这里面有对时间的其他几种描述方法,咱们来看一下:①“第1秒内”,在时间轴上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它其实就是0~1这一段时间。
那第2秒内我们该怎么表示呀?它其实就是1~2这一段时间。
【提问】第3秒内我们该怎么表示?第4秒内又该怎么表示?注意:“第4秒”和“第4秒内”,是一回事。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间和位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使学生理解时间和位移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建立运动描述的基本物理图景。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学会运用数学工具(如坐标系)描述位移,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如模拟位移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位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位移的概念及其与路程的区别。
•建立直线坐标系描述位移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位移是矢量,具有方向性,并能准确表示其方向。
•应用直线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位移的计算和方向判断。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材。
•多媒体教学课件(含动画、视频、图表)。
•直线坐标系模型或教具。
•实验器材(如小车、刻度尺、白板笔等,用于模拟位移测量)。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赛跑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描述运动员的运动情况?”引出时间和位移的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运动员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路程)与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否相同?新课教学1.时间与时刻•讲解定义,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上课铃声响是时刻,一节课45分钟是时间)加深理解。
•利用时间轴图示,直观展示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位移与路程•通过动画模拟运动员赛跑过程,解释位移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而路程是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