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淡之美》1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38
《淡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感悟文中不同方面的“淡之美”,了解作者其人和为人处世。
2、掌握文中从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分析的特点。
3、领悟“淡之美”的哲理,帮助学生提升为人处世的平和心态。
教学重点:领悟“淡之美”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提升为人处世的平和心态。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运用课件等。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开门见山,喜欢看美女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正值青春的你们呢?那就让老师带着你们去看几张美女照片吧!二、看美女——分析“女性美”(PPT显示)几张美女照片。
1、讨论: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最美的?为什么?明确:自然本色,韵味深远。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呢?生齐读第2段。
3、教师小结:相对于借助化妆品的浓艳,我们要喜欢朴素的、自然的美。
这给人一种纯真、清新的感觉。
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自然本色的美,才是有内涵的,才是韵味深远的,才是回味悠长的。
板书:女性美:自然本色,韵味深远。
三、赏西湖——分析“风景美”:自古苏杭出美女,西湖除了人美,其景也是很吸引人们是眼球的,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西湖的风景吧!1、(PPT显示)西湖冬韵图。
这些“西湖冬韵图”很好的展现了西湖的美景。
怪不得苏东坡会写诗来赞美西湖。
让我们也一起从诗中感受和领悟西湖的美景。
全班齐诵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引导学生分析此诗: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美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
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美丽无比。
“把西湖比作西子”的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提问:晴日和雨后的西湖,共同点的什么?(天然)作者对此有何见解?(生读地7段)明确:“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了西湖的淡雅。
7、本文是写人生之“淡”,但文章的②、③段,却从淡妆的女孩、自然的西湖说起,除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外,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
(2分)8、第⑤段,作者说“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这样说的原因是。
(3分)9、根据第⑾段内容,请分析“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这句话的含义。
(3分)10、第⒂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11、下列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A、第⑨段在文中是一个总结段,主要是对上文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比较作总结。
B、作者认为,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的本能欲望是应该抑制的,要像清教徒学习。
C、文中由淡妆之美谈到自然、艺术、直至人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了淡之美无处不在。
D、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不同,中国画都是以淡见长,而西方的油画则是色彩浓重的。
E、第⒁段“自画像”是指作者设想自己给自己画的像时,像水墨画一样,淡一点好。
F、文风平和,娓娓道来,以平等的交谈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强迫别人接受。
12、本文多处对比,淡妆与浓妆、水墨画与油画、茶与咖啡,但并没有因褒“淡”而贬“浓”,也写了“浓”的种种好处。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请欣赏这样写的好处。
(4分)参考答案:7、“淡”是一种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比浓妆之美,更容易被人接受。
(2分)8、因为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观众可以根撂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发挥、再创造。
(3分)9、含义是:执恬淡生活观者同样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积极表现在以从容、自如、审慎而不甘于凡庸的精神面貌对待人生。
(3分)10、运用排比的手法,——揭示出欲望膨胀者的丑陋行为和阴暗心理,气势充沛,行文酣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情感。
(2分)11、C F (A是过渡段,过渡到谈人生之淡;B作者反对做清教徒;D中国画也有色彩浓重的;E“自画像”不是真指画像,而是指作者的精神思想的外在体现)(6分)12、因为“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而生活中既有淡之美,也有浓之美,各有各的长处。
一、细读课文,领会淡美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作者在提出观点之后,放开笔触,依次分析了人之淡美、自然之淡美、艺术之淡美、饮食文化之淡美。
对于这些层面淡美的特点,应让学生细读课文,认真领会。
淡妆女孩的美,美在本色,美在自然,似清新的春风,给人以洗净铅华的纯净之感。
而浓妆艳抹的女孩,表面光丽,却因缺少内涵,不能让人产生更多富有韵味的遐想。
所以,淡或许因为接近天然,更易被人所接受。
西湖的美,美在朦胧,美在自然。
细雨微风中,柳枝轻摆,水波澹澹,雾霭轻浮,山岚微现,桨声船影,人在画中游。
较之那大红大绿、人工雕琢、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这淡淡的如水墨画般的西湖,才是最美的。
中国水墨画的美,美在简约,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它能在精简之中营造意境,在省略之中留下想象的空间。
中国的工笔画,浓烈而直白;西方的油画,浓墨重彩。
当然,浓到好处不易,可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茶的美,美在淡淡的幽香,美在久久的回味,美在舒展的嫩蕊和微碧的水色带来的感官怡悦。
咖啡则是色泽浓酽,苦香无比。
强劲持久的兴奋总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对于作者而言,倒宁可倾向于淡。
在分析了这些层面的淡美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以一句“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来顺承上文,引起下文,开始对人生的淡美之境进行阐述,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否定浓烈人生哲学,但他自己更倾向于恬淡人生哲学,认为于身心大有裨益。
作者认为,与浓烈人生相比,淡美人生追求的是进取中的从容自如、不急不躁、荣辱不惊、乐观豁达,不能与消极避世相提并论。
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它不是感情漠然,而是顺其自然,无昵无隙,温和融洽,不致因太过热烈而导致求全责备,反目成仇。
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成败得失,成功固然可喜,但不必因此而狂傲;失败自是不快,但不必因此而消沉。
在物欲膨胀的现代社会,作者意在告诫世人要除去心头的浮躁,执著于自己脚下的路,不要为人世的浮华迷失了双眼,不要为物质的欲望踟蹰了脚步。
课文最后,作者将淡美之境上升到禅境,认为“淡”蕴涵着“禅”的神韵,“禅”追求着“淡”的境界。
《淡之美》说课稿一、说教材与目标《淡之美》这篇课文是职高语文人教版根底模块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真谛〞,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本真,用“揣摩与品味〞的方法阅读单元,辨析理解文章语言含义。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因此,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揣摩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品味作者恬淡优美的语言风格,并尝试仿写。
《淡之美》是一篇经典的说理散文,文章从女性美入题,直观自然,将淡美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后又层层深入,将生活中的淡美拓展延伸至人生的淡美境界,直至充满哲学智慧的禅。
因此,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定为:把握文章结构,掌握比照手法的运用,了解从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分析的特点。
看了李国文先生的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启悟是:原来,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淡是另一种方式的积极进取。
我希望把这种理解传染给学生,面对情感,顺其自然,无腻无隙。
面对名利,淡然处之。
因此,我将本课的情感目标定为:领会各层“淡之美〞的特点,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内涵,培养学生平和待人、淡然待事的心态。
二、说需求与策略我所教授的班级是10工艺美术班级。
该班学生思维活泼,学习积极性较高,经过一个多学期的专业学习,对艺术有切身体会,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但学习美,接触美,也使局部学生对美的追求过于强烈,个别学生开始浓妆艳抹,烫发染发,装扮自己。
为了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淡美的含义,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归纳概括各层淡美的特点,理解其内涵。
求淡美得禅趣是人生到达极高境界的一种表达,它蕴涵这人生的大智慧,是阅尽人生沧桑之后获得的一种经验和感悟。
在如此物欲横流,攀比成风的社会中,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深入理解淡美的人生境界,还会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的阅读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表层位置。
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平和待人、淡然待事的心态,正确看待功名利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