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9
阴囊肿物的鉴别诊断与处理阴囊肿物是指位于男性阴囊部位的肿胀病灶,常见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中。
对于阴囊肿物的鉴别诊断与处理,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手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本文将就阴囊肿物的鉴别诊断与处理进行讨论,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阴囊肿物的鉴别诊断1. 附睾囊肿附睾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阴囊肿瘤,多数为单侧发生。
患者可出现阴囊肿胀、疼痛及触及包块等症状。
在体格检查中,可发现阴囊肿物病变位于附睾区。
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如超声波检查可有助于确诊。
2. 睾丸肿瘤睾丸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肿瘤,也可出现阴囊肿物的表现。
患者一侧或双侧阴囊肿物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压痛。
除了体格检查外,静脉造影、睾丸超声波及磁共振成像等辅助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3. 疝气疝气是指腹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或腹直肌腱孔疝入阴囊,导致阴囊肿物的形成。
患者常出现腹股沟部位突出、随咳嗽或用力时变大、可还纳等症状。
体格检查中可通过触诊发现肿块,但仅凭体格检查无法判断疝气的种类,需要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鉴别。
4. 附睾炎附睾炎是常见的一种男性生殖系统炎症,也可能导致阴囊肿物形成。
患者阴囊肿物常伴有发热、阴囊疼痛、尿道分泌物等症状。
体格检查时可发现附睾区肿胀压痛,并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常规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尿培养等对附睾炎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5. 阴囊水肿阴囊水肿是一种由于水肿引起的阴囊部位体积增大。
可以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如输尿管结石、淋巴回流障碍等。
体格检查中可触及阴囊包块,并可伴有压痛或触痛。
相关辅助检查如尿常规、尿流动力学等有助于确定水肿的原因。
二、阴囊肿物的处理阴囊肿物的处理策略应根据不同的诊断结果而定,下面将就几种常见的阴囊肿物进行讨论。
1. 附睾囊肿对于附睾囊肿,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
手术方式可以是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睾丸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睾丸肿瘤为原发于睾丸生殖细胞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
在古代中医典籍的描述中,类似于"囊痈"、"子痈"、"肾囊痈"等疾病。
睾丸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
睾丸肿瘤在欧美地区的发病率为2.0~6.3/10万男性,东欧及亚洲国家(包括我国)发病率稍低(约为1.0/10万男性),黑人少见该病。
睾丸肿瘤的发生可能与睾丸创伤、内分泌障碍、遗传及感染等因素有关,而最有说服力的病因是隐睾恶变。
据文献报道,隐睾发生恶性肿瘤的机会比正常睾丸多20~30倍。
隐睾恶变可能与睾丸所处的环境温度偏高、血供障碍、内分泌失调、性腺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
另有报道认为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如在双胞胎、兄弟和同一家族中发病率较高。
在睾丸肿瘤患者中,其近亲中16%左右有肿瘤病史。
此外,睾丸局部创伤可能是一促癌因素,可导致睾丸肿瘤病情加重或癌细胞扩散。
睾丸肿瘤包括生殖细胞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
生殖细胞肿瘤占95%以上,包括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和绒癌4个基本组织类型,以单独(单纯型)或混合(混合型)的形式出现,其中又以精原细胞瘤最为多见,约占睾丸肿瘤的60%,发病高峰在30~50岁,其余3种类型各占睾丸肿瘤的20%、10%和1%左右,多在35岁前发病。
非生殖细胞肿瘤在睾丸肿瘤中不足5%,主要包括支持细胞和/或间质细胞类功能性肿瘤以及间皮瘤、腺癌、横纹肌肉瘤、粘液性囊腺瘤、纤维上皮瘤、黑素神经外胚瘤、淋巴瘤等附属组织肿瘤。
睾丸肿瘤多发生于性功能最活跃的31~40岁青壮年,婴幼儿及老年人亦可发病,但较少见。
睾丸肿瘤常见腹股沟及腹膜后等处淋巴结转移,亦可经血行转移播散到肺、肝、骨骼、脑及腹腔脏器等处。
各组织类型中,精原细胞瘤、婴儿型胚胎癌及幼儿畸胎瘤大多生长较慢,预后较好;而成人胚胎癌、成人畸胎瘤及绒癌则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睾丸肿瘤是怎么引起的
导语:睾丸是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之一,起着调节雄性激素和储存精子的作用。
睾丸出问题,男性生育能力就会受影响。
可是,现在环境越来越恶化,各
睾丸是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之一,起着调节雄性激素和储存精子的作用。
睾丸出问题,男性生育能力就会受影响。
可是,现在环境越来越恶化,各类疾病越来越多。
睾丸肿瘤的发生有环境恶化的原因,也有个人体质的原因。
广大男性患者应该更加注意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
睾丸癌与其他常见的男性癌症不同之处是睾丸癌患者大多是45岁以下的年青男性,是指一个或两个睾丸的细胞异常生长所形成的癌病。
睾丸癌合肥一流医院,睾丸癌的成因至今依然未明,但高危因素包括:1.家族中曾有人患上睾丸癌2.曾有睾丸未降或睾丸异常发展的情况。
极少数睾丸恶性肿瘤患者的最初症状常为肿瘤转移所致。
如腹腔内转移淋巴结融合成团块压迫邻近组织和腹腔神经丛而引起腹部和后腰背部的疼痛,亦可伴有胃肠道梗阻症状,或因肺转移而出现咳嗽、气急、痰血。
若系隐睾丸患者,当异位睾丸发生恶性病变时,常于盆腔内或腹股沟区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体格检查时发现同侧睾丸缺如。
睾丸肿瘤有时可为双侧性同时或先后发生。
它是15岁~35岁男性中最常得的一种癌症,但是总发病率并不是很高,而且通常情况下是可以治愈的,特别是在早期的阶段。
但在现如今,此病罹患率大大的增加,而且与这年龄段男性不育的比例增加十分的相似。
由于睾丸患了癌症早期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只有肿瘤增大到出血和坏死的时候,才会出现局部的疼痛和肿胀;如已出现转移,还将导致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2016WHO 北京大学医学部贺慧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huiyinghe@ 137********睾丸肿瘤新分类简介生殖细胞肿瘤分类变化性索间质肿瘤分类变化【【目录原位生殖细胞肿瘤原位生殖细胞肿瘤原位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Neoplasia In Situ, GCNIS)睾丸GCT 前驱病变 历史用名:Skakkebaek et al, Lancet, 1972: “possible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testis”CIS (原位癌):并不是癌;IGCNU (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未分类型): 未分类?未分化?定义:由精原细胞瘤样的细胞组成,胞浆丰富透明,核大(10–11 µm)成角,染色质粗块状,单层排列于曲细精管靠近基底部,表达胚胎性生殖细胞的标记。
限于精原干细胞龛(spermatogonial niche )。
一般无生精现免疫组化:相似于胚胎性生殖细胞和精原细胞瘤PLAP 、Oct3/4、SALL4、NANOG 、CD117、D2-40(+)Oct 3/4多见于•隐睾;性腺发育不良;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生殖细胞肿瘤病史可见于绝大多数青春期后的生殖细胞肿瘤(90%)•GCNIS 支持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与下列病变无关✓皮样/表皮样囊肿✓儿童畸胎瘤、卵黄囊瘤✓精母细胞肿瘤GCNIS 可以paget 样的方式播散至睾丸网,偶尔可以达附睾甚至输精管GCNIS 是青春期后睾丸GCT 的前驱病变GSNIS→浸润性GCT◆睾丸活检标本中在活检标本中诊断GCNIS 是患者需要治疗的确切指征在活检标本(无精症、发育不良)中仔细寻找GCNIS ,必要时应用免疫组化(Oct 3/4 等)◆鉴别诊断生精细胞成熟延迟—不成熟GCNIS•精原细胞样的细胞位于小管的中心部•Oct3/4 + ,PLAP+,CD117-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介于GCNIS 和浸润性生殖细胞肿瘤之间的中间状态✓有时不能完全排除浸润性生殖细胞肿瘤累犯小管✓小管失去正常结构(无Sertoli 细胞)✓小管内精原细胞瘤:见于约30%的精原细胞瘤和15%的非精原细胞瘤✓小管内非精原细胞瘤:仅见于约15%的非精原细胞瘤,以小管内胚胎性癌(常伴有小管内的坏死和钙化)最常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睾丸肿瘤的临床症状都有什么呢?
导语:睾丸肿瘤这种疾病一般患病者为青年男性,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
发病早期会感觉到睾丸有明显肿大,伴随疼痛感。
男性应
睾丸肿瘤这种疾病一般患病者为青年男性,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
发病早期会感觉到睾丸有明显肿大,伴随疼痛感。
男性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那么,睾丸肿瘤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
1、急性腹痛:
位置较高的睾丸肿瘤由于向下坠吊而导致牵拉神经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下腹部疼痛。
尤其是位于腹腔里的隐睾,万一发生恶变,又同时会伴有睾丸扭转,急性腹痛十分得厉害。
2、睾丸坚硬:
摸上去像石块状,质地很硬,这与普通睾丸发炎睾丸呈现均匀性肿胀和质地并不坚硬有显著差别。
3、睾丸沉重感:
由于睾丸肿瘤是肿瘤细胞大量生长形成,所以是一个实质性肿块,生长到一定的程度后,睾丸的重量骤增,患者会有沉重的下坠感觉,甚至影响行走。
如果用手托起睾丸,犹如托着石头一般,有一定的重量感。
4、男性乳房发育症:
莫名其妙地乳房增大,也有睾丸肿瘤的可能,例如像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畸胎癌等肿瘤,本身会产生大量促性腺激素,体内这类激素增多,可刺激乳房增大。
5、睾丸肿大: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由正常发育和演化的间质细胞成分构成的睾丸肿瘤。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将其分为间质细胞瘤和恶性间质细胞瘤。
睾丸问质细胞瘤罕见,间质细胞瘤占睾丸肿瘤的1%~3%,是最常见的性索/间质肿瘤。
儿童睾丸间质细胞瘤为良性,约有10%成人的睾丸间质细胞瘤为恶性,可能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脏器转移。
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肿瘤体积常大于5cm,核分裂象增多,有坏死或血管浸润。
1895年由Sacchi 首先报道。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约有20%发生于儿童,约80%发生于成人。
目录1病因2临床表现3检查4治疗1病因病因不清。
可能与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隐睾有关。
2临床表现儿童睾丸间质肿瘤高发年龄为3岁~9岁,成人睾丸间质肿瘤高发年龄为21岁~59岁。
5%~10%的患者有隐睾史。
常为单侧,3%为双侧。
成人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睾丸增大或肿物,30%的患者有乳房增大,男性乳房增大的表现往往较睾丸肿物更早,平均比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早3年。
儿童患者常见症状为无痛性睾丸肿大,假性性早熟,如出现喉结、声音低沉、阴毛增生,阴茎增粗、时常勃起。
3检查超声检查是临床上辅助诊断睾丸病变的首选方法。
B超对于判断睾丸肿瘤的性质、大小、部位、肿瘤所占睾丸组织的比例甚至选择治疗方式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睾丸内可见单发,均呈类圆形,界清,体积小,实性低回声/中等回声/高回声,与正常睾丸组织有明显的边界,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均匀。
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
成人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血清和尿中的雌激素常常升高。
儿童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血清睾酮升高,部分患儿的尿17-酮升高。
间质细胞瘤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多在正常范围。
4治疗外科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儿童睾丸畸胎瘤患者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排除恶性肿瘤者,可以考虑行保留睾丸手术。
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能够治愈大多数患者,对于病理怀疑恶性的病例,可以考虑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头颈部肿瘤与胸部肿瘤的影像学应用1.多平面重建图像,有利于观察病变与周围器官关系,对病变的定位及侵犯范围的确定十分有益的是()A.B超B.CT扫描C.X线D.MRI2.一般情况下,临床肿瘤诊断及确定分期最主要的方法是()A.组织活检B.生化检查C.体格检查D.影像检查3.关于影像临床应用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PET:反映生理、生化、代谢功能的影像,解剖结构优于CT和MRIB.CT:解剖结构精细。
检查范围广,密度分辨率高,检出微小脂肪及钙化敏感C.MRI:可得到组织的解剖及化学结构D.B超:可得到组织解剖结构,检查浅表器官、鉴别肿物囊实性有优势4.关于超声扫描的描述,错误的是()A.超声扫描软组织分辨率高,适合于实质器官及软组织的检查B.优势在显示大肿物的全貌及腹腔内小病灶C.超声扫描在甲状腺、胆囊及睾丸病变的检出较CT、MRI更为突出D.鉴别肿物的囊实性也有优势5.下列影像检查,有金属物植入的病人禁用的是()A.B超B.CTC.X线D.MRI6.关于CT扫描的描述,错误的是()A.分辨率低,不能显示小量脂肪和钙化灶B.应用广泛,可检查全身任何部位C.扫描速度快,单次检查可以获得大范围、全面的信息D.提供清晰的解剖图像,临床大夫易接受及阅读7.不属于影像学正确诊断的要素的是()A.良好的图像(图片)质量B.详细了解临床的病史及查体情况C.高价检查仪器D.影像诊断医师的知识水平8.可显示病变的代谢功能,对初诊病变定性诊断有帮助,在显示有功能的微小病灶具有较大优势的是()A.CT扫描B.PET-CT扫描C.MRI扫描D.MR扫描9.对胆囊的小病变检出具有绝对优势的是()A.B超检查B.CT扫描C.MRI扫描D.MR扫描10.关于乳腺癌的影像检查,错误的是()A.B超对乳腺病变的检出及诊断具有优势B.彩色多普勒检查可反映病变的血供情况C.B超在致密、腺体型乳腺检查更优D.X线片具有更大优势11.关于影像检查的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所检出病变临床查体也能查出B.检出深处器官病变、确定肿瘤侵犯范围C.检出肿瘤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D.检出肿瘤复发及转移12.对软组织分辨率高,适合于实质器官及软组织的检查的是()A.CT扫描B.MRI扫描C.传统X线D.MR扫描影像学检查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扫描技术要求1.上腹部检查前需要空腹()小时以上A.4B.8C.3D.62.腹盆腔进行CT检查时前口服阳性对比剂以充盈肠管,再准备()ml水上检查床前口服以充盈胃A.400B.500C.300D.6003.()利用与特异的细胞结合的显示剂,在相应影像方法中显示,以显示病灶所在A.增强扫描B.B超显像C.分子靶向显像D.MR波谱成像4.肾脏肿瘤进行增强扫描,要求层厚为()mmA.2B.1C.5D.75.()从分子代谢水平反映了组织细胞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监测A.增强扫描B.分子靶向显像C.灌注成像D.MR波谱成像6.常规CT、MRI主要反映人体形态学表现,而()不但显示形态学,同时也反映生理功能的改变A.增强扫描B.分子靶向显像C.灌注成像D.MR波谱成像7.肝脏肿瘤进行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应在()s之内A.25B.18C.30D.608.上腹部进行CT检查时,上检查床前服阴性对比剂()ml,将胃充盈,使得增强扫描更加清晰A.400B.500C.300D.6009.动态灌注成像,主要观察肿瘤血管生成的参数不包括()A.肿瘤组织血容量B.肿瘤内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C.肿瘤组织内毛细血管通透性D.肿瘤组织对比剂渗透时间10.腹盆腔检查前的准备,错误的是()A.空腹,排空胃肠道内容物B.女性患者放置阴道栓C.注意扫描范围,一定要包括病灶全貌D.排尿,清空膀胱11.腹盆腔进行CT检查时前0.5~1.5小时,分2~3次口服1~2%阳性对比剂()ml以充盈肠管A.1200B.1000C.800D.60012.胰腺肿瘤应在()s内进行增强扫描A.25~30B.18~24C.50~55D.65~7013.()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定量组织的血容量A.肿瘤组织血容量B.肿瘤内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C.肿瘤组织内毛细血管通透性D.肿瘤组织血流量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表现1.睾丸肿瘤占所有男性肿瘤中的()A.1%B.2%C.3%D.4%2.支持细胞瘤亚型最常见于()A.老年B.中年C.青年D.小儿3.精原细胞瘤发病的年龄群平均是()A.10.5岁B.20.5岁C.30.5岁D.40.5岁4.睾丸网的小管扩张,MR上扩张的小管T1为()A.高信号B.中信号C.中、高信号D.低信号5.临床上最常见的睾丸肿瘤是()A.肿瘤样病灶B.非生殖细胞肿瘤C.生殖细胞肿瘤D.非睾丸原发肿瘤6.睾丸炎与睾丸肿瘤的关键鉴别点是()A.临床表现B.CT表现C.核磁表现D.B超表现7.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全能细胞没有分化的是()A.卵黄囊瘤B.绒毛癌C.畸胎瘤D.胚胎癌8.睾丸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是()B.MRC.CTD.以上都对9.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发病年龄为()A.10岁左右B.20岁左右C.30岁左右D.40岁左右10.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临床上最常见的是()A.畸胎瘤B.绒毛癌C.卵黄囊瘤D.胚胎癌11.睾丸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A.5-24岁年龄组B.15-34岁年龄组C.25-44岁年龄组D.35-54岁年龄组12.关于睾丸淋巴瘤,错误的是()A.主要发生在老人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B.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弥漫大A细胞型C.可以是原发,也可继发或全身病变的一部分D.最常见的双侧睾丸同时患病的肿瘤13.精原细胞瘤在US上多为()A.均一的低回声灶B.多样的低回声灶C.均一的高回声灶D.多样的高回声灶。
阴囊、睾丸一、急性附睾睾丸炎1.临床与病理附睾炎临床常见,多为感染原因所致,其他原因包括化学性、医源性和特发性。
睾丸炎少见,多继发于流行性腮腺炎或急性附睾炎。
2.声像图变现附睾肿大,常以附睾尾为著,病变回声多数减低,不均匀,如回声增强,可能为既往附睾炎所致,CDFI:血流信号明显增加。
当炎症累积整个附睾时,附睾均匀肿大,回声不均匀,CDFI:附睾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加。
合并脓肿时,内可见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
累及睾丸时,睾丸内部可出现低回声区。
严重时鞘膜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附睾炎在疾病不同阶段表现可与不同,病情严重时可见脓肿形成及阴囊穿孔征象。
3.鉴别诊断(1)附睾肿瘤:附睾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生长较快,超声有明确多血供、占位性病变。
临床上少见,一般不考虑。
(2)睾丸肿瘤:当炎症累及睾丸时需要与睾丸肿瘤鉴别。
继发于附睾炎的睾丸炎多有附睾增大,血流信号增多的超声表现;而继发于腮腺炎的睾丸炎,通常腮腺炎症状先于睾丸炎表现,,以上临床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睾丸扭转1.病理和临床青少年多发病急,可缓解,既往可有类似发作病史,发病多在睡眠时、寒冷或剧烈运动后。
扭转的睾丸常存在钟摆样畸形的解剖基础,睾丸系膜较长,当提睾肌收缩,导致扭转发生。
发生扭转后患者睾丸疼痛。
常迅速加重。
患侧阴囊皮肤发红、肿胀触痛明显,睾丸位置横位、抬高,精索增粗,有压痛。
病生理变化由静脉回流障碍开始,随后发生动脉缺血,最终睾丸发生缺血坏死。
2.声像图表现睾丸扭转最初睾丸增大,精索增粗,若未复转,5天后逐渐缩小。
急性期睾丸内部回声减低或无明显异常,后回声逐渐分布不均,如出现无回声则提示组织坏死,在出血或梗死时睾丸回声可弥漫性增强。
附睾可增大明显,形态不规则。
CDFI:患侧睾丸实质内部无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明显减少,在后期因缺血坏死后的组织反应,可表现为血流信号增加,在鞘膜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3.鉴别诊断睾丸扭转超声表现较特异,临床应用价值非常好,诊断时需要注意可能存在不全扭转可能,此时睾丸内部血流频谱可能有助于诊断,不全扭转有报道血流频谱呈高阻。
男性生殖器的肿瘤与肿瘤标记物男性生殖器肿瘤是指在男性生殖器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睾丸癌、前列腺癌、阴茎癌和尿道癌等。
肿瘤标记物是指在机体内特定的肿瘤发生时,血液中、组织中、尿液中或其他体液中出现的与肿瘤有关的物质。
本文将对男性生殖器肿瘤及相关肿瘤标记物进行讨论。
一、睾丸癌睾丸癌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在15至35岁之间。
早期睾丸癌的症状不明显,常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而晚期睾丸癌的症状包括睾丸肿大、疼痛、下腹部不适,甚至可以出现晚期恶病质症状。
睾丸癌的肿瘤标记物主要包括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
这些标记物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睾丸癌、判断预后和监测疗效。
二、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早期前列腺癌的病变多无症状,晚期病变可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癌的主要肿瘤标记物。
PSA是一种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在前列腺癌发生时会升高。
PSA 的检测可以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疗效评估。
三、阴茎癌阴茎癌是男性生殖系统中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40到70岁之间。
阴茎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病变可以出现包块、疼痛以及溃烂等症状。
阴茎癌的常见肿瘤标记物包括抗原相关抗体4(ARAA-4)、杂多型硫酸载体酶(HPLN)和甲胎蛋白(AFP)。
检测这些肿瘤标记物有助于阴茎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
四、尿道癌尿道癌是男性生殖系统中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
尿道癌早期症状不典型,晚期病变可以引起排尿困难、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尿道癌的肿瘤标记物主要包括膀胱肿瘤相关抗原(BLCA-4)、膀胱上皮细胞癌特异抗原(BTA-STAT)和癌胚抗原(CEA)。
这些标记物的检测有助于尿道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
总结:男性生殖器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睾丸肿瘤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文章目录*一、睾丸肿瘤的产生原因是什么1. 睾丸肿瘤的产生原因是什么2. 睾丸肿瘤的症状有哪些3. 睾丸肿瘤如何确诊*二、睾丸肿瘤有什么危害*三、睾丸肿瘤如何预防睾丸肿瘤的产生原因是什么1、睾丸肿瘤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1.1、隐睾:在正常人群中,隐睾的患病率约为500人中1人。
有隐睾的患者,发生睾丸肿瘤的机会,通常比正常睾丸大20~40倍。
其原因在于睾丸本身,并与局部温度、内分泌功能失调血运障碍、性腺发育不全等有关。
1.2、遗传:睾丸肿瘤与遗传的关系,近年来受到注意。
有人统计在睾丸肿瘤患者中,其近亲中16%有家族史。
1.3、多乳症:多乳症与睾丸肿瘤临床上也有关系。
Giedert 曾报道127例睾丸肿瘤患者,其中8例是多乳症。
相同地区正常男性299人,多乳症只8例,发生睾丸肿瘤的可能性相比正常人大4。
5倍。
2、睾丸肿瘤的症状有哪些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时,有10%左右病人表现为转移灶的症状。
如腰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无痛性睾丸肿大,伴有阴囊沉重感或轻微坠胀不适。
睾丸肿瘤发生内部出血、坏死,则可发生急性疼痛,甚者剧痛难忍,类似于急性睾丸炎或附睾丸炎症状。
体检时,可发现睾丸质地坚实如石块状,失去其固有弹性,表面可出现结节。
托起睾丸有沉重感,为其重要特点。
睾丸肿大约有80%的患者在早期出现明显的睾丸肿大,不伴有疼痛,就是局部受压也不感到疼痛。
但是,不要以为不痛就麻痹大意。
睾丸坚硬摸上去象石块样质地坚硬,这与普通的皋丸炎时睾丸呈均匀性肿胀和质地并不坚硬有着明显的区别。
皋丸有沉重感随着肿瘤的生长,重量会骤增,如用手托起睾丸,仿佛手里托着石块样。
3、睾丸肿瘤如何确诊体检应全面仔细。
阴囊内容物检查应在环境安静、光线良好、温暖的诊室中进行。
令患者面对医师站立,充分显露外生殖器,检查医师坐位,用双手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轻轻触摸两侧阴囊内容物。
比较两侧睾丸大小、硬度,有无肿块或触痛。
睾丸肿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睾丸肿瘤的治疗方法,治疗睾丸肿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睾丸肿瘤应该吃什么药。
*睾丸肿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睾丸肿瘤的组织类型,瘤标的水平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数,因此睾丸肿瘤的治疗有如下方案。
1.精原细胞瘤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后行放疗和(或)化疗。
但如果同时瘤标阳性,则其治疗应该同NSGCT类。
2.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适合于NSGCT类睾丸肿瘤(绒毛膜上皮癌除外)以及瘤标(AFP)阳性的精原细胞瘤和成人的睾丸成熟畸胎瘤。
目前的手术方式是1958年Mallis和Patton报告的经腹部正中切口,双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基础上的改良手术,如扩大的单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切口也有诸多改良,如胸腹联合切口,胸膜外、腹联合切口等。
清除的范围包括双侧肾蒂上2cm、肾蒂周围、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间的淋巴纤维脂肪组织。
对病变侧尚需切除肾周脂肪囊,全部精索血管以及髂血管上1/3处淋巴结缔组织。
在切除下腔静脉和主动脉间的淋巴结时,可以结扎肾蒂水平以下的腰动、静脉以利于血管的游离。
对不能切除的淋巴结可用银夹标记。
在分离右肾动脉上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膈肌脚间区域时,可遇到乳糜池,需将其结扎以免术后发生乳糜腹水。
但要注意这类手术也可发生并发症,如严重的切口感染和裂开、慢性切口瘘、术后出血、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盂输尿管狭窄、直疝、肾蒂意外、大量胃肠道出血、不射精等。
做改良单侧扩大淋巴结清扫可减少并发症,特别是不影响射精功能。
3.化疗睾丸肿瘤的化疗效果较好,是少数能达到临床治愈的肿瘤之一。
对精原细胞瘤的化疗效果好于NSGCT类。
也可用于术前、术后的辅助化疗。
目前多主张联合化疗,化疗方案很多,但主要的化疗药物有:(1)顺铂(DDP)属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中的金属化合物,具有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是治疗睾丸癌的主要药物。
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肾毒性及听力减退。
卡铂(carboplatin,碳铂)为第2代铂类抗肿瘤药,近又有奥沙力铂(奥沙利铂)(Ox-aliplatin)上市应用,作用与顺铂相似但是不良反应低,主要是骨髓抑制。
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2013-12-27 21:15:06)转载▼标签:泌尿生殖系统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灶:影像-病理相互关系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of the Testis: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From DXY: /bbs/topic/3609788睾丸癌仅占所有男性肿瘤中的1%,但是确是15-34岁年龄组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睾丸肿瘤中95%是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组包含了各种肿瘤的疾病总称,它的影像特征反映了其病理特征。
精原细胞瘤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质病灶,而除精原细胞瘤以外的其他的睾丸肿瘤(包括胚胎细胞癌,内胚窦瘤、绒膜癌、畸胎瘤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却有各种形式的表现。
生殖细胞瘤可以预测的转移途径一般是经过淋巴管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而绒膜癌则是一个特例它倾向于早期的血行转移。
睾丸肿瘤同样也可以起源于性索(Sertoli细胞)和基质(Leydig 细胞)。
虽然90%这些睾丸肿瘤是良性的,但是确没有可靠的影像诊断标准来与恶性肿瘤区分。
有一些睾丸良性肿瘤可以被辨认出来从而避免无必要的睾丸切除术。
扩张的睾丸网是一种常见的正常变异,表现为睾丸纵隔旁串珠状小细管。
其他的一些良性肿瘤(包括睾丸内囊肿、表皮样囊肿、先天性肾上腺增生、以及结节病)可以根据病史和影像学进行拟诊。
睾丸肿瘤是15-34岁年龄组年轻人和孩子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然而总的来说睾丸肿瘤还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仅占所有男性肿瘤中的1%。
睾丸肿瘤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生精细胞并且占所有睾丸肿瘤中的95%。
它们几乎都是均质的肿瘤。
非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性索(Sertoli 细胞)和基质(Leydig 细胞)这些肿瘤只有10%是恶性的。
还有一些非睾丸原发的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和转移性病变同样也可以表现为睾丸肿块。
在胚胎发育7-12周睾丸降至盆腔并收缩变成卵原形,他们将一直呆在腹股沟深环直到7个月时降入阴囊内。
解剖和组织学特性:成人男性睾丸由密密麻麻底生精小管构成,这些生精小管由一些薄薄的纤维间隔分隔,外面在包以纤维包膜,即白膜。
白膜外面在包一层光滑的间皮层即鞘膜。
生精小管向后聚拢形成直细精管。
直细精管向后再次聚集形成15-20根输出小管,输出小管穿过增厚的白膜形成付睾头。
这个增厚的白膜套入睾丸中形成睾丸纵隔。
外面的管道、神经和血管则从这个睾丸纵隔进入睾丸。
一旦进入付睾输出小管则汇聚形成单一的曲细精管,体部为曲细精管而其尾部出付睾就是输精管。
正常成人睾丸内,总共有大约200-300各小叶,每个小叶有400-600生精小管,而每根生精小管大约有30-80cm长,因此,生精小管的总长度大约有300-980米。
如前所述,生精小管由两种细胞构成:生殖细胞和滋养细胞。
其内主要的细胞群是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精细胞。
精原细胞是生精过程中的最初始细胞,主要聚集于基底膜附近。
这些精原细胞不断成熟变成精母细胞,然后变为精子细胞,最后这些精子细胞迁移至小管中心时变成精子。
滋养细胞是非分裂细胞,它们从基底膜一直延伸道小管管腔。
这些滋养细胞为精子成熟提供支持结构,并不断通过噬菌作用移除退化底生殖细胞。
滋养细胞之间底紧密细胞连接是血-睾屏障的基础。
生精小管之间的间隙则由发生于间充质的间质组织充填。
这些间质组织包扩:结缔组织、淋巴管、血管、肥大细胞和莱迪希(Leydig)细胞。
这些莱迪希(Leydig)细胞是成年男性主要的睾酮来源。
在用US对可触及肿块进行检查时,检查的首要目的是定位(睾丸内还是外),然后是进一步确定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
除去特例,一般睾丸内实性肿块一般都认为是恶性。
肿瘤的超声特性反映了肿瘤的大体形态以及其内的组织学特性。
大部分睾丸肿瘤表现为相对于周围围绕的实质的低回声灶。
其他可以为不均质的包括一些部分回声增高,钙化以及囊性化。
大的肿瘤的血供一般教小肿瘤丰富。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检查一些可疑肿瘤在成人益处并不大,但是对于青春期的病人的睾丸肿瘤的鉴别有帮助,特别是当灰阶成像作用有限时,同时它也可以有助于鉴别一些等回声肿块。
由于超声容易开展,低廉,准确度又高,所以MR出于诊断目的一般较少用及。
但是MR 却于解决一些超声无法得出结论的一些少见病例却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隐睾的诊断极有用处。
MR应当使用体表线圈,这些线圈由于有较高的信噪比从而可以进行高分辨成像。
病人仰卧,阴囊下垫一个毛巾,把它抬高到两股之间。
阴茎则放到腹部成像感兴趣区以外。
另一条毛巾盖在阴囊上,体部线圈则放在毛巾之上。
毛巾应当是温热的以避免阴囊肌肉的收缩导致成像质量的下降。
对于怀疑隐睾的病人,则腹部和盆腔也应该包括在检查范围。
当然对于小孩则应该使用头部线圈,较大的孩子则使用体部线圈。
我们常规使用横断和冠状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然后再获得横断、矢状、冠状的T2快速自旋回波像。
同时使用上方和下方的饱和带以避免由于血管内血液沿成像编码方向流动导致的重像伪影。
虽然不是一般使用但是有时还是给予钆对比剂增强以鉴别阴囊内一些不明显肿块。
为了分期的目的我们使用T1加权横断位腹部成像来寻找淋巴结增大。
正常睾丸T1呈均匀中等信号,T2上呈仅次于水的高信号。
不论T1还是T2白膜表现为一层细的包绕睾丸的低信号带。
睾丸内部的结构在T2上显示较佳。
薄薄的分隔可见呈放射状的伸向睾丸纵隔,睾丸纵隔表现为睾丸后缘的带状信号。
副睾在T1上相对于睾丸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像上呈高信号。
总的来说,睾丸肿瘤相对于正常睾丸组织在T1上呈相对等信号,T2像上呈低信号。
同样可以由于钙化、坏死、出血而呈非均质信号。
生殖细胞肿瘤:小管内的生殖细胞瘤样增生一般认为是大多数生殖细胞肿瘤的先兆。
这就相当于睾丸的原位癌。
有50%的有小管内生殖细胞瘤样增殖的病人5年内会演变成侵袭性肿瘤。
普遍认为这些非正常细胞要么沿着生殖细胞单向分化发展形成精原细胞瘤,要么沿全能细胞方向发展成非精原细胞瘤。
全能细胞可以很大程度上没有分化(胚胎癌)或者向胚胎分化(畸胎瘤)或者胚胎外分化(卵黄囊肿瘤、绒毛癌)。
由于这些全能细胞能够同时向多个方向发展从而导致各种不同的组织类型混杂在一起形成混合性生殖细胞瘤。
为了临床目的,生殖细胞瘤被分成两组:精原和非精原细胞瘤。
转移途径:转移可以通过淋巴管,也可以通过血行途径。
直接的突破白膜侵犯阴囊皮肤较为少见也是后期表现。
大多数生殖细胞瘤首先通过淋巴管转移要比血行转移多见。
但是有一特例就是绒毛癌,它一般是早期血行转移。
淋巴管转移一般呈一种可以预见的步进(step-wise)方式进行。
了解这种明确的淋巴管转移方式是目前手术治疗的基础。
姑息性手术切除更多的腹膜后淋巴结而保留那些与精子发射(把精液移动到后尿道过程)和射精过程紧密相关的交感神经。
睾丸淋巴管引留途径是沿着睾丸静脉走行的。
对于右侧睾丸来说,引流的第一站应该是位于第二腰椎水平的主动脉腔静脉间的淋巴结。
而左侧睾丸则是左侧的主动脉旁淋巴结,这一组淋巴结以肾静脉、主动脉、输尿管和肠系脉下动脉为边界。
某些交叉淋巴管转移途径可以以右向左分流形式发生然后沿着正常引流途径到达乳糜池和胸导管。
从胸导管,肿瘤可以转移到左侧锁骨上淋巴结然后到肺内。
左向右的分流比较少见。
随着肿瘤的增大,它可以经过第一站淋巴结然后侵犯髂内或髂外和髂总淋巴结。
阴囊的肿瘤可以直接转移到髂外淋巴结。
皮肤的侵犯可以导致直接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由于这个原因,穿阴囊的手术切除方式是禁忌的。
所以一般的睾丸切除术(所有睾丸手术的第一步的治疗措施)应当是沿腹股沟路径进行的。
远距离器官转移是血行转移的结果。
血行转移可以发生在任何生殖细胞瘤的晚期进程,但是在绒毛癌确是早期的转移方式。
最常见的是肺部转移,接着是肝,脑,和骨转移。
绒毛癌的脑转移最为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生殖细胞肿瘤的转移灶的组织学特征可以与原发的睾丸内肿瘤不同,这也说明了生殖细胞的多分化特性。
精原细胞瘤:精原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纯生殖细胞肿瘤。
在所有生殖细胞肿瘤中占35%–50%。
在各种病理报导中,要么是精原细胞瘤发生率排第一要么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排第一。
大约15%的精原细胞瘤含有合体滋养层,这又导致了分类上的矛盾性。
但是在临床上有合体滋养层并不影响有这些肿瘤的病人的总体预后。
相对于非精原细胞瘤而言,精原细胞瘤发病的年龄群要大一点,一般是40.5岁。
70%的病人病灶局限于睾丸内,20% 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5%有睾丸以外转移。
精原细胞瘤可以是很小的边界清楚的病灶,也可以是巨大的占据整个睾丸的肿块。
组织学上,精原细胞瘤的细胞形态与原始生殖细胞相似。
这些细胞相对较为均质,有明显的细胞质,周围一般有淋巴侵润。
它的影像学特征反映了其均一细胞的特点。
在US上,这些肿瘤多为均一的低回声灶,在MR图象上表现为T2像上均质的低信号病灶。
大的肿瘤可能会比较不均匀一点。
精原细胞瘤可以呈分叶状或多结节状的,然而如果是多结节的话,这些结节通常是互相连在一起的。
某些特例可以见到真正的多结节。
双侧同时发生肿瘤比较少见。
大约有2%的人可以出现。
而且一般是非同期出现的。
精原细胞瘤是极度射线敏感性肿瘤。
它的治疗也是一个真正成功的故事。
放射治疗对低级期的肿瘤非常有效。
5年生存率为95%,高级期的病人接受化疗然后可以给予放疗。
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肿瘤:胚胎癌:这种肿瘤是由一些类似与胚细胞的原始间变上皮细胞组成。
它是仅次于精原细胞瘤的常见的组织类型肿瘤。
在混合性生殖细胞瘤中有87%的肿瘤含有胚胎癌成分,然而就纯胚胎癌来说,它仅占所有睾丸肿瘤的2-3%。
胚胎癌的发病年龄要比精原细胞瘤早,最常见于25-35岁。
胚胎癌在就诊时一般要较精原细胞瘤小,但是在生物学行为上要比后者更加富有侵袭性。
白膜可以受侵,肿瘤的边界也较为不清晰,常常有不易察觉的侵入周围相邻实质。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胚胎癌相对精原细胞瘤它的边界要更加模糊,质地也要更加不均匀。
对于所有的非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大致相同,将在文章的后面进行讨论。
卵黄囊瘤:全能细胞向外胚胎膜方向发展形成卵黄囊瘤(也叫内胚窦瘤)。
卵黄囊瘤占所有儿童睾丸肿瘤的80%,通常在2岁以前发病。
纯卵黄囊瘤在成人是非常少见的。
然而在所有的成人混合生殖细胞肿瘤中有44%的肿瘤含有卵黄瘤成分。
甲胎蛋白正常是由胚胎性卵黄囊分泌的,因此在卵黄囊瘤其血清水平升高90%以上。
影像学方面没有什么特异性,特别是小孩,有可能仅仅是睾丸的肿大而已,并无明显的肿瘤可见。
对成人卵黄囊瘤的治疗与其他非生殖细胞瘤并无区别,对儿童而言治疗方案存在一些争议。
如果在手术时肿瘤局限在睾丸内(占80%的情况),血清AFP又不高,则病人可以给予密切观察无需特殊处理,预后也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