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112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概述概念凡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作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
药性味以甘淡或苦为主,性多寒凉或平,主归肾、膀胱、脾、小肠、肝经。
药性沉降。
分类、作用及适应证1.利水消肿----性味甘、淡平或微寒偏于利水渗湿,通过利小便,增加尿量使能潴留的水邪从小便排出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及痰饮。
2.利尿通淋----性味以苦寒或甘淡而寒利水兼有清热作用主入肾、膀胱经能清利下焦湿热证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等淋证。
3.利湿退黄----性味苦寒主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湿热黄疸,以及湿疮、湿疹。
此外,利水渗湿药中的部分药还可治疗湿浊所致的泄泻、尿浊、带下、结石等。
配伍:①兼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②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者,配补脾药;③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配温补脾肾药;④治湿热证,常配清热药,或清热燥湿药等;⑤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当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注意事项:阴亏津少者慎用或忌用。
考点:关注利水渗湿药的分类,各类的药性特点及适应证,关注配伍原则。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一、茯苓★★★★、猪苓、泽泻药性味均甘、淡,茯苓、猪苓性平,泽泻性寒。
功效共同点: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水湿泄泻。
各药特点:茯苓性平,利湿作用较平和,为利湿之常用药。
又可健脾:①通过利湿,而达健脾之功,脾喜燥而恶湿,湿困于脾而致脾失健运,所以这种情况下,去湿可以健脾。
②本身也具健脾之功,可补益脾气。
所以既可治湿困于脾。
又可治无湿之脾虚证。
还可治脾虚不运。
水湿停滞之疾。
又可(宁心)安神,用治心脾虚所致的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猪苓利湿作用较茯苓强,且适应症同茯苓,若为阴伤而之小便不利者,常配阿胶等同用,也又可治淋浊带下,只是没有健脾及安神作用。
泽泻利水渗湿作用比猪苓强,又能泄热(泄肾,膀胱经之热),用于下焦湿热之淋浊,带下等。
内有湿热及滑精者忌用。
考点:关注茯苓的功用,特别是其既补又利的特点;关注三药的功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