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于3.5cm肝癌射频消融策略研究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5.53 MB
- 文档页数:48
十一、肝癌射频消融术与护理【概述】射频消融术(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在超声或CT的引导下,将微波治疗天线或射频探头插入靶组织癌肿内,通过微波或射频对局部产生高温化,使肿瘤及其周边组织迅速产生球形或扁球形的变性、坏死。
【适应证】适合于肝脏恶性肿瘤不能手术切除者、不能耐受手术者或不愿意手术者。
1.单发肿瘤结节直径<5cm者。
2.多发肿瘤结节,最大结节直径4cm以内,肿瘤数目≤3个;若肿瘤结节径在3m以内,肿瘤数目可≤5个3.单发肿瘤结节直径>5cm者,可先行TACE后再行RFA治疗;或可做。
姑息性治疗,减少肿瘤负荷,为手术创造机会。
【禁忌证】1.凝血功能障碍者2.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大量腹水者3.巨块型肝癌者。
4.弥漫性肝癌者.5.肿瘤邻近重要组织和脏器,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6.已有肝外转移灶者。
7.不能配合治疗者,如精神异常、剧烈咳嗽者。
8.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检查前护理】1.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的大概过程及术后可能出的并发症和对并发症采取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心中有数,从而减轻患者必要的紧张、焦虑及恐惧。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配合治疗。
2.胃肠道准备低脂饮食,术前12小时常规禁食,4~6小时禁水,日的是防止麻醉或术中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皮肤准备(备皮)术前去除术区毛发,清洁皮肤。
【检查后护理】1.监测生命体征术毕嘱患者平卧12-24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
2.穿刺处伤口护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敷料是脱落等。
如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腹痛护理可出现肝区、剑突下及右肩背部疼痛,一般术后24~48小时达高峰,3~4日缓解,这是因射频能量发射时刺激胸膜或肋间神经所致疼痛感可能造成患者精神上的过度紧张和焦虑,认为病情加重,治疗效果好,心情消极,烦躁不安。
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及应用价值
严昆;陈敏华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年(卷),期】2002(008)006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原发及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和提高灭活效果的方法.方法:对不能或不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82例,肝转移癌49例,共计131例、226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RFA).肿瘤大小1.0~10.8cm,中位数3.8cm.对大于3.5cm肿瘤则根据球体覆盖原理术前制定布针方案,以达到原位灭活.结果:治疗后24小时内或1个月增强CT检查,可见203个病灶被灭活,有效灭活率达89.8%.病人6个月、1 2个月、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85/93例)、72%(47/65例)、62%(8/13例).术中及术后较明显并发症6例,占4.6%.分别为肝被膜出血、胆瘘各2例,肝脓肿、胆系梗阻各1例.无1例需急诊手术处理.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严昆;陈敏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26.5
【相关文献】
1.经皮穿刺门静脉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肝恶性肿瘤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中的作用
3.超声造影在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4.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大血管旁肝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5.超声联合CT检查在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肿瘤射频消融术后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徐守军;杜端明;刘鹏程;罗莉丽;干芸根【摘要】目的探讨肝肿瘤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CT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82个病灶)肝肿瘤患者经皮RFA前后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的大小、密度及强化方式等变化特点.结果 RFA治疗后1个月内完全坏死病灶范围较术前有所增大,呈无强化的低密度影,或呈囊状更低密度影.坏死灶周围常见一层薄而均匀的环形强化,强化特点和正常肝实质基本一致,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模糊,最终消失.2个月内完全坏死灶范围较术前可略显增大、相仿或略缩小,呈低密度影或更低囊变影.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动脉期消融区边缘出现一层薄而均匀的环形强化,但较前模糊,显示欠清.2个月以后完全坏死区范围逐渐缩小,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当肿瘤组织残存时,术后即刻CT显示消融区范围没有完全包括术前病灶的范围,动脉期病灶边缘出现不规则局灶样或结节状强化,门脉期迅速减退,延迟期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呈“快进快出”特点.如肿瘤复发,病灶局部出现异常强化.血供良好的肿瘤组织显示病灶范围有所增大,动脉期消融区出现局灶样或结节状强化;乏血供的病灶消融区范围较前增大,边缘不光整.结论肝肿瘤RFA术后的CT检查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能有效检出肿瘤的残存或(和)复发,指导临床作出进一步合理、有效的治疗.【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4(023)001【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肝肿瘤;消融技术;CT【作者】徐守军;杜端明;刘鹏程;罗莉丽;干芸根【作者单位】518026 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治疗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518026 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近年来,影像导向下经皮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e ablation,RFA)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肝肿瘤的治疗,可明显提高不能手术患者的生存率。
肝射频消融术的原理和优缺点
肝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利用高频电能产生热能来破坏肿瘤组织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导入穿刺针或导管至肿瘤部位,针尖放出高频电流,使组织产生剧烈摩擦,进而引起组织的局部加热。
高温能够破坏肿瘤细胞的蛋白质结构,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和坏死。
肝射频消融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需开刀:相比传统的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术可以直接通过穿刺针或导管操作,无需开腹手术。
这使得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
2. 安全性高:射频消融术可以通过影像学技术实时监控穿刺针或导管的准确位置,确保只有肿瘤组织受到破坏,减少非目标组织受到伤害的风险。
3. 创伤小:射频消融术仅需要几个毫米大小的穿刺口,不像手术需要大的切口,因此术后的伤口愈合更快,疤痕更小。
尽管肝射频消融术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1. 处理范围有限:肝射频消融术主要适用于肝脏大小较小、肿瘤较小的患者。
对于大肿瘤或位于肝脏深部的肿瘤,射频消融术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
2. 治疗周期较长:射频消融术通常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完成消融
过程,每次操作之间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恢复。
这意味着整个治疗周期可能较长,对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计划的合理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 部分复发的可能性:由于肝射频消融术只能治疗单个肿瘤,而肝癌常常是多个病灶的集合,因此有一定的复发风险。
对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射频消融术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肝射频消融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
但治疗适应症选择、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相关专业人员的丰富经验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早期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肝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肝癌患者数量的增多,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肝癌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局部热损伤来摧毁肝癌细胞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但是,射频消融术存在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此,射频消融术后的再次检查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PET/CT作为一种先进的肿瘤影像学检查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一些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评估。
然而,关于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价值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PET/CT可以提高肝癌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研究认为,PET/CT在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价值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指导。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收集2015年至2020年期间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肝癌患者资料,排除放疗和化疗治疗史,共计50例。
2. 研究手段:将50例患者分成两组,即PET/CT组和常规检查组。
PET/CT组将在射频消融术后第1个月内进行PET/CT检查,常规检查组将在射频消融术后第3个月内进行常规检查,包括临床检查、血液生化检查、B超等检查。
3. 研究指标:比较PET/CT组和常规检查组在射频消融术后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分析PET/CT在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价值。
4. 统计分析: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和相关关系,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等。
三、研究预期结果:1. PET/CT组在射频消融术后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较常规检查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PET/CT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肿瘤灶大小、数量、位置等信息,辅助医生进行更精确的治疗计划制定和治疗效果评估。
3.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准确的指导,推广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
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研究许若才;李建良;刘寒春;余智渊;孔轶;马国安;李科;欧双艳【期刊名称】《微创医学》【年(卷),期】2008(3)1【摘要】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FA)治疗首诊直径≤3 cm小肝癌的疗效和经验.方法采用徒手单人操作技术,多针、多点RFA治疗小肝癌21例,力争瘤体完全凝固.结果21例22个结节共行71点RFA,每个结节行3.2点RFA治疗,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与射频治疗相关死亡.肿瘤完全凝固率100%(21/21),AFP转阴率80.0%(4/5);1、3、5年转移复发率分别是4.76%、19.0%、38.1%,1、3、5年生存率则为100%、80.0%、64.7%.结论 RFA治疗小肝癌可使肿瘤完全凝固,疗效显著,完全可以替代手术切除而成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总页数】3页(P3-5)【作者】许若才;李建良;刘寒春;余智渊;孔轶;马国安;李科;欧双艳【作者单位】湖南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长沙市,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长沙市,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长沙市,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长沙市,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长沙市,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长沙市,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长沙市,410013;湖南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湖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长沙市,4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小肝癌的临床研究 [J], 唐荣;郑辉;丁岩江;陈杰2.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研究 [J], 常媛;庄卓南;栾芳;赵锐3.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与单纯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疗效比较 [J], 李祺熠;侯培勇;苏奕明4.超声造影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中的应用 [J], 姚元喜5.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J], 卢毅;周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癌的消融治疗近年来,肝癌的患病率日趋身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消融治疗方案,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预后较好。
1.肝癌消融治疗的种类针对肝癌患者实施消融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化学治疗,二是温度治疗。
化学消融主要是利用乙醇、醋酸等化学物质在作用下产生肿瘤细胞坏死现象,从而实现消融肿瘤的效果。
温度消融主要是在患者肿瘤组织内通过光、电、声等实施冰冻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射频消融以及高强度超声聚焦等,促使患者细胞脱水,产生冰晶,从而导致肿瘤坏死现象。
患者肿瘤组织凝固型坏死后,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如今,医疗水平逐渐提高,诸多消融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构成了肝癌综合治疗体系。
通过新型的消融设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1.肝癌消融治疗的优势一般情况下,通过影像学方法实施肝癌消融治疗,首先靶向定位患者肿瘤。
通过针对性的方法将患者的肿瘤组织杀灭。
消融治疗的操作比较简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多次施行该治疗方案。
通过物理手段杀灭肿瘤组织叫做瘤内注射治疗,通过化学手段杀灭肿瘤组织较多间质毁损治疗,在肝癌患者无严重出血倾向时,可实施消融治疗方法。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消融治疗的影响引导技术主要分为:CT、超声及MRI等。
治疗途径主要包括:经腹腔镜手术、经皮、经开腹手术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经皮消融。
在肝癌患者中实施局部消融质量,充分发挥其微创优势,有助于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针对肝癌患者实施消融治疗,不但可以完全缓解预期,还能够作为辅助治疗方案,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肝癌消融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一般情况下,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包括:单发肿瘤的直径≤5cm,可实施消融治疗,多发结节转移直径在3cm内可以使用消融治疗方案。
倘若患者远处转移、无血管或者早期肝癌患者都可实施消融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效果。
如果患者为单发肿瘤,且直径<3cm通过消融治疗可获得根治性效果。
什么是肝癌射频消融术?1、什么是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其原理是什么?射频消融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利用射频波为媒介的物理治疗方法,是目前肝癌治疗方法中最为先进的物理治疗方法之一。
射频消融术主要工作原理是射频发生器产生的射频波,借由电传导及专业的关键导引电极引导至患者需要治疗的部位,通过温度的快速升高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以致局部细胞无菌性坏死。
在有效范围内,局部细胞将完全失去活性,相当于对局部病灶实施了“切除”术。
射频消融术因其疗效高、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的优势,能够控制住肿瘤术后复发的病情,给肝癌患者们带来存活的希望,是肿瘤术后复发患者们好的选择。
2、目前常见肝脏肿瘤的治疗方法。
目前,肝脏肿瘤主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放手术、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术等。
在本质上,手术、射频消融属于物理治疗的范畴,而TACE则既有物理治疗,又有化学治疗,在效果上,更倾向于化学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的区别在于: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方法是最彻底的治疗措施,应用得当,是全歼肿瘤细胞的效果。
具体到手术方法包括:其一,当然是手术的方法,将肿瘤组织移出体内,也相当于比较彻底的歼灭战;其二,用局部升高温度的方法,达到消灭的肿瘤的目的。
局部升高温度的方法很多,射频消融术即是其中之一,也可以达到肿瘤组织彻底消灭的战果。
化学治疗:在患者不适合使用物理方法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化学方法。
化学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是能不彻底根除肿瘤细胞的,对细胞的生长可以起到一定阻碍的效果,但无法实现“歼灭”。
常见的,耳熟能详的,就是化疗。
以各种药物以通过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影响细胞的生长等方式,延缓其发展。
肝癌的治疗,要配合自身免疫力的提升。
物理或化学的治疗方法,目的主要是直接消灭肿瘤细胞,但其实机体自身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清除或抑制生长能力,所以如何利用好机体自身能力,加强自身免疫力也很重要。
这些措施,主要是一些免疫调节措施。
包括应该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不要限制进食的种类,保证蛋白(肉类等)的供应,营养状况的维持,是免疫力的基本保证;其次,合理应用免疫调节药物,如胸腺肽等,进行主动免疫调节;另外,传统中医药等,在增加免疫力方面有重要作用,在不影响进食的前提下,适当服用,对抗肿瘤有一定的作用。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范瑞芳;柴福录;李荣梓;万维喜;梁祥森;肖毅;闫素芝【期刊名称】《西北国防医学杂志》【年(卷),期】2009(30)3【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51例原发性肝癌在全麻下行腹腔镜RFA治疗,共72个瘤体,平均最大肿瘤直径(3.4±1.0)cm.合并肝硬化49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5例,糖尿病4例,凝血功能障碍10例.结果:51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RFA治疗,1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5.8%.随访12~58个月(平均35个月),6例发现肝内新病灶,11例射频治疗部位复发,再次采用经皮RFA治疗9例,12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肝功能衰竭.结论:腹腔镜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可行,治疗效果可靠,但应选择瘤体位于肝脏表面或临近胆囊而且不宜手术切除的病例进行治疗.【总页数】3页(P171-173)【作者】范瑞芳;柴福录;李荣梓;万维喜;梁祥森;肖毅;闫素芝【作者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腹腔镜下射频消融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J], 陈书德;王宏光;张文智;陈继业;卢鹏2.超声造影在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效果 [J], 白文庆;苏新娟;胡杰3.腹腔镜下射频消融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J], 郭世玉4.腹腔镜下射频消融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J], 郭世玉;5.腹腔镜超声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J], 黄宇飞; 陈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49 -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福建 泉州 362000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姚加堤①【摘要】 目的:探究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相关指标、生存质量。
结果:两组病灶均完全消融或切除。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及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躯体良好和能力、心理良好、因癌造成的艰难、社会良好及恶心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疾病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相同,但射频消融术对于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相对更好,因此在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术后复发 射频消融术 指标 生存质量 doi:10.14033/ki.cfmr.2023.29.0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29-0049-04 Application Valu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YAO Jiadi.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29): 49-5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Method: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admitted to Quanzhou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urgical rese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 surgical results, complications,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survival rate of 1, 2 and 3 years after surgery, relevant indexes and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1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lesions in both groups were completely ablated or resected. 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rates 1, 2 and 3 years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Golgi protein 73 (GP73), alpha-fetoprotein (AFP) and alpha-fetoprotein heteroplasmon (AFP-L3)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surgery and 1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P >0.05). At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scores of good physical condition and ability,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hardship caused by cancer, social well-being and nause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surgery resection treatment have the same effect on disease-related blood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bu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has a relatively better effect on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so it has a relatively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Key words] Primary liver cance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dexes Life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 Quanzhou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中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而对于本病患者,早期手术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方式,因此临床中关于肝癌患者术后的研究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