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32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相结合,旨在提高组织的绩效和个体的福祉。
本文将介绍一些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基础,它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行动以及如何选择行动的目标。
其中最著名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处理和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其中著名的认知理论之一是普罗斯夫的认知风格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有不同的认知风格,例如以问题为中心的风格和以解决为中心的风格。
普罗斯夫提出不同的认知风格适用于不同的工作,管理者需要了解自己和员工的认知风格,以更好地协调工作和提高效率。
3. 领导理论:领导理论研究个体如何影响和激励员工来实现组织目标。
其中最著名的领导理论之一是赫茨伯格和曼戈尔德的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
满意因素是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如待遇、工作条件和同事关系。
激励因素是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如晋升机会和工作内容的挑战。
4. 沟通理论:沟通理论研究人们如何在组织中传递和理解信息。
其中一种重要的沟通理论是奥西斯和斯茨基的沟通模式。
根据这个模式,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信息的编码、传输和解码。
沟通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沟通双方的理解能力。
5.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研究组织内部和外部冲突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其中一种重要的冲突理论是托马斯和坎曼的五阶段冲突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冲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隐蔽冲突、感知冲突、冲突爆发、冲突维持和冲突解决。
管理者需要了解冲突的各个阶段,以制定合适的冲突解决策略。
6. 组织文化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第一节:管理心理学产生发展一、管理心理学的起源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大机器使用,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造成生产关系中劳资双方的矛盾。
大机器的采用,需要改善管理、降低成本。
要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要研究人,不能叫工人永远成为时钟、机器的从属品。
2、管理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心理学(1879)、社会学(1877)发展很快,并且在工业企业中开始应用。
1903年,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心理技术学”概念,最早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工业企业。
1912年,原籍德国、侨居美国的心理学家孟斯特伯格发表了著名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最早对“心理技术学”进行了具体研究。
在该书中,他研究了这样一些问题:①用心理学测验的方法,选拔合格工人;②疲劳与劳动合理性问题;③满足人的需要;④符合个人与企业双方利益等。
该书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开始把心理学理论实际应用于工业企业。
他的研究方向与方法同管理心理学是一致的,他的观点在当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
3、管理心理学名称的提出①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名称的是美国女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她发现,管理者如果不关心工人,就会造成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她力图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管理中去。
1914年她发表了一本《管理心理学》,阐述了上述观点,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未能成为一门学科。
②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维特出版了一本《管理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使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组织行为学”的名称。
二、管理心理学的开创阶段前面提到孟斯特伯格所创立的“工业心理学”,开始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工业企业,无疑对管理心理学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
1、真正对“管理心理学”的创立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梅奥的“霍桑试验”。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1、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起源2、掌握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论3、掌握勒浊的群体动力理论4、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5、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6、理解人的本质[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集体讨论[学时安排]6学时[重点]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需求层次论”,“人群关系论”,“群体动力论”,管理现代化,心理过程[难点]理解人的本质[教学内容]我们在上一章中曾提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发展而成的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可以说这些学科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要学好管理心理学,必须要具有有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管理的实质、理论方法是什么,了解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的心理和行为等学问,因此本章我们就对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别作简要介绍,帮助同学们理清知识脉络,补充未学过的知识。
重点放在第二三节的内容上。
管理心理学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所以说管理学理论是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管理学基础理论一、管理的实质管理学也称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对管理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历来是众说纷纭的,有的认为人为重点,有的认为资源为重点,也有的认为各项职命为重点,那么它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平常说得管理其实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
根据复旦大学著名学者黄明杰教授的研究,他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事例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到活动。
所谓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
计划组织、指挥、直辖市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故把它们归入管理体制范畴之内,但他们又仅仅是帮助有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或方式,因而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管理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其基础建立在多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之上。
理解这些基础,对于有效地管理和领导组织中的人员至关重要。
首先,个体差异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关键基础。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性格、能力、价值观和动机。
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的行为倾向,比如有些人外向开朗,善于与人交往,而另一些人则内向沉稳,更擅长独立思考和工作。
能力的差异则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如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这些差异,以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动机理论也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它可以来源于内在的需求,如对成就感、自我实现的追求,也可以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奖励、惩罚和工作环境。
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管理者可以通过了解员工所处的需求层次,来制定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认知心理学对于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人们对信息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在工作中,员工可能会因为信息的不完全、错误的解读或者认知偏差而做出不当的决策。
管理者需要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帮助员工避免认知错误,提高决策的质量。
情绪和情感在工作场所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员工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升工作表现,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工作失误和人际冲突。
因此,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的情绪变化,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帮助员工调节情绪,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在管理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从众心理、群体规范和团队凝聚力等概念。
在团队中,个体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良好规范的团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