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理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3
医学基础知识: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总结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方面在我们事业单位的考试中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所以总结一下有助于考生提高准确率。
今天今天就给大家梳理关于糖尿病的病理总结。
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及胰岛炎,病程短于1年死亡病例的B细胞数量仅为正常的10%左右。
50%~70%病例有胰岛炎,表现为胰岛内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其他改变有胰岛萎缩和B细胞空泡变性,少数病例胰岛无明显病理改变。
分泌胰高糖素、生长抑素及胰多肽的细胞数量正常或相对增多。
2型糖尿病胰岛病理改变特征为淀粉样变性,90%患者的胰岛在光镜下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毛细血管和内分泌细胞间,其程度与代谢紊乱程度相关;此外,胰岛可有不同程度纤维化。
胰岛B细胞数量中度或无减少,胰高糖素分泌细胞增加,其他胰岛内分泌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小动脉硬化,与非糖尿病者基本相同。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100 m的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网的病变。
常见于视网膜、肾、肌肉、神经、皮肤等组织,特征性病变是PAS阳性物质沉积于内皮下,引起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糖尿病控制不良时可引起肝脂肪沉积和变性(脂肪肝)。
总结,糖尿病病理改变如下:(1)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有高度特异性。
(2)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最常见。
对肾功能影响最大,但特异性较低、在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亦可见相似病变。
(3)渗出性病变,但也可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故特异性不高。
扩充知识点。
糖尿病分期:Ⅰ期:肾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30%~40%,但无形态学改变、若有良好治疗,可恢复正常。
Ⅱ期:发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多在正常范围,或呈间隙性增高。
Ⅲ期: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介于20~200ug/min 之间。
Ⅳ期:尿蛋白逐渐增多,UAE 200ug/min,24小时尿蛋白0.5克,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呈肾病综合征表现,肾功能逐渐减退,晚期伴氮质血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破坏导致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从分子水平到组织、器官乃至整体水平都有所涉及。
一、分子水平的研究1. 胰岛素形成和分泌途径的研究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激素,胰岛素的分泌受到多个途径的调控。
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了很多与胰岛素分泌有关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例如,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通道)被认为是控制胰岛素分泌的主要通路之一。
此外,钙、磷酸化等也与胰岛素分泌密切相关。
2. 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研究胰岛素的作用需要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并通过信号通路发挥生理效应。
胰岛素受体可以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ERK1/2和JNK等。
这些信号通路参与了胰岛素的许多生理效应,例如促进葡萄糖摄取、抑制糖原分解等。
二、细胞水平的研究1. 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研究胰岛素分泌细胞主要包括β细胞和α细胞。
β细胞主要负责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而α细胞则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
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β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因此,对β细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研究表明,β细胞存在多个亚群,这些亚群在分泌胰岛素的速率、稳定性和灵敏度等方面有所差异。
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为更深入地研究β细胞提供了新的途径。
2. 胰岛素抵抗细胞的研究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多个细胞和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生理效应。
例如,肝细胞和肌肉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下降、脂肪细胞的分泌和代谢异常等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针对这些细胞和组织的研究也是糖尿病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研究1. 肝脏和胰岛来自的血管通路的研究肝脏和胰岛之间的血管通路是血糖平衡的重要环节。
糖尿病的病理学与治疗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和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下降。
糖尿病大部分是由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本文将就糖尿病的病理学与治疗进行探讨。
一、糖尿病的病理学1. 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是由胰岛内Langerhans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血管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中,作用于肝脏、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等器官的细胞膜上,调节葡萄糖代谢。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受到破坏,不仅分泌量下降,而且作用效果也减弱。
进而导致了体内的葡萄糖代谢异常。
2. 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下降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在进入细胞之前,需要有胰岛素的调节,才能被细胞吸收。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下降,使得体内的葡萄糖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高血糖。
3. 环境因素的作用除了基因因素之外,环境因素也对糖尿病的发病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生活习惯等,都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二、糖尿病的治疗治疗糖尿病的重点是控制血糖,尤其是在糖尿病早期或未糖尿病前期,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展。
1.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应该注重膳食平衡,控制总体热量摄入,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和蔬菜的摄入。
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下降等病因发生的可能性。
2. 运动适量的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无氧运动以及体能锻炼,可以提高机体的葡萄糖耐受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消耗,减轻胰腺的负担,有利于控制血糖。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常用手段。
按照药物分类,可以分为口服药物和注射治疗两类。
口服药物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促进葡萄糖的代谢;注射治疗则通过给予胰岛素,弥补胰岛素的缺失或不足,来调节血糖。
4. 谨慎用药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该注意副作用风险,非常规用药要慎重,不合适的用药会加重症状或造成新的不良反应。
从生物学角度解析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糖尿病的病理机制是由于机体内胰岛素产生或者胰岛素作用的问题引起,而这些问题深深地影响了糖代谢的过程。
本文就从三个角度出发,探讨糖尿病的病理机制。
一、胰岛素的分泌异常胰岛素是一种调节糖代谢的激素,主要通过胰岛β细胞分泌而产生。
而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是导致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人体内,胰岛素既可以作为能量的来源,也可以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完全缺乏,人体将无法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可分为以下两类:1. 前胰岛素的异常正常状态下,胰岛β细胞通过合成单链的胰岛素肽前体,然后将其转化为成熟的胰岛素分泌。
而在糖尿病的患者中,胰岛β细胞分泌的前胰岛素被部分破坏,导致不能及时地进行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引起高血糖。
2. 胰岛素受体的异常胰岛素的作用是通过和胰岛素受体相互作用,促进细胞进入葡萄糖。
如果胰岛素受体异常或者胰岛素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将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糖尿病。
二、细胞葡萄糖转运障碍细胞葡萄糖转运障碍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被细胞摄取,然后转化为细胞能量所需的葡萄糖。
而在糖尿病的患者中,细胞葡萄糖转运障碍后,细胞无法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导致葡萄糖在血液中积聚,从而引起高血糖。
细胞葡萄糖转运障碍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胰岛素受体的异常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而产生,然后通过血液被输送到细胞中。
而细胞葡萄糖的摄取主要依赖于胰岛素受体的作用,如果胰岛素受体异常或者无法正常作用于细胞,将导致细胞无法葡萄糖摄取。
2.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异常葡萄糖在细胞内的转运主要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在血液与细胞内进行转运。
如果葡萄糖转运蛋白异常,将会影响葡萄糖的转运,并最终导致高血糖的产生。
三、体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由于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或者消失,导致胰岛素无法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
糖尿病的病理机制与并发症发展引言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理机制涉及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利用异常等多种因素。
长期以来,糖尿病的并发症发展是其主要威胁之一,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的病理机制以及常见的并发症发展。
糖尿病的病理机制胰岛素分泌异常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胰岛素分泌异常。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在胰岛素分泌异常的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足或其作用受阻,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胰岛素分泌异常的原因可以是胰岛β细胞的功能损伤或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异常。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当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下降时,胰岛素的生物活性降低,血糖无法被有效吸收和利用。
胰岛素抵抗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肥胖、遗传因素、炎症状态等。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葡萄糖利用异常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被细胞摄取并转化为能量。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葡萄糖的利用异常。
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葡萄糖摄取通路的异常或细胞内能量代谢的紊乱所引起。
葡萄糖的利用异常导致血糖的累积,进一步加剧了糖尿病的发展。
糖尿病的并发症发展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毒症的发生率增加。
此外,高血糖还会导致肾小管功能受损和肾小动脉硬化等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动脉病变和微血管损伤,进而引起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和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改变。
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力丧失。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脏病等。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此外,胰岛素抵抗和炎症状态也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医对糖尿病病理的认知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消渴病”范畴。
中医对糖尿病的病理认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阴虚燥热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
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经络等,导致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
燥热则是指体内阳气过旺,虚火内生,消耗体内阴液,导致机体津液不足,形成燥证。
阴虚燥热相互影响,导致机体津液进一步耗损,形成恶性循环。
2.气阴两虚随着病情的发展,消渴病患者可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
气虚是指脏腑功能减退,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导致机体代谢减缓,抵抗力下降。
阴虚则是指体内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经络等,导致机体出现干燥、虚热等症状。
气阴两虚则是指气虚与阴虚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3.瘀血阻滞中医认为,瘀血阻滞也是消渴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导致瘀滞不通。
瘀血阻滞可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机体代谢减缓,病情加重。
同时,瘀血阻滞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等。
4.脾虚痰湿脾虚痰湿也是消渴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
脾虚是指脾脏功能减退,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
水湿内停可凝聚成痰,形成痰湿。
痰湿可阻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机体代谢减缓,病情加重。
同时,痰湿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肥胖、高血压等。
5.肝肾亏虚肝肾亏虚也是消渴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
肝肾同源,两者相互影响,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亏虚可导致机体气血不足,脏腑失养,引发消渴病。
肝肾亏虚还可能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对糖尿病的病理认知主要包括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脾虚痰湿和肝肾亏虚等方面。
这些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病理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糖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的失控。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多个病理生理机制的紊乱有关。
本文将就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展开探讨,分为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信号途径异常以及胰岛素相关基因突变四个方面。
一、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重要激素,它能使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而糖尿病中,胰岛素分泌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分泌的胰岛素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β细胞数目减少和功能异常是造成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之一。
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自身免疫反应等导致细胞死亡和凋亡的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此外,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肠内葡萄糖敏感受体等也能对胰岛素分泌产生调控作用,其异常也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然而,在糖尿病中,由于多个因素的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即出现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肥胖、炎症反应、脂肪组织分解产生的脂肪酸等因素有关。
肥胖会导致脂肪组织释放过多的脂肪酸,脂肪酸的堆积可以影响胰岛素受体的信号传递,进而抑制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炎症反应也能通过干扰胰岛素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引起胰岛素抵抗。
三、胰岛素信号途径异常胰岛素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途径发挥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
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这些信号通路会出现异常。
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IRS-1会被磷酸化,从而激活PI3K通路,进而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然而,在糖尿病中,IRS-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导致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影响葡萄糖的代谢。
四、胰岛素相关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生还与一些胰岛素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
例如,胰岛素基因突变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理学名词解释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理学表现与多个病理学名词息息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病理学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潜在的治疗方案。
1.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的是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即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降低。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与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相结合,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然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葡萄糖在细胞中难以被吸收,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2. 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β细胞是胰岛中主要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
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无法有效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应对血糖的升高。
这可能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包括自身免疫、胰岛细胞的损伤或死亡等。
3. 高血糖: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作用将葡萄糖转运进入细胞,从而使血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的缺乏或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4. 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是指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而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逐渐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反而加剧了糖尿病的发展。
5.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大血管病变则涉及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和脚部血管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危及生命。
6.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一种代谢性综合征,其特征是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
该综合征与肥胖、体脂分布异常、高脂血症等因素相关。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可进一步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病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破坏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现代文明病”。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包括糖,脂肪,蛋白质三大代谢紊乱,由此累级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而导致“百病齐发”;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质量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
我国发病人数已超过三千万,并且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每年新增病人约一百万,故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糖尿病的世纪”。
在中国平均每七个人就有一个人是糖尿病,最小的病龄已经到三岁。
糖尿病有诊断:空腹血糖大于或者等于7MMOL,餐后大于或者等于11,1MMOL。
病型:1型:多发生于青少年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胰岛素治疗,五年少有合并症发生。
2型:3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胰岛素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在诊断之前就已经有并发症发生,有些是因为并发症发生才发现糖尿病的。
治疗方法:西医主要针对胰岛功能不足或者胰岛素绝对,相对分泌不足,而采取补充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一般采用双胍类[餐后降糖]磺脲类)单纯降低血糖为主的治疗手段。
虽可以快速的降低血糖,但是难以控制病情的恶化,长期使用则体内会产生药物耐受性,使药物的降糖能力下降,甚至无效。
并会导致各种不良影响,即所谓的合并症:(如长期用药则会造成恶心,腹胀,便秘,排气痛苦等药源性病症;虚弱消瘦,所向抵抗力减弱,贫血,手足麻凉,月经不调,阳萎早泄,皮肤感染,视力模糊,视网膜突变,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硬化,血栓,中风,心梗,失明,肾衰,肢肿,静脉血栓,四肢溃烂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目前在国内外有一种糖尿病既是心血管病的理念正在叫响] 临床证明,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胰岛功能障碍,致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和效用活性减少和降低,摄入的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积聚于血液中而出现高血糖。
所以单纯降糖只是治标之法。
虽起效快,但其降糖作用的前提是胰岛功能尚可。
随着病程的延长,降糖药剂量越来越大其两大弊病就会突显出来,其一是:由于长期大量的使用降糖药最终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其二是:化学降糖药对肝肾胃肠等脏器的副用,进一步加重了合并症的发展。
以上是西医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但是对于大数人们而言真正的认识糖尿病和了解糖尿病的人并不多,人们往往是通过一些所谓的指标来界定自己是否患病,其发病的机理和形成的原因并不清楚。
[一般普遍认为发病原因是:自身免疫缺陷,遗传,肥胖,和年龄等诱因]。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有一种想法就是认为我不吃糖了就不会得糖尿病了,另一种就是你到医院医生都会告诉你糖尿病没有治,终身携带。
为什么这样没有人告诉你知道。
导致我们常常陷入误区而不清楚。
大家常会认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到医院化个验血糖高,完了就是糖尿病了,从此帽子就戴上,一辈子也摘不掉了。
可是什么是血糖没有人了解。
什么是:[血糖]:在讲血糖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我们人体的消化系统,糖尿病是属于消化系统出了毛病。
人体的消化系统有两大组织一是脾与胃肠,另一个就是肝胆,那么肝胆是怎么样帮我们消化的呢?肝与胆主要是负责消化肉食类与蔬菜,水果类。
肝脏分泌胆汁给胆,胆在分泌胆固醇到胃,变成胆酸,胆碱,胆盐等很复杂的。
脾胃主要帮我们消化五谷类食物。
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血糖吧,我们吃的任何食物都是有养分的,不管什么东西咀嚼完了吞到胃里以后全部有一个名词就是—糖类。
然后同胃部消化,消化三四个小时,消化完了给小肠,由它吸收养分,这些养分的医学名词就是血糖。
脾脏{胰腺}分泌胰岛开始把糖分运走,给肾脏造血,这就是人体的一个代谢功能。
用白话说血糖就是造血的原料。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是血糖了,而不是说不吃糖就没问题了,糖类食物由于养分高,人体能快速吸收,医生常说血里含糖高。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误区,糖尿病人认为我不吃糖类食物就可以了,殊不知糖类是一切食物到人体内的一个总称。
只是由于上面的原因,才要少吃或者不吃糖类食品而已。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这是现代医学和知识对糖尿病的定义与解释。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是如何定义的吧。
我们的先人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说明,它不叫病,而是症[消渴症]当我们搞不清楚病与症的时候很容易走入误区。
大家对一些专业的知识并不了解与清楚,但是提到糖尿病的一些病症多数人都会说出来,就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医生也不同你讲只是告诉你血糖高就是糖尿病降糖吧。
终身携带。
但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解释。
医书中这样说道:本症多由于喝酒,肥甘多度与情志郁结造成的。
当我们清楚了病因以后糖尿病的神秘面纱就随之揭开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喝酒,肥甘过度吧。
并不是叫大家从此以后就不吃肉与喝酒了,凡事都有个度,过就不行了,我们都知道人参好,吃多了就会上火,砒霜巨毒但试量入药就能治病,酒少喝可以舒筋活血化瘀,多喝则会伤肝伤胃等等吧。
喝酒,肥甘过度说白了就是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饱一顿,饥一顿},现在的饮食结构主要是以肉食类与蔬菜类为主,大家都很少吃主食。
为什么糖尿病在二三十年前很少听说,那个时候的饮食结构以什么为主大家想一想,不要说什么肥甘过度,一年能吃上几回肉呀,除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可以吃一点还很少,平时哪能吃到呀。
更多的是以粗粮为主的饮食结构。
餐桌上也是非常的简单,我们都知道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经书中也讲五谷为养,我们气血生化的源泉是水谷精微转化而成的。
所以以前的人没有这么多奇怪的疾病,我们要正确知道的是人要生存就要靠吃饭才行,因为吃饭是我们能量的来源,如果我们能量的来源出现了问题,想像一下我们可能不生病吗?相反我们再看一下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和方式现在的人们每天基本上都离不开肉食,大鱼大肉,无肉不欢。
我们在知道一件事情就是饮食结构会决定你的身体状态,大家都知道肉类是属于酸性食品,我们人体是只有在弱碱性的状态下才是健康的。
过多的食用酸性食品会造成我们人体自身的损坏。
现在的人饮酒更是可以用豪饮来形容,什么哥俩好一口闷,感情够,喝个够等等。
我们要清楚一件事情就是凡事都有个度,适量的饮酒可以健身,过度饮酒就会伤肝损胃了。
正是因为我们不正确的饮食方式才给我们发病形成了条件和诱因。
我们的先人在经书中明确的告诉我们,此病的主要因素就是饮食方式出现的问题才使人们得病的。
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和错误的饮食方式,对我们身体的脏腑造成的伤害才会给疾病形成条件。
我们要好好的反思一下了。
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条件好的,物质丰富了反而我们的健康却没有了保障。
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
我们得好好想一想了。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情志郁结。
这更是我们现在人普遍都困扰的问题。
现在的人都感觉到压力大,什么抑郁症,亚健康了等等吧。
总之现在的人生活的很疲惫。
那么情志郁结与糖尿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什么又是情志郁结的表现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在是中医中情志分为五大类:{人的精神,思想,意识,知觉,和运动这五项统称为情志}。
情是内在的,志是外向的表现,只有这五样都达到和谐人的精神状态才会健康。
简单说一下,情志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靠气血的正常的运行,情志异常反过来会影响气血的运行。
正常的情况下气机调畅,气血平和人则心情舒畅,如果气机不畅可以导致情绪的变化,可表现为情绪的抑郁与亢奋。
详细的可以在养生知识中了解。
郁结说白了就是郁闷,憋气。
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就是心里干上火又不能说。
当人们长期的饮食失衡,暴饮暴食就会形成所谓的“食火”不是有句话讲嘛鱼生火,肉生痰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喝酒,肥甘过度。
发病的第一诱因,在加上长期的生活压力造成的内心憋火。
就是第二诱因,情志郁结。
当这两把火碰到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了一个状态,就是中医讲的中焦化热。
从而形成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三多一少。
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形成三多一少,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和了解,只知道糖尿病就会有这些表现。
究竟是怎么回事没人清楚。
我们的先人早就医书中给我们讲明白了。
可惜的是现在的人都在太迷信西医了。
忽略我们本有的东西,就是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
那为什么会形成三多一少的现象我们来一一了解一下:前面我们讲了中焦化热,在这里就要提一下三焦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有五脏六俯,三焦是六俯里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器官而是一个总称,上焦为心与肺,中焦为肝胆与脾与胃,下焦为肾与膀胱大小肠。
这是中医特有的西医里面找不到。
所以西医没有办法解释这些问题。
那么怎么形成中焦化热的呢,我们之前讲了中焦为肝与脾与胃,我们要先清楚一个观念就是人体所有情志的问题都归肝脏管,就是所谓的肝主情志。
当我们情志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伤害的就肝,就会形成肝火,如果再加上饮食不当形成的食火,饮食是由脾胃负责的,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形成中焦化热了。
当这两种火在中焦相聚的时候,就像蜡烛蜡油有了,油芯有了一碰火就着了。
这把火形成了先要烧哪呢,一定是向上开始先烧的,什么器官在上面呢就是上焦的心与肺了,由于心在肺的下面所以肺就首当其冲了,先烧肺燥热伤肺就会引起肺燥津枯了,从而形成糖尿病的第一症状——多喝。
我们前面说了糖尿病在中医中叫消渴症,这就是上消。
消的意思就是消耗过度。
这里的津指的是唾液,这里的多渴可不是说能喝的意思,说我一下喝了一千毫升的水就是多喝,是指比如一个正常的人一天喝八杯水,而你却喝了十六杯水你比别人消耗过多就是多喝。
我们人正常的口腔里充满了唾液,当我们讲话的时候是不是要消耗口水呀,这个时候就需要肺部向我们提供唾液来保持平衡,当你燥热伤肺的时候,就象是我们拿一个水壶里面有水,下面用火去烤它这水是不是蒸发的多,消耗的速度会不会快呀,燥热伤肺就会形成这种状况,我们清楚了唾液是要靠肺部提供的,就不难理解了,这时人们常常会觉得口老干,没事的时候就愿意拿个水杯在手上,一会抿一口,一会抿点,当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你会不会认为你有病了,不会因为你即使到医院去检查各项的指标也都会正常的,你不懂这些道理的时候你肯定不会理它的,但这已经是你前期要发病的一种表现了,就是所谓的症。
就象要下雨之前会先阴天,你就要先做好准备了,如果你不管它,就会形成病了,我们一定要明白病与症的区别。
这是造成多喝的原因,接着你不管它,这把火会不会继续烧呀,一定会的,这时火就开始往下烧了,燥热开始伤胃了,引起胃燥津伤,造成脾阴虚耗,从而形成糖尿病的第二特点——多吃。
在中医里叫中消。
中消有什么呀,脾胃对不对,这时烧到胃了引起胃燥津伤,这个津指的是胃液。
怎样理解胃燥津伤呢,我们知道一般食物到胃里需要三到四个小时来消化,对不对,所以我们早上七八点钟吃饭,过三四个时候也就到了中午十一二点钟,正好吃午饭,这是正常的,可以由于你燥热伤胃了,你的胃的下面有一个小火炉在点着你的消化会不会快呀,胃酸会不会分泌多呀,所以本来要三四个小时才能消化完事,你只用了一两个小时就消化了,十点多钟你就开始饿了,一天我们吃三顿饭,你每次都提前一两个小时会不会就要比别人多吃一顿呢,胃本来每天就需要工作三次就行了,可是由于你多吃了,它就得分泌胃液来去消化它,你本来一天只工作八个小时,突然让你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你会不会累,会不会受到伤害呢,这里的津伤指的是胃液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