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工程地质测量、环境地质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1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武汉地大华睿地学技术有限公司一、简介水文地质调查: 是指为查明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对地下水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水文地质填图、勘查、试验、水质分析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分为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
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是为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是为解决生产上某项与地下水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调查,如供水水文地质调查、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及土壤改良水文地质调查等。
工程地质调查:是指为查明一个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而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天然应力状态、水文地质条件、各种自然地质现象、岩土物理力学特征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工程地质填图、工程地质勘查、现场实验、室内分析试验和长期观测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分为综合性工程地质调查和专门性工程地质调查。
综合性工程地质调查是为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工程地质情况,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专门性工程地质调查是为解决生产上某项与工程地质条件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调查,如岩溶工程地质调查、采空区工程地质调查、库区工程地质调查及路基工程地质调查等。
环境地质调查:是指为查明一个地区的环境地质条件而对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等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环境地质填图、环境地质勘查、现场实验、室内分析试验和长期观测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分为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门性环境地质调查。
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为掌握区域性或地区的环境地质情况,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专门性环境地质调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或用途,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
地质调查测绘包括的内容
地质调查测绘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调查:对矿产资源、岩土工程、环境工程等进行系统的基础地
质调查,包括实地地质勘察、采样、分析和研究。
2.地球物理勘探:通过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等手段,获取
地下物质的物理特征,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3.遥感测绘:通过航空、卫星等遥感技术,获取地表地貌、植被、水
文等信息,用于研究地质构造及环境变化等。
4.工程测量: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岩土工程测量、水文地质测量、导
线测量等,用于确定工程建设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信息。
5.制图与信息系统:将野外获取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分析和整合,以制作各种地图和图表,为资源调查和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
支持。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摘要:地质环境调研是工程施工前需要的准备工作之一,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工地的地质环境要素和水文地质因素对项目的工程施工影响非常大,因而工程项目前的地质勘查工作中至关重要。
因此,文中主要研究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研的相关内容,期望能为相关的工作员给予一定的工作帮助,仅作参考。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实践由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中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联。
水文地质精确测量又对建设工程造成重要影响,因而,为了更好地工程地质勘察品质,在实地调查中,不但要查清与工程项目土层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定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的功效和影响,还需要对发生的问题明确提出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法,给予设计方案和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水文地质材料,降低和消除水文地质问题对建设工程的伤害。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关系在工程地质调研中,水文地质问题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彼此之间存有互相联络和相互影响。
工程地质勘查中最重要的是地质环境调研,地质勘查中最重要的是对岩体的研究,水文地质与岩体的研究紧密联系。
水文地质关键研究地表水,而地下水作为岩体的关键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体的特性,从而影响房屋建筑的稳定度和延续性。
在一些水文地质标准比较复杂的地域,假如对水文地质的研究不深层次,在工程地质设计方案中忽视水文地质问题,仅仅从表面看,水文地质问题会造成工程地质问题,影响建设工程的勘测和设计。
因而,为了更好地确保工程地质勘查研究的品质,在调研研究中增加对水文地质的研究是十分关键的。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研究2.1工程地质调查和绘图工程地质调查测量一般要应用比例来测量不一样设计方案阶段的工程建设状况。
比例尺的挑选关联到建设工程的种类、经营规模和工程地质标准的繁杂状况,现阶段工程地质调查测量环节常见的测量比例尺主要有小比例、中比例和大比例三种,小比例范畴的比例范围在1:1万~ 1:5万中间,中比例的比例范畴在1:2.5万~ 1:1万中间,大比例的规模在1:2 ~ 1:50范畴内,比例的有效选用对工程地质调查测量的准确度有关键影响,因而工作人员应确立比例的确定要素,综合分析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挑选最适宜的比例尺来确保测量品质。
工程施工测量内容工程施工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工程前期测量工程施工测量的第一步是工程前期测量工作。
工程前期测量是在工程施工前,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和测量,确定地形地貌、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工程前期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1.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对工程建设用地的地形特征进行测量分析,确定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地形坡度等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2. 基础地质勘查:基础地质勘查是对工程建设用地的地质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地质构造、岩土层分布、地下水情况等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3. 水文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勘查是对工程建设用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地下水位、水质、水力条件等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4. 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对工程建设用地的地籍界址、地籍面积等进行调查测量,确定地籍权属关系,为工程施工提供法律依据。
二、工程施工测量工程施工测量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测量、监测和控制,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工程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1. 施工放样:施工放样是指在工程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出各个构件和设备的具体位置坐标,进行标志和界址,为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提供引导依据。
2. 施工监测:施工监测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达到设计要求。
3. 施工调查测量:施工调查测量是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结构尺寸、设备位置等进行测量和调查,为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4. 施工成果测量:施工成果测量是对工程施工后的效果进行评估测量,确定施工成果质量是否合格,为工程验收和结算提供依据。
三、工程验收测量工程验收测量是指在工程施工结束后,对工程项目进行验收评估,确定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完成工程验收手续。
工程验收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1. 工程成果测量:工程成果测量是对工程项目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测量,确定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前言本标准属于煤炭工业协会《2005年煤炭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文件批准下达。
本标准是为了适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在原煤炭工业部1980年颁发的有关规程基础上,总结二十多年执行过程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制定的。
本标准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的配套标准。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替代原煤炭工业部(80)煤地字第638号文件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
本标准的附录主要引自GB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及DZ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王佟、傅耀军、程爱国、孙玉臣、华解明、袁同星、牛志刚、李洪。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提出并负责解释。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1、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准则,侧重于勘查技术要求、工作方法。
1.2本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评审、资源/储量评估、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DZ/T 0 0215—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197—2005 露天矿工程设计规范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T 0080—93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总则3.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勘查阶段都应予以重视,认真做好相应工作。
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一、前言环境地质调查是指为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评价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等目的,对该地区进行系统、全面、深入调查和分析。
二、调查内容1.地质背景地质背景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岩石类型、构造特征、沉积历史等基本情况。
通过对地质背景的了解,可以揭示该区域内自然灾害(如山洪、滑坡等)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是指一个区域内的水文条件和岩土水力学特征。
通过对水文地质环境的调查,可以了解该区域内各种水体(如河流、湖泊、渗漏水等)在数量上和品质上的情况,并为该区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指一个区域内土壤性质、组成结构以及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等情况。
通过对土壤环境的调查,可以了解该区域内土壤的肥力、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情况,并为该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是指一个区域内地下水的分布、运动方向和水质特征等情况。
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的调查,可以了解该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可行性,并为该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一个区域内的各种矿产(如金、银、铜、铁、锰等)分布情况和储量。
通过对矿产资源的调查,可以了解该区域内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可行性,并为该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6.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是指一个区域内岩土工程建设所需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岩土力学特性、岩土结构稳定性等。
通过对工程地质环境的调查,可以为该区域内的岩土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方法1.现场勘查现场勘查是指调查人员到实地进行对目标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的方法。
现场勘查可以直接了解该区域内的岩石、土壤、水体等情况,是环境地质调查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2.实验分析实验分析是指通过对采集回来的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分析,了解其成分、结构和性质等情况。
前言本标准属于煤炭工业协会《2005年煤炭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文件批准下达。
本标准是为了适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在原煤炭工业部1980年颁发的有关规程基础上,总结二十多年执行过程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制定的。
本标准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的配套标准。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替代原煤炭工业部(80)煤地字第638号文件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
本标准的附录主要引自GB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及DZ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王佟、傅耀军、程爱国、孙玉臣、华解明、袁同星、牛志刚、李洪。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提出并负责解释。
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1、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准则,侧重于勘查技术要求、工作方法。
1.2本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评审、资源/储量评估、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在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面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 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DZ/T0 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50215—200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197—2005露天矿工程设计规范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T0080—93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总则3.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勘查阶段都应予以重视,认真做好相应工作。
工程地质水文调查情况汇报根据工程地质水文调查的要求,我们团队对项目区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地质和水文两个方面的内容,以便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以下是我们对调查情况的汇报:一、地质调查情况。
在地质调查中,我们对项目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岩溶地质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野外地质勘察和室内实验分析,我们发现项目区域主要由石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地层倾向较缓,存在部分断裂构造。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在后续工程设计中加以重视和防范。
二、水文调查情况。
在水文调查中,我们对项目区域的地下水、地表水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质剖面分析,我们发现项目区域地下水位较浅,地下水补给充足,水质较好。
同时,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水系发育,具有一定的水利开发潜力。
三、综合分析与建议。
综合地质和水文调查情况,我们认为项目区域地质条件较为稳定,适宜进行工程建设。
但需要注意的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可能存在一定影响,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以重视和防范。
此外,我们建议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结。
通过本次地质水文调查,我们对项目区域的地质和水文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们将继续跟踪监测地质和水文情况,及时调整工程设计方案,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靠。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工程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上就是我们对工程地质水文调查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和信任!。
1 主题内容与合用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合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辟重点地区的1 ∶500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 ∶50 000)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25000—1 ∶50 000)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3.1 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 ∶50 000 综合勘查) 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
应在1 ∶200000 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 ∶50000 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研究程度。
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辟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 ∶50000 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界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 ∶50 000 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辟区,农业综合开辟区。
水文、工程地质测量、环境地质调查钱光胜二○○八年四月目录1 预查、普查阶段对水、工、环地质的要求 (1)1.1 预查阶段 (1)1.2 普查阶段 (1)2 水、工、环地质工作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1)2.1 收集资料 (1)2.2 水、工、环地质调绘 (1)2.2.1 水文地质测绘 (1)2.2.2 工程地质测绘 (2)2.2.3 环境地质调查 (2)2.3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2)2.4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2)2.5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2)3 水、工、环地质工作的技术要求及工作方法 (3)3.1 收集资料 (3)3.1.1 收集气象水文资料 (3)3.1.2 收集地形地貌资料 (3)3.1.3 收集地震资料 (3)3.1.4 收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3)3.1.5 收集区域工程地质资料 (3)3.1.6 收集区域环境地质资料 (3)3.1.7 收集附近矿山水工环地质资料 (4)3.2 水、工、环地质调绘 (4)3.2.1 准备工作 (4)3.2.2 野外工作 (5)3.2.3 室内工作 (11)3.3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11)3.4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11)3.5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13)3.6 摄像 (13)4 主要成果资料 (13)水文、工程地质测量、环境地质调查1 预查、普查阶段对水、工、环地质的要求1.1 预查阶段寻找的矿产与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为开展下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1.2 普查阶段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区域和测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对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依据与同类矿山开采条件的对比,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作出评价;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矿围岩强度等。
2 水、工、环地质工作的任务和主要内容2.1 收集资料通过对矿区所在地的气象水文、历史地震、区域水文地质、区域工程地质、附近矿山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环境评估等)资料的收集,确定矿区所处的地貌单元、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初步了解矿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
2.2 水、工、环地质调绘2.2.1 水文地质测绘通过对地表水、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的调查、访问、观测,对含水层、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导水性、分布规律和埋藏条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进行研究,达到分析矿区的水文地质特征、矿床充水因素及边界条件,提供供水水源地(或供水水源方向)和基础资料。
分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1:1万~1:5万)和矿区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1:2千~1:1万)。
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是对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测绘,重点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不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绘。
矿区水文地质测绘是对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绘边界进行测绘,重点查明矿床充水因素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2.2.2 工程地质测绘通过对矿区岩土体性质、软弱结构面、岩石风化特征、自然边坡及人工边坡、物理地质现象、冻融状况等的调查、观测,划分矿区的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结构类型、冻融区界线,提出矿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基础资料。
测绘范围以达到采矿工程可能影响的边界外200~300m(一般与矿区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同),比例尺1:2千~1:1万(一般与矿区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同)。
2.2.3 环境地质调查通过对矿区及影响范围的区域稳定性、滑坡、崩塌及危岩、山洪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废弃物污染、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的调查、访问、观测,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初步确定矿区地质环境类型。
调查范围和比例尺一般同矿区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和比例尺。
2.3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利用地质钻孔,观测钻进中水位和消耗量,记录涌(漏)水、掉块、塌孔、缩(扩)径、逸气、涌砂、掉钻、卡钻等现象发生时的孔深,涌水时测量涌水量、水温、水压,必要时进行简易放水试验和采水样进行水质检测。
此项工作由钻探人员进行,水文地质人员检查、监督。
2.4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利用地质钻孔,描述岩芯的裂隙性质和密度、岩石风化程度和深度、岩溶形态、大小、充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软弱夹层、蚀变带的位置和深度,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
编制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柱状图,划分钻孔含水段和工程地质软弱段。
2.5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利用勘探坑道描述和观测坑道出水、积水的状态、位置、水量、水温、水的物理性质;观察描述软弱夹层、风化带、构造破碎带、蚀变带、岩溶发育带的特征、分布、产状、溶蚀现象;统计节理裂隙;描述地下水活动对井巷围岩稳固性的影响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如突水、冒顶、片帮、坑壁变形等)发生的位置,不稳定地段掘进与支护方法。
编制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素描图。
3 水、工、环地质工作的技术要求及工作方法3.1 收集资料3.1.1 收集气象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雨季时段、年蒸发量、相对湿度、主要风向、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冻结深度等资料,一般从当地气象台站或区域水文地质报告中收集。
水文资料包括与矿区有关的河流的正常水位标高、洪水位标高、平均流量、最大流量、最枯流量、流速等资料,一般从当地水文站或区域水文地质报告中收集。
3.1.2 收集地形地貌资料地形地貌资料包括地势、地貌单元的名称、夷平面的分级及高程、岩溶发育的期次及高程、阶地的分级及高程、山地的分级及高程、丘陵的分级及高程、当地侵蚀基准面的标高等,一般从区域水文地质报告中收集。
3.1.3 收集地震资料地震资料包括历史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发震断裂的名称、倾向、倾角、规模,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等,一般从当地地震台站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区域地质报告中收集。
3.1.4 收集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的富水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等,一般从区域水文地质报告中收集。
3.1.5 收集区域工程地质资料区域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各岩组的基本特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参数、软弱带的基本性质、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等,一般从区域水文地质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报告中收集。
3.1.6 收集区域环境地质资料区域环境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如放射性、地热、有毒有害物质、地球化学背景等)、污染源及污染物、地质灾害等不良地质现象、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旅游区等,一般从当地规划部门或附近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矿山环境评估报告、区域地球化学报告中收集。
3.1.7 收集附近矿山水工环地质资料附近矿山(特别是同类矿山)开采、规划、设计的关于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等)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井巷突水及涌水量、边坡的稳定性、井巷的稳定性、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地热、放射性等,对预、普查矿区可采用类比法来评价其开采技术条件。
3.2 水、工、环地质调绘3.2.1 准备工作(1)确定调绘比例尺及范围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调绘比例尺(区域1:1万~1:5万,矿区1:2千~1:1万),确定调绘范围(区域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位,矿区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
(2)准备地形图或地形地质图收集矿区已有的比例尺尽量大的地形图或地形地质图做工作底图。
(3)野外踏勘调绘前应由单位技术部门专业负责人与矿区专业人员一道对工作区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基本的水工环地质条件及工作环境条件。
(4)人员组织根据工作区的工作环境条件及工作进度要求组织野外作业人员并进行作业分工。
一般一个组由3人组成,组长负责全面调绘工作并执图和定点,组员负责观测和记录。
(5)准备工具用品主要工具用品有挎包、讲义夹、数码像机、GPS(手持式)、罗盘、放大镜、地质锤、三角板、量角器、文具盒(内装各种文具)、钢卷尺、钢板尺(30cm)符号笔、三角堰、矩形堰、水位仪(或水位测钟)、温度计(酒精,50℃)、秒表、测绳、计算器等。
(6)准备记录表格和图示图例主要记录表格有水文地质点调查表、河流(溪沟)调查表、地质观察点记录表、裂隙统计表、水样标签、岩(土)样标签等统一表卡。
编制标准、统一的图示图例。
3.2.2 野外工作(1)水文地质测绘测绘方法以沿沟追索为主,辅以横向穿插。
主要观测对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或人工露头(泉、井、钻孔、老窑、暗河等)。
a、泉点调查:观测和记录泉点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地质部位(如断层带、裂隙带、岩层界线、褶曲轴部、岩层内部等)及岩性,泉的类型(上升泉、下降泉)、溢出状态(股状涌出、线状涌出、面状溢出)、流量、泉周特征(如泉华堆积、冒热气、水草丛生等)、水温及当地当时气温、水色、嗅、味、透明度、动态变化、与地表水的关系、是否被利用等。
记录于“水文地质点调查表”中。
流量一般用三角堰或矩形堰观测,也可以用梯形堰观测。
选择流速较稳定、水面较窄、无明显侧漏的过水段安堰。
反复测量堰口两侧堰顶至堰内水面的高度,确认堰顶保持水平、过堰水流呈悬空状态,检查并确认堰侧无渗漏,待堰内水位稳定后,即可测过堰水深。
观测时用钢板尺测量堰顶至堰内水面的高度(水面堰高),读数精确至0.1cm,用堰口总高(堰高)减去水面堰高即是过堰水深,用过堰水深计算流量。
(见图1)流量计算公式:三角堰:Q=0.014h2.5矩形堰:Q=0.01838(B-0.2h)h1.5梯形堰:Q=0.0186Bh1.5式中:Q——过堰流量(L/S);H——过堰水深(cm);B——堰槛宽度(cm)。
温度一般用红色洒精温度计(50℃)量测。
测量水温时应尽量靠近出水口,温度计必须浸没于水中,待10~15分钟后读取水温,温度计酒精囊头不能离开水面,读数精确至0.1℃。
测量气温时温度计必须悬挂于离地面1.5m左右的空中,太阳光不得直接照射,待10~15分钟后读取气温,读数精确至0.1℃,读数时人与温度计距离不得小于0.3m。
b、井点和钻孔调查:观测和记录井(孔)点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地质部位及岩性、井的类别、井(孔)的平面形态、井(孔)直径或长宽、井(孔)深度、水位埋深及水位标高、水是否溢出井(孔)口、与地表水的关系、水温及当地当时气温、水色、嗅、味、透明度、动态变化、被利用情况(如供多少户多少人畜饮用、灌多少亩田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