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 格式:pdf
- 大小:389.84 KB
- 文档页数:4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一)杜丽娘。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
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
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
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
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
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
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
后者负责她的教育。
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
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
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
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
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
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汤显祖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写出了现实中女性的困境,也表达了自已的至情观。
杜丽娘出于富贵之家,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对父母无比孝顺,对老师十分尊敬。
她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但她有着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并为此苦闷忧郁。
在“游园”中杜丽娘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与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
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由唯唯诺诺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
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还表现在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
表现在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
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所谓“一灵咬住”,决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
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她还阳后对历经劫难的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面对父亲的淫威和狠心,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那般动人,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
亲自主婚,敕赐团圆。
总之,杜丽娘作为“情”的代表和化身战胜了作为“天理”化身的封建礼教,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完全体现了作者“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
《牡丹亭》人物略论《牡丹亭》是一部中国元曲戏剧作品,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
该剧以唐代杜牧的《牡丹亭记》为蓝本,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悲剧。
下面将对《牡丹亭》中的人物进行略论。
1.杜丽娘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却因为嫁错了人,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
她的性格坚强,对爱情充满渴望,她为了追求真爱,勇敢地离开了丈夫,进入牡丹亭寻找柳梦梅。
她最终在牡丹亭中与柳梦梅共度一夜,但最终被迫离开柳梦梅而选择了自杀。
2.柳梦梅柳梦梅是《牡丹亭》中的男主角,他是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因为父亲的过世而回家奔丧,途中遇见了杜丽娘,并爱上了她。
他的性格冷静理智,他在牡丹亭中与杜丽娘相遇,拉着他的手,与她消磨时光,但最终面对命运的安排,他只能愤怒地接受袁崇焕的命令,让杜丽娘一生孤独。
3.袁崇焕袁崇焕是《牡丹亭》中的反派角色,他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将军,具有强大的权势和野心。
他追求杜丽娘,却因为她已经有了夫人,对她的侵犯至极,后来还利用权势迫害凌黛娥,使得整个剧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凌黛娥凌黛娥是《牡丹亭》中的配角,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子,最终也遭到了袁崇焕的迫害。
她在柳梦梅被命令送到剑阁时,为了寻求帮助,拖着一个已经使用了的柳梦梅的香囊,却被袁崇焕逮住,面临被害的危险。
5.伯光伯光是《牡丹亭》中的另一个男主角,他是一个诗意义的人,与柳梦梅一样出生于富贵人家,与柳梦梅相交甚是投机。
6.王熙凤王熙凤是《牡丹亭》中的女配角,她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子,对自己有绝对信心,对人总爱挖苦,对待他人则自以为高人一等,她是凌黛娥的朋友,出于对朋友的爱心,多方协调,期望原原本本地照顾女子,却无疑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恋情推向毁灭,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她是一个复仇心切的女子。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女性形象摘要: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
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真爱。
作为一个女性形象,她敢于挑战父权,追求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女性形象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
作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有反抗精神,敢干追求真爱,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学界对杜丽娘形象的分析有很多,有的从杜丽娘的生死为情的角度展开,有的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展开,有的从杜丽娘与其他女性形象的对比来展开,却没有对杜丽娘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也没有涉及青春期女性心理和行为的角度。
笔者认为,杜丽娘作为青春期少女,有其特殊性,应该被重视。
本文拟从性别视角,青春期少女心理、青春期少女行为等方面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独特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一、从性别视角看杜丽娘的女性形象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研究界关注的对象,然而把性别和文学相结合,从女性主义角度剖析女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之后的事①。
在美国埃托奥和布里奇斯写的《女性心理学》中说“性指基于构成解剖和繁殖功能,个性作为女性或男性的分类,是男女基于生物学的区分;性别指女性或男性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内涵,指对男女角色和行为的社会期待”②。
性别的文化表征之一是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定型,即对女性或男性存在的刻板印象,认为某些特征、行为和角色更多的代表女性,其他的则代表男性③。
从这一理论来看,杜丽娘所处的社会时代认为“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
日出之后,各供其事”、“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④,很明显这些要求对女子的社会约束很深,也正因为有这些对女子的刻板定型,所以《牡丹亭》中的①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P2.②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8.③埃托奥和布里奇斯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22.杜丽娘虽和春香一样的年纪,但自幼接触封建礼仪;虽然没有像春香那般勇敢单纯,但秉风貌,擅丹青、女红刺绣,知书识礼,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是封建礼教下的标准淑女。
《牡丹亭》中杜丽娘、柳梦梅的人物形象
《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人物形象如下:
杜丽娘是官家千金,她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永结同心。
柳梦梅则是一位文才横溢的书生,他与杜丽娘在梦中相遇并相爱,后来在杜丽娘起死回生后与之结为夫妻。
杜丽娘和柳梦梅这两个角色是《牡丹亭》的核心人物,他们的爱情故事是全剧的主题。
杜丽娘的柔情和坚定,柳梦梅的才华和忠诚,共同构成了全剧的情节基础。
简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那可是个让人又爱又怜的角儿。
她就像春天里最娇艳的那朵牡丹,美丽动人,却又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忧伤。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古代的大美女,看看她到底有啥特别,为啥能让那么多人记住她,心疼她。
杜丽娘出生在官宦人家,从小就是个小公主,被家里人宠着爱着。
她不光长得漂亮,还特别聪明,喜欢读书写字,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这简直就是古代的“学霸女神”嘛!可谁能想到,这么优秀的一个姑娘,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那个年代,女孩子讲究的是“三从四德”,得听父母的话,嫁给谁就得跟谁过。
杜丽娘虽然生在富贵人家,但也逃不过这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白天得装得端庄贤淑,晚上才能偷偷拿出自己写的诗文,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
这就像是咱们现在的小年轻,白天上班上学,晚上才能打开手机,在朋友圈里发泄一下。
杜丽娘有个特别的习惯,喜欢到后花园里散步。
那花园里的景色可真美,花儿争奇斗艳,鸟儿叽叽喳喳。
杜丽娘看着这些美景,心里就想着啥时候能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一天,她在花园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遇到了一个特别帅的书生,两人一见钟情,还私定了终身。
这梦做得可真够甜的,就像咱们平时看的爱情电影一样。
可梦醒了,杜丽娘还是得回到现实中来。
她心里想着那个书生,却怎么也找不到他。
渐渐地,她就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重。
医生说她这是心病,得靠自己去解。
杜丽娘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就偷偷画了个自己的画像,藏在花园里。
她希望有一天,那个书生能来找她,看到她的画像,知道她曾经存在过。
杜丽娘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可她的灵魂却没散去,一直留在那幅画里。
后来,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真的来到了花园,看到了那幅画,也看到了杜丽娘的鬼魂。
两人就像命中注定的一样,重新续上了前缘。
杜丽娘的故事,听起来就像是神话传说一样。
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牺牲生命,这种勇气,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年代,杜丽娘就像是一股清流,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情”之形象的独特性03124731 柳青文学院摘要:我国16世纪明代戏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传奇中着力塑造了一个迫求个人幸福、婚姻自由和顽强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杜丽娘的形象。
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经历曲折感人,经舍生忘死不懈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一形象,是中国古代的妇女反封建礼教的光辉典范。
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执着于热烈的感情,甚至牵动着生死。
正是这一人物角色的独特性价值所在。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爱情追求意识觉醒婚姻自由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画廊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个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爱情的主动出击者,她有如牡丹亭中的爱情鸟,亭亭玉立,使得一座“牡丹亭”神采飞扬,气韵生动。
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的存在及其合理性,感情牵系着生死,热烈而震撼。
这正是杜丽娘形象的独特性及价值之所在。
一、为情“生可以死”,是个性与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和《红楼梦》中的黛玉有些相似,丽娘亦出身“书香之族”、“清贵之家”。
杜宝夫妇没有子嗣,于是杜丽娘便成了他们的唯一寄托和安慰。
在“知书达礼,光辉父母”的观念中,严父、慈母、塾师和深寂的闺阁形成封建礼教的铁笼,无形地但却严酷地禁锢着她的身心。
但是人性不可磨灭,真情也不可遏制,她的内心滚动着青春的热浪,陈最良为她讲解属于“后妃之德”的《诗经·关唯》,她却凭自觉感知那是首热烈的恋歌,以至“讲动情肠”,内心涌起无限情思:“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古老的恋歌,反而萌动了潜伏在她内心深处的爱情欲望,使她更加感到深闺寂寞和青春虚度。
刚被《关雌》触动情肠的杜丽娘抵挡不住杜府后花园的诱惑,也经不住觉醒了的自我意识的怂恿,来到后花园玩赏。
那芬芳吐艳的百花、双双比翼的莺燕,打开了少女的心扉,使她感到生命和青春的美妙无比,自然而然联想到春花秋月中幽期密会的才子佳人:“前以密约偷期,后得皆成秦晋。
”丽娘的情感意识己经完全觉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己觉醒的青春热情却无处宣泄,于是只好在迷蒙梦境中寻找爱情。
摘要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她寄托着作者的至情理想。
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她冲破封建伦理束缚大胆追求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和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
情与礼的矛盾冲突,直指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这种对人性和生命独立的思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对现代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牡丹亭》诞生于明末浪漫主义思潮盛行时期,采用传统的“私定终身后花园,进京赶考中状元,奉旨成婚大团圆”的模式,寄托着汤显祖对真情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其浪漫主义文艺观。
关键词:杜丽娘;人性化;自我意识;情理矛盾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 playwright Tang xianzu Du is created in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image of women, she hopes the author's to affection ideal. Strong sense of self that she breaks feudal ethics bound bold pursuit love and happiness, she became the ancient Chinese women's struggle with the typical "destiny". At the same time, she is a bundle of contradictions, human stretch and neo-confucianism repression was woven in her body. Feeling the conflicts and ritual of neo-confucianism, directly to the repressive and human nature to trample upon, the human nature and life independent thinking, has the universal social significance, the creation of modern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he peony pavilion was born in late Ming romantic thought popular period, the traditional "lifelong garden, white-collar in Iraq in draft, besides the decree that happy," married to, entrusts Tang xianzu mode true persistent pursuit, reflected the Romantic Literature and Art.Keywords:Du Liniang; Humanity; Self-awareness; Reasonable contradictions目录摘要............................................................................................................................ I Abstract ......................................................................................................................... II一、自然真淳人性化的价值观 (1)二、大胆真诚的爱情观 (3)三、强烈的自我意识 (5)四、“情”对“理”的反叛与屈从 (6)参考文献 (9)谢辞 (10)咸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动机很明确,即歌颂人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真情、至情。
刍议《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作者:李菁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11期摘要:《牡丹亭》是明朝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是汤显祖笔下描写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
杜丽娘从一个唯唯诺诺的大家闺秀的性格逐渐发展,成为勇于与封建礼教做斗争,追求真爱的“至情”形象,这个过程杜丽娘经过了青春意思的觉醒,她不甘于平淡枯燥的生活,追求美好的爱情,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很好的反映出了当时封建礼教的腐朽。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人物形象爱情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美好的,自由也一直是大部分人们所追求的,然而人生在世,有太多俗世的束缚,禁锢着人们的天性。
封建礼教下出现了很多悲剧,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故事一直是文人所钟爱的文学素材,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望。
《牡丹亭》中描写的杜丽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本身是个才女,出身官宦之家,按照父亲给她安排的道理应该可以保证一生荣华富贵,但是她并不满足于此,而是不顾一切的追求自由的爱情,是当时反对封建礼教、渴望自由与理想的典型形象。
一、自然真淳的大家闺秀杜丽娘的出身是高贵的,父亲是朝中权贵,生来就是千金小姐,从小接受的家教是严格的,熟记四书,临摹卫夫人的书法非常逼真,是个当之无愧的才女,知书识礼,这种形象是大部分官宦之家女子都具有的。
另外,在待人处事上,杜丽娘也是非常得体的,她对父母非常孝顺,对私塾里面的塾师也敬重有加,前期描写的杜丽娘性格比较温顺,并没有千金小姐的架子。
但是她对自己的婢女会严格约束,总的来说,《牡丹亭》前期的杜丽娘性格真淳、稳定,是一个品貌端正的大家闺秀。
二、青春意识的觉醒杜丽娘虽然在外人看起来是个品行端庄、稳重的大家闺秀,但是实际上,她内心是非常活泼的,她与封建社会千金小姐并不完全苟同,她读诗经的时候,也会憧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虽然她不能立马冲封建礼教的束缚去追寻自由美好的爱情,但是她的内心却已经发生了变化。
《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杜丽娘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杜丽娘的基本情况。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聪明美丽,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
然而,她在青春年华中被爱情唤醒,陷入对牡丹亭中梦境的痴迷,最终为情而死。
在故事中,杜丽娘的性格特点表现得非常丰富。
她温婉贤淑,但又柔情似水,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梦境中,她展现出了多情、浪漫的一面,敢于冲破礼教的束缚,与梦中的书生幽会。
而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她却显得柔弱无助,最终香消玉殒。
从造型上来看,杜丽娘的形象极尽艳丽之能事,她穿着华丽的服饰,戴着精美的发饰,充分展现了古代女子的柔美和婉约。
而从心理和行为上来看,杜丽娘则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她既受到严格的家教束缚,又被内心深处的爱情所驱使,这使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断挣扎和纠结。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女性形象。
她的故事传达了爱情与道德的冲突,以及个体命运与社会制度的对抗。
杜丽娘的勇敢追求爱情的形象,也成为了人们对勇敢追求真爱和不畏艰难的象征。
她的悲剧命运也警示着人们在面对传统礼教和爱情的抉择时,应当更加理性和勇敢。
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牡丹亭》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再认识《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来探讨女性意识觉醒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杜丽娘是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有着温柔贤淑的性格和美丽的外表。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杜丽娘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
相反,她在梦中遇见的爱情激励着她追求自由和幸福,反映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女性意识觉醒是指女性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权利,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过程。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
她不仅仅是一个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代表。
杜丽娘在剧中的表现,可以从历史上的其他女性形象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