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反作用、作用、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
- 格式:ppt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6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辩证唯物论知识点一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3.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动性原理)简言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二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意识的作用课标要求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梳理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主动创造性①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试判断: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 )提示错误。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重点突破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特点具体表现事例联系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
而动物的操作则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建筑工人建造楼房、制衣工人制造衣服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主动创造性人类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现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提醒: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任何时代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原来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是可以认识的,现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将来是可以认识的。
word“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辨析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是高二哲学教材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1.内涵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意识能动作用是指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表现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那么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意识能动作用还突出的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表现在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的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外延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中,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比意识能动作用的外延小;意识能动作用包含在主观能动性中,是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方面,又比主观能动性的外延小。
二、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联系。
1.它们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逐步增强。
2.它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都受到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正确发挥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精讲1.意识活动的特点而言,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亦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并且自觉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A、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B、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C、意识可以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D、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使观念形态的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和借助一定的物质途径和条件。
这主要表现在:
A、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C、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采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面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其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尽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面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国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问题是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内容。
这个问题也是当代我国哲学界一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个问题哲学界虽已有定论,但是从有些政治教材和有关哲学论著来看还有不甚明了之处,有的采取回避的态度,只提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提意识的反作用;有的认为两者是一回事。
因此,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澄清之必要。
我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也称主观能动性,是实践主体自身具有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属性。
这种能动性专为人所有,而不为人以外的他物所有。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能动性时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 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在马克思看来,动植物只是感性客体,因此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人不仅是感性客体而且是实践的主体,因此人不仅有受动性,而且有能动性。
能动性在本质上是人的意识的属性,只有意识才有能动性。
马克思说:‚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有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
‛这就是说,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因而能‚自为地存在着’’。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马克思在总结近代机械唯物论和唯心论在主观能动性问题上的斗争时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二、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二、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举例】在画家丘罗夫家里有一幅风景画,画面上呈圆锥型的山峰临湖而立,山顶是白色的,但山脚和湖面却闪着蓝光,似乎笼罩着一层雾气,而山石远远望去又呈红色。
这幅风景画虽然没有秀丽的山水,但画家却视为至宝,镶上精致的镜框悬挂在醒目的地方。
有一天,地质学家瓦尔霍夫在画家的家里见到这幅画,画面上的奇特景色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
地质学家在画前沉思良久,然后问道:“这幅画上的景色是真的吗?”“这是卡顿山脉附近的实地写生画。
”画家回答,“传说这个地方好像有什么魔鬼似的,无人敢去涉足。
我出于好奇,那天冒险进入这个危险区。
果真还没走到湖边就胸闷头晕,恶心难忍。
湖边寸草不生,一片沉寂。
在窒息的窘况下,我草草画好这幅画,回家后病了四年之久!”听了画家的话,地质学家再次陷入沉思。
他运用自己丰富的地质学知识,在头脑中反复思索着隐藏在这幅画后面的自然之谜。
终于,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红色的山石可能就是硫化汞矿石,在高热下它可以分解为硫和水银,山脚下的湖必然是一个水银湖,那湖荡漾的蓝色雾气就是剧毒的水银蒸气。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地质学家带上助手和防毒器具,到这个危险地带考察。
果然,一切都如他当初判断的那样,一个地质史上的伟大发现就这样产生了。
这个故事说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会作出不同的反映。
【举例】非典-SARS疫苗已研究出来。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课堂探究】P38页A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B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探究提示】A建筑师的活动总是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B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而动物的活动却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核心考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认识世界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现在和未来)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归纳提升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4)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