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疗法注意事项
- 格式:docx
- 大小:16.05 KB
- 文档页数:3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1:引言这是一份关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的文档。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处贴上药物或贴剂,以治疗和调节身体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穴位贴敷疗法的原理、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内容。
2:穴位贴敷疗法原理穴位贴敷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运行通道,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药物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的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穴位贴敷疗法方法3.1 选取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内关等。
3.2 准备贴敷物品:准备好需要使用的贴敷物品,包括药物或贴剂、透明胶布等。
3.3 贴敷方法:先清洁皮肤,并将药物或贴剂贴在选定的穴位上,然后用透明胶布固定。
4.1 疼痛症状的缓解: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疼痛部位的神经和肌肉的舒张,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4.2 慢性病管理:穴位贴敷疗法在慢性病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取一些降压的穴位进行贴敷,达到调节血压的效果。
4.3 皮肤病的治疗:穴位贴敷疗法可以在皮肤病治疗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对于湿疹患者,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消炎和止痒作用的穴位进行贴敷,帮助减轻病情。
5:注意事项5.1 穴位选择:选取穴位时需根据病情进行具体分析,尽量选择患者适合的穴位。
5.2 贴敷时机:贴敷的时间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生活习惯来确定,一般建议在休息时贴敷。
5.3 贴敷物品选择:选择合适的贴敷物品,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6: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以供参考:-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示意图7:法律名词及注释- 穴位贴敷疗法: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穴位处贴上药物或贴剂来治疗疾病。
- 经络学说:中医学的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有经络运行,并通过穴位调节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贴敷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部位贴上药物贴敷剂,根据药物的疗效,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是,在进行贴敷疗法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选择适当的药物: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疗效和适应症,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非常重要。
在选择药物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过期药物或不合适的药物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
2.正确清洁皮肤:在使用贴敷疗法之前,需要将治疗部位的皮肤清洁干净。
特别是治疗部位有伤口、破损、皮肤过敏等情况时,应避免使用贴敷疗法,以免引起感染或加重伤口。
3.控制贴敷时间:贴敷疗法的治疗时间通常为数小时至数天,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长时间的贴敷可能导致皮肤受损,而过短的贴敷时间又不利于药物充分吸收。
在进行贴敷疗法时,应根据病情和医嘱控制好贴敷时间。
4.避免过度使用:贴敷疗法虽然简单有效,但不能过度依赖。
如果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或反而加重,应及时咨询医生并改变治疗方法。
过度使用贴敷疗法可能导致皮肤过敏、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
5.合理存放药物:在使用贴敷疗法之前,保持药物的干燥和有效性非常重要。
药物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受潮变质。
6.注意观察不适症状:在进行贴敷疗法时,应注意观察治疗部位的变化。
如发现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贴敷并咨询医生。
7.避免贴敷密度:贴敷疗法应根据药物的浓度和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贴敷密度。
贴敷过多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吸收或局部过敏,贴敷太少则可能不起作用。
8.遵循医嘱:贴敷疗法属于医学治疗的一种方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规定使用。
不可盲目自行贴敷或随意更换药物。
贴敷疗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上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治疗。
同时,不同的人体体质和疾病情况也需要个体化的处理,尽量避免自行使用贴敷疗法而延误治疗。
如果有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并寻求帮助。
中药贴敷注意事项及禁忌一、中药贴敷注意事项1.门诊及上床诊断一定要准确,在无症状的情况下,禁止进行中药温热贴敷,避免中药贴敷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或扩散病症的发生;2.温热贴敷时,应仔细辨别病原,禁用禁忌的中药,避免滥用药物,以免反应引起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3.温热贴敷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尤其是对心肺、肝脏、肾脏、血压及血糖等有关系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免出现任何不良反应;4.中药贴敷前应进行全身检查,尤其要重点检查贴敷部位,以便正确评估病情;5.中药贴敷面积不宜过大,常规每次以17cm×17cm的尺寸为宜,性寒热药物的温热贴敷应遵循其病情和温寒性,不能药过于温热;6.中药贴敷时,应以温和的方式持续发热,不可太温、太热,对病人敏感的部位应采用缓冲性药膏,以免引起烫伤;7.贴敷前,应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以便治疗中药贴敷能起到良好的温热效果;8.贴敷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和心理状况,避免由于心理缓解等因素造成病情加重;9.贴敷后,患者应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避免一切苛刻的劳作及情绪刺激,以免造成患者疲劳,贴敷失效;10.贴敷后,应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将贴敷布取下,以免出现不良反应;二、中药贴敷禁忌1、对晕厥、多汗、低血压、头晕等头部神经症状及心血管系统急性疾病患者不能进行温热贴敷;2、对于贴敷部位有皮肤炎病变、溃疡、血管炎症反应或有机质梗阻的患者,不宜进行中药温热贴敷;3、对于腹部肿大患者,不宜选择腹部作为温热贴敷区域,以免出现反流症状;4、对于有发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热敷剂,以免出现不良反应;5、对于慢性炎症、萎缩性胳膊肌和腿肌的患者,温热贴敷时要特别小心;6、对于婴幼儿,温热贴敷的程度非常重要,不宜过热;7、对于妊娠妇女,在治疗期间,要谨慎使用热疗,以避免药物、热量对胎儿的不良反应。
中药贴敷的注意事项中药贴敷是中医理论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贴敷中药可以起到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等作用。
以下是中药贴敷的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药。
中药贴敷要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适当的中药。
对于痈肿疮疡,可以选择黄连、地肤子等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贴敷。
对于气血不顺,可选择当归、桃仁等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贴敷。
对于风湿病患者,可选择羌活、川乌等热贴敷剂进行贴敷。
选择合适的中药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其次,正确掌握贴敷的部位。
不同的疾病应选择不同的部位进行贴敷。
对于头痛、失眠等头部疾病,应选择额头、太阳穴等部位进行贴敷。
对于肩周炎、背痛等疼痛疾病,应选择疼痛部位进行贴敷。
正确掌握贴敷的部位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控制好贴敷的时间。
中药贴敷的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中药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皮肤造成损害。
一般贴敷时间约为20-30分钟。
对于指定部位的贴敷,可以根据耐受能力适当延长时间。
儿童和老年人的贴敷时间更应严格掌握,以防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保持好贴敷的干净。
在进行中药贴敷前,应先用温水清洗贴敷部位,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在贴敷过程中,中药贴敷剂应贴合皮肤,并避免受到摩擦和拉扯。
若中药贴敷剂脏了或脱落了,应及时更换。
最后,注意观察药物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在贴敷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皮肤的异常反应。
若出现过敏、瘙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贴敷,并及时就医。
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贴敷的频率和药量,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中药贴敷作为中医临床的常用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正确掌握贴敷的部位和时间,保持贴敷的干净,观察药物的反应和治疗效果,可以提高中药贴敷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中药贴敷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
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贴敷一些具有药效的药物或贴敷物,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简单易行,无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下面将详细介绍穴位贴敷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穴位贴敷法的原理穴位贴敷法是基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的经络是连接着内脏和外部组织的通道,贴敷在穴位上的药物或贴敷物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直接作用于相应的脏腑器官,起到调理作用。
二、穴位贴敷法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内关、太冲等。
可以根据具体的疾病和症状,咨询中医师或查阅相关的资料来确定合适的穴位。
2.准备好贴敷物:贴敷物可以是中药膏剂、贴敷药、草药煎剂、艾灸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贴敷物。
贴敷物应当具有药效,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3.清洁穴位:在贴敷前,应当先用温水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干净卫生。
避免在伤口、破损的皮肤上贴敷,以免引起感染。
4.贴敷方法:将贴敷物直接贴在选定的穴位上,轻轻按压,使其紧贴皮肤。
贴敷时间一般为30分钟到1小时,具体时间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贴敷后,应当保持穴位的温暖,避免受凉。
5.贴敷频率: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每天进行一次贴敷,连续贴敷7-10天为一个疗程。
如果需要连续治疗,可以间隔1-2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三、穴位贴敷法的注意事项 1.穴位贴敷应当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随意选择穴位和贴敷物。
2.在贴敷过程中,应当注意贴敷物的温度和贴敷的力度,避免烫伤或刺激过度。
3.贴敷物应当保持清洁,避免受到污染。
一次性贴敷物应当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来操作。
4.贴敷后,应当注意保持穴位的温暖,避免受凉。
避免在受凉或风寒的环境下进行贴敷。
中医贴敷注意事项
一、中药贴敷时间
贴敷时间请按医嘱规定时间撕下,切记,不能超时!
二、贴敷期间禁忌食品
贴敷治疗期间要清淡饮食,忌食鱼、虾及牛羊肉、醪糟、葱蒜,牛奶、鸡蛋等高蛋白,寒凉性水果,雪糕、冷饮;咳嗽贴敷患者治疗期间忌甜食及过咸的食物,鼓励多饮温开水。
三、撕下胶布的处理
贴敷胶布粘的太牢,可以提前半小时用橄榄油或热毛巾将胶布边缘润湿后再撕下,也可购买专用脱胶液进行处理。
四、防止过敏的预处理
取下药贴后将贴敷处皮肤清洗干净,贴敷期间如出现贴敷部位的红疹、瘙痒、皮肤着色现象,可在局部涂抹防过敏药膏、芦荟汁、臭氧油、维生素E软膏,小黄油等缓解症状,从而皮肤着色会慢慢褪去,不必过于担忧。
五、贴敷病种治疗时间
常规感冒贴敷治疗需要2-3日左右;小儿肺炎需要7-14日;小儿腹泻需要2-3日左右;小儿便秘需要15日左右;感冒输液治疗后期调理需要10日左右;小儿脾胃虚弱、易感体质调理需要20-40次;大量抗生素导致的免疫低下需要10次一疗程,重复调理3-6个疗程。
六、贴敷治疗期间用药注意事项
尽量避免口服其他治疗感冒的西药,如遇体温急速升高,病情紧急的情况下请及时到医院就医。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穴位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身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一些药物或贴剂,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然而,在进行穴位贴敷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适当的穴位。
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在贴敷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需求选择相应的穴位。
一般来说,贴敷在经络经脉的穴位上,效果会更好。
而且,贴敷的穴位不宜过多,以免过度刺激身体。
其次,保持穴位的清洁和干燥。
在进行穴位贴敷前,我们需要先清洁贴敷部位的皮肤,然后用干燥的毛巾擦干。
如果穴位贴敷在身体部位较为潮湿的地方,可以事先涂抹一些干燥剂,以防止穴位贴剂受潮。
第三,控制贴敷的时间。
一般来说,穴位贴敷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身体造成过度刺激。
一般情况下,每次贴敷时间在20-30分钟即可。
如果使用的是药物贴剂,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此外,要注意穴位贴敷的频率。
贴敷的频率应根据具体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贴敷的间隔时间应在1-2天之间,以免对身体过度刺激或产生不良反应。
最后,贴敷时应确保贴敷部位没有过敏或损伤。
如果贴敷部位有伤口、湿疹或其他皮肤病变,应暂停贴敷。
同时,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等,也需要及时停止贴敷并就医。
总之,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在进行穴位贴敷时,我们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穴位、保持穴位的清洁和干燥、控制贴敷的时间和频率,并确保贴敷部位没有过敏或损伤。
只有正确地进行穴位贴敷,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同时,如果在贴敷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和注意事项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所在栏目:穴位养生分享:1189次核心内容: 穴位贴敷疗法穴位养生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医学称为发泡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腧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一)药物的选择①多为辛窜开窍、通经活络之品,即刺激性较强的一些药物,如冰片、察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韭之类。
②多为厚味力猛、有毒之品,且多生用,如生南星、生半夏、甘遂、巴豆、斑蛰等。
③补药多为血肉有情之物,如动物内脏、鳖甲、卿鱼等。
④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二)操作方法①蒜泥贴敷将大蒜 (紫皮蒜为佳)捣成泥状,取3-5g贴敷在穴位上。
敷鱼际穴上治疗咽喉肿痛;敷合谷穴上治疗扁桃体炎;敷养老穴上治疗牙痛;敷涌泉穴治疗咳血、A血;用大蒜擦脊背治疗肺结核。
②斑鳌贴敷斑鳌对皮肤刺激作用强,发泡大,将斑鳌浸于醋中,10天后擦抹患处,或斑鳌适量研末,以甘油调和敷于穴位或患处。
用于治疗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癣证。
③白芥子贴敷将白芥子研末,水或醋调为膏状,每次用5-10g贴敷穴位上,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细末lg,放置直径为5cm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敷在穴位上。
发泡作用显著,用于治疗阴疽、哮喘、肺结核空洞、膝关节肿痛等。
④毛茛叶贴敷毛茛又名老虎爪草。
取其鲜叶揉烂,敷于穴位或患处。
初感局部热辣、充血,隔夜即发生水泡。
如以小块敷于寸口或内关、大椎,可治疗疟疾;风湿性关节炎可敷于局部。
中药贴敷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中药贴敷是中医药理疗的一种常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用中药制成的药膏或药贴敷在患处,以达到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等治疗目的。
中药贴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作用:温通经络:中药敷料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筋骨、肌肉、关节的僵硬、疼痛等症状。
消肿止痛:中药敷料可通过渗透皮肤,进入人体内部,对受伤部位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缓解局部充血、水肿、疼痛等症状。
祛瘀生新:中药敷料具有促进局部微循环、增加组织代谢、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有助于祛瘀生新,恢复受损组织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贴敷虽然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需遵守以下注意事项:
注意病因:在进行中药贴敷前,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确保中药敷料的选择和用量符合治疗需要。
确认适应症:对于不同疾病和症状,中药敷料的选择和用法也不同。
因此,在进行中药贴敷前,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选择。
避免过敏:中药贴敷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在敷料之前,需要先进行适当的皮肤敏感性测试,以避免出现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注意温度:在进行中药贴敷时,需注意敷料与皮肤的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以免损伤皮肤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不同,中药贴敷的疗效和副作用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药贴敷时,需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
1。
简述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穴位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上药物或贴剂,以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善身体状况的目的。
然而,在进行穴位贴敷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穴位非常重要。
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因此在贴敷前应仔细研究和了解每个穴位的功能和适应症。
可以参考中医经典著作或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选择正确的穴位。
保持穴位的清洁和干燥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贴敷前,应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以去除污垢和油脂。
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皮肤,确保贴敷区域干燥。
这样可以避免细菌感染和贴敷效果的降低。
正确的贴敷方法也是关键。
在贴敷前,应先将药物或贴剂敷在穴位上,然后用透明的胶布或医用胶带固定。
贴敷时要确保贴剂与皮肤充分接触,并且贴敷的力度要适中,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如果贴敷过紧,可能会导致皮肤不透气或不适;如果贴敷过松,可能会导致贴剂脱落或效果不佳。
贴敷的时间也需要掌握好。
一般来说,贴敷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或产品说明。
一般情况下,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皮肤红肿、瘙痒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贴敷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贴敷后的护理也很重要。
在贴敷结束后,应及时清洗皮肤,以去除残留的药物或贴剂。
同时,注意观察贴敷区域是否有异常反应,如红肿、瘙痒、疼痛等。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贴敷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选择合适的穴位,保持穴位的清洁和干燥,正确使用贴剂,掌握适当的贴敷时间,并进行贴敷后的护理,这些都是确保穴位贴敷安全和有效的关键。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的建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或损害。
贴敷疗法的护理及注意事项贴敷疗法又叫外敷疗法,外贴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这种用药方式相较之口服和输液,更加的方便实用,是经过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和疾病的抗争中,总结出来的这一套独一无二且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
那么,在使用贴敷疗法进行治病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护理的细节,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本文就带大家走进贴敷疗法,一探它的奥秘。
贴敷疗法的作用原理贴敷疗法的理论依据是我国中医药学的传统理论,通过将药物或者其提取物,用碾压碎成粉墨,在和其他不同的敷料在一起熬制成膏状的药剂,将药贴在人体对应的穴位皮肤处,以此来治疗疾病。
在使用贴敷疗法进行治疗的的时候,可以将药物中有效的成分直接通过皮肤病灶处吸收,从而发挥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因为贴敷的位置经常在人体穴位处,药性渗透到身体内部之后,可以通过经脉流通到五脏六腑,从而调节内脏的气血、阴阳,驱邪扶正,治疗疾病。
贴敷疗法的优点1.延长给药时间贴敷治疗可以稳定维持给药的浓度,从而保证疗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药物不通过肠胃有些药物在通过肠胃的时候,对肠胃会有所刺激,贴敷治疗可以避免药物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防止胃酸破坏药物成分。
1.不损伤肝脏药物经过身体会有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以避免肝脏承受药物的毒性,减少药物过敏的可能性。
1.操作方便贴敷治疗的操作比较简单,在医生教学之后,患者在家也可以进行贴敷,并且,一贴药可以持续的时间较长,减少给药次数,从而让患者的病程缩短,疗效显著。
1.给药过程无痛苦进行贴敷治疗的患者很多都是老年人和儿童,贴敷治疗可以减少注射时带来的痛苦,降低患者心中的恐惧感,也不会像吃药一样因为药剂发苦而难以下咽。
进行贴敷治疗的护理注意事项1.注意皮肤清洁在进行贴敷治疗之前,首先应该将皮肤清洁干净,通常会使用温开水对身体局部进行擦拭,如果贴敷面积较小也可以用酒精棉球进行擦拭。
在第二次涂药之前,需要先将上一贴药膏残留在身上的残渣清理干净,用消过毒的干棉球蘸温开水或者植物油,将药物擦掉,在涂上药膏。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外科的相、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二、禁忌症皮肤过敏者三、准备工作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 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四、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中药贴敷疗法操作流程中药贴敷疗法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部位使用中药贴敷的方式,达到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治疗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贴敷疗法的操作流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准备工作。
1. 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中药材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治疗的部位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
2. 准备好贴敷所需的辅助材料,如纱布、绷带、保鲜膜等。
3.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询问和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确保贴敷疗法对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二、操作流程。
1. 清洁皮肤,在进行中药贴敷前,首先要对贴敷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的清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以免影响中药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2. 熏蒸穴位,使用艾条或者艾炷对贴敷部位的穴位进行熏蒸,以温通经络,增加穴位的敏感性,提高中药的渗透吸收能力。
3. 研磨中药,将选用的中药材料研磨成粉末状,或者煎煮成药汁,以便于贴敷使用。
4. 敷贴中药,将研磨好的中药材料均匀地敷于贴敷部位,可以使用纱布或者直接敷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敷贴方法。
5. 固定包扎,在敷贴中药后,使用绷带或者保鲜膜进行包扎固定,确保中药能够充分渗透吸收,同时防止中药材料的散失。
6. 观察疗效,在贴敷中药后,观察患者的疗效和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处理,确保治疗效果的达到。
三、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2. 严格控制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确定贴敷的时间,避免贴敷时间过长或者过短,影响治疗效果。
3. 注意贴敷部位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4. 在贴敷中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疗效和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5. 在贴敷中药后,对中药材料和辅助材料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清理,避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影响。
四、总结。
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合理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贴敷疗法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有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腧穴可以引起局部皮肤的起泡,甚至化脓,故又称“发泡疗法”或“天灸”。
穴位贴药治疗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桂心、蜀椒、干姜渍酒以熨寒痹的记载。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大椎)。
”其后,《小品方》、《备急干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等书,都有关于穴位贴药疗法的记载。
如明代《普济方》说:“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如泥,罨涌泉。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
”清代名医吴师机著《理瀹骈文》,这是以膏药则敷法治疗诸病证的专书,其中不少方法即属于穴位贴药疗法的范畴。
【操作方法】
一、药物的选择
1.选用芳香开窍、辛窜通络、刺激性较强的一些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韭等。
2.选用味厚力猛、有毒之品,且多生用如生南星、生半夏、甘遂、巴豆、斑蝥等。
3.选用血肉有情之物如动物内脏、鳖甲、鲫鱼等。
二、操作
1.蒜泥贴敷将大蒜(紫皮蒜为佳)捣成泥状,取3~5g贴敷在穴位上。
2.斑蝥贴敷斑蝥对皮肤刺激作用强,发泡大,将斑蝥浸于醋中,10天后擦抹患处,或斑蝥适量研末,以甘油调和敷于穴位或患处。
3.白芥子贴敷将白芥子研末,水或醋调为膏状,每次用5~lOg贴敷穴位上,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细末1g,放置直径为5cm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敷在穴位上。
4.毛茛叶贴敷毛茛又名老虎爪草,取其鲜叶揉烂,敷于穴位或患处。
初感局部热辣、充血,经时即发生水泡。
5.威灵仙贴敷取威灵仙叶(以嫩为佳)捣烂成糊状,加入少量红糖搅匀备用。
6.旱莲草贴敷取旱莲草捣烂敷穴位上。
7.甘遂贴敷取甘遂适量制成粉末,敷穴上用胶布固定。
8.吴茱萸贴敷取吴茱萸制成粉末,用陈醋调和。
9.蓖麻子贴敷取蓖麻子适量去外壳,捣烂备用。
【主治病症】
一、扁桃体炎
1.用威灵仙贴敷取天容穴。
除上述病症外,取身柱穴治百日咳;取太阳穴治急性结膜炎;取足三里穴治痔疮下血。
2.用蒜泥贴敷取合谷穴。
除上述病症外,取鱼际穴治喉痹;取养老穴治牙痛;取涌泉穴治咳血、衄血,用大蒜擦脊背治痨瘵。
二、阴疽、哮喘、肺结核空洞、膝关节肿痛
用白芥子贴敷。
阴疽、膝关节肿痛取患处。
哮喘、肺结核空洞取肺俞、膏肓、膻中。
三、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用斑蝥贴敷,取患处。
四、滞产、子宫脱垂
用蓖麻子贴敷。
取涌泉穴治滞产,取百会穴治子宫脱垂。
五、小儿水肿
用吴茱萸贴敷。
取涌泉穴。
六、疟疾
1.毛茛叶贴敷取寸口或内关、大椎。
除上述病症外,取患部还可治关节寒痹。
2.旱莲草贴敷取大椎。
3.甘遂贴敷取大椎。
还有许多膏、散可用于穴位贴敷。
由于穴位贴药疗法既具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有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因而其临床主治病症相当广泛,除了以上提到的病症外,临床上还常用于口疮,舌炎,腹泻,腹水,癃闭,高血压,传染性肝炎,面神经麻痹,盗汗,遗精,缩阳症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敷药后要注意固定,以免药物移动或脱落。
2.能引起皮肤发泡的药物不宜贴敷面部。
3.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治穴位不宜过多,每穴贴敷的面积不宜过大,贴敷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面积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4.对久病体弱以及有严重心、肝脏等病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特别是利水药物和一些有毒药物),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患者发生呕吐、眩晕等。
5.孕妇、幼儿避免贴用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6.皮肤过敏的病人不宜使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