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2.95 MB
- 文档页数:115
必修三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总结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一)、西气东输工程概况:(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
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第五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必要性(重点理解)(1)自然原因:①自然资源区域分布很是不均匀②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经济原因: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需求与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青藏铁路)3、举例——西气东输(记忆)(1)工程组成: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和东部用户管网建设(2)线路: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4、西气东输工程经过自西向东地形区(6个)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3跨黄河(宁、晋、豫)、1跨长江(苏)、1跨淮河(皖)、1跨京杭大运河的位置(苏)(记忆)5、★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3个)(重点记忆)(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占70%左右,天然气仅占2.7%左右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a. 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煤炭燃烧排入大气的粉尘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b.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SO2是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c.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d.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③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③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6、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从国家层面的意义:①有利于调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了解)⑵★从具体意义分析(重点记忆)①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②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④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要求;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西电东送”(P90)7、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学设计——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存在矛盾,;(2)理解资源跨区域的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事例理解内容;(2)能够阅读各种图表、资料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理解地理学的特色。
(3)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增强忧患意识,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幻灯片)中国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分布特点中国煤、石油、天然气的分布图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得出我国资源分布的基本的特点(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幻灯片)中国三大经济带发展情况比较图中国中西部资源占全国比重图学生活动:读图分析,讨论得出基本的规律(小结)我国资源的分布与目前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必须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我国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工程。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幻灯片)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源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目标市场:上海主干管道:(1)起迄点(轮南油田---上海;霍尔果斯口岸---广州)(2)途径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以及省会城市(3)途径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4)管道全长4200千米,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5)建设难度大:三渡黄河、一跨淮河、一过长江以及江南水网等(录像播放),所以西气东输工程创造了中国管道之最(幻灯片呈现)。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学主题】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
2.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4.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知识梳理】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必要性)1、自然原因: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
⑵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西气东输工程概况:(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82图5.1“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思考:⑴工程建设包括哪几个部分?(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输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管网建设三部分)⑵一线与二线工程各自的起点与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及途经的主要地形区?(一线:起点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终点在上海,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途经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
二线:起点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终点在广州,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广东,途经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⑶西气东输工程一线与二线有何异同点?(不同点:①气源地不同:一线工程气源地主要来自国内,二线工程气源地主要来自国外;②目标市场不同:一线工程的目标市场在长江三角洲,二线工程目标市场在珠江三角洲。
相同点:目标市场都在我国东部地区;沿途经过的省区多、城市多、地形复杂。
)(1)、西气东输工程以为基础,以、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至、广州、的输气通道。
(2).我国能源和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对能源的需求量,但能源相对,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因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