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习得研究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00.97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摘要】本文综合相关资料,重点参考欧卫红《双语教学论》,整理出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三大观点:行为主义学派、先天语言能力说和互动/发展理论,阐述主要观点及缺陷,以供学者参考。
【关键词】FLA;积极强化;LAD;ZPD一、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1940s~50s,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理论。
关于语言学得心理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B.F.斯金纳。
他在《言语行为》(斯金纳,1967)中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像其他行为一样可以被学习。
他相信语言是一套习惯,能通过工具性学习被教会,比如开发特定的刺激(S)-反应(R)之间的关系。
当儿童模仿周围人说话时,他们努力重复听到的东西,并受到“积极强化”(得到成人的表扬或者仅仅是成功的交流)。
获得环境的鼓励,儿童将继续模仿和练习这些声音和模式,直到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根据这个观点,儿童听到的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并与环境中他人的强化保持一致,将形成儿童的语言行为。
这个理论指出了环境的重要性。
然而,有很多证据反对这个观点。
该理论假设:获得依靠一个特殊的输入结构,同时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儿童的语法生成能力。
这些假设不能解释儿童在语言习得中所展现的创造力,为什么他们能够完成这些阶段,为什么他们会犯这些错误而不是其他的?二、先天语言能力说斯金纳出版了《语言行为》两年后,针对行为主义学派的缺陷,乔姆斯基(1959)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语言习得观点。
乔姆斯基(1959)认为行为主义学派理论不能解释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事实上儿童开始懂得更多的语言结构,而不是以听到的语言作为样本基础进行学习。
因此,他假设儿童获得语言是一种天赋,语言在儿童时期的发展正好如同其他生物学功能的发展。
语言习得不仅是一套习惯,也是受规则制约的;随后,大脑负责认知和语言数据处理,遗传的语言机制使语言习得成为可能。
他称这种特殊的机制为语言习得机制(LAD)(乔姆斯基1965),推测它位于大脑,负责识别深层结构,强调普遍语法。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由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一直备受关注。
在语言学里,一条重要的研究线索就是人们如何学习语言。
本文将着重介绍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特点、观点、研究领域等。
1.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语言习得理论,指的是探讨人如何习得语言的一种学说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儿童。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如下:(1) 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语言习得理论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并非“顺其自然”,而是有序、结构化、规律性的。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它能够发现词语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规律性、语音的规律性等。
这种规律性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强调语言习得的天赋性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这种天赋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具备学习语言的潜力。
因此,任何人都能够学会语言。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某些人天赋异禀才能学好语言的观念。
(3) 将语言习得看作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
儿童在接触到语言环境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
这种规律是由人体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1) 语言习得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习得第一语言和习得第二语言。
习得第一语言是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地习得的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是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使用的方法。
(2) 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不同。
语言教学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对语言进行教学和训练。
而语言习得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3) 语言习得是一种有序的过程。
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先接触到简单的词汇、语法结构,然后逐渐学习难度更大的内容。
(4) 语言习得是一种环境依赖过程。
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浅析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得的异同学院:文学院年级: 2010级专业:对外汉语姓名:巨妍学号: ********指导教师:**2013年4月21日摘要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得的问题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每个新生儿天生都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儿童是怎样掌握复杂的语言系统的,这是第一语言习得必须探讨的问题。
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极大地影响了第二语言学得的研究。
语言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第二语言学得做了探索,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语言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等。
本文将探讨二者在六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六个方面的不同点。
二者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二者的不同点正是外语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的方面。
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学得;相同点;不同点AbstractThe problem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s the focal points of matter about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s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dult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fac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n intellectual ability with which each newborn baby is endowed. How children master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language is a question that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must explore. Researches in the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hav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oth at theoretical and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as been undertake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cluding learners’cognitive psychology,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we would take about six aspect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six aspects of the differences. The similarities reflect the general rules about learning language. The differences, indee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herefore, taking targeted techniques and measures of teaching, would be good for achieving a satisfying learning result of students.Keywords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得的相同点 (2)(一)二者都是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二)两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 (2)(三)两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2)(四)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2)(五)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联系………………………………………^2(六)两种语言的学习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3)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得的不同点 (3)(一)学习的主体和效果不同 (3)(二)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3)(三)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不同 (4)(四)学习的环境和材料不同 (4)(五)教育者及相关因素不同 (5)(六)对文化因素的学习情况不同 (5)结论 (6)参考文献 (7)前言通常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可分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一、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斯金纳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习惯的总和。
是后天习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
评价:(积极vs缺陷)1. 模仿vs每句话都是新的2.强化vs并非总是3.人的思维活动养成习惯vs儿童言语行为的创造性4语言外部形式vs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二、先天论—“内在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理论基础:“普遍语法” 代表:乔姆斯基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
语言习得是把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
人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
语言习得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语言习得机制(LAD ) 普遍语法: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对所接触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母语假设根据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 运用评价能力分析、验证这些假设评价:1.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是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
2.语言习得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
3.过分强调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
三、认知论(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理论基础:发生认识论 代表:皮亚杰认知能力 (语言习得是归纳过程:对语言材料假设—检验—总结出语言规则) 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儿童头脑中没有语言习得机制,不存在普遍语法,但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周元辉摘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两种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习得的年龄不同、习得的动机不同、习得的方式不同和习得的环境不同等方面;而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种习得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以及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语言习得阶段等方面。
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因此若采取适应的措施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同时,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相同点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己母语的习得,而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要晚于第一语言的习得,本文谈到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人们对外语和第二语言的习得。
要探讨两种语言习得的性质或特点,最好的办法是将第一语言习得跟第二语言习得作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出二者的异同。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1、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1.1 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于18 世纪,始于德国的哲学家DietrichTiedemann 对他的孩子婴儿时期心理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
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较慢。
直到20 世纪 60 、70 年代,随着 Chomsky 的生成语法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
而且在近几十年内,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a.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ic Theory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 世纪 40 年代 50 年代,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分析作者:赵彦冰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26期文/赵彦冰【摘要】第一语言指的是儿童在出生后第一个接触并习得的语言,一个人的第一语言也通常是他的母语。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可以通过自然的学习方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习得第一语言。
调查显示,人们习得第二语言的速度要远远慢于第一语言,并且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影响。
事实表明,父母双方来自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的孩子,习得第二语言的速度可以和第一语言相当。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各种方法、语言环境、学习目标等展现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对这两种语言的学习有更深层的理解。
【关键词】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相同点;差异【作者简介】赵彦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一、共同点1.发育正常的发声器官和大脑。
不可否认,无论是哪种语言,人们都需要有正常的发声器官来进行学习。
只有拥有正常的发声器官,才能学会发音。
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是一个了解整个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显而易见,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健全的大脑来思考和储存所学的技能。
因此,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人们都需要正常的发音器官和健全的大脑来汲取并掌握这些知识。
2.语言环境。
语言是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们相互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
因此,无论人们能说多少种语言,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交际,这便需要一个语言环境来为人们提供说话的机会,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必要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3.某些需要或目的。
人们学习东西是因为这些东西恰恰被他们所需要。
语言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之一,人们的一生都需要使用语言。
人们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这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动力,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学习其的根本目的和需求都是交流。
4.声音和其意义的联系。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
意义与声音有着对应关系,且这个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一对应的。
无论是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第二语言,都是逐字逐句地学习。
人们需要知道它的发音,同时进一步去懂得它的意义。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习得过程、影响因素、习得策略以及习得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即母语习得,通常是在儿童早期自然发生的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已经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通过对比这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并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包括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习得的共同点和差异,包括习得速度、习得顺序、习得策略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两种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如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学习动机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习得中发挥作用。
本文将对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建议。
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律,为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能力,为语言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第一语言习得概述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开始到青春期之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生理方面,儿童的大脑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潜能。
随着儿童的成长,大脑的语言区逐渐发育成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
心理方面,儿童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通过模仿、试错和实践,逐渐掌握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儿童的认知发展也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支持,他们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理解和运用语言。
社会和文化因素在第一语言习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周元辉摘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两种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习得的年龄不同、习得的动机不同、习得的方式不同和习得的环境不同等方面;而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种习得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以及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语言习得阶段等方面。
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因此若采取适应的措施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同时,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相同点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己母语的习得,而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要晚于第一语言的习得,本文谈到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人们对外语和第二语言的习得。
要探讨两种语言习得的性质或特点,最好的办法是将第一语言习得跟第二语言习得作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出二者的异同。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1、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1.1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于18世纪,始于德国的哲学家Dietrich Tiedemann对他的孩子婴儿时期心理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
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较慢。
直到20世纪60、70年代,随着Chomsky的生成语法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
而且在近几十年内,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a.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ic Theory)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和Skinner。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引言语言是人类最基本且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
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通过自然方式习得一种母语,而在学习其他语言时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将探讨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一语言习得是指人类在儿童时期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通过自然方式习得的语言能力。
这种习得方式通常不需要形式化的教学。
儿童在与父母和其他人的交流中,通过模仿和接触到的语言输入逐渐掌握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等要素。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出儿童的语言能力。
相比之下,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完毕母语后,自愿或被迫去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和学习策略。
学习者需要通过形式化的语言教学,例如课堂学习、语言培训等方法来获取所需的语言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受学习者的年龄、学习背景、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似之处虽然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在过程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无论是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习得,都需要频繁的语言输入。
对于第一语言习得,孩子们通过与母语使用者的交流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
而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需要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获取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逐渐习得语言知识。
其次,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语言都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会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习得第一语言,而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生活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家,学习者更容易接触到语言输入和使用的机会。
最后,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都需要语言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意识和学习动机。
无论是儿童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他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意识,才能意识到语言的规则和结构,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交流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学习规律,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
(一)第一语言1.第一语言和母语(1)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
(2)①母语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
这个意思通常被译作“mother language”。
②母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
这个意思通常被译成“native language”。
③母语还可以解释为“一个语系中作为其他语言共同起源语的语言”,如拉丁语被认为是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所有罗曼语的母语。
这个意思则通常被译成“parent language”。
④我们认为,母语就是指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来的语言,母语具有继承性,它体现了人们世代的语言关系。
一个人出生之后通常是使用并继承了母语,母语通常也就成为他的第一语言。
(3)第一语言和母语的关系①一个人从小接触并获得的第一语言一般都是从父母一辈习得的,他继承了前辈的语言“母语”,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因此,人们通常把第一语言和母语等同起来。
②其实尽管第一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也有所区别。
区别:第一语言和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语言可能是母语,也可能不是母语。
就多数人而言,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习得的第一语言并非母语。
母语失却现象的存在,也有力地说明了第一语言和母语的不同。
在内涵上,第一语言指的是获得语言的顺序,而母语不完全是一个获得语言的顺序问题;在外延上,二者所指称的对象是交叉关系。
第一语言是语言学的概念,而母语则更多地牵涉到民族学问题。
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1)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按照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是指语言习得者自己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民族语。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一个人儿时从父母那里习得本民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和本族语是一致的;但一个人儿时从父母或当地社团那里习得外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就不是本族语,出现了第一语言与本族语分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