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3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章绪论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和开放型经济的窗口。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为代表,已成为中国国内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之一。
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城市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旨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建议,促进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问题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 空气污染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增加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工业排放和车辆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
另外,大气扩散条件不佳也是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
2. 水污染长三角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是主要的污染源,而城市垃圾和化学品的随意排放也对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3. 垃圾处理问题长三角地区垃圾处理问题也很严重。
大量的垃圾随意倾倒和不合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导致社会环境恶化、现代城市形象受到破坏。
同时,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废气、废水、污泥等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也需要重视。
4. 建设用地占用问题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
因此,建设用地的紧张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相应的土地资源消耗也十分剧烈。
第三章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建议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或工程建设来实现,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综合、系统的治理措施。
1. 加强环境监控和治理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控和治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同步加强中小型企业污染治理,尤其要加强对零散污染点的整治工作。
2. 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政府应在能源资源配置方面引导发展清洁能源,鼓励新型能源技术和设施的开发和推广,逐步将经济发展模式转向清洁能源的节能减排方向,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低碳化。
一、长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具有得天独厚得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得区位条件。
坦荡宽广的长江三角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长江三角洲的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个方三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
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全国半数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处于亚热带的中、北部,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光、温、水分均较充足。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6~50亿焦/平方米左右,在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平均约为6亿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 000~2 200小时,7~8月日照百分率可达到60%~70%。
本区年平均气温14~17℃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0~250天,≥10℃的积温在4 600~5 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
从四季温度分析,本区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但据以往实践如实行双季稻—越冬作物(麦类、油菜)三熟制,在季节上显得偏紧。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重要区域之一,其地处沪上海、宁杭等地,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2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外贸发展、就业形势等方面对202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从经济增长角度看,202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该地区的GDP总量达到了9.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5%。
这个增速相对较高,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浙江省是增速最快的地区,其GDP增长率达到了8.2%,而上海和江苏两地的增速则分别为7.3%和7.2%。
这些数据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体上处于较好的增长状态。
其次,从产业结构角度看,202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一些变化。
在服务业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特别是浙江省主打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
但是,传统制造业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困难。
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传统行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
第三,从外贸发展角度看,202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根据数据统计,该区域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1%。
其中,浙江省的外贸出口总额增长较快,达到了7.8%,而上海和江苏两地的外贸增速则分别为5.6%和4.6%。
这些数据显示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发展的整体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外部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进出口贸易环境复杂等因素,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从就业形势角度看,202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情况总体平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40万人。
此外,就业结构也出现一些调整,服务业就业机会增多,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就业机会增加明显。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体现。
4.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起来学习那里的相关知识。
首先让我一起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知识点江海交汇之地【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49、P51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7.1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特点及范围。
答案: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读教材图7.13,结合图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及河湖分布状况。
答案: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
3.读教材图7.15,结合长江的航运价值及该地区的海港分布,说出该地区交通的优势。
答案: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教师点拨)1.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区别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长江下游地区是指西起江西湖口,东到上海市的带状区域,包括赣北、皖南、苏南、上海等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资源问题及对策长江三角洲是世界上四大三角洲之一,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的迅猛进展,这一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已成为妨碍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进展的大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
因此,探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对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进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经济进展特点和区域地位〔一〕社会经济进展特点1、人口、工业最密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沿江地区、浙江杭嘉湖地区及宁波、绍兴、舟山三市,面积约9.9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74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6%,人口密度为743人/平方公里。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20367亿元,占全国的18%。
2.经济增长最快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区,【二】三产业迅速进展,私营企业也异军突起,国内生产总值达8859亿元,占全国的15%以上,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达2.7万元,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
3.城市进展最密集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都市连绵区。
以上海、南京、杭州3座特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5个城市群,分别为:上海大城市区;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苏锡常城市群;通泰城镇群和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市群。
4.开发与开放最早在我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的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占了三个,1985年国务院将整个长江三角洲作为经济开放区,并从90年代开始涌现了大量的经济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有17个,另外还有众多的省级开发区、地方自办的各类开发区。
5.区域基础设施最坚实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南北交通流的要紧通道,也是全国水陆、水水中转的重要地区,担负着维系全国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
国家也一直加强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沪宁、沪杭甬等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镇杨大桥等大型桥梁;上海港、宁波港等深水港口;沪宁高速铁路、南京西安、南京启东等铁路的建设等等,这些为长江三角洲的进一步腾飞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而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热门区域。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探究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现状分析1. 优势明显,但存在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核心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人力资源等发展基础。
该地区的制造业以轻工业为主,尤其是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设备等领域表现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近三成,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经济结构单一、环保压力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这些问题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 发展动力有所降低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增速逐渐放缓。
其中,众所周知,在当前的技术竞争环境下,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而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也受到了技术创新方面的挑战。
3.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竞争已经变得日益激烈。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较为薄弱。
这既是由于传统产业的过度扩张所引起的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等问题,也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不足所造成的。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在当前的情况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同时又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规划和战略安排。
因此,下面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