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古文作家辞赋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89 KB
- 文档页数:2
中晚唐赋研究本文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文学思想、科场文化等多方面的背景,分体式探讨了中晚唐赋的发展历程,力求从纵、横两个方面勾勒出中晚唐赋的创作成就,进而确定这一个时期的赋文学在整个赋史上的位置。
相对于唐代前期,在中晚唐时代,由于个人经历的坎坷不平和整个社会思潮的发生变化,人们对屈宋、扬雄大都持肯定的评价,同时,古文家们提倡“不平则鸣”、“以文为戏”。
到晚唐时代,又出现注重辞赋讽谏功能和注重声律辞藻两种创作观,这些都是中晚唐辞赋创作的思想基础。
骚体赋是中晚唐辞赋创作中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体式。
贞元、元和时期是唐代骚体赋创作的黄金时代,作品既多且好。
骚体长于抒情,作家们除了继承传统的题材如悼亡、抒发贤人失志的不平等,还以骚体议论国是,或抒发因科举或仕宦而远离亲人、家乡的愁苦之情。
中唐的骚体赋在情感表述方式及语言运用方面很好地继承了屈骚,同时又有所创新,议论说理的表达方式出现在以抒情为本的骚体赋中。
另外,在语言的表述方式上或散或骈,不拘一格。
当然,唐代骚体赋的杰出作家首推柳宗元。
由于自身遭遇与屈原极其相似,柳宗元对屈子其人其文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中有浓郁的感情抒发和高尚的情操表白:忠而被谤的怨愤、贬斥远地久不得迁的悲愁、指斥奸佞宵小、谨守“大中”之道,总之,在怨愤、愁苦之中又流露出谨守理想的坚强。
柳宗元的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对屈骚在继承中又有创新,语言上楚风楚韵十足,对楚辞比兴手法有所发展,句式灵活多变,情感表达回环往复,深得屈骚神韵,而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强烈程度则超过了屈骚。
晚唐作家不仅以骚体抒情,且用以指斥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同时晚唐人重视塑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是晚唐骚体赋的突出特点。
不过总的来说,晚唐骚体赋的成就已经大不如前了。
文体赋的发展是这一时期辞赋创作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议论和句式的散化是文赋之“文”得名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注重从这两个方面对文赋进行探讨。
文赋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古文家们恶骄重散,重视赋的讽谏功能,大量使用议论手法,推崇秦汉散文,加之当时文学创作中破体为文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是文赋产生的思想基础;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对文赋也起到了催生的作用,陆蛰骄文、律赋以及当时咏史怀古的诗歌,对文赋的产生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贾谊的骚体赋研究一.绪论1.骚体赋的界定骚体赋是以屈、宋辞作为范式,结合赋的文体特征而形成的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式。
通常又被称作“楚辞体”,这种源于楚骚的赋作体式经过汉初几位赋家的努力逐渐确立。
虽然,骚体赋和楚辞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承关系,但是终究别是一体。
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两者源流不同。
楚辞的源流是楚地的民歌,而骚体赋的本体是赋,其源应是诗经,到战国末期时,荀子乃创赋名。
因为楚地民歌和诗经并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所以二者源流不同。
第二,楚辞是打着楚国时代烙印的诗歌,而骚体赋在汉初时才形成,两者形成的时间和地点的不相同,自然使其篇中的乐调、语言、名物泾渭有别。
第三,楚辞中的作品包含可歌和可诵两部分,而赋体作品只能是可诵。
骚体赋就好像是诗经代表的中原文化之流与楚歌代表的楚地文化之流的交汇处,虽然一时分兼两体,但最终有着自己的流处,而且一流而深,后面的汉大赋、骈体赋、律赋、文赋等都是它的变体和余绪。
从赋体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自赋独成为一种文学体式那一天,就开始和其它不同的文体进行交融,几乎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新的内容,但是楚辞对其的影响是其它文体不可比拟的,因而,有些人把楚辞等同于骚体赋,且认为赋的源头是楚歌。
他们的这种认识就是混淆了赋体文学的源和流,不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楚辞对赋体文学流变的影响之大是无需言喻的。
2.骚体赋的初创鉴于楚辞与骚体赋这种难于厘清的复杂关系,因而,我们认为楚辞时代是骚体赋的初创期。
尽管这个时期楚地并没有以赋命名的作品,屈原宋玉等人的辞作与诗歌的界限还很模糊,但是考虑到骚体赋的体制、句式以及语气词“兮”字的使用等方面与楚辞的因承关系,我们把骚体赋的初创期定为楚辞时代还是比较合理的。
真正意义上的骚体赋应该是在汉初时形成的,贾谊的《吊屈原赋》是至今我们发现的汉初最早的一篇赋,同时它也是一篇骚体赋。
这篇赋作无论在思想内涵上,还是在其艺术表达水平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一篇相当成熟的骚体赋。
中唐律赋用韵研究发表时间:2019-01-02T16:20:11.3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作者:卢希蕊[导读] 相对于唐代前期和晚期而言,中唐时期的古文家们由于整体社会思潮的改变和诸多个人坎坷不平的经历,在文学的创作上有着对屈宋、扬雄诸多的肯定评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摘要:相对于唐代前期和晚期而言,中唐时期的古文家们由于整体社会思潮的改变和诸多个人坎坷不平的经历,在文学的创作上有着对屈宋、扬雄诸多的肯定评价。
其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体式就包括骚体赋,在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运用方面极大的继承了屈骚的这种体式,运用或散或骈的语言表述方式本成为了盛极一时的行文风格。
本文通过对中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科场文化以及相关的文学思想等背景进行分析研究,来分体探讨中唐律赋用韵的研究。
关键词:中唐;律赋;用韵一、概述唐代的律赋注重主题的切入和华丽内容的描写,而中唐时期创作的律赋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离科举制度等相关内容的束缚,更多是以朝廷典礼制度为基础,从而进行庄重而典雅的创作。
进士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文词雕琢的注重和对经史研究的疏忽,甚至是在遣词造句上的习惯用法,都反映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情况。
这种依附于儒家经典内容为创作题材的律赋,常用浅易平坦、对仗精细等形式内容颂扬着帝王德政,并在用韵的手法上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这种内容的表达和行文结构的巧妙使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唐律赋雅正的形成原因。
二、中唐律赋的特点在律赋创作日渐繁荣的中唐时期,骚体赋和王起之赋是最具有代表的两种赋体,骚体赋流传于世的作品数量繁多,而王起之赋在中唐时期也有着较为突出的特点,从数量上看,流传至今的王起作品多达65篇。
但是数量也不等同于质量,多半的王起作品都是应试的要求之作,所以在质量上能被后人珍重的少之又少。
一般的王起作品是通过叠字的大量运用,尤其善于引用《诗经》中的叠字,来描写华丽的景观和庄严肃穆。
“雅正”是台阁体文学律赋的典型风格,中唐时期的律赋有着“章句益工”、“争艳斗巧”、“好尚新奇”等特点。
韩愈辞赋的文体探析作者:鲁杨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摘要:韩愈被评价为“文起八代之衰”,具有超乎常人的文学功底。
他的辞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对前人辞赋的成果与批评进行了扬弃、批判继承,在具体的文字中形成了自己独有、与前人不同的辞赋写作风格,其辞赋文风多发哀怨牢骚之语,在其古文创建的中唐时期文化高峰中,亦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韩愈;辞赋;浪漫主义作者简介:鲁杨泰(1998.11-),男,汉族,北京人,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但其写作体裁并不局限于古文,还包括辞赋在内。
由于其古文光辉的掩盖,其辞赋现在受重视程度较少。
韩愈现存辞赋共九篇,分别为《明水赋》《感二鸟赋》《复志赋》《闵己赋》《别知赋》《进学解》《送穷文》《讼风伯》《祭田横墓文》。
其中第一首为应试的律赋,第二至五首为骚赋。
另,马积高的《赋史》指出,“又《进学解》《送穷文》《颂风伯》《吊田横墓文》也是赋” [1],故后四首亦为赋体,分别为文赋、诗赋、骚赋、文赋。
本文将以文体学的视角,从文学观的体现、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修辞手法等由大至小的各个层次,对韩愈的九篇辞赋的文体特点进行剖析。
一、文学观念的体现“‘五四’以前,中国文人所持有的文学观主要有三种,即:以文为用、以文为哭和以文为戏”。
韩愈的九首赋中,分别体现了这三种文学观,尤以后两者为重,体现了作者将其不同文学观有机融合的特点。
1.以文为用运用文章与文字,展现出实用价值,使其为作者所用,协助作者达到某种实际的目的,是谓“以文为用”。
《隋书·文学传序》曰:“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
”[2]韩愈为了应试而作的《明水赋》,显然是合乎“达情志于上”、“风谣歌颂”的。
韩愈辞赋论析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倡导者,推崇儒学且身先垂范,并以儒家传道者自居,固其成为唐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人物。
他的文学思想、政治观点,无不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韩愈研究向来都是显学。
对韩愈的研究,几乎已经涵盖了方方面面,从生平事迹到政治立场,从教育思想到文学主张,且研究得颇为详尽。
针对韩愈文学方面的研究更是不乏其人,而重在诗文研究的更是汗牛充栋。
但从总体上来看,对韩愈辞赋的研究则略显冷淡,或者说对其辞赋的研究隐没在诗文研究之中了。
故本文选取韩愈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韩愈辞赋进行研究。
本文对韩愈辞赋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
全文主要有四大部分,即韩愈的辞赋观,作品解读,辞赋特色和价值影响。
韩愈辞赋创作观念上,与古文运动相一致,即复兴古道,追求自然古雅,所以,辞赋创作上,韩愈继承了屈骚的抒情传统,并将汉代小赋的抒情方式融入其中,情感直炽而鸣不平之音。
体式上他摒弃了当时盛行的律赋,而作骚体、诗体,文体,其中文体已是其于复古中求新变的新文体赋,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韩愈赋可以说是“不平则鸣”之作,但从他的辞赋中却能清楚地发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隐现。
他的辞赋尽管即兴而作,直抒胸臆,却不是笔锋直露以泄愤懑。
这种观念始终贯穿在韩愈的辞赋创作中,使其思想和抒情都有节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辞赋创作。
韩愈辞赋创作总体上可分为贞元和元和两个时期,前期仕途蹇塞,累被摈黜,因涉世不深而对于种种打击不能自已,便诉诸辞赋,几乎都是即兴而作,直抒胸臆,一吐胸中之块垒,思想上比较浅显。
后期则见多了官场争斗和社会黑暗,多了一种矜持和深沉,辞赋创作也只有两篇,即《送穷文》和《进学解》,且抒情方式上多为收敛,变得委婉曲折,此时的作品从思想上来说也有了深度。
韩愈辞赋虽然仅仅有九篇,但从体式上来讲却是丰富的,有律赋、骚体赋、诗体赋,还有独具特色的新文体赋.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其辞赋独具特色地多采用了散文的写法,且诗文汇注,使得其辞赋创作融会通达,而其力求创新而作的新文体赋更是表现出韩愈辞赋的创作水平。
辞赋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辞赋的发展脉络及特点: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学之旅》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辞赋这个挺有意思的文学玩意儿。
辞赋就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文学宝库,里面装满了各个时代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先秦辞赋——文学的最初萌动辞赋的源头在先秦时期就像春天里刚刚发芽的小嫩苗。
楚辞算是比较早期的辞赋代表了,这里面最出名的当属屈原啦。
屈原的辞赋就像是他在楚地山水间留下的一声声沉重而炽热的呐喊。
他的作品词藻华丽得像楚国的锦缎一般,那些奇奇怪怪又美妙绝伦的香草美人意象,就像是用神秘符号编织出的情感密码。
他《离骚》里面什么“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光是读到这些句子,就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他走进了一个到处开满奇异花朵,弥漫着奇异香气的仙境。
可这个仙境又满是他壮志未酬的哀伤和对国家满满的爱。
而宋玉呢,算是接着屈原的班,但是他的辞赋更有点发牢骚的味道,有时候还感觉他有点小家子气,不过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啦。
二、汉赋——辞赋界的“暴发户”汉赋就像是辞赋在大汉王朝突然暴富的阶段。
这时候啊,社会繁荣得不像话,所以汉赋那也是大气得很。
司马相如就像是汉赋界的大富豪建造者。
他的《子虚赋》《上林赋》,真的是铺天盖地的描述。
好像在汉代,只要男人写赋,不写上几千字的华丽词句,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汉赋就是这样,在意象、辞藻的堆砌上穷奢极欲,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亭台楼阁,一股脑地都往辞赋这个大筐里装。
不过也正是这种大气磅礴,反倒成了汉朝的一种写照,国力昌盛,文学也跟着沾光。
扬雄也是个厉害角色,他的赋和司马相如有点像,但是又有自己的小脾气在里头。
班固呢,写赋像是老学究在规规矩矩地描述着东西,虽然没司马相如那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也是稳稳当当在汉赋里占了一席之地。
三、魏晋南北朝辞赋——开始转型的文艺青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就像是从张扬转变成内敛的文艺青年。
社会动荡不安,辞赋也低调了不少。
这时候的辞赋开始有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在里头。
先唐咏屈辞赋研究所谓“咏屈辞赋”,是指屈原以后,古代文士所作以追悼、咏叹屈原身世遭遇和精神人格为主要内容的辞赋,也包括那些模仿楚辞形式并且在内容上与屈原相关的拟骚作品。
本文以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咏屈辞赋”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立足于文本,结合作家身世经历、思想背景以及创作心理等方面,对具体的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艺术分析,诸如咏屈辞赋对屈原之死的评价、对屈原精神的咏赞和对屈骚艺术的传承,以及咏屈辞赋作者对个人仕途命运的思考等;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汉魏六朝咏屈辞赋创作的总体风貌、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咏屈辞赋创作的影响。
本文共包括绪论和五章正文:绪论界定了“咏屈辞赋”概念及本文研究范围,对二十世纪以来汉魏六朝咏屈辞赋的研究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评述,并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两汉的吊屈悼骚辞赋”。
论述贾谊的《吊屈原赋》与《惜誓》,东方朔的《七谏》,扬雄“摭《离骚》而反之”的《反离骚》,以及东汉梁竦感悼屈原“以非辜沉身”所作的《悼骚赋》等一系列吊屈悼骚赋。
这些作品,或借追伤屈原以“自喻”,或因伤愍屈原而“为之作解”,都或显或隐地抒写了对屈原的看法和自己的人生情绪,并开创了文学史上咏屈这类辞赋题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楚辞章句>所载’承九立义’的两汉拟骚咏屈辞”。
具体解读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三篇拟“九体”辞赋,分析它们各自的价值特点:《九怀》作为汉代第一篇拟“九”之作,仿《楚辞·九歌》的句法形式、比兴手法和语言表现,在“追愍”屈原的同时也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颇有创新意义。
对此,后世文人如西晋陆云有《九怀》“极佳”之评、清人顾景星还模拟《九怀》而作《释怀九章》;《九叹》长达四千五百余字,内容也较丰富。
作者全面叹述屈原一生的行事经历,具有既“代屈原之意”以述其志又“颇露身世之感”的双重意蕴。
在艺术上,除明显模拟《离骚》《九章》《远游》等作品的内容、文句之外,又往往因古鉴今、比兴并用,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人物事类也十分丰富,均非其他一般拟骚辞赋所能及;《九思》则是一篇以悼伤屈原为情感主题的作品,在结构上模拟《九章》,在语言形式上则拟仿《九歌》,艺术上继承《楚辞》的比兴象征手法,尤其擅于以草木、虫鱼、鸟兽象征社会政治情况,很有特色。
辞赋(15)简述古代辞赋的来源兴起、发展进程以及名家名作(屈原像,图片来自网络)辞赋(15)简述古代辞赋的来源兴起、发展进程以及名家名作余大中01.古代辞赋的来源兴起辞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源自战国,滥觞于骚,鼎盛于汉,故世称汉赋,后转为诗文之总称。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
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
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余耳。
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
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
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
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
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
(荀况像,图片来自网络)《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
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
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
(宋玉像,图片来自网络)02.古代辞赋的发展进程辞赋经历了楚辞、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发展阶段。
楚辞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
刘禹锡辞赋研究唐代辞赋的创作数量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朝代,并且辞赋的体制也是至唐代而方始完备,故唐赋在辞赋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禹锡是唐代重要的辞赋作家之一,现存辞赋十一篇。
唐朝尊奉儒家思想,编修儒家经典,使经学得以统一,儒学深入人心。
唐高祖李渊自称是老子后人,所以道家思想在唐朝也受到推崇。
同时,佛教在唐代也非常盛行,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笃信佛理者颇多,文人也大都钻研佛经义理。
唐朝是三教并行的,世人难免受此三教思想的熏染,因此刘禹锡的思想也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
儒家积极入世的主张始终为其思想主导,宗教没有使得屡遭挫折的刘禹锡走向消极出世的一端。
刘禹锡始终坚信永贞革新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正确性,革新失败,无辜被贬的冤屈在他的心里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不忘为革新以及参与革新的成员进行辩解。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成为当时主要的两大弊端,弊端不除,唐朝则难以复兴。
而永贞革新的失败,又致使顺宗内禅,革新派成员皆遭严惩,而发生在大和九年(835)的甘露之变更使得宦官势力越发猖獗。
时在内有宦官、奸臣当道,在外有藩帅佣兵自居,面对当时如此破落不堪的政治局面,刘禹锡在其辞赋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忧患与反思。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逐,其所居贬谪之地分别为朗州、连州、夔州与和州,期间长达二十二年之久。
政治上的挫折,贬谪生活的苦楚对他造成了沉痛的打击,也对他的思想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在他的辞赋中便多有寄托远逐边荒的逐臣情怀和骚怨意识,但同时他又是积极乐观的,不曾因为长久的放逐,无法获得朝廷的重用而逃避现实,追求隐逸、闲适自得的出世生活。
刘禹锡始终对朝廷抱有期望,渴望回朝为官,建立功名,所以他的赋作往往是在表达了迁客的哀伤、困惑、忧心忡忡等情感之后又寄以俟时奋起的雄心壮志。
由于刘禹锡久居楚地,所以他的创作风格难免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而且在他的辞赋中也描写了许多楚地的民俗风物,楚地文化与刘禹锡相得益彰。
[37]E38][393[40]参考文献詹镁.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裴斐.李白十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李从军.唐代文学演变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乔象锺.陈铁民.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聂石樵.唐代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韩晖。
隋及初盛唐赋风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刘朝谦.赋文本的艺术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洪迈.容斋随笔.夏祖尧、周洪武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刘晌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杨伯峻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1960杨伯峻译注.孔子.北京:中华书局.2004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1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礼记正义.郑玄注.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许结.赋学讲演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司马迁.史记.韩兆琦注.长沙:岳麓j伟社.2001詹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张衡.张衡诗文集校注.张震泽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刘熙载.艺概注稿.袁津琥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6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予浴贤.六朝赋述论.保定:河北火学出版社.1999孙晶.汉代辞赋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踪凡.汉赋研究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胡燕.盛唐散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毛锦裙.初唐辞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08雷春辉.初盛唐赋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吴增辉.超越与永恒——李白的终极追求及悲剧性:[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7王炜.论李白的浪漫主义人格及其特色:[硕士学位论文].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古文苑》辞赋研究《古文苑》是一部重要的诗文总集。
现有九卷本和二十一卷本两个版本系统。
本文以四部丛刊本二十一卷《古文苑》作为研究底本,撷取《古文苑》中比重最大的文体——辞赋作为考察对象,着重从选本学和文本阐释学的视角对《古文苑》中的辞赋进行研究。
考定《古文苑》成书年代是研究其辞赋文本的开始,结合文本内证和文献资料记载,推断出《古文苑》的成书过程分为原书校正、增补命名和整理编次三个时期,成书年代应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至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之间。
缘于《古文苑》这一选本的特殊性与历来关于其收录作品真伪的争论,对《古文苑》辞赋真伪考辨过程进行历时追索与共时辨析的工作就很有必要。
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目前怀疑《古文苑》辞赋真实可靠性的观点,基本上都得到了澄清。
《古文苑》辞赋的编撰体例能大体反映出《古文苑》的编纂面貌。
其编排方式是以作家(个体或群体)出现的先后寓示文体的历时演变及时代的变迁。
通过文本的比勘,可以断定,《古文苑》“乃《艺文类聚》、《初学记》删节之本”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辞赋当来源于当时可见且可靠的文集。
从凡是《文选》所录作品《古文苑》概不收录的情况来看,《古文苑》明显地具有弥补《文选》之不足的性质。
《古文苑》辞赋选录标准和审美趣味可概括为:大多收录体制短小的咏物和抒情小赋,雅正风范与通俗情调兼备,偏于精细小巧、清新明丽的风格。
在《古文苑》辞赋文本的感性形象和各种启示的诱导下,本文将《古文苑》辞赋以时分类的编排体式,整合为以题材分类的体式,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进行阐释。
《古文苑》辞赋按题材类型可分为艺术赋、地理赋和咏物赋三大类。
艺术赋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趣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尽显艺术和赋文双美的特性;地理赋以自然、人文景观的展示和地理情怀的发抒表露出征实求真的文学特征;咏物赋从其产生由来、叙写模式和与时俱变的多重基调表现出深载寄托的特点。
另外,辞赋文本是赋家主体灵感、想象和内在生命的外射和移注,浸润着赋家的情感。
《辞赋》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内容丰富多样、艺术性高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明珠之一。
该书以辞赋体裁为载体,通过对人生、情感、风景等主题的描写,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卓越的才华,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辞赋》中,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例如在《吊古伤时》一文中,作者借用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故事,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令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感动。
而在《怆望怀悲》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风景的描写,展现了心灵的孤独和思念之情,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
《辞赋》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邃的内涵,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作者用工整的文字结构和优美的韵律,使作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流畅有力,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善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方式,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读者读后自然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心情。
《辞赋》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辞赋》的仔细品读与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更可以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与意义。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关注并品味这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灵感与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此为机器翻译文章,仅供参考】第二篇示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起源于先秦时期,盛行于汉代。
它是一种以写景、铺叙为主要特点的文辞体,擅长表达情感和抒发感慨。
《辞赋》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被广泛地赞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辞赋》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写景为主要特点《辞赋》最为擅长的是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通过对山水风景、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人性和人情的深刻理解和揣摩。
中唐文人词一、中唐文人词发展的概况中唐文人词既不同于民间词,也有别于成熟的晚唐五代词,它是词这种新兴文体刚刚定型的初级阶段。
从创作队伍和作品数量来看,中唐文人词已有所扩大和增长。
张璋、黄畬编《全唐五代词》,所收中唐文人词约59人210首。
尽管其中有些作品在时代的归属及性质的确定方面还存在疑问,但从总体趋势来看,中唐时期尝试作词的文人越来越多,而且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词人词作。
从创作方法即词与曲的配合方式来看,“依曲拍为句”、“由乐以定词”已作为一种正式的创作方法被明确提出并得到自觉运用(元稹)。
这表明,这个时期的文人在音乐文学形式及创作方式等理论观念上已趋向明确和成熟。
二、中唐文人词的特点1.题材内容广泛多样。
第一类,表现相思离别的情事。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
其一云: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①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②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③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④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⑤悠悠:深长的意思。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词中流动的是怀人女子的思绪,然而却给我们真的随着她的小船慢慢前行的感觉。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丰、词浅味深的特点。
中唐文人词的体制一般较为短小。
从现存的中唐文人词来看,全为体制短小的小令,字数多在二十七、八字到三十字。
从体制来看,中唐文人词几乎不分上下片,极少的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有上下片之分。
这实质上是当时词进入文人之手不久,填词者对流行音乐还处于适应阶段,难以创制配合较长音乐的歌词,也恰说明中唐文人词正处在刚刚定型的过渡阶段。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韩愈辞赋的文体探析鲁杨泰 湖南师大文学院摘 要:韩愈被评价为“文起八代之衰”,具有超乎常人的文学功底。
他的辞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对前人辞赋的成果与批评进行了扬弃、批判继承,在具体的文字中形成了自己独有、与前人不同的辞赋写作风格,其辞赋文风多发哀怨牢骚之语,在其古文创建的中唐时期文化高峰中,亦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韩愈;辞赋;浪漫主义作者简介:鲁杨泰(1998.11-),男,汉族,北京人,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90-0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但其写作体裁并不局限于古文,还包括辞赋在内。
由于其古文光辉的掩盖,其辞赋现在受重视程度较少。
韩愈现存辞赋共九篇,分别为《明水赋》《感二鸟赋》《复志赋》《闵己赋》《别知赋》《进学解》《送穷文》《讼风伯》《祭田横墓文》。
其中第一首为应试的律赋,第二至五首为骚赋。
另,马积高的《赋史》指出,“又《进学解》《送穷文》《颂风伯》《吊田横墓文》也是赋”[1],故后四首亦为赋体,分别为文赋、诗赋、骚赋、文赋。
本文将以文体学的视角,从文学观的体现、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修辞手法等由大至小的各个层次,对韩愈的九篇辞赋的文体特点进行剖析。
一、文学观念的体现“‘五四’以前,中国文人所持有的文学观主要有三种,即: 以文为用、以文为哭和以文为戏”。
韩愈的九首赋中,分别体现了这三种文学观,尤以后两者为重,体现了作者将其不同文学观有机融合的特点。
1.以文为用运用文章与文字,展现出实用价值,使其为作者所用,协助作者达到某种实际的目的,是谓“以文为用”。
《隋书•文学传序》曰:“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
”[2]韩愈为了应试而作的《明水赋》,显然是合乎“达情志于上”、“风谣歌颂”的。
初唐辞赋研究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初唐150多篇辞赋作品。
论文第一部分为辞赋作品的内容研究,笔者首先把这150多篇作品按题材分为八类:咏物类、抒怀类、政治讽谏类、哲理类及其他;同时还有军旅、佛教、行幸题材。
其中前五类要之归纳为初唐辞赋创作的传统题材,后三类为初唐辞赋的创新题材。
在对每一类题材进行具体论述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论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从文体学的角度切入初唐辞赋的形式研究,是本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其创新所在。
笔者把初唐辞赋分为骈赋、骚体赋、律赋、诗体赋、散体赋五种,统摄在“传承中的因革”和“反拨中的建构”两个主题中,从理论的高度详细阐释了各种体式的文体特征,同时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梳理,力求勾勒出各种赋体的演变轨迹,从而全面地展现了初唐辞赋在整个赋史中所处的独特地位:它一方面传承了骈赋、骚体赋和诗体赋创作,同时又开创了律赋的写作,孕育了“新文赋”的雏形,具有一个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意义。
中唐古文作家辞赋研究
唐代古文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创作特征。
早期的古文家们明确提出复古观念、反对骈文创作,中期古文家提出更系统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古文观,晚期古文家继承古文传统,提出文章要有讽世刺时的作用,每个阶段也分别有古文代表作家。
中唐古文家的古文观和辞赋观是统一的,一方面,他们在古文创作上主张文学复古,恢复先秦两汉古文古朴文风,另一方面,他们又创作了大量的骈赋文来支持古文运动。
这些古文家打着复古的旗号,力求有新的创新,事实是他们的赋确实突破了骈偶的限制,对骚体赋、骈赋、诗体赋、律赋、骋辞大赋演变而来的新文赋创作,均有新的突破。
简言之,中唐古文家的古文观与辞赋观都不容忽视,共同指导了古文家们创作的赋作品,这些赋代表的是中唐赋坛应有的水平。
中唐古文作家的古文观主要是主张宗经、明道,讲究文章要有充实内容,这种古文观也影响到他们的辞赋观,他们的辞赋观主要有重情崇骚、反对骈文但又倡导写有实际内容的古赋、批评骈文华丽的辞藻但又提倡文采与内容兼具的骈赋创作、轻视律赋但是又不肓目排斥律赋等辞赋观。
在这种辞赋观的影响下,他们所作的赋也大多言之有物,或寓讽刺于赋作中,或直接抒发个人忧怨和不幸的际遇。
中唐的韩、柳勇挑复古大旗,他们崇尚先秦两汉古朴散文,同时,又根据个人的经历,对屈原、两汉赋家大作备加欣赏和推崇,带来的结果便是他们也创作了大量的有个性色彩的赋文。
在骚体赋创作上,他们根据自已遭受的不公命运,在情感上肯定和赞赏屈赋,正视屈赋中特有的忧愁、伤感成份,写作了较多水平较高的骚体赋作品。
骈赋创
作上,受到自身推出的复古思潮影响,亦重视文采的修饰,写出了一定量有实际内容的骈赋。
中唐古文家大多愤世嫉俗,他们选择那种语言质朴、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体赋,这方面柳宗元的赋成就较大。
由于古文家们大多具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和出仕的政治抱负,他们一方面轻视律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认真研习律赋,因此,他们创造
的律赋大体雅正,风格上清新典雅。
由于受古文运动影响,新文赋创作呈现新特色,以“文”、“讼”名篇的文赋较多,这方面以韩、柳为代表,他们的新文赋大多针对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而在艺术特色上主要是押韵较随意,散句的大量引入。
综合研究他们的创作目的和艺术特色,也有新的特点。
在创作目的方面,主要有政治讽谏、抒发情怀、怀友念贤三个方面,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表现在押韵较随意,偶有不韵的句子出现,在语言上追求新奇,好发议论等。
总之,中唐古文运动是一种文体文风的改革,古文家们顺应文学潮流,积极创作,用文学去寻找政治出路,值得深思,他们的赋作也值得研究,作为有着共同文
学主张和爱好古文作家群,他们作品中的共性和个性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