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64.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其对研究古代社会、古代语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3.能够描述甲骨文的形状、读音、书写方法等基本知识;4.能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理解并分析甲骨文中所表示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甲骨文的基本知识;3.如何通过阅读甲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2.相关的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 了解青铜器(20分钟)1.讲解青铜器的起源和制作技术;2.分组讨论青铜器的用途,并展示各组的思维导图;3.教师讲解并展示一些典型的青铜器。
3. 了解甲骨文(25分钟)1.讲解甲骨文的发现历程;2.大致介绍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包括书写方法、形状、读音等;3.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并让学生尝试解读其中的内容。
4. 分析甲骨文(35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段甲骨文,进行阅读和分析;2.学生就所分析的甲骨文进行汇报,让其他组进行点评;3.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甲骨文的翻译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并向学生抛出一些补充性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比较生动、有趣的历史课,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在甲骨文分析环节,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的甲骨文,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生动而多元化的教材的记忆。
七上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目录CONTENCT •课程介绍与目标•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文化内涵•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特色•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目标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地位青铜器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的高度文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制作工艺及历史意义;认识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历史地位及与汉字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物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01020304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展示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实物形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2青铜器的发展历程80%80%100%青铜器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时代。
夏朝晚期至商朝早期,青铜器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出现大量礼器、乐器、兵器等。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逐渐传播至长江流域等地区。
起源时间早期发展地域分布商朝青铜器西周青铜器青铜器与社会制度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继承商朝传统,创新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如毛公鼎、大盂鼎等。
青铜器成为礼制的象征,反映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以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器型丰富,工艺精湛,如司母戊大方鼎等。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如吴越地区的铜剑、铜镜等。
春秋青铜器战国青铜器青铜器与社会变革工艺更加精湛,器型更加奇特,如曾侯乙编钟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认识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种类、特点等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
4.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
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
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方式,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
2.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授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认识相对较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等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难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
3.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实例,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图片资料。
4.实物: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或模型。
5.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2.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文字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枣子特点又是什么呢?一、导入新课利用甲骨文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
2.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是红铜与铅、锡的合金。
由青铜的合金铸造的器具,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器。
出现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乃至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_商_朝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立人像,反映商代巴蜀文化。
2. 甲骨文__商朝__时出现的刻在__龟甲__和_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和反映了_商_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青铜器和甲骨文这类古代文化遗产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图片和文字中获取信息,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甲骨文的刻写技巧和应用感兴趣,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拓展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认识甲骨文的形态、刻写方法和应用场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甲骨文的形态、刻写方法和应用场景。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形态和特点。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相关知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甲骨文的刻写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或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准备甲骨文刻写工具(如小刀、毛笔等),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和甲骨文。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形态和特点。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定又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合铸而成的器具,颜色为青绿,故称“青铜”。
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2、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的阶段:(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2)、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食器:乐器:兵器酒器生产工具繁荣丰富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1)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难点:正确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
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③利簋
2、制作工艺高超:
(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知识模块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知识模块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C )
A.纺织业
B.制瓷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造纸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
这些文字应该是( A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 A )
A.龟甲和兽骨上
B.陶器和青铜器上
C.骨器和石器上
D.铁器和木片上
【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文化成果是我国以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工艺水平之高和分布之广对于研究上古三代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经历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反映出商代社会的一些基本史实,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我国最早的汉字。
二、【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对青铜文明的理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23-26,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出我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的时期和主要用途?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和代表。
2、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它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这是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哪些造字方法?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你是如何看待司母戊鼎的铸造的?
(提示:用途,象征……)
五、【当堂训练】
1.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上的文字称作()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汉
3.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A.编钟 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4.文物反映一定时朗人类的社会活动。
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①司母戊鼎②人面鱼纹彩陶③兵马俑④汉、胡服佣
A.① B.② C.③ D.④
5.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6.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7.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肖强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的是哪两种?”其正确的回答应是()
A.甲骨文、隶书 B.甲骨文、金文
C.金文、篆书 D.金文、隶书
8.著名学者夏鼐说:“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③④
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①司母戊鼎的铸成反映了商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②这个鼎是用于祭祀的,以如此重器施祭,可见商人对神明和祖先的敬畏程度之高。
③鼎标明了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
例如: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等等
④鼎是国家王权的象征。
【当堂训练】
1、A
2、B
3、D
4、A
5、D
6、B
7、A
8、A
七年级上学期(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训练: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
1.具有“殷,青铜治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汉
2. 被誉为“中华第一鼎”的是指()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孟公鼎
D. 大盂铜
3.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了解历史离不开文字记载。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5.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
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图一司母戊鼎图二甲骨文图三殷墟宫殿复原图
A. 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 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 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 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
6.下面关于甲骨文(见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晚期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7.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A. 甲骨文
B. 小篆
C. 隶书
D. 楷书
8.以下关于甲骨文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②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③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④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9. 河南安阳被称为文字之都是因为文字之根在安阳,文字的流变也可以在安阳找到印记。
一件件遗存都闪耀着文字的光芒,追溯历史的轨迹,应首先参照()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0.看下图,请回答:
(1)下图中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它制造于哪一朝代?
(2)它反映了当时什么手工业的繁荣?
(3)它在我国青铜器史上有什么地位?
(4)上图是我国古代的文字,它的名称叫什么?这种文字的出土有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