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蒸发三个阶段和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1.灰潮土的形成特点和主要类型有哪些?答:形成特点:1.近代河流沉积物的影响①沉积物的颗粒分布上具有“紧砂漫淤”的规律;②在水平方向上,颗粒粗细具有“呈带性”;③在垂直方向上,颗粒粗细具有“成层性”。
2. 受地下水的影响潮土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地下水位较高,频繁的氧化还原和干湿交替,使Fe、Mn、 Ca等物质溶解、移动、淀积,出现Fe、Mn结核,砂姜等。
3. 耕种熟化的影响潮土的熟化是人类耕作,施肥、灌排等培肥措施的结果,它的腐殖质含量决定于熟化种度。
主要类型:根据其沉积物和地下水位状况,分为砂质灰潮土,壤质灰潮土和粘质灰潮土三个土属。
2.红壤的利用改良措施有哪些?答;1)保持水土2)增施有机肥3)注意施用化肥和石灰4)合理耕作和轮作5)旱地改水田3.蔬菜保护地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防治措施?答:存在问题:1)次生盐渍化:土壤中阴离子以NO3-为主,且其浓度过高;阳离子以Ca2+为主;pH中性至微碱性。
2)NH3、NO2危害:NH3高。
NO2高,达2μg/L时,会毒害作物。
3)O2、CO2不足:O2供应不足,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CO2浓度过低,不能满足作物的光合作用。
防治措施:1)施用有机肥,注意施用微量元素肥料;2)注意补充CO2;3)要计量施用化肥,平衡施肥,避免在土壤中残留;4)适时适量灌水;5)注意冬闲田、揭膜换气。
(产生次生盐碱化时的措施:灌水洗盐;深耕;表层土壤全部换掉或保护地搬迁。
)4.富铝化过程具体有哪三个阶段?答:阶段一:矿物彻底分解阶段——铁铝氧化物和易溶性盐类;阶段二:中性淋溶阶段——脱硅;阶段三:铁铝聚积层形成阶段——形成铁铝氧化物的红色层次,呈酸性反应。
5.国际土壤日是哪一天?答:12月5日。
6.土壤形成中有哪些主要成土过程?答:1. 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2. 腐殖质化过程3. 粘化过程: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4. 钙化过程5. 盐化过程6. 碱化过程7. 灰化过程8. 白浆化过程9. 富铝化过程10. 潜育化过程11. 潴育化过程12. 熟化过程13. 退化过程7.土壤剖面的主要层次和鉴别项目。
××××××××教案(首页)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产的水分条件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熟悉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变化规律。
2.了解水汽凝结条件,熟悉水汽凝结物。
3.了解降水成因,熟悉降水表示方法和种类。
4.了解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
能力目标:1.能收集当地降水量资料。
2.能正确进行空气湿度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1.空气湿度及其变化规律(重点、难点)。
2.主要水汽凝结物(重点)。
3.降水的表示方法(重点)。
4.降水的种类(重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安排6课时1.课堂互动(2学时)2.实践活动(4学时)××××××××教案教学过程设计(4课时)引言: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了土壤水分的有关知识,请回顾一下土壤水分的形态与表示方法。
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大气水分。
[一]导入新课植物生长需求的水分包括地下部分的土壤水分和地上部分的大气水分。
土壤水分主要依赖于自然降水和灌溉。
大气中水分的存在形式有气态、液态和固态;多数情况下,水分是以气态存在于大气中。
[二] 新课讲解1.大气水分(1)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即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①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一是水汽压(e)。
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称为水汽压。
常用单位为百帕(hPa)表示。
二是绝对湿度(a)。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称为绝对湿度,实际上就是空气中水汽的密度,单位为g/cm3或g/m3。
三是相对湿度(r)。
是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e/E×100%。
四是饱和差(d)。
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即:d =E-e。
土壤墒情的变化规律土壤墒情的变化主要受到外界环境(如大气、温度、光照等等)和土壤自身的结构所共同影响,但是在同一个区域里土壤墒情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安博仪器使用土壤墒情测试仪对同一区域的土壤墒情进行了测定,总结出了土壤水分一年变化的四个阶段。
一、土壤墒情相对稳定期该期包括11、12和1、2四个月,因该期降水稀少,仅6.5m m;加之气温低,日均气温0.3℃,水面蒸发量为全年最低值,日均水面蒸发量0.31mm,故该期土壤水分相对稳定。
此期水分消耗星为72.5mm,日均水分消耗量为。
.55mm.该时段初期因雨季刚过,土壤含水量很高,土壤水分消耗量很大,此时应做好保墒拾施,以利伏雨春用。
二、土壤墒情缓慢消耗期此时期从3月上旬至4月下旬.该期因气温回升,日均气温9.9℃,日均水面蒸发量5.2mm,加之该期降水量增加不大,土壤水分损失量较前有所增加.此期水分消耗量74.2mm,日均为1.22mm,此时段初土壤解冻后表层含水量较高,毛管水运行活跃,土壤水分极易蒸发损失,应及时耙耪整地防止蒸发.三、土壤墒情大量损耗期该期从5月上旬至7月下旬,因气温高,日平均为22.6℃,水面蒸发量也达全年最高值,日平均为8.omm;该期虽然降水量降高,但因水分消耗量大于降水,故到期末土壤水汾亏缺量达208.5mm,日均水分损耗量3.26om.此期因气温高,降水补给土壤又迅速蒸发损失掉,该期应及时中耕保墒.四、土壤墒情恢复期该时段从8月上旬到10月下旬.该期降水量为316.7mm,占全年降水量的57%,但气温较前者所降低,日均气温18.4℃,水面蒸发量也随之降低,故降水量远较水分消耗量高,到期末土壤墒情得到恢复,恢复量达179.m m.该期应在雨季来临前深耕土壤,促进接纳雨水。
提示:利用山东安博土壤墒情多参数测试系统可对土壤墒情、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二氧化碳浓度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控。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水是农业的关键因素,土壤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运用,旨在调节和管理土壤水分状况,以促进作物的稳产、高产。
土壤吸水原理主要由土壤吸附力和毛管力两种作用组成。
土壤水分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四种类型。
其中,吸湿水是土壤吸附水气中水分子的能力,其数量取决于土壤的质地、腐殖质含量和空气湿度。
无效水则是吸湿水中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其含量可通过烘干法进行测定。
在土壤水循环过程中,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了解土壤水分类型和吸水原理,对于有效地控制、调节和管理土壤水分状况,以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中的水分存在着不同的状态,包括膜状水和毛管水。
膜状水是指土粒吸收完大气中的水分子后,仍然存在于土粒表面上的水分。
这种水分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并且可以缓慢地移动。
当根系与膜状水接触时,根系就可以吸收利用这部分可移动的膜状水。
而毛管水则是指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保留在土壤中的自由水。
毛管水存在于毛管孔隙中,靠毛管弯曲面力保存。
毛管水又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两种类型。
毛管悬着水是指保存在大小不同的毛管孔隙中,不与地下水相连接的水分。
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在自然条件下所能保持的最大水量,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总和。
毛管悬着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有效水,因为它的吸水力很低,很容易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田间持水量是一个常数,可以根据作物和土壤的凋萎系数来计算。
在甘肃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变化在22.8%~26.8%之间。
表1-9 土壤质地与田间持水量(华北地区)以下为华北地区不同土壤质地的田间持水量、有效水量和调萎系数。
其中,有效水量指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量,调萎系数是指土壤干旱时,作物出现萎蔫的程度。
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重量%)有效水量(%)调萎系数(%)砂土 10~14 21~24 4~9砂壤土 3~4 4~9 12~20轻壤土 6~9 12~20 13~19中壤土 16~20 22~26 13~22重壤土 4~6 6~10 12~20粘土 10~16 26~28 13~17毛管上升水毛管上升水是指地下水沿着毛细管上升后保持在毛细管孔隙里的土壤水。
土壤学习题绪言1.概念: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他们更关心植物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土壤肥力供给、培肥及持续性。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的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我国四元素论)2.简述土壤的自然经济特性。
1.土壤资源数量有限性2.土壤资源质量可变性3.空间分布固定性3. 简述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肥力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全部生产力。
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彼此差异可能相差很大。
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土壤的生产力。
4. 简述土壤的基本组成?固体土粒部分:1.矿物质 2.有机质粒间空隙部分:3.水 4.空气 5.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质,其中岩浆岩是主要矿物质。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质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
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活称土壤的颗粒分析。
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质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的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的类型?石英、白云母、长石(正长石、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以及其他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
3.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和卡钦斯基制有何不同?国际制三级分类制,砂砾,粉粒,黏粒。
卡钦斯基制为二级分类制,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
5.试述砂土,粘土的性质有何不同?如何评价质地好坏,过砂,过粘如何改良?1.不同1)砂质土总空间孔隙度小,间粒孔隙度大,降水和灌溉水容易渗入但失水强烈。
黏质土总孔隙度大,粒间空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狭小,雨水灌溉水难以下渗而排水困难。
2)砂质土养分少,缺少黏粒和有机质而保肥性弱,黏质土含矿质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
《水文学原理》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水文学中的三个重要水文现象是、及。
2、土壤包气带通常可分为、和三个不同层
次的水分带。
3、霍顿产流观念主要解决了和两个产流机制(物理条件)。
4、“门槛”作用是指,
而“筛子”作用是指。
5、非饱和土壤水分势主要由及组成;而饱和土壤
水分势主要是
由和组成。
6、在中小流域的汇流计算中,非线性问题主要是指
和。
7、洪水波在运动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发生及两种变形。
8、我国水文循环的路径
有、、、北冰洋水文循环及鄂霍次克海水文循环五种。
9、研究水文规律的基本方法是、及
三种。
10、瞬时单位线与S曲线关系数学表达式是。
11、对径流的影响有、及
三方面因素。
12、按照径流量的多少,我国划分为、、、
及干涸带五个水分带。
13、河流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及。
14、流域汇流系统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分别
是、、。
15、根据土壤水分作用力的差别,可将下渗曲线划分
为、、
不同三个阶段。
16、土壤蒸发量不仅与气象因素有关,而且还与有关。
17、特征河长的槽蓄量与下断面流量是关系,其长短与、有关。
18、除马斯京干演算法外,河道洪水还有、、及演算法。
19、土壤下渗能力仅与有关。
20、时段(基本)单位线与S曲线的关系是。
二、名词解释
1、水力联系
2、下渗曲线
3、等流时线
4、单位入流
5、凋萎系数。
土壤蒸发名词解释土壤蒸发是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汽化作用进入大气的过程。
本文将对土壤蒸发进行名词解释,包括其定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土壤蒸发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蒸发名词解释》篇1一、定义土壤蒸发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在太阳辐射、风力、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汽化作用进入大气的过程。
土壤蒸发是水循环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土壤水分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过程土壤蒸发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稳定蒸发速率阶段:当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时,土壤中的水分充足,蒸发速率相对稳定,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
2. 蒸发率变化阶段: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蒸发速率也会逐渐降低,此时蒸发率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气象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
3. 蒸发率微弱阶段:当土壤干燥到一定程度时,蒸发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主要通过水蒸气扩散的方式进行蒸发。
三、影响因素土壤蒸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风力、温度、湿度、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等。
其中,太阳辐射和温度是影响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的增加会提高土壤的温度,从而增加蒸发速率。
此外,风力也会影响土壤蒸发,风力越大,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速率越快。
四、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土壤蒸发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覆盖地膜、保持土壤湿润等方式可以减少土壤蒸发,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
此外,通过测量土壤蒸发量,可以估算土壤的水分平衡,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土壤蒸发是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汽化作用进入大气的过程,其过程可以分为稳定蒸发速率阶段、蒸发率变化阶段和蒸发率微弱阶段。
土壤蒸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风力、温度、湿度、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等。
《土壤蒸发名词解释》篇2土壤蒸发是指从土壤表面以水汽形式逸出的水分子数量,通常用毫米或英寸表示。
土壤蒸发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湿度、温度、风速、太阳辐射等。
1.土地资源的特性。
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性)的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又表现了土地的(整体性)性。
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为5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政策性);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整体性);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划有(兼容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的( 折中性);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3.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
土壤水分蒸发可以分为(3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土壤蒸发的速度(减慢),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减小)。
在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较深)的土层中,土壤水分以(气态)形式逸入大气中。
4.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蒸腾)。
植物可以通过(气孔的开闭)对其进行调节。
3.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5.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6.就人类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来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
潜水。
承压水)7.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水的保证率)。
8.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建筑组群迎风的方位、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大小等有关。
9.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岩石矿物)。
10.残积物一般分布在(丘陵山地),可依下伏母岩的矿物学性质,把山地分成(石灰岩山区花岗岩山区)紫色砂页岩山区、玄武岩山区等等。
11.当坡度大于(10º)时机动车道应采取“S”形布设。
12.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是指土壤质地的差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反应,它包括土壤的(肥力状况耕作性状作物反应)的综合反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土壤水分1、土壤水分按照受力大小和水分性质分为哪几种类型及各自的特点的哪些?我国土壤水分的分类方法一般采用数量法。
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类型可分吸附力、毛管力和重力;把土壤水分划分为吸附水(吸湿水和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和地下水。
土壤水分的特点:吸湿水:吸湿水受土粒的吸持力很大,水分不能移动,无溶解能力,具有固态水的性质,植物不能吸收利用,是一种无效的水分类型。
膜状水:由于它所受的吸力比吸湿水要小,水分能够在土壤中缓慢移动,其中有部分水分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
因此,膜状水是部分有效的水分类。
毛管水:它所受的毛管吸持力很小,很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是有效水,另外,毛管水还溶解有各种营养成分,利于植物的养分供应。
重力水:是地下水的重要来源。
2、何为土壤水势,其水势是如何划分和定义的?土壤水势:是指从一已定高度的蓄水池中,把无限少量的纯水,在一个大气压下,等温和可逆地转移到土壤中的某一已定点,使之成为土壤水,这时所必须做的功,以单位水量为基础来表示,其数值代表土壤总水势。
土壤水势实际上是作用于土壤水分各种力的总和,根据其力源的性质,土壤水势可分:基质势、溶质势、压力势、重力势和土壤水总势。
基质势:由土壤固体基质对土壤水分的吸引而使水分自由能降低的现象。
溶质势:由溶质的渗透压力引起的水势能变化现象。
压力势:土壤水承受不同压力所产生的自由能变化。
重力势:同重力引起的土壤水势的变化。
土壤水总势:是作用于土壤水分的各种力所产生的分势的总和。
3、土壤水吸力与土壤水势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不是反映土壤对水的吸力。
与土壤水势的相同点:水吸力的意义与水势相同,是表示土壤水具有的自由能。
与土壤水势的不同点:水吸力只包括基质势和溶质势。
4、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是指脱水曲线与吸水曲线不能重合的现象。
发生原因:产生滞后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的孔隙有大有小,而且呈”串珠状“连接方式造成的。
1.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腐殖物质:土壤中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新形成的一种暗色,含N、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4.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有机碳量。
5.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6.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烘干重8.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百分数9.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各级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互相胶结,团聚而形成的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
10.凋萎含水量:植物产生永久凋萎的植物含水量。
11.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2.饱和持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此时土壤的含水量。
13.土水势:单位数量自由状态的水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各种力的作用力自由能的降低。
通常为负值。
14.基质势:土壤水受到吸附力和毛管力的束缚,自由能的降低。
15.SPAC体系:由水势梯度引起水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
1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
17.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18.土壤导热率:单位厚度土壤温度相差1℃,每秒种传导通过单位断面的热量J数。
1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
20.等电点:土壤胶体解离的阳离子数和阴离子数相同,胶体净电荷为0时,溶液的PH值21.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扩散层内部与外部溶液离子浓度的差高于外部溶液为正吸附,低于外部溶液为负吸附。
22.阳离子代换量(CEC):PH=7时,每Kg土吸附交换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Cmol(+)/kg23.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和特点?
土壤蒸发是水分自地表散失,土壤由湿变干的过程。
根据土壤蒸发率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常蒸发率阶段:降水或灌溉刚刚停止,地表含水量尚处于饱和时期。
该时期的特征是:
(1)土壤较湿,导水率较大,下层土壤水分能及时补充蒸发耗损掉的水分,蒸发率不变,蒸发量数值及自由水面蒸发值很接近;(2)受大气蒸发力控制影响较大;
(3)饱和含水量只能持续很短的一个时段,水量散失速度最快。
第二阶段蒸发率下降阶段:当蒸发速率小于大气蒸发率时,进入该阶段。
该阶段的特征是:
(1)蒸发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减少而下降;
(2)蒸发量小于自由水面蒸发量,而且随着导水率的降低而减少;(3)蒸发速率受土壤剖面水分传导的控制;
(4)持续时间较短,水分散失速度较快。
第三阶段蒸发率微弱阶段:当土壤表层出现干土层时便进入这个阶段。
进入该阶段特征是:
(1)剖面导水率继续减少,表土变干,干土层的导水率接近零;(2)干土层下面湿土水分首先汽化,而后通过干土层进入大气;
(3)蒸发量受干土层水汽扩散率和土粒表面对水汽吸附力的影响;(4)持续时间长,水分散失速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