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车伍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7
城市内涝与城市排水系统优化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在世界各地愈发凸显,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城市内涝是指在强降雨或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或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除而积聚在道路、广场和低洼地段的现象。
而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则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
首先,城市内涝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大量的水泥及道路的建设,使城市的地表水渗透能力大大减弱,增加了雨水流入下水道的数量和速度,从而引发内涝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排水系统的老化和不完善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原因。
很多城市的排水管道建设跟不上城市的扩张,排水管道的容量不足,无法及时排除雨水。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城市规划部门应该优化城市的街道、广场和低洼地段的设计。
在设计时应考虑增加绿地和水生态系统的建设,使雨水更好地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内涝的风险。
此外,科学合理的排水管道设计也是排水系统优化的重要措施。
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预测的降雨量,设计规划排水管道的容量和位置,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排除。
同时,排水管道的维护和更新也至关重要,城市相关部门应及时清理和修复排水管道,避免堵塞和泄漏。
除了基础设施的优化,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意识提高。
市民应该减少铺设砖石、水泥等不透水材料,选择透水性较好的路面和园林绿地,帮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
此外,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减少污水的排放,保护城市的水资源。
同时,利用科技手段也能够为城市排水系统优化提供支持。
智能排水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
智能排水系统通过感知和控制技术,实时监测雨水的流量和排水管道的状况,从而预测内涝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则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冲洗和工业用水等,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建议摘要: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南方和华南地区在进入雨季以后,集中性暴雨天气逐渐增加,而城市排水体系的规划和设计也出现一些问题,造成很多城市积水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同时,积水产生的泥水、污水等,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城市的排水规划设计入手,通过全面调研和分析,给出相应对策,以此来提高排水防涝能力,并创造一个更好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常见问题及建议随着城市中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和不断增大的不透水面积,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将会面对新的挑战。
尤其是在已建区域,排水管网的建设时间比较长,使用的标准不高。
而传统的排水管网提升改造,通常会将其改建为大管径管道、增加管道并采取分流截流等方式,在树状管网系统上进行优化。
由于地下管网复杂,道路施工对交通有很大影响,因此,对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提升,在施工中会遇到一定难度,其投资也会增加。
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已建区域,对排水管网进行提升,通常都会与道路的改扩建相结合,再逐步进行,可以看出,在时间性和可实施性方面的难度较大。
对此,如何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经济有效的方式,提高地区防洪减灾的韧性,是保证水资源安全的关键。
一、城市排水洪涝规划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一)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内涝问题,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缺乏系统的城市建设规划。
在城镇化的推动下,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国家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并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就导致生态气候、区域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给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带来压力。
而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绿地覆盖范围逐渐缩小,地表蓄水作用减弱,导致城市内涝灾害不断加剧。
与此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排水防涝问题的关注还有待加强,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不完善,这会严重影响该城市排水洪涝工作的有效实施。
给水排水车伍:对海绵城市“超常规”建设的理性思考小编导读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引领和支持下,以及第一批、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带动下,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不同看法、误解甚至质疑。
有些是由于对海绵城市的内涵与系统的复杂关系缺乏清晰认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也有些是由于不同专业间的碰撞或其他一些因素。
在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迫切需要理性的思考,纠正一些不必要的误读和误区,以减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形成的混乱和阻力,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仅从基础性和认识,以及系统性两个方面对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1基础性和认识方面的问1.1“海绵城市”究竟应该指什么推广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必须明确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正确认识其内涵和外延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并十分重要。
其实,“海绵城市”(Sponge City)这个词十余年前就偶见于国际文献之中,国内也有个别学者在2011年至2012年的文章中提及类似概念。
但这些海绵城市的概念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宽泛,缺乏非常清晰的定义,也缺乏包括目标、系统组成、理论和技术架构、规划设计和规范标准在内完整而明确的体系,因此,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知和引用。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海绵城市,重要的依据是国家领导人在特定场合提到的要建设基于“三个自然”的海绵城市,而后由住建部正式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该《指南》的发布,其实是基于长期的研究和实践,针对我国城市面临突出的雨洪及水环境问题,根据国家对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住建部的直接领导下,编制组考虑了跨学科、跨部门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指南》的目标指向、原则、内容、系统构成等都有较全面的考量和深入的讨论,经历了约两年时间不断修改完善才正式发布。
但海绵城市后来的发展仍然超出了所有人当初的预料。
分批次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国务院指导意见(75号文)等重要文件的发布,海绵城市创新建设模式(如PPP等)探索和推动,以及突出的城市洪涝、径流污染问题,专业领域内的巨大需求等,形成了今天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和该领域“爆发式”发展。
25 逢雨必涝,何以解忧■主持人蓝枫入夏以来,暴雨频发,武汉、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花容失色”,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我们的城市为何“逢雨必涝”,出路何在?本期会客厅邀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车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北京市人大代表卫爱民,共商内涝治理问题,为城市支招。
治理内涝要和雨水利用统筹规划主持人:近年来,一些大城市市民们面对雨天,既尴尬,又无奈。
为什么城市会“逢雨必涝”?车伍:每到雨季,包括北京这样“极度缺水”的许多城市可能转眼之间就呈现“水多”之怪状。
多年来许多城市都饱受内涝之苦,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付出不少生命的代价。
近年来,城市水涝灾害好像还呈加剧之势,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我认为,从大的方面说,城市内涝的产生可以简单归类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且内涝产生与否及后果的严重程度常常是由这两方面的多重因素的叠加所决定。
所以面对城市内涝必须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首先,自然原因如异常气候变化、特大暴雨、超标准问题等等是难以避免的,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
暴雨的自然因素和规律非常复杂,长期以来,人类在应对自然、防范暴雨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惨痛的教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概莫能外。
毫无疑问,许多城市发生的重大水涝事件都是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情况下,或者说是在超出排水系统的标准下发生的。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把原因都推到天上去倒是比较简单,也没有大错,但无助于解决目前城市存在的一些问题。
长期的研究和观察发现,许多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产生的内涝背后,都存在上述的一些“人为原因”,它们即使不是导致内涝的主因,至少也加重了内涝的程度及灾害后果。
我们还发现,在一些城市的部分区域,甚至在中雨或小雨的情况下也发生水涝,就是我们说的“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
殊不知,这些不为人们重视的小涝背后的隐患,常常是大涝或加剧大涝损失的祸根之一。
举一个小例子,就是城市道路上的雨水口,是输送排放雨水的“咽喉”,而许多城市的大量雨水口却成了堆积垃圾和排放污水的地方。
城市水利工程防洪防涝存在的关键问题与改善措施摘要:城镇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城市排水防涝问题更加严峻。
特别是城市内涝,对城市发展、运行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较大威胁。
所以国家对于城市发展中排水系统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防涝标准以及政策,规范排水防涝作业的有效实施,以此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化作业的实施,旨在为促进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开展的规范化、标准化,排水防涝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防洪防涝;存在问题;改善措施1城市防洪防涝治理存在的问题1.1设计理念落后当前部分城市在进行排水防涝的治理时,大多都追求以“短、平、快”为设计理念,但是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在进行排水规划设计时,只重视问题段排水管网的建设,但是没有考虑到海绵城市建设所带来的雨量削减,以及局部管网设计标准提高带来的下游排水量增加,导致下游排水系统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在进行排水时,只考虑到了排水量,而忽视水质的控制。
由于缺乏对雨水的治理,导致许多地表污染物跟随降雨过程经冲刷进入雨水管渠系统,造成管网的於堵、损坏以及水体的污染。
1.2雨季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压力大最近几年,全球各个地区雨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到了夏季,我国降雨量较大,很多地区都会进入汛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城市排水防涝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影响了城市有序运行,一些内涝严重的城市,交通要道积水严重,居民日常出行不方便,汽车、商铺损失严重。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标准规范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开展,例如《防洪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为各个地区工作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而相关部门在雨季来临之际排水防涝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1.3城市河道防洪设计标准较低过去的防洪规划工作中,人们对洪水的认识还不够,一些地区的洪水等级较高,与当前的生态水利项目不相适应,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防洪能力。
城市内涝与城市排水系统的改进引言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内涝,即在强降雨或暴雨天气下,城市地面无法有效排水,导致街道积水甚至水灾的现象。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市内涝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城市排水系统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城市内涝的原因城市内涝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密封化导致了大量的地表渗透和蓄水能力的丧失,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入地,只好聚集在地面形成积水。
其次,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存在不足,无法承载大量的雨水排放,造成排水的瓶颈。
此外,城市生活和工业活动排放的大量废水也会导致排水系统过载,从而使城市更容易发生内涝。
改进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1. 增加自然湿地和绿地自然湿地和绿地的建设能够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和雨水的渗透性。
通过保留现有湿地和创建新的湿地,可以在雨水来临时起到一定的缓冲和蓄水作用。
同时,增加城市中的绿地,如公园、花坛等,有利于提高土地的渗透性,减少雨水的径流和积水的形成。
2. 优化排水系统优化排水系统是改进城市排水能力的重要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建设,增加下水道的容量。
其次,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分散式排水系统,如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罐等,将雨水蓄集和利用起来,进一步减轻排水系统的负荷。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和调控城市排水系统,提前预警并迅速响应强降雨事件,将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最大化。
3.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是预防城市内涝的关键。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密封化城市土地,尽量保留和提升土地的渗透和蓄水能力。
在新建或重建城市基础设施时,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需求,合理布局雨水收集设施和排水管网,从源头上减少内涝的风险。
4. 提高居民和企业的水资源利用意识除了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改进外,提高居民和企业的水资源利用意识也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环节。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与城市排水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对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洪涝灾害防治与城市排水系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议。
一、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和地表径流的承载能力,造成城市积水严重的自然灾害。
当洪水无法被有效排除,城市将面临多种问题,如交通瘫痪、生活设施被破坏、水源污染等。
此外,洪涝灾害还会对城市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因为许多企业和商店可能被淹塞,无法正常运营。
二、城市排水系统的作用城市排水系统是预防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
城市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
雨水排水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降雨导向排水设施,以避免水浸入城市内部。
污水排水系统则负责将城市内部产生的污水排放至污水处理厂。
这两个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对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三、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议1. 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建议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雨水排水系统纳入考虑范围。
在规划阶段,应通过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和排水通道来避免水流阻塞。
此外,为了提高排水能力,还可以加大管道宽度和改进管道斜度,以增加水流速度。
2. 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能力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非常必要。
可以通过增加处理设备和改进处理工艺来提高处理效率。
另外,加强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能够将城市污水迅速引导到污水处理厂,避免污水倒流和溢出。
3. 增加绿地和水体绿地和水体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水体可以作为水的储存和调节区域,缓解降雨对城市的冲击。
因此,建议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和水体的比例,以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4. 引入先进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先进技术可以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中。
例如,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和远程监测设备可以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快速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倾城”暴雨考验下的我国城市雨水系统
车伍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报告》
【年(卷),期】2011()4
【摘要】雨洪问题将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每到雨季,包括北京这样“极度缺水”的许多城市可能转眼之间就呈现“水多”之怪状。
多年来许多城市都饱受内涝之苦,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付出不少生命的代价。
近年来,城市水涝灾害好像还呈加剧之势,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总页数】4页(P18-21)
【关键词】城市;水系统;暴雨;社会影响;水涝灾害;损失
【作者】车伍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2
【相关文献】
1.城市暴雨雨水管理系统的初探 [J], 刘迈
2.GIS在城市暴雨雨水管理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J], 吴雷;李云;吴时强
3.基于“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下初期雨水的收集及处理--以郑州航空港区市政道路初期雨水的收集及处理为例 [J], 刘文涛;张楠
4.雨水花园在我国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J], 邓洁
5.城市小区雨水排水系统发展探讨——关于上海某些居住小区因台风“菲特”带来的暴雨被淹之思考 [J], 王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城市雨水利用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车伍教授访谈
丁润柏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04(000)016
【摘要】@@ 雨水利用并不是新话题.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自觉地采用各种集雨措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用于旱季的农业灌溉用水.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雨水水质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城区内的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快速发展中不透水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导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城市大范围采用硬铺装后,切断了雨水补充地下水源的重要通道,使得雨水更加难于收集、处理和利用.数据显示,我国许多城镇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雨水利用率尚不到10%.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丁润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际经济法研究的三重境界r ——车丕照教授访谈 [J], 车丕照;孙劼
2.从灾区建筑垃圾看资源化利用技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家珑访谈[J], 肖莉
3.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率 [J], 孟大勇
4.节约和提高利用率更重要——海外中国能源专家访谈 [J], 高永宏
5.多元文化冲突世界里的跨文化传播——燕斯·奥尔伍德教授访谈录 [J], 单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内涝控制与排水规划要点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给人民的生产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加快推进城市内涝治理,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提出“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
本文对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城市内涝控制和排水管网前期规划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为有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内涝;内涝控制;排水规划引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直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量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气候变化、城市化建设、排水系统能力不足、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都是造成内涝频发的原因。
1 城市内涝成因分析1.1 气候异常变化受气候变暖影响,全球异常气候频发,极端天气导致的强降雨增多,个别城市甚至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降雨存在时间和地点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尤其在夏季,短历时、强降雨的现象增多,使得城市防涝面临严峻考验。
另外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使城市应对暴雨的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1.2 城市化建设过快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扩张需求不断增强,内涝防治体系的发展却与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地面硬化率激增、河道数量锐减、湖泊面积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池塘、水系、植被、绿地等地形地势所具有的蓄、滞、分、净、渗、调能力。
1.3 排水系统能力不足排水能力不足,一些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的建设时间较早,建设标准偏低,存在安全隐患多,排涝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旦遭遇暴雨等极端天气,容易出现城市内涝。
另外老旧城区普遍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问题,排水管网老化及排水附属设施不足等的问题,加大了内涝隐患。
1.4 管理措施不到位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经费,我国城市排水设施普遍运维不到位,比如雨水口淤堵严重,雨水管渠多年未清掏导致过水能力大幅降低,导致本来标准就不高的设施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内涝。
浅谈低影响开发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也在我国各城市愈演愈烈。
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城市雨洪管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系统为根基,强调自然做功,倡导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城市低影响开发理念展现出强大的优势,本文介绍了低影响开发研究概况和现有技术。
关键词:城市内涝低影响开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扰乱了区域原有的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化区域的雨洪灾害增多,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使城市部分功能瘫痪、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低影响开发(LID)以维持或恢复区域开发前的水文机制为目标,通过措施降低洪峰流量、减少洪量、延长汇流时间,其作用效果与透水面积相同,起到较好的涝灾减灾作用,可对因城市化减少的透水率进行减灾作用补偿。
1、低影响开发简介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雨水管理与利用思维理念及工程技术方法,重点在于采用生态化的措施,如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尽可能从源头、分散式地维持城市开发建设过程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希望有效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道路不透水面积增加、土壤下垫面硬化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低影响开发是雨水综合利用源头化、生态化、综合化发展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是解决日益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的一大重要思想。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
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中国城市内涝问题看排水系统下水道发展的历史概况:下水道是一种城市公共设施,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该设备出现。
近代下水道的雏形源于法国巴黎,至今巴黎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
一般说来,下水道系统是用于收集和排放城市产生的生活废水以及工业生产上所产生的工业废水。
(城市降雨暂且算着城市废水)入夏以来南方诸多省市连降暴雨,连续强降雨让南方数十个城市内涝成灾。
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今年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原因,入夏以来,降雨量大,强降雨多发;一个是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速度太快,城市建设跟不上,一旦发生内涝,影响面和影响人口也越来越大;还有一个最需要我们反思的是,城市排水系统的脆弱性愈益凸显出来。
结合第二点看,那就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目前的排水设施的建设,从安全到交通,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的要求了。
在当代中国,有两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还算“先进”。
一个是青岛;另一个是千年不涝的江西古城赣州。
有城建专家说,青岛市老城区的排水系统是全中国最好的,而这最好的排水系统却是100多年前由德国人修建的。
只是可惜,我们没有学会德国人修下水道的技术,就匆匆忙忙地修建起了水泥化的森林。
而宋代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也没有学会,当代人只是在GDP和政绩的追逐中,努力地破坏着一些旧建筑,对于古建筑中的科学与人性,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近年来,城市大拆大建,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留有的自然空地少,对雨水吞吐不及,消化不良。
像武汉湖泊众多,原来暴雨时路面渍水很快进入湖汊,但现在湖边高楼林立,湖汊变成工地,甚至填湖建小区。
很多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的弊病在暴雨中暴露无遗。
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繁荣”和“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
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却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
相当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小,管道老化,形成严重的“肠梗阻”。
武汉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即排水能力为24小时内累计降雨100毫米,但每年都有七八次降雨大大超出这一标准。
我国城市大小排水系统构成与规划设计和内涝综合防治设计(精选合集)第一篇:我国城市大小排水系统构成与规划设计和内涝综合防治设计我国城市大小排水系统构成与规划设计和内涝综合防治设计摘要:本文对我国城市大小排水系统的构成与规划进行了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城市内涝综合防治的设计。
我国城市小排水系统组成通常包括调节池、雨水管渠、排水泵站等传统设施等;大排水系统组成通常包括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表通道、调蓄设施、地面的安全泛洪区域等。
在城市规划时,必须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借助GIS系统和模型,评估不同条件下降雨洪涝,确定洪涝风险严重的区域,并提出内涝综合防治设计,包括构建渗蓄排治用一体化的综合排涝系统、创新设计方法、排涝水量标准的提升、排涝水质标准的控制。
最后选择山西某县区位及排水特征为案例,简要对其大小排水系统的构成、规划设计、内涝综合防治的要点和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排水系统;内涝;规划设计;防治设计;给排水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B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logging in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ion and planning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 in China are studie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urban waterlogging in China is put forward.Our country city small drainage system which usually includes regulation pool, rainwater drainage pipe, the drainage pumping station and other traditional facilities;large drainage system composed of large underground facilities, usually including the surface discharge channel, storage facilities, ground safe flood area etc..In city planning, mus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topography andhydrological conditions, using GIS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rainfall and flood, determine the flood risk serious area, and put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f waterlogging control design,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ith infiltration row and drainage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s, to enhance the drainage water quantity standard and drainage water quality standards.The final choice of Shanxi County location and drainage features as an example, briefly the size of drainage system stru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logging points and effect analysis.Key words: drainage system;waterlogging;planning and design;control design;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1引言近年来,河道行泄能力因城市建设占用行泄通道而持续降低,导致雨水调蓄能力不断减[1-3]弱,严重破坏了水循环系统,使地表径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