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机械效率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6.04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节机械效率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三功之间的数量关系。
2.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并能用机械效率公式准确计算。
3.知道机械效率取值范围及原因。
【预习生成】知识回顾:(要求: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每空0.5分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物体要作用,二是物体要在方向上通过一定的。
2.功等于与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______。
即W用机械 ____W不用机械.4.光滑程度相同的斜面,越平缓越______(省力或费力)。
【新知探究】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时间20分钟每空 0.5分我们学校的学生宿舍楼正在建设中,现在需要把100N重的沙子运到6m高的楼上, 利用P107页的三种方法向宿舍楼上运沙子,按表中要求通过计算回答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最不好?并说明理由。
问题:1.本图中我们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方法二为例:A.那么为了完成目的而做的功是对_____做的功。
这部分功等于______________J。
B.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多做的功是对_______做的功。
这部分功等于__________J。
C.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人所做的总功是对____和______做的功。
这部分功等于______J。
结合108页内容总结:有用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外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1.甲用桶从井中提水其中对__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是__________。
2.乙从井中捞水桶,桶中带有半桶水,则对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总功。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和提高方法。
3. 实例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计算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区分。
2. 知识讲解:(1)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解释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
(2)讲解机械效率的性质,如: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讲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以及如何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结果分析滑轮组的工作性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其工作性能。
答案:根据滑轮组的实验数据,计算出机械效率,分析滑轮组是否高效。
2. 题目二:思考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答案:根据讨论成果,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滑轮的数量、减小摩擦等。
§12.3 机械效率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
知道械效率总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4.会测斜面和滑轮的机械效率复习回顾1.功的两个要素:、。
2.功的计算公式:。
自主学习演示:在右图所示的实验中,要把G=200N的重物,提升5m,可以有两种方法,方法1:直接用手提升,F1=N ,所做的功W1=Gh= J;方法2:借助一个重G动=20N的动滑轮,提升该重物,则 F2= N,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m,拉力F2做的功是W=F2S= J。
两次拉力所做的功一样吗?为什么?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即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用W有表示。
2.额外功:对人们无用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即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所做的那部分功。
用W额表示。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叫总功。
用W总表示。
W总=W有+W额4.机械效率图1 图2 例:工地上要把100N的沙子运上三楼,可以用三种方法,如图所示:(1)三种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把 N的沙子提升到3楼。
(2)提升到3楼,升高了 m。
把沙子提升到三楼对人们有用的功为 J。
这些功叫。
(3)提升沙子的同时,也做了一些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一些功。
这些功叫。
在1、2、3种方法中,除了把沙子提升6m所做的功外,还做了那些功。
①克服做功;克服做功;②克服做功;克服做功;③克服做功;克服做功。
从以上三种情况可以看出,额外功的产生主要是克服和做的功。
(4)三种不同方法,做的有用功 (相同或不相同),都是 J.方法1中,所做的额外功为 J,总功为 J;方法2中,所做的额外功为J,总功为 J;方法3中,所做的额外功为 J,总功为 J。
根据以上分析,第种方法更好一些。
理由是。
在有用功一定的情况下,人们总希望额外功越越好,即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少越好,物理学中,把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
用字母表示,公式表示为:η=W 有用W总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_________功总小于_________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12.3《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
2. 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能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深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运用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使用绞车提升重物,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介绍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计算机械效率。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板书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7.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绞车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
(2)解释为什么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计算一个斜面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并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2. 答案:(1)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100%(2)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因为总有额外的能量损失,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摩擦力、减小空气阻力、提高提升速度等。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3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仪器】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
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如果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第三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总·h=690J第二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总·h=780J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1)W2=G总·h=3120J(此处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安排上面计算顺序的目的。
困惑一:需要计算楼梯的长度吗?提示学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动不做功,再竖直升高做功。
困惑二:人的体重该不该算上?)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4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篇一1、有用功:2、额外功:3、总功:4、机械效率:①定义:②表达式:③理解、强调:练习题分析,作图,说明,草稿等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机械效率篇二如何实施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机械效率”是人教社根据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而修订的初中物理第一册最后一章第三节内容。
它是学生在对“力”、“力和运动”、“功和功的原理”等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比较综合的一节,且有所扩展,涉及到一定量的计算,在实际中有重要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应的体现。
因而,本节内容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因学生缺乏对“机械”的感性认识而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大纲》也提出了“理解”的较高的教学要求。
由于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其本质缺乏认识,“功的原理”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学生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机械效率”时也必然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对几种“功”的表现形式、实质意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有相应的困难。
学生们虽然对物理的学习也有近一年的时间,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理解能力,但他们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仍然较低,对事物的认识仍主要借助于感性认识,需要靠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理性认识的建立和知识的获得,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智能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突出“以学生为本”,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上,要定位在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通过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和过程方法,感悟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从而产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人与人团结合作、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情感态度。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相互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能正确认识几种功的表现形式,能利用机械效率解决有关问题。
第三节机械效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并会进行相应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以及它在生活中的意义。
2、能力与方法:会利用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进行应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往楼上运大米选择不同的方法,认识到生活中的任何事都讲求效率,尤其是学习方面,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二、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现实情况当中机械效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现实情况中机械效率地计算三、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功的必要因素,往上提升重物和水平拉动物体时所做的功➢提出问题: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往楼上运大米,哪种方法好➢出示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及所要达到的能力➢有用功和额外功●实验探究“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引导学生归纳结论: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省功,而且要费功。
1、有用功(W有):为了达到工作目的,直接对物体所做的功。
2、额外功(W额):为了达到工作目的,我们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等因素影响,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W总):动力所做的所有功,即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三者关系:W总= W有+W额5、推论:因为有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而且要费功➢讨论运大米问题,学生回答1、对做的功是有用功,W有=;2、第一种方法中,做的功是额外功;3、第二种方法中,做的功是额外功;3、第三种方法中,做的功是额外功;结论:这三种方法中,第种方法所做的额外功最少,因此应选用第种方法。
➢机械效率(η)●观看课本中视频及内容,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公式:。
●课堂讨论(学生演板,教师点拨)1、机械效率的单位是什么?2、机械效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吗?为什么?3、往高处提升重物,有用功如何计算?水平移动物体,有用功如何计算?4、总功如何计算?5、额外功如何计算?➢课堂反馈练习1、计算第一个实验中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2、自学教材中的例题3、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N的货物提高4m,起重为什么做的有用功是多少?如果额外功是966J,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起重机所做的额外功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本节小结,归纳知识点➢布置作业(导学案的课后巩固)➢教学反思。
8年级物理下册学案学习历程一、有用功和额外功1.分析下列方式做功对象2.定义:有用功:额外功:总功:随堂练习1当你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你克服桶重做的功是;你对水做的功是;如果桶掉进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上一些水,这时你克服桶重做的功是;你对水做的功是。
(填“总功”“有用功”或“额外功”)3.算一算:以上各情况下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沙土重100N,桶重20N,体重400N,口袋重5N,动滑轮重10N,层高3m)方式一方式二方式三对土做功对人做功对小桶做功对口袋做功对滑轮做功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二、机械效率1.机械效率公式:2.自主学习例题,计算上面三种方式的机械效率,填入上表。
3.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1)如何组装滑轮组?(2)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分别如何计算?(3)需要测量哪几个数据?(4)测量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5)如何测量吊起不同物重的机械效率(6)实验操作中如何分工数据表格:数据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随堂练习2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效率高的机械省力B.机械效率低的机械,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小C.机械效率高的机械,有用功做的多D.机械效率可以达到100%作业与检测课后检测1、两台机械,甲机械效率为80%,乙机械效率为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机械一定比乙机械省力B、乙机械一定比甲机械省力C、甲机械做的有用功一定比乙机械的多D、有用功相同时,乙机械所做的总功多2、采取下述哪种措施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A、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B、总功一定,增大额外功C、有用功一定,减小总功D、额外功一定,减小有用功3、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200N的货物匀速提高4m,所用的拉力是125N,则有用功是 J,总功是 J,这个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4、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甲、乙、丙所示。
《机械效率》教案(5篇)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加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洁的科学探究规划和试验方案。
说明与建议1、有用功和总功首先让学生看课本图14.4-1,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然后争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可能对其次、三两种方法的区分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留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状况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想想议议这里意在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
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盼望额外功少些。
杠杆、起重机、电梯等全部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
通过争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
3、机械效率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懂得机械效率的意义,在叙述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后,应强调指出,使用机械做功,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行避开地存在摩擦等缘由,额外功是不行避开的。
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
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行缺少的。
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铺张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
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盼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
不同机器这方面的差异,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给出机械效率的公式。
一台机器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这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机械效率的例题,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熟悉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
最终指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削减能耗,降低生产本钱,应对这个问题重视。
还可以让学生议议:除了用机械做功有个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没有效率问题,在更宽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个初步观念。
4、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工科思维,注重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这是否与摩擦有关?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2. 概念解释与示意图展示教师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在实际工作中所做的有用功与所消耗的总能量之比。
并通过示意图展示机械效率的概念。
3. 公式推导与计算练习3.1 教师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展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和数据,从中推导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2 让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结合实例,通过讨论与分析,探究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观点进行评价。
5. 实践操作与设计5.1 教师设计一个实践操作任务:利用给定的材料和设备,设计一个能够提高机械效率的简易机械装置。
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设计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效率。
5.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并介绍设计的装置。
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以促进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6. 归纳与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强调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机械效率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 提问与答疑教师在课堂结束前,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和解释。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示意图展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3节机械效率一、目标导引1、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3、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探究学习(一)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活动1:探究实验: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1、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的高度,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这两次拉力所做的功一样吗?为什么?展示评价1:1、有用功是指,用符号表示;2、额外功是指,用符号表示;3、总功是指,用符号表示;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二)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学习活动2: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2、物理学中把叫机械效率,它的符号是,写作:,常用来表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是。
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列越大,说明机械效率。
3、总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则η又可以表示为。
说明:①η为一比值,没有单位(目前为止我们所学过的,唯一没有单位的物理量);②在实际中,由于机械自重、摩擦等因素的存在,额外功W额外是一定存在的,即W额外>0 ,可见W有用< W总,所以η < 100%,只有在理想机械中,忽略机械自重、摩擦等因素时,这时W额外= 0 ,η= 100% 。
③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机械效率越大,做相同的有用功,需要的总功越少,机械能够更好地发挥效用。
η的高低是机械性能优劣、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示评价2:例题:如图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 N的货物匀速提高2 m,所用的拉力 F 是250 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三)探究: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学习活动3:仔细观察右图,如果要将重物提升上去,试着在图中画出两种绕法。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3篇)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二、教学重、难点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张图片。
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生成概念】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深化理解】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教学后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教学设计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3 节机械效率自主学习(自学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共用时8 分钟)壱、导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为什么机械率总小于1。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3.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并能用机械效率公式准确计算。
4.通过探究滑轮组机械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计划和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5.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二、自学并完成下列问题(探究交流自学课本38 页)1.有用功和额外功(1)甲用桶从井中提水,其中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是。
(2)乙从井中捞水桶,桶中带有半桶水,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做的功是额外功,是总功。
(3)总功等于,有用功用表示,额外功用表示,总功用表示,单位都是,符号;公式为。
2.机械效率(1)什么是机械效率:。
(2)计算机械效率的公式:。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
(4)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
共同研讨(举手回答上面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共用时8 分钟)通过学习我的疑惑是:。
1.已知有用功和总功W 总,如何求额外功W 额?2.已知机械效率ŋ和总功W 总,如何求有用功W 有及额外功W 额?3.你认为机械效率有单位吗?为什么?;有没有机械效率等于100%的机械?为什么?。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共用时8 分钟)做一做:【实验器材】滑轮组一个,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一个,细线一条,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个。
1.合作探究: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课本87 页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并完成下表。
试交流你的想法,然后进行操作。
2.探讨交流:(1)你在三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一样吗?。
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5篇)“机械效率”是人教社根据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而修订的初中物理第一册最后一章第三节内容。
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篇一: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组装滑轮组,掌握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能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观察、思维等能力,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滑轮组的绕线组装,2、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
理解S与h的关系。
3、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实验器材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刻度尺,钩码(或重物),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二、预习提问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步骤。
三、实验指导1、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
在测量中,弹簧测力计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
必须在拉动中读数。
为了避免实验时顾此失彼,同一实验组的同学要分工合作。
2、钩码上升高度的测量,可先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座面)的距离h1,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后,再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面)的距离h2那么h2-h1就是钩码升高的高度h 。
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钩码前后的高度h1、h2最好是整数。
3、弹簧测力计通过距离的测量,可以仿照测量钩码提升高度h的方法进行,或者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做个带色的记号,再拉弹簧测力计,量出记号到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这就是弹簧测力计通过的距离s 。
4、在实验中要求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的数据,不能凑数。
实验结束,要整理仪器,并放回原处。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复习和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优秀11篇《机械效率》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
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学策略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动力对绳子做功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吗?让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动力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物体做的功。
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
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
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机械效率》物理教案设计及教学实录2知识目标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5篇)《机械效率》教案篇一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2、会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的兴趣以及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亲身经历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生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板斜面、毛巾、玻璃、带钩的方木块、长方体铁块、砝码。
老师用实验器材:器材同上。
软件:Flash课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工人往高处搬重物时,一般会用什么方法?生:用木板搭成一个斜面,把重的东西推上去或拉上去。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生:因为斜面可以省力。
师:斜面这种省力的机械,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同学们都见过哪些斜面?生:盘山公路就是一个大斜面。
(大屏幕)师:还有吗?生:我们骑自行车上坡时,走S形路线会更容易一些。
也是利用了斜面可以省力。
师:这盘山公路像不像S形?师:桥梁的引桥也是一个斜面,而且桥面越高,引桥也越长。
(大屏幕)师:既然使用斜面可以省力,那能不能省功呢?生:不能。
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师:说得很好。
实际上使用任何机械都会不可避免的做一些额外功,这样使得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就是机械效率,我们用它来描述利用机械做功的效率,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它的省力情况与它的机械效率有什么关系吗?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提出问题: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2.3 机械效率
导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
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
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 •无论是否使用滑轮,钩码都被提升了,这部分功必须要做的,叫做______________ 功。
用_______ 表示。
若用滑轮组提升钩码,我们还不得不克服动滑轮本身所受重力以及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
而多做一些功,这部分功叫做___________ 功,用 ______ 表示。
2.有用功与额外功之 _______ 是总共做的功,叫做_________ 功,用 _______ 表示。
W总= ___ + __________
3.物理学中,将有用功跟总功的 __________ 叫做机械效率。
如果用n表示机械效率,那么有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用功一定时,减小额外功, ______________ 机械效率n。
如提升重物______________ 时,
_________ 摩擦,___________ 动滑轮的重力。
课堂导学
一、力
1 •无论是否使用滑轮,钩码都被提升了,这部分功必须要做的,叫做______________ 功。
用_______ 表示。
若用滑轮组提升钩码,我们还不得不克服动滑轮本身所受重力以及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
而多做一些功,这部分功叫做___________ 功,用 _______ 表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用功与额外功之___________ 是总共做的功,叫做功,用表示。
3.物理学中,将有用功跟总功的__________ 叫做机械效率。
如果用n表示机械效率,那么有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用功一定时,减小额外功,______________ 机械效率n。
如提升重物_____________ 时,
_________ 摩擦,___________ 动滑轮的重力。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外功一定时,增大____________ 功,如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重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关于机械效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功率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越省力
C.机械效率越低的机械,做的功就越少
D.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机械效率总小于1
2.如图所示,工人师傅用150N的力将重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1m在此过程中滑轮组
的机械效率是()
A.80%
B.62.5%
C.66.6%
D.20%
G
3.下列叙述中能够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A.增加有用功
B.减小机械间的摩擦
C.减小总功
D.使用最省力的机械
4.如图所示,用相同的滑轮不同的绕法提起相
同的重物, 匀速上升的过程中()
A.甲图省力,机械效率甲图大
B.甲图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
C.乙图省力,机械效率乙图大
D.乙图省力,机械效率一样大
… 甲乙
5.如图所示,工人利用动滑轮吊
起一袋沙的过程中,做了功,则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A.75%
B.66.7 %
C.33.3 %
D.25%
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 在物体
300J的有用功,100J的额外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1.有用、W t、额外、Ws o
2.和、总、W总。
W有. W
3.比值、
4.提高、一定、减小、减小。
课堂导学
1.有用、W<、额外、Ws。
2.和、总、W总。
W<、血
3.比值、
4.提高、一定、减小、减小。
5.有用、增大。
课堂练习:
1 . D。
2. C o 3. B。
4.B。
5. A。
10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