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71.50 KB
- 文档页数:7
他克莫司软膏与透明质酸凝胶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对比研究1. 引言1.1 疾病背景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油腻、瘙痒、红斑、痤疮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皮脂腺分泌过多引起的,导致皮肤毛细孔堵塞、细菌感染等问题。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局部光疗等。
外用药物治疗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透明质酸凝胶。
他克莫司软膏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脂溢性皮炎的症状。
透明质酸凝胶则是一种保湿、修复皮肤的物质,可以改善皮肤的水分平衡,促进皮肤修复和再生。
两者在治疗脂溢性皮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比较他克莫司软膏与透明质酸凝胶在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2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关键步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是通过口服药物或注射药物来调节患者的内分泌水平,减轻皮炎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
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局部治疗是指使用外用药物或外敷药物来直接作用于患处,减轻症状和改善皮肤状态。
常用的局部治疗药物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透明质酸凝胶。
他克莫司软膏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而透明质酸凝胶可以补充皮肤水分,促进修复和再生。
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结合使用是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常用方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注意饮食、作息等方面的调节,以达到最佳疗效。
2. 正文2.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比较他克莫司软膏和透明质酸凝胶在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中的疗效,以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面部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见症状包括皮疹、瘙痒和红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头皮脂溢性皮炎中医外治进展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头皮发炎、瘙痒、脂溢性皮炎等症状。
中医外治法对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将从中医外治进展的角度对头皮脂溢性皮炎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和生活习惯等。
中医认为,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气滞、湿热、血瘀等证候有关,主要病机是气滞不畅、湿热内蕴、血瘀阻滞,导致头皮毛囊和皮脂腺功能紊乱,引起头皮炎症和脂溢现象。
二、中医外治法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原则中医外治法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原则是清热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痒。
常用的外治方法包括中药外敷、针灸、艾灸、拔罐等。
中药外敷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药效深入、作用持久、不易产生依赖等优点,对头皮脂溢性皮炎有显著疗效。
三、中药外敷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常用方剂1. 皮炎平洗剂皮炎平洗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外敷剂,主要成分包括苦参、地榆、黄柏等,具有清热除湿、止痒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头皮脂溢性皮炎病情较轻者。
四、中医外治法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除了中药外敷外,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治疗还可以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艾灸、拔罐等。
针灸可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改善头皮血液循环,有助于加速头皮炎症的愈合。
艾灸和拔罐可以温通经络,祛除湿热,有助于改善头皮脂溢情况,缓解症状。
五、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和不足中医外治法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具有疗效显著、不易复发、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深受患者的喜爱。
中医外治法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
中医外治法对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方剂,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头皮脂溢性皮炎中医外治进展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头皮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头皮多油、瘙痒、脱屑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头皮脂溢性皮炎属于湿热内蕴、血瘀阻滞的范畴,可以通过中医外治疗法有效改善症状,加速痊愈。
本文将介绍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中医外治进展,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内外因素有关。
外因包括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等,内因则主要指个体体质和脾胃功能失调等。
在中医理论中,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湿热内蕴、血瘀阻滞两个方面。
湿热内蕴是指外邪侵袭,蕴结于体内,化火生热,热邪留滞,使得人体产生湿热之邪,蕴结于头皮,形成头皮多油、瘙痒等症状。
而血瘀阻滞是指湿热内蕴导致头皮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血液淤滞,加之瘙痒刺激,更加影响了头皮的血液循环。
在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清热化湿、活血祛瘀是治疗的关键。
二、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是指采用中药药膏、洗发液、按摩等外用治疗方法来改善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症状。
中医外治疗法可以起到清热化湿、活血祛瘀的作用,有利于改善病情,加速痊愈。
1.中药药膏中药药膏是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常用外治疗法。
具体做法是选择适宜的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辅料,制成膏状。
患者在用药前要先清洗头发,待头发风干后,取适量中药药膏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日1-2次。
中药药膏可以起到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缓解头皮瘙痒、脱屑等症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
2.洗发液洗发液是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日常护理的重要手段。
患者在选择洗发液时,建议选择中医药洗发液,因为其在洗发的同时还可以起到调理头皮的作用。
中医药洗发液中通常添加有薄荷、茶树等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作用的成分,能够有助于改善头皮瘙痒、多油等症状。
患者在使用时要注意按摩头皮,帮助洗发液渗透到头皮深层,达到更好的疗效。
头皮脂溢性皮炎中医外治进展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及中年人群,症状以头皮皮屑、瘙痒、红肿、脱发等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中医外治是头皮脂溢性皮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特点。
本文将从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中医认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中医认识中医学认为,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气血失调、湿热内蕴、毛囊口角堵塞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病因可以概括为外感风热、内蕴瘀热、火炽气逆、肝郁气滞等。
因此在治疗中,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祛风热、活血化淤、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作用。
中医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原则是清热、疏风、祛湿、舒筋络、滋润滑燥。
具体来说,首先要清热解毒,清除毒热之邪;其次要祛风散热,解散风热之邪;然后是滋阴润燥,滋养阴血;最后是舒筋络通,畅通人体经络。
中医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原则非常明确,这也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中草药洗发水中草药洗发水具有清热祛湿、舒筋络通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症状。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鸦胆子、地肤、马齿苋、大黄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的功效,能够改善头皮湿热状态,减轻瘙痒感,并有助于头皮局部的清洁和舒缓。
2. 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常见方法,可以使用中药膏剂或者中药水煎外洗的方式进行外敷。
常用的中药有黄柏、白鲜皮、葡萄籽等,这些中药具有燥湿祛热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头皮屑多、瘙痒等症状,促进头皮炎症的愈合。
3.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中医外治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患者的气血状况,改善头皮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头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常用的针刺穴位有百会、风池、太冲等,可以有效缓解头皮瘙痒、红肿等症状。
随着中医外治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刺疗法、中草药洗发水、中药外敷等方法在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引言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常见于头皮、面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
其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瘙痒、脱屑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和烦恼。
治疗脂溢性皮炎的药物选择广泛,其中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是常用的局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目前关于这两种药物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在治疗脂溢性皮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药物选择依据。
材料与方法1. 数据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章。
检索时间范围为从数据库建立至今。
手动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和学位论文,以确保完整性和准确性。
2. 纳入标准符合以下标准的研究将被纳入分析:(1)研究对象为脂溢性皮炎患者;(2)采用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治疗;(3)研究包括了两种药物的比较;(4)研究结果包括了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
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提取的数据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量、患者特征、治疗措施、疗效评价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等。
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络开发的Risk of Bias(RoB)工具进行评价。
4. 数据分析采用RevMan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对于临床疗效指标,采用相对风险(RR)和95%置信区间(CI)进行比较;对于安全性指标,采用绝对风险(AR)进行比较。
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探究潜在的异质性。
结果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最终纳入了10个临床研究,共计120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
6个研究采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4个研究采用地塞米松软膏治疗。
经质量评价,所有纳入的研究的RoB均较低。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他克莫司软膏组和地塞米松软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2,95%CI 0.95-1.09)。
中医药治疗脂溢性皮炎研究进展林锐辉【摘要】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生,与皮肤表面毛囊部糠秕孢子菌大量生长有关的皮肤病,属于中医“白屑风”、“面游风”和“纽扣风”的范畴.在临床上,脂溢性皮炎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治疗多用口服抗组胺药、消炎药、抗真菌药及B族维生素,一时见效,但容易反复发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脂溢性皮炎的中医临床研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报道,现就近年来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11【总页数】3页(P158,封3-封4)【关键词】脂溢性皮炎;中医药疗法;综述【作者】林锐辉【作者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佛山528200【正文语种】中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对“面游风”记载:“此证生于面上,出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流黄水;风燥盛者流血,痛楚难堪。
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
《外科大成·面部》:“面游风,初发微痒,次如蚁行,面目浮肿,更兼痛楚,由阳明雍热所致。
宜凉膈汤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白芷、牛蒡子之类,外敷祛风换肤之药”。
《外科真全》记载:“白屑风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
由肌热当风,风邪入毛孔,郁久血燥,肌肤失养,化燥症也。
”由此可见古代医学对脂溢性皮炎早有认识,认为该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加之外感风热之邪,风湿热邪蕴结肌肤,以致皮肤脱屑、糜烂、渗液。
风邪郁久化燥,肌肤失养,导致皮肤干燥、瘙痒、脱屑,反复发作。
董圣群[1]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湿热内蕴,蕴阻肌肤,肌肤失养,将该病分为风盛血燥型、湿热蕴结型、淤滞肌肤型。
在临床上辨证施治,取得良好效果。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治疗良方脂溢性皮炎又称脂溢性湿疹,是指在皮脂溢出部位发生的一种红斑、丘疹、干性或潮湿性油腻性鳞屑性慢性皮炎。
常分布于多脂区的皮肤。
好发于青壮年,与体质有关。
该病与脂溢性脱发的“油风”,皮脂溢出中“白屑风”的中医病名有相似之处。
【病因病理】一、西医目前尚不太清楚。
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生皮肤炎症改变,可能与皮肤寄生的菌群如卵圆形孢子菌、棒状杆菌、白色葡萄菌等引起皮脂的水解,产生较多的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性反应。
有的病人还可并发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造成渗出糜烂性皮炎的重要原因。
该病被称为传染性湿疹。
精神紧张能保使皮脂分泌增加与出汗过多,对本病不利。
此外,本病可能与激素、免疫、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二、中医中医认为渗出性油腻性鳞屑性病人,多为气血热盛,或肝热血瘀所致,渗出者多是湿热或毒热所致。
干性脂溢性鳞屑,多是血燥生风,阴虚生风所致。
【临床表现】脂溢性皮炎常开始于头部,以后逐渐蔓延面部、耳部、腋窝、前胸、后背与耻部等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
本病可分为干性与湿性两型。
1.干性脂溢性皮炎主要发生于头面部,有红斑、丘疹与干性糠状鳞屑的皮炎损害,可成大小不一的斑片,境界清楚,有瘙痒,皮损进一步扩大可在上述皮脂腺较多的部位都有皮炎片块,在前胸、后背的油腻样糠状鳞屑性斑片,类似玫瑰糠疹样斑片。
皮炎症状不明显,仅是头皮屑增多,瘙痒者可称头皮单纯糠疹。
2.湿性脂溢性皮炎主要发生在妇女的头皮部位,开始为瘙痒,有红色丘疹与渗出性油腻性痂皮斑片,可迅速蔓延至全头皮肤、面部、颈部与四肢。
病情急骤,局部淋巴结肿大,头皮部由于痂皮与头发紧紧凝结在一起,故痂皮脱落时可有成片的头发脱落,类似斑秃样皮损。
少数病人可由脂溢性皮炎而蔓及全身而发生红皮病改变。
头皮部脂溢性皮炎可有剧烈瘙痒,往往是并发毛囊炎所引起,故在头皮上有结痂性毛囊性小丘疹。
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可发生脂溢性脱发、痤疮或酒渣等皮损。
石棉状糠疹,多发生在青年男女,在头皮的头顶区与前头额区头发较稀疏,头皮是大片的淡白色糠状鳞屑,边缘明显,不瘙痒。
头皮脂溢性皮炎中医外治进展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头皮炎症,主要由脂腺过度分泌导致头皮油脂过多而引起,常见症状包括头皮瘙痒、红肿、脱屑等。
中医外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头皮健康。
以下是头皮脂溢性皮炎中医外治的进展。
中医外治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方法多种多样。
中医外治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治疗。
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包括中药外用、艾灸、拔罐、针灸等。
中药外用主要是使用中药制剂直接涂抹在患处,能够起到消炎、抗菌、镇痒等作用。
艾灸是将艾绒点燃,然后将其靠近头皮,通过药性渗透达到治疗的效果。
拔罐主要通过负压的作用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加速头皮新陈代谢。
针灸则是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方式来治疗头皮问题。
中医外治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效果显著。
许多临床研究和报道都表明,中医外治对头皮脂溢性皮炎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外用能够减轻病情,减少瘙痒和脱屑的症状,从根本上改善头皮健康。
艾灸和拔罐则能够改善头皮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头皮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经络、平衡气血,达到改善头皮炎症的效果。
中医外治头皮脂溢性皮炎需要综合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虽然中医外治对头皮脂溢性皮炎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单独使用并不能完全根治疾病。
患者还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适当保持头皮清洁,并可以结合中医内治等方法,综合治疗。
中医外治是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有效方法,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恢复头皮健康。
中医外治的方法多样,并且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仍需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全面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
希望这些进展能为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患者提供参考,尽早恢复健康。
脂溢性皮炎外用药物治疗进展作者:邓思涵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0年第7期邓思涵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410005【摘要】脂溢性皮炎的外用药物治疗原则为去脂、消炎、杀菌、止痒,主要治疗药物有抗真菌药物、改善皮肤屏障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糖皮质激素由于副作用较大,易产生激素依赖,临床应用较少。
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显著,卡泊三醇、烟酰胺和透明质酸治疗脂溢性皮炎也有所进展。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外用药物;治疗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一种常见于头面、胸背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马拉色菌定植、脂质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及个体易感性相关。
脂溢性皮炎易反复发作,难于治疗,可出现红斑、脱屑、瘙痒等临床表现。
其治疗方式主要是纠正饮食和睡眠,外用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如强脉冲光治疗。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效果可靠,方便安全,患者依从性高,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主要介绍脂溢性皮炎的外用药物。
1 抗真菌药物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脂溢性皮炎与糠秕马拉色菌的过度增殖密切相关[1],因此外用抗真菌药物是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
临床中使用的抗菌药物有酮康唑、环吡酮胺等。
舍他康唑是一种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抗炎活性强,可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增加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抑菌作用。
Lotti and Goldust等人比较了舍他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效果,结果显示舍他康唑的治疗效果和耐受性均优于抗菌药物克霉唑和酮康唑。
Goldust等人还比较了舍他康唑和吡美莫司、氢化可的松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疗效,结果表明2%的舍他康唑乳膏与1% 氢化可的松乳膏和1%吡美莫司乳膏对于SD的治疗效果相似, 可作为SD治疗的糖皮质激素的替代药物。
2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是临床常用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脂溢性皮炎诊治进展脂溢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发病多集中在婴儿、青少年及50岁以上成年人,因其多发于患者的颜面部及头皮等暴露部位,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对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标签:脂溢性皮炎;治疗;诊断;进展脂溢性皮炎(S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不明原因的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1-2],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发生于面部时常累及眼睑缘、眉弓、鼻唇沟等区域。
临床上以红斑、鳞屑伴不同程度的瘙痒为其主要表现,重者可伴有渗出和继发感染。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其皮损形态及其严重程度可有较大的差异。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脂溢性皮炎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高达1%~3%,尤其在男性中更为多见。
脂溢性皮炎发病年龄有集中在婴儿、青少年及50岁以上成年人的趋势[3-4]。
由于脂溢性皮炎易发生于颜面部及头皮等暴露部位,给患者的容貌、心理及日常生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就脂溢性皮炎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1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表现脂溢性皮炎依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将其分为出现炎症的脂溢性皮炎和非炎症性的头皮屑两种。
前者是指头部、颜面中央部和上背部等脂溢部位出现油腻性鳞屑,且同时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油腻性鳞屑及红斑,一般会扩展到发际边和耳后,可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的瘙痒。
而非炎症的头皮屑则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轻重不等的头皮鳞屑的异常增多,呈糠样鳞屑,不伴有头皮的炎症反应。
脂溢性皮炎发于面部的,常可累及眼睑缘、眉弓、鼻唇沟及胡须区域,临床表现以油性屑和红斑为主。
睑缘炎则临床表现为眼睑边缘红斑及白色的鳞屑,症状会随着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脓疱,甚至溃疡。
发于躯干部的脂溢性皮炎临床表现为在皮脂溢出部位及间擦部位可见在红斑基础上油性屑,同时可伴有或不伴玫瑰糠疹样皮损。
特殊性的脂溢性皮炎临床表现仅为慢性睑缘炎,或仅可见慢性外耳道炎,部分病例可因皮疹发展而成红皮病。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外用药物治疗进展【摘要】SD在皮肤科是一种常见病症,归属于慢性丘疹鳞屑性炎症,发病后,可累及到头皮、面颈部以及躯干各处的皮肤区,又以头皮为高发病区,疾病的治疗除饮食、对症处理之外,外用药物进行去脂、杀菌、抗炎以及止痒也非常重要。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SD的发病机制,并对该疾病的外用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发病机制;外用药物SD在生活中非常多见,发病后,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皮肤外观,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以油性皮肤发病率较高。
当前临床治疗该病,将重点放在的去脂、消炎、杀菌以及止痒方面,以外用药物为主,如抗真菌药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以及抗炎药物,且不同的药物所取得的疗效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1-2]。
1.脂溢性皮炎发病机制脂溢性皮炎(SD)是临床公认的一种难治性皮肤病,病情容易反复,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头皮发病者,症状为头皮屑增多合并瘙痒,对个人形象与心理压力影响较大[3]。
当前,关于SD具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还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已有诸多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免疫、脂质、表皮屏障功能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均可能有相关性,而皮脂中的成份异常与皮分泌量过高是引发SD的基础因素,于此基础上,马拉色菌的数量会持续增多,最终引起引发局部炎症[4]。
1.马拉色菌因素目前,已有诸多学者研究了马拉色菌和SD的关系,并证实二者确有关联,有学者采用胶带法,于患者的面颊近鼻翼皮损严重处取样本,于高倍镜下对马拉色菌密度进行检查,发现患者的SD越严重,其马拉色菌的密度也就越高,二者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且在SD患者的炎症改善后,马拉色菌密度呈降低趋势,疾病复发之后马拉色菌则再次上升,这一研究结果与临床抗马拉色菌治疗之后,SD患者的疾病症状得以有效改善的结果基本一致[5-6]。
马拉色菌属于亲脂性较高的一种厚壁孢子菌,糖基水解酶极入,无法利用降解的碳水化合物进行生长,有研究显示[],M.globosa与M.restricta可以编码且分泌产生多种酯酶,让其利用分解皮脂腺形成的皮脂在人类皮肤生存与繁殖。
DNA damage critical in skin cancer etiology.Science1999;285: 898-900.17Ljungman M,Zhang F.Blockage of RNA polymerase as a possible trigger for u.v.light-induced apoptosis.Oncogene1996;13:823 -831.18Afaq F,Adhami VM,Ahmad N.Prevention of short-term ultra-violet B radiation-mediated damages by resveratrol in SKH-1 hairless mice.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3;186:28-37.19Pennati M,Binda M,Colella G,et al.Radiosensitization of hu-man melanoma cells by ribozyme-mediated inhibition of survivin express ion.J Invest Dermatol2003;120:648-654.20Singh RP,Agarwal R.Flavonoid antioxidant sil ymarin and skin cancer.Antioxid Redox Signal2002;4:655-663.21Dhanalaks hmi S,M allikarjuna GU,Singh RP,et al.Dual efficacy of silibin in protecting or enhancing ultraviolet B radiation-caused apoptosis in HaCaT 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s.Carcinogen-esis2004;25:99-106.(收稿:2005-07-11 修回:2005-10-13)脂溢性皮炎研究进展施仲香 综述 赵天恩 审校 摘要 脂溢性皮炎(SD)或头皮屑临床常见,过去被认为是发病机制不同的两种疾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头皮屑属轻型脂溢性皮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面部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油脂分泌过多、皮肤泛红、粉刺等症状。
该病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环境因素等有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增加,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
目前,针对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内服药物、激光治疗等,但效果参差不齐,且易出现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抗性。
寻找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势,以及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传统治疗的差异。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和总结,探讨其在面部脂溢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面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患者的康复和治愈提供更好的帮助。
1.3 研究意义面部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油脂分泌过多、毛孔扩大、皮肤泛红、瘙痒等症状。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但是存在着治疗周期长、疗效不稳定、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不仅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缩短治疗周期,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和西医药的科学调配,更准确地解决患者的病因和症状,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皮肤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特征为皮肤发红、潮湿、瘙痒、脱屑及蜕皮。
它通常出现在头皮、面部、耳朵、眉毛及胸部等部位,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困扰。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且容易复发。
目前,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被广泛应用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中,两者均具有抗炎、镇静、抗过敏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皮肤炎症症状。
关于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研究尚不多见,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往往缺乏相关依据。
有必要开展一项meta分析,系统评价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比较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在治疗脂溢性皮炎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选择。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特征是皮肤油脂分泌过多,引起慢性炎症和瘙痒。
在临床实践中,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都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两者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优劣仍有待探讨。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比较这两种药物在脂溢性皮炎治疗中的表现,为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建议,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 正文2.1 研究方法来源于调查问卷和文献分析。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文献筛选:首先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包括对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进行收集和整理。
2. 数据提取:对筛选出的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提取和整理,包括样本数量、研究设计、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等内容。
3.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比较、安全性评价等内容。
2.2 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10项关于他克莫司软膏和地塞米松软膏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试验,涵盖了1056名患者。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脂溢性皮炎研究进展
作者:施仲香, 赵天恩
作者单位: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济南,250022
刊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LEPROSY AND SKIN DISEASES
年,卷(期):2006,22(6)
被引用次数:9次
1.Danby FW;Maddin WS;Mangesson LJ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ketoconazole 2% shampoo versus selemum sulfide 25 % shampoo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dandruff[外文期刊] 1993
2.Gueho E;Midgey G;Guillot J The genus Malasiezia with description of four new species[外文期刊] 1996
3.Ashhee HR;Ingham E;Holland KT The carriage of Malasseala.vars A,B and C in patients with
pityriasis versicolor,seborrhoeic dermatitis and controls[外文期刊] 1993
4.Gupta AK;Batra R;Bluhm R Skin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Malassezia species[外文期刊] 2004
5.Mirza SH;Khan MA;Muhammad Ahsan-ul-Haq Role of malassezia yeast (pityrosporum) in seborrhoeic dermatitis (sd) 2005
6.Tajima M Malassezia species in patients with seborrheic dermatitis and atopic dermatitis[外文期刊] 2005
7.Gee BC Seborrhoeic dermatitis 2004
8.Gueho E;Faergemann J;Lyman C Malassezia and trichosporon,two emerging pathogenic basidiomycetous yeast-like fungi 1994(Suppl,1)
9.Neuber K;Kroger S;Gruseck E Effects of Pityrosporum ovale on proliferation,immunoglobulin
(IgA,G,M)synthesis and cytokine (IL-2,IL-10,IFN gamma) produc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seborrhoeic dermatitis 1996
10.Parry ME;Sharpe GR Seborrhoeic dermatitis is not caused by an altered immune response to Malassezia yeast[外文期刊] 1998(2)
11.Gupta AK;Nicol K;Batra R Role of antifungal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seborrheic dermatitis 2004
12.Hay RJ;Brown G Dandruff and seborrhoeic dermatitis:causes and management 1997
13.Vena GA;Micali G;Santoianni P Oral terbinaf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site seborrhoic dermatitis:a multicenter,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2005
14.Starova A;Aly R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iclopirox olam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borrheic dermatitis[外文期刊] 2005(2)
15.Squire RA;Goode K A randomised,single-blind,single-center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comparativ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ampoos containing ciclopirox olamine (1.5%) and salicylic acid (3%),or ketoconazole (2%,Nizora1)for the treatment of dandruff/seborrhoeic dermatitis[外文期刊] 2002
16.Aly R;Katz HI;Kempers SE Ciclopirox gel for seborrheic dermatitis of the scalp[外文期刊]
2003(Suppl 1)
17.Pierard FC;Pierard GE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ketoconazole + desonide gel combin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seboribeic demmtitis[外文期刊] 2002(4)
18.Pierard FC;Pierard GE;Arrese JE Effect of ketoeonazole 1% and 2% shampoos on severe dandruff and seborrhoeic dermatitis:clinical,squamometric and mycological assessments[外文期刊] 2001(2)
19.Mayser P;Argembeaux H;Rippke F The hair strand test a new method for testing antifungal effects of antidandruff preparations 2003
20.Sei Y Seboribeic dermatitis-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value of diferent drugs[外文期刊] 2003
21.Pirkhammer D;Seeber A;Honigsmann H 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ATL-01) phototherapy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seborrhoeic dermatitis[外文期刊] 2000
22.Ling MR Topical tacrolimus and pimecrolimus:future directions[外文期刊] 2001
23.Sauder DN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emerging role of immune response modifier therapy in dermatologic conditions[外文期刊] 2004(Suppl 3)
1.梁尚财.郑红伟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170例[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6,26(9)
2.赵颖.章强强马拉色菌相关疾病的现状与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4)
3.李远红.何焱玲脂溢性皮炎诊治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4)
4.陈淑君头皮屑的发生及其细胞因子的测定[学位论文]2004
5.袁绍辉.张宏.陈俏玲.曾翰翔.巢和安.吴赤蓬热带、亚热带四地区青少年脂溢性皮炎的现患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12)
6.张浩.冉玉平.李丽娜.向耘.ZHANG Hao.RAN Yu-ping.LI Li-na.XIANG Yun脂溢性皮炎致病因素中马拉色菌致病作用的系统评价[期刊论文]-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4)
7.钱春梅清肺法治疗脂溢性皮炎160例[期刊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2)
1.杨子良.钱齐宏.骆丹.陈爱明.王淼淼.闵玮热淋清颗粒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美容医学2014(6)
2.张颖鹏.李春明.任诗峰.梁斌慧吡硫翁锌气雾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期刊论文]-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1)
3.沈宇弘.周敏脂溢性皮炎中医药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8)
4.辛天伟复方甘草酸甘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2(12)
5.王淑香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学 2011(11)
6.付蓉.夏志刚.李元文.赵宝明自制香柏波外用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8(6)
7.原凡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医药 2010(21)
8.韦克基脂溢性皮炎诊治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医药 2012(8)
9.彭圣炽.李大铁.徐芳射频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9(1)
引用本文格式:施仲香.赵天恩脂溢性皮炎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