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云图中热带风暴云区的三维绘制技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03.78 KB
- 文档页数:4
三维重建技术在风电场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
风电场作为风能发电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和规划十分关键。
如何高效地完成风电场的建设和规划?三维重建技术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二、三维重建技术概述三维重建技术指通过获取一定量的图像或数据,利用计算机处理方法得到一个可视化的三维模型,是一种多学科的交叉技术。
目前,三维重建技术主要分为以下数种方式:1. 图像法:通过相机的拍摄或者遥感卫星等观测装置的数据,提取其中的特征信息,然后计算重建三维模型。
2. 雷达法:利用高频率的电磁波信号,扫描并测量周围物体,根据反射信号和相对速度来重建三维图像。
3. 激光扫描法:通过激光束对物体进行扫描和测量,产生对物体表面的点云数据,然后对点云进行处理,得到三维模型。
三、三维重建技术在风电场建设中的应用风电场建设和规划需要高精度的空间信息以及地形和地貌特征。
传统的手工测量和绘制方法费时费力,而且难以保证精度。
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快速获取高精度的三维模型,能够极大地提高风电场规划和建设的效率。
下面介绍三维重建技术在风电场建设中的具体应用:1. 地形测量:利用图像法、雷达法以及激光扫描法,可以快速获取风电场区域内的地形高程信息、地貌特征、土地利用情况等,对于风电场选址、道路、电缆敷设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机组安装和维护:在风电场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机组的安装位置和朝向十分重要。
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精确测量风场中的机组位置和方向,进而为机组的安装和维护提供准确的依据。
3. 展示和推广: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制作风电场模型,实现了对于风电场整体形态和布局的模拟演示。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以对风电场进行沉浸式的体验,从而提高风电场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推广效果。
四、三维重建技术的局限性三维重建技术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算法复杂性: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图像处理,算法复杂性很高。
测绘技术中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详解在当今科技发展飞速的时代,测绘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作为测绘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与探讨。
一、三维建模技术的概述三维建模技术是将三维空间的物体表达出来,使得其可以以数字化形式被处理与呈现。
这一技术主要通过测量与计算的手段,实现对真实世界中物体的精确建模。
三维建模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工程等领域,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更加直观、准确的空间信息。
二、三维建模技术的应用1.土地资源管理在土地资源管理中,三维建模技术可以精确地表达地形地貌,帮助规划者更加科学地设置用地分区,并提供土地利用方案。
例如,通过三维模型,可以模拟不同建筑高度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决策依据。
2.城市规划设计三维建模技术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通过激光测量、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影像,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处理,可以实现城市的精确表达与模拟。
这不仅可以为城市规划师提供直观的空间信息,还可以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模拟实验,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帮助建筑师更好地理解设计方案。
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建筑师可以将设计方案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业主或相关方,使其更好地理解并提出意见。
此外,三维建模技术还可以进行结构分析,实现对建筑物在不同载荷下的性能评估,为建筑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三、可视化技术的概述可视化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等方法,将数据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人们可以直观、清晰地理解数据。
可视化技术主要通过图形、动画、虚拟现实等手段,提供更直观的信息展示与交互方式。
四、可视化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可视化是将地理信息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数据。
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组网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组网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目录:一、引言二、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发展背景三、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四、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三维组网技术五、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应用研究1. 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2. 气象观测和研究3. 航空航天和军事应用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七、结论一、引言天气雷达是一种用于探测和跟踪大气中降水和云的仪器设备,它在气象、水文、环境等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一代天气雷达逐渐成为气象监测和预报的主力装备。
二、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发展背景传统的天气雷达在观测效果、分辨率和定量化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新一代天气雷达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能够实现更高精度、更精细的观测和分析。
三、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新一代天气雷达主要基于雷达原理和散射原理进行观测和分析。
利用雷达波束辐射与大气中的降水或云粒子发生散射,通过接收雷达回波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关的气象参数。
四、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三维组网技术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三维组网技术是指通过多个雷达站点的组网配置,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三维观测。
通过雷达站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融合,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目标区域的天气信息。
五、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应用研究1. 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新一代天气雷达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天气信息,对于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雷达回波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降水强度、降水类型和风暴路径等信息,为预报人员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2. 气象观测和研究新一代天气雷达的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能够对大气中的微小颗粒进行观测和研究。
通过对云和降水的观测,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气象学、云物理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航空航天和军事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在航空航天和军事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提供对天气条件和风暴活动的实时监测,对飞行安全和军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OSG的风场三维数据可视化研究摘要:为了研究三维流场数据的可视化方法,本文应用fluent软件对三维流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网格数据求解分析,然后基于OpenSenceGraph(简称OSG)图形系统在C++平台上,对分析的三维流场网格数据进行科学存储、可视化映射、绘制,完成可视化的后处理,最终实现了三维流场数据的可视化。
本文应用了矢量线的方法,并在实际风场三维数据上也得到了验证,研究对三维流场特征等有效信息的获取及可视化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可视化;流场;OSG;三维数据;网格数据引言科学计算可视化是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综合应用于计算机的学科,实现数据实时处理和显示、数据交互处理及计算结果的后处理等。
然而,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大,有效数据的利用率越来越低,甚至低于10%。
因此,数据场的可视化就成为了工程软件后处理的重中之重,它能把有效的数据直观清晰的展现出来,更易于总结和发现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本文是以风场为例研究流场可视化的基本方法,当气流经过旋转的风力机时,由于动能的转移,会在下游形成风速下降的尾迹区致一些风力机处在其他风力机的尾迹中,尾迹附加的风剪切和湍流结构会影响下游风力机的疲劳载荷、使用寿命和结构性能,减少风力机的输出功率,影响整个风电场的总输出功率进,因此,对风场的可视化有利于对尾流的影响作更加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简述了一种将风吹过风能发电机产生的尾流可视化出来的基本方法,并能通过3D投影仪、3D眼镜等外设沉浸在虚拟的三维风场环境中,实现了基本的人机交互。
1.三维数据可视化流程图1 三维数据可视化流程①数据生成是由计算机数值模拟或测量仪器产生的数据。
计算机数值模拟的结果形成数据文件,文件格式由科学计算机来定义。
因此是已知的,可以比较方便地输入计算机。
②数据的精炼与处理,对原始数据需要精炼和选择,对影响可视化的效果的需要进行处理。
采用四面体或六面体体元的方法将复杂的数据组织起来,使之与规则的计算空间建立意义映射的关系。
基于卫星云图的气象预测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预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而基于卫星云图的气象预测技术无疑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本文将探讨该技术的应用和局限性,并探索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
一、基础介绍卫星云图是一种根据卫星通过地球大气圈时所捕捉到的云图来预测天气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让气象学家们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天气,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规划生产和生活。
目前,卫星云图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气象预测中,并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二、卫星云图的优势相比传统气象预测技术,基于卫星云图的气象预测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这种技术可以覆盖广阔的区域。
卫星可以扫描广阔的气象区域,帮助气象学家们获得更广泛的天气数据。
其次,基于卫星云图的气象预测技术可以实现实时更新。
气象学家们可以随时通过这种技术来获取最新的天气数据,并对未来的天气进行预测。
此外,卫星云图技术还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为了减小误差,该技术采用的是多个卫星相互搭配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气象学家们更好地预测天气状况,并减少因天气预报不准确而造成的损失。
三、卫星云图的不足虽然基于卫星云图的气象预测技术有着诸多优势,但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该技术在预测未来天气时,难以考虑到一些难以捕捉的因素,例如地形和生物影响。
其次,该技术在处理气压等天气预测要素时,难以保证绝对精度,这也将导致预测误差。
另外,随着卫星云图技术的不断推进,气象学家们还可能面临着大数据处理问题。
过多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处理速度变慢,这会对实时预测产生不利影响。
四、解决方案针对基于卫星云图的气象预测技术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解决方案,以提高预测准确性。
首先,气象学家们可以结合其他气象预测技术,例如气象探空和气象雷达,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此外,他们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处理预测数据,提高准确性和效率。
未来,气象学家们还可以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方案,并结合多种技术,以实现更为精准的气象预测。
地震三维灾情影像图生成技术系统研究马霁;陈化然;何宇飞;刘晓灿;李金垚;贺同江;邱虎【摘要】本文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相结合, 建立三维矢量数学模型, 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 形象化地描述灾区的受灾状况和受灾程度, 对三维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可视化管理, 实现快速查询、检索、显示、输出、统计、分析及三维可视化, 为基于地理信息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一个真三维的立体可视平台, 为地震应急决策部门进行灾害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三维可视化仿真环境系统.【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和决策;三维模型;可视化【作者】马霁;陈化然;何宇飞;刘晓灿;李金垚;贺同江;邱虎【作者单位】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天津市地震局,天津,300201;天津市地震局,天津,300201;天津市地震局,天津,30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6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害评估结果是领导、决策者非常关心的内容,也是领导指挥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能够科学指导救援人员的抢救工作。
因此,研究和开发“三维灾情影像图显示系统”,一旦发生地震,就可以根据对地震灾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生成灾区地震前后的三维景观图,并将重要地物在地图上快速标识,非常直观。
对比地震前后的三维景观图,可以得到重点建筑物破坏情况的各种数据,并直接在影像图中进行标示,这不仅对科学制定应急救援对策和抗震救灾计划十分有用,而且可以指导灾区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相结合,建立三维矢量数学模型,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区的受灾状况和受灾程度,对三维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可视化管理,实现快速查询、检索、显示、输出、统计、分析及三维可视化,为基于地理信息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一个真三维的立体可视平台,为决策部门进行灾害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三维可视化仿真环境系统[1-2]。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基础过关练题组一遥感技术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东经103.82度,北纬33.20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此回答下题。
1.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遥感技术D.数字地球2.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们大多采用遥感技术来了解灾情,主要是由于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①探测范围大②定位准确③获取信息速度快④评估数据准确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8月10日到11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山东滨州、东营、淄博、济南、潍坊和临沂等地普降大到暴雨,局部有大暴雨。
8月12日,山东省针对暴雨洪涝灾情启动省级二级救灾应急响应。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要准确勘探水灾淹没的情况,快捷而准确地监测受灾地区灾情状况,宜采用( )A.人工拍摄B.遥感技术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地理信息系统4.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的发射,使减灾部门拥有了专业用于减灾工作的遥感卫星,对救灾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A.寒潮B.干旱C.地震D.农作物病虫害题组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8月10日凌晨,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登陆,最大风力达到16级。
来势汹汹的“利奇马”过境,让美丽的温岭满目疮痍。
据此回答下题。
5.一艘正航行在上海沿海地区的渔船遭受12级大风袭击后,发出求救信号。
海事部门要确定该渔船的准确位置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题组三地理信息系统7月23日15时30分前后,台风“麦德姆”在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1级(强热带风暴级,风速30米/秒)。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制作该图像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雷达技术D.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7.由图像可知高新技术在台风监测中的优越性有( )①展现台风形成过程②发现台风中心③预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④估计台风的强度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8.(北京平谷高一上期末)若用地理信息系统叠加某城市地质、人口密度、交通、植被等图层,可选出地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远离主干道、植被覆盖率高的区域,则该区域适宜建设( )A.汽车加油站B.度假村C.垃圾处理场D.大型超市9.(天津静海一中高一上期末,改编)作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朝阳产业之一,多媒体产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台风浪风暴潮作用下三维潮流数值模拟朱志夏; 熊伟【期刊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0)010【总页数】7页(P1675-1681)【关键词】波生流; 波流共同作用; 三重网格嵌套; 台风浪; 风暴潮; 三维潮流模型【作者】朱志夏; 熊伟【作者单位】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4; 浙江贵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1台风引起的台风浪和风暴潮很容易造成近岸浅滩大量泥沙的起动,在短时间内能造成航道或港池的强淤和堤防、防波堤等港口航道与海岸及近海工程建筑物遭到严重损坏。
因此,工程海域台风浪、风暴潮以及泥沙输移、港口航道淤积等的数值模拟和预测是当前各国科研人员重点关注的研究热点。
由于河口海岸岸线曲折、工程边界复杂、水深变化大、水流结构复杂,为了更加准确地模拟台风浪风暴潮作用下的泥沙输移、海床演变、港池航道强淤,有必要进行台风浪风暴潮作用下三维潮流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台风风场气压场模拟方面:常用的有参数模型、中尺度大气模式(MM5)和中尺度大气模式(WRF),其中,台风参数模型由于编程简单、使用方便被广泛应用,而MM5有被WRF替代的趋势。
杨洋[1]基于Jelesnianski2型风场模式、藤田气压模式导出风场模式,开发了台风风场气压场的参数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NCAR 资料的背景风场进行合成。
由于各个台风风场气压场个性化差异较大,朱志夏等[2]根据目前国内外最著名的台风参数模式,考虑背景风场的影响,开发了台风风场与气压场模拟系统V1.0。
包括 8个台风风场模型和相应的气压场模式,可以根据各个台风风场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计算模式。
朱志夏([3]利用强台风“韦帕”(2007年13号台风)的资料及区域内风、浪、气压、水文等相关资料,应用中尺度大气模式MM5模拟了台风WIPHA的风场和气压场。
气象卫星云图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气象卫星云图是指通过接收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地球大气层中云、降雨等气象信息的一种图像或图像序列,是现代气象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它可以提供丰富、全面的天气信息,对于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农业、水利等行业的工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气象卫星云图的制作过程中,图像处理技术是关键。
目前,气象卫星云图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云图分析云图分析是对云图图像进行解读、判识的过程。
根据卫星图像,识别大气层中的云层和降水等信息,可以确定天气现象的类型、位置、范围、强度等气象参数。
同时,云图分析还可解决热力学、动力学等问题,帮助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云图拼接云图拼接是将多张云图进行合并,形成一张更为全面的云图。
云图拼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云图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使得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大气层中各种天气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
三、云图增强云图增强是对云图图像进行图像处理,以增强图像的质量和有效性。
云图增强常用的方法包括:增强对比度,调整色调,滤波器增强等。
这些处理手段可以帮助气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识别云图信息,提高预报准确率。
四、云图识别云图识别是通过计算机分析云图图像,自动识别不同类型的云或降水,以便处理更大、更复杂的气象数据。
云图识别涉及到的语义内容比较复杂,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可以将它用于航空、航海、交通等行业,提供更为精准的天气预报信息,帮助减少交通事故。
五、云图发布云图发布是将处理后的云图信息发送到相关机构或群众,传递有关天气信息的过程。
根据实时数据或预报数据,通过电视、广播、手机APP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提供实时、准确、可靠的气象信息,帮助公众做好预测、防范和应对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气象卫星云图图像处理技术中,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图像处理算法也愈发复杂,但相比卫星数据采集、传输以及气象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算法研究相对容易。
但气象卫星云图应用技术的发展,必然需要全面、持续的研究。
HY-2卫星微波散射计在西北太平洋台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林明森;张毅;宋清涛;解学通;邹巨洪【摘要】本文在简述海洋二号(HY-2)卫星微波散射计工作机制及海面风场反演原理的基础上,针对HY-2卫星微波散射计在轨运行的数据,利用该散射计数据开展海面台风中心定位、结构、台风路径、风速等值线、大风半径等台风参数的定量化应用分析研究。
同时将HY-2卫星观测到的海面风场与风云二号(FY-2E)卫星云图进行融合展示,并将HY-2海面风场与ASCAT反演的海面风场和浮标提供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多方面的定量分析显示出HY-2卫星海面风场观测的有效性和在台风监测中的优势。
最后,对HY-2卫星微波散射计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展望了其可能的改进方向。
%HY-2 scatterometer is a spaceborne pencil-beam radar measuring the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of ocean surface. Firstly,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king mechanism and the principle of ocean surface wind retrieval from scatterometerdata,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some of the typhoons captured by HY-2 scatterometer in 2012 were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which include location of the typhoon center,typhoon structure,path and the radius of maxi-mum wind speed. Secondly,ocean surface wind field was overplay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cloud image acquired by FY-2E satellite to reveal the consistency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se two sources of data. Furthermore,ocean surface wind field from ASCAT was also used to make a contrast to the ocean surface wind field of HY-2 scatterometer. Multi-angle analysis has re-vealed the validity of ocean surface wind field observ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typhoon moni-toring by HY-2 scatterometer.Finally,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HY-2 satellite microwave scat-terometer were summarized,and the possible improvements of the HY-2 scatterometer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8页(P46-53)【关键词】海洋二号卫星;微波散射计;台风监测【作者】林明森;张毅;宋清涛;解学通;邹巨洪【作者单位】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443热带气旋达到一定强度后就会形成台风,每年平均有20个左右台风进入我国附近海域,其中有6~7个登陆东南沿海地区,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利用测绘技术绘制三维地形图的方法使用测绘技术绘制三维地形图的方法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绘制三维地形图已成为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三维地形图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直观、真实的地貌信息,有助于科学研究、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利用测绘技术绘制三维地形图的常用方法和步骤。
一、空中摄影测量法空中摄影测量法是测绘三维地形图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在飞机或无人机上安装相机设备,将地面景物进行拍摄,然后利用空中三角定位原理,结合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图像的测量和解析,从而获得地形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获取地形数据,且成本较低。
同时,还可以在不同时间间隔内进行重复拍摄,以获取地貌变化的信息。
二、激光雷达扫描法激光雷达扫描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绘制三维地形图的方法。
通过在飞机或航天器上安装激光雷达设备,发射激光束对地面进行扫描,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测量,计算出地面点的坐标位置和高程信息。
激光雷达扫描法具有高精度、高密度的特点,适用于复杂地形的测绘,例如山区、森林和城市环境等。
三、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绘制三维地形图的方法。
通过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然后对这些图像进行解析,提取地形信息。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全球的地形数据,覆盖范围广,并且可以获取长时间序列的数据,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
然而,由于卫星的分辨率限制,该方法无法获取到非常详细的地形信息。
四、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在获取地形数据之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是绘制三维地形图的关键步骤。
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除误差、配准和校正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其次,需要进行数据的插值和模型构建,将离散的数据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地形表面。
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或三维建模软件,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地形模型,以便用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貌信息。
结论:利用测绘技术绘制三维地形图是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应用之一。
基于气象卫星数据的三维云景可视化方法
李晓望;王文珂;李思昆
【期刊名称】《系统仿真学报》
【年(卷),期】2013(25)9
【摘要】云景可视化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基于气象卫星数据的三维云景可视化方法大部分是基于二维卫星云图,无法真实反映云的三维信息。
提出一种基于云顶温度/云高/云光学厚度卫星产品数据的三维云景直接可视化方法。
该方法将整个空间视为由不同密度粒子构成的区域,首先得到粒子的分布函数,再由分布函数得到粒子的半径、密度等属性信息,完成云粒子模型构建;然后利用大气物理学相关知识计算粒子的光学参数;最后通过求解光在云粒子中的传播方程来得到云的三维可视化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产生具有较高真实感的三维云景。
【总页数】5页(P2055-2059)
【作者】李晓望;王文珂;李思昆
【作者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9
【相关文献】
1.基于面绘制的心脏三维数据可视化方法研究
2.基于空间分割的电力大数据三维全景可视化场景管理方法
3.基于Skyline的地形三维可视化数据组织方法
4.基于多
粒度建模的海量AIS数据三维可视化索引方法研究5.基于局部坐标基的测井数据三维可视化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使用遥感数据进行三维建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使用遥感数据进行三维建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之一。
三维建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球表面的特征、变化和关系。
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遥感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技术和工具。
一、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在进行三维建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获取合适的遥感数据。
通常,遥感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光学图像、雷达数据和激光扫描点云等。
根据具体的建模需求,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数据源。
获取到遥感数据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例如去除云层、大气校正等。
然后,根据数据的质量和频率,可以选择适当的数据融合方法,将多个数据源融合成一幅高质量的图像。
接下来,可以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特征提取、分割和分类,以提取出我们感兴趣的地物或地貌。
二、三维建模技术与方法在得到合适的遥感数据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三维建模了。
三维建模可以通过多种技术和方法实现,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点云重建法点云是通过激光扫描仪获取的数据,它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地物表面信息。
点云重建法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来实现三维模型的重建。
具体方法包括点云滤波、拟合曲面和网格生成等。
点云重建法适用于地形、建筑物等结构比较简单的场景。
2. 图像匹配法图像匹配法基于遥感图像的特征,通过对图像进行匹配和配准来实现三维模型的建立。
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纹理和特征的地物或地貌。
其中,立体视觉技术是图像匹配法的一种常见方法,它利用两个或多个图像之间的视差来计算三维位置。
3. 深度学习方法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三维建模中,深度学习可以用于图像分割、物体识别和三维重建等任务。
通过利用大量的遥感图像和相应的地面真值数据,可以训练出高效精确的深度学习模型来进行三维建模。
三、三维建模工具与软件为了实现三维建模,我们需要借助一些专业的工具和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