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与地势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6.98 MB
- 文档页数:19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课题:地形和地势课型:复习课课时:1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国地形特点及山脉分布2通过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3.能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势基本特征4.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熟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5.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学习重点: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学习难点: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复习过程:复习过程1;我国地形特点、山脉分布及地形区的分布课件展示(1)读饼状图分析我国地形特点学生活动: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合作探究:山区面积广大,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p24)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总结山区发展的利弊利: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弊:①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山区多,平原少,耕地资源不足②……课件展示(2)山脉的不同走向与分布(展示不同走向山脉)教师要求:参考课本25页记忆我国主要山脉(限时记忆)学生活动:略教师要求:(3)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及特点(全品62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5分钟限时记忆)学生活动:略教师活动: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记忆情况(抽查)学生活动:说出地形区及特点(被抽查学生)复习过程2:.了解我国地势特点.及地势对我国的影响课件展示:(1)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师活动:(2)读图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熟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学生活动:略合作探究(3)总结地势对我国的影响(p27)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学生活动:答案(略)习题巩固:中考习题演练,导学精要习题检测部分学生活动:按时完成中考习题演练师生共同:核对中考习题演练答案教师活动:精讲难题教师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起梳理一下。
重点梳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和使用到的地图。
明确了思路就让我们一起利用手里的复习学案进行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梳理吧。
评价:肯定学生在自主复习过程中的优点,指出不足。
基础知识比较简单,掌握情况怎么样让我们通过习题来检测一下。
顾本节的知识要点和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复习学案进行自主复习,要求:每小组1号帮助4号完成并落实,2、3号独立完成。
学生做习题检测掌握情况学习过程,明确知识得出的过程和复习要点。
通过复习学案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复习。
通过语言评价促使学生思考自己在复习过程的的做法是否高效。
过渡每个地理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国的地形和地势对其他自然要素和人类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知识提升回顾本册我们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些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会受到地形和地势的影响呢?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地形和地势对各自然要素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时间:5分钟师生共同讨论,深入理解地形和地势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河流:引导学生说出地形和地势会影响河流的流向,进而沟通了交通,也会影响河流的流速,进而影响河流的利用。
拓展提升:请结合长江的情况,说一说地形地势对长江的影响。
学生回顾整册书所讲内容,找出受地形和地势影响的因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展示通过回顾引导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小组合作和师生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形和地势》复习学情分析从学习内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册书内容,对于我国各自然要素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初步理解地形和地势对其他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影响。
地形和地势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关系就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也一直贯穿着初中四册课本。
地形和地势与其他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学生虽然能简单的理解,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河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在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知识的归纳梳理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培养。
初中地理《中国地形复习》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开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根底。
1、学生特点分析: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说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开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开展。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时机,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拟法,空白图指认法等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复习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复习起来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2、复习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
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如果复习再重复讲解知识点,学生一定会缺乏兴趣。
在复习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复习目标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确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